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木馬電子報

: :  第二十期  :  2005-09-07

       《作家的城市地圖》:在城市迷宮裡,你需要一張地圖。

    《大逃殺》:在人性迷宮裡,永遠沒有地圖。

       迷失在熟悉與陌生之間

  有種說法是,你得離開過家鄉再回去,才會清楚家鄉的模樣。我當然曾經離開過家鄉,不過我老懷疑離得不夠遠,要不然就是時間不夠長。再不然,就是這個我視為家鄉的地方看起來太不像是令人懷念的「家鄉」。它是個城市,整個小島上最時髦的城市。

  我也曾經離開這個城市,到島嶼另一頭去讀書。然而,或許是那段時期我始終太熱中於內在生活,嚴格來說,我並不是搬到一個小鎮上,而是住在一個沿著學校圍牆往外延伸大約五分鐘距離的小魔術圈裡。在那個魔術圈以外的世界,我一無所知,也不太在意。魔術圈內的世界又和我過去的城市日常生活差異太遠,以致於難以做出有意義的比較,結果就是我離開家鄉又回到家鄉的時候,家鄉的輪廓仍然不太清楚,魔術圈內的世界又如同一場夢,醒來以後就開始消失、蒸發。我離家去讀書的經驗並沒有讓我多熟悉一個城鎮,只是又多一個地方我應該認識而不認識。這種感覺可能有點像是天天經過一間小廟,卻從來沒進去看拈過香,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這麼自然的,我在住過的小鎮和長大的城市裡,一直活得像是一個滯留過久、卻從未融入的觀光客。

  好吧,其實就算在「家鄉」台北市,我也只在某幾塊小魔術圈裡活動。幾塊小魔術圈大概包括我從小到大唸過的各個學校、上過的各個補習班、逛過的少數幾家百貨公司、去過的少數電影院、常去的少數幾家書店;超出那些個魔術圈以外的台北市籠罩在一陣霧裡。偶爾在車裡我眺望過外面略過的風景,顯然報紙上那些不平靜的事件,都是發生在我看不到的、魔術圈以外的世界。但是我現在所處的這些魔術圈卻讓我覺得無比貧乏,一邊膽小怯懦地在這些圈子裡跳來跳去,一邊渴望著脫離這些固定的圈圈。

  嘿,原來我在一個狹小幽閉的世界裡啊。我真的住在這個城裡嗎?這城市到底有多大呢?我已經搞不清楚了。或許,因為有那麼多對我來說空白的部分,這座城市其實已經是大到不可思議、不能理解了。

  此時我惶恐不已。直到碰見下面的句子:「直到日昨決心要逃離這座城市的那一天,才發現我對這城市其實一無所知;這樣說來,我對它的困頓或者恐懼也是一知半解了,……」

  這著實令人安心:迷失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不只有我。

 

作家的城市地圖

本書邀請近二十位作者書寫「城市」這個主題,有人描寫生長地、有人描寫常去的同志酒吧、有人描寫愛情發生的場景、有人描寫兒時遊逛的夜市......,原本在地圖上侷限於平面的「地點」,因為加入人的歷史、人的情感,而有了故事、變得立體。閱讀中,讀者可按圖索驥,對照作家的城市地圖與自己的城市記憶,有多少的重疊與落差。

無中生有之鎮──永和 舒國治
在某個特殊的年代(像是離亂剛歇、不興不止),會結凝出某一襲特殊的氣氛(像是波盪不定,卻又安寧不見有動靜),而將這種種呈現在一個特殊的邊搭地方(像是倉皇劃出、不城不鄉);這樣的年代往往短暫,如同權宜,一個不注意,竟自逝去了,而這樣的氣氛與地方也頓時見不著了。

曾經有這樣一個報導,我小時親眼見過。它的時光永遠都像是下午;安靜緩慢、所有人都在睡午覺的下午。它的空間永遠都是彎曲狹窄的一條條不知通往哪裡的巷子;兩旁的牆與牆後的房、樹,與瓦都像是為了圈圍成這些引領人至無覓處的長而彎仄的巷子。它的顏色,永遠都是灰。它的人,永遠只是零零落落,才出現又消失,並且動作很慢,不發出什麼聲音,總像是穿著睡衣、趿著拖鞋,沒特畏上哪兒去的模樣。倘站在巷口,只像是目送偶一滑過的賣大餅饅頭的自行車。

真有這樣的一處天堂,在六十年代,叫「永和鎮」。

馬路上的公共汽車或公路局班車皆是舊舊的,揚起的灰塵飄落在油加利樹的蒼舊葉子上。油加利樹,那個年代所習用暫時為街路形廓打上樁子之象徵(今多砍除。台北市新生南路台大側門邊所剩的幾株,及溫州街Tu Cafe門口殘存的那株可度測昔年路徑之窄),透露出這裡實是新劃區。而灰塵,與此鎮的本質色根,灰色,來自河邊無盡的沙洲……

我城,你城,他城 鯨向海
小時候我曾握緊拳頭立志此生必定要離開我居住的地方,像候鳥一樣到遠方去。我本是飄浪之人,星空之下皆是餐桌是臥鋪,沒有任何事物值得我甘心在此終老一生。然而當我越來越習慣每天早上醒來,窗外永遠一模一樣無驚奇的場景,儘管不斷移動也僅僅是從這個公寓到那個夜市之間繞來繞去,即使跳上捷運,坐上飛機,始終都要回到這條小巷,這張床上,把拳頭鬆開,我知道我是哪裡也去不了了。知道已到了那樣的年紀,所有的欲想都開始變成這個城市記憶的一部分;這座城市的一切成了人生的基本架構。這個城市用它的地下道、餐館菜色與打招呼的方法教導我,以它的眼光,去欣賞辯證其它的城市;我此生所愛將以在這裡遇到的第一個暗戀對象為典範。我不知道我的父執輩是怎麼把我帶到這個城市來的,他們必不會料到,它恩賜給我叢集性頭痛同時也給我抵抗此疾患的堅毅個性。

都市文明一直都和鄉土文化對立抗爭著,就在剛剛離去還留有餘溫的那個時代,不論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都上爆發過許多使人們一夜長大或永遠衰老的爭論。而今連最偏僻的鄉鎮都已被便利商店與速食店所包圍,純粹的鄉村幾乎不存在了;都市也不再是邪惡墮落的大怪物,轉眼變身為我們朝夕相處的親人,一種無害的,妥協的「新鄉土」適時出現。在既統一又獨立的新鄉土上,我對我生活的城市卻沒有太多關注,存活在其中,彷彿一個異鄉人。我知道在某些人眼中它就等於一切,是繁榮,是品味,是現代化,是夢想實現之地,甚至就是整個世界。他們以誕生於這個城市為榮,他們希望這裡有最先進最富足的購物中心和港口,他們想辦法把所有的廢棄物傾倒到別的城市。相對的,總也有些人責怪這座城市能提供的快樂太少,到處是政客、災禍、罪犯、工地,使他們不夠有錢,沒有面子,找不到人愛,不能飛。而我是流浪的體質,甚至直到日昨決心要逃離這座城市的那一天,才發現我對這城市其實一無所知……

 

 

 

「我的生存之道」大逃殺紀念活動T恤贈獎名單已經揭曉請見

「木馬文化部落格」http://blog.yam.com/ecus2005/

讀書共和國http://www.sinobooks.com.tw/

敢寫敢嗆聲,我們免費提供今年度最具爭議的小說大逃殺活動」已經順利告一段落文章均將上傳於「木馬文化部落格」

http://blog.yam.com/ecus2005/,並將嚴選最優秀的三篇作品於「木馬生活藝文電子報」上推薦發表,三位作者近期內並可獲得池袋西口公園系列作品集三本:《池袋西口公園》、《計數器少年》、《骨音》。本期刊登第二篇作者李濬晏,個人部落格

http://spaces.msn.com/members/lotus-guardian/

  大逃殺心得(小說版)       /李濬晏

   剛從快遞手中接過這套小說,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本來以為自己在期限中,會看不完,但是二個禮拜過後,總算是拜讀完這部期待已久的大作。一開始見到那聳動的廣告標語:「挑戰人類想像力之極限,撼動人性道德界線;超越經典名著<蒼蠅王>;日劇<漂流教室>之驚悚大作!壓倒<索多瑪120天>,血淋淋呈現人性最終的本能與慾望!」果然和網路比較的對象相同,至於是否真的符合廣告說詞,每人的感受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意見吧! 

        首先是所有人好奇的焦點──「血腥」,到底是否能夠和<索多瑪120>一較高下呢?<索多瑪120天>是全球十大禁片,看過的人只有噁心、變態的負面評價,關於這方面在網路上,有很完整的介紹,我就不在此贅述了,至於大逃殺的內容,是不是真的比禁片還誇張,我想這也不用辯解了,如果它能贏過禁片,那現在我們又怎會在各大書局看到?雖然如此,本作品的寫實敘述,我想還是會讓很多人無法忍受,但是一幕幕血淋淋的畫面,藉由文字描述出來,對我個人而言,是比較沒有震撼力的,這應該是自己的想像力不夠,我沒有辦法在腦海中完整地,繪製出小說所描寫的場景,或者說是每一幕鉅細靡遺的死狀,因此每當有詳細的場面解釋時,不知是無意識地閃避,抑或是放棄去清楚理解細節,都只是一閃而過,並不會留下深刻的記憶,相較於小說的描繪,電影版中的每一個畫面都令人感受到震驚,像是被子彈射中時,血霧從身體裡發散出來,強烈的畫面衝擊和小說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覺得電影給的印象是比較直接的,即使如此我在閱讀本作時,還是一度感到反胃,要讓自己沈澱一下心情才能恢復,這是我看過最寫實的小說了。

       既然這是一本探討人性黑暗面的小說,當然無法避免地,拿來和一九八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蒼蠅王>作比較,我不得不承認<蒼蠅王>的文學造詣極高,並非只是單純的探討而已,整本小說的每一點蛛絲馬跡都用借代,或者隱喻了社會中的亂象,關於文化、政治、兩性關係……等等,它描寫非常含蓄,像是眼鏡跌碎了,象徵著成人世界中的文化,已經瓦解,或者是裡面獵豬的過程,代表著性愛,也可以是男性的侵略慾望,諸如此類的隱喻、借喻,裡面有很多直到現今,都還是值得探討的議題,但是如果用現在普通人來看,除非是深入研究,否則就只會感覺到很平鋪直敘的內容。相對於<蒼蠅王>而言,<大逃殺>完全不加掩飾地,把人的想法、作法,給徹底地表達出來,一開始很不習慣這樣的寫法,舉例來說:「……秋也耳朵上方,被削下幾絡大波浪的長髮,耳垂傳來被割開的觸感。不怎麼覺得痛。情況雖然緊急,腦袋裡卻想著無關緊要的事:哎,頂多就像是三村他們戴耳環,在耳朵上打洞時的感覺一樣嘛。P146」主角的內心世界很仔細地被描寫了出來,這樣一來讀者們的想像空間就被迫壓縮了,所以我不太習慣這種寫法,但是這時的自言自語,應該算是一種跳脫,不只鮮明了主角的個性,更將混亂的場面、感受表露無遺,也是有著意想不到的作用,越到後面,越能體會到這種敘述所帶來的效果,除了活化了死板的對話模式,每個角色的性格也因此更加凸顯,並且能夠將讀者的心情稍微緩和,也許這就是作者的目的吧。我不是專門的文學家,沒有資格去作定論,這兩本著作有著很明確的區格,至於哪部作品比較優秀,我想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小說版和電影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最大的改變是結局的完整性,電影因為礙於片長,很多細節沒有辦法拍攝出來,所以影片結束時,令人感到錯愕,有種「這樣就逃出來啦!?」的感覺,而小說版則將一些不合理處,詳細地解釋給讀者們。最後,還將BR法設置,利用坂持說出了「官方」理由,原來是為了鞏固政權,讓人們產生「誰都無法信任」的想法,因此就不會有人發動叛變,這是很制式化的答案,有著似是而非的感覺,就像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政治人物的回答一樣,這種解答沒有對錯,是一種「四兩撥千金」的好方法,但是到頭來有答也等於沒有,不過,這就是本書從一開始就給讀者的感覺,它說一是一,沒有第二個選擇。直到最後,學生們還是有著無奈參賽的想法,即使如此,朋友、情人之間,還是存在著平凡生活中的溫存,或許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人性不會是完全黑暗,但是依照環境不同,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意識,這時平常不會顯現的負面想法,就會不斷地冒出,淹沒理性的思維,然後便會做出侵害他人的行為,回歸到原始生活「弱肉強食」的世界,而這樣的內心改變,就是<大逃殺>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毫不修飾地,把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寫了出來,書中有很多不同個性的角色,每遇到一位人物,都能令讀者進入自己所沒有接觸過的另一種「心」世界。

       當自己遇到了「不是生就是死」的生存困境時,會拿起槍桿子盡力去拼?還是消極的縮在一旁?甚至是早早自我了結,放棄去面對好友、愛人的生離死別?這和人生的成功與否沒有關係,事業失敗還可以東山再起,家庭破碎還可能重新覆合,但是生命結束,一切就都逝去了,我們在現實都沒有遇到如此殘酷的抉擇。這部小說提供了我們這些養尊處優的人,另一種思考模式,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沒有明確的好與壞,有時,我們在現實社會中,也會見到汲汲營營於名利的人,為求達到目的,無所不用奇極,對他們而言,錯與對的界線又在哪?平時我們所認知的道德標準,又是從何而來?

       人性真的有那麼黑暗嗎?難道沒有值得可以百分百信任的人嗎?小說中不斷地提到:「信任一個人是很難的」,平時生活中,我們不也是在心中藏著屬於自己的秘密,這就代表無論多麼要好的死黨,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這是不是表示自己還沒信任他呢?相反地,究竟要付出多少,才能夠獲取對方的信任?有很多俗語,是在告誡世人人心險惡,像是「人心隔肚皮,裡外不相覷」、「知人知面不知心」,以及「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們之所以無法放開心胸去信任他人,就是因為害怕對方知曉後的行動,不過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封閉自己,畢竟單靠個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如同宋•石介<上范經略書>中所述:「大勛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謀濟之乃大成」無論個人能力有多優秀,要成就大事,還是要有眾人的協助。人既然是群居的生物,就一定要互助合作,如果想要合作無間,互相信任就是必要的,不過又不能忽略了人心的負面處,所以便造就了現今社會中,「互利共生」的生活形態,提供對方所需的,保留自己所要的,本部小說中有很多這樣的想法,為了生存,才去尋找同伴,當彼此沒有利用價值時,就會導致互相殘殺,它將現實世界的交互關係,用很誇張、激進的故事來強調,美好世界的內部,只是虛構的利益關係。那麼除去利益,人與人之間就沒有感情了嗎?我雖然沒有辦法確定,但是我相信情誼依然會存在的,小說中也是有著不顧自身性命的角色,當人們間的情感到達一個階段,很自然地我們便能信任對方,沒錯!即使是面臨生死關頭,心還是會緊緊地繫在一塊兒,或許內心還藏有秘密,但是依然可以相信對方,人際關係是沒辦法仔細地計算的,給雙方一點空間,才會相處的更加融洽,不是嗎?

木馬文化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