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4-0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馬英九總統的油價資格考
菲律賓糧食危機



【社論】
馬英九總統的油價資格考
 
 

請別小看台灣的油價風暴,更別將凍漲與否的爭議僅僅化約為藍綠的意氣之爭,實際上這是私營寡佔企業率先響應「馬上,就會好」的自我實現預言。未來類似情事絕不止台塑一家,摩拳擦掌的百行各業都會陸續兌現向台灣社會提現的構想。

民進黨的凍漲再怎麼堅持,也是強弩之末;但刻意與前者做出區隔的馬英九政府則似乎只有鬆綁做為施政公約數。偏偏,歷史上的幾次大通膨,罕有政府訴諸市場鬆綁,而是政策干預居多。政策工具是否得當與奏效是一回事,但各國執政者卻曉得,就算明知不可為,也得使盡政策手段當煞車皮,否則市場一解禁,物價壓力如山洪爆發,絕對傷民又損己。

實際上,馬英九本人所仰慕蔣經國從大陸時期的打通膨,再到1970年代的對抗石油危機,便曾用盡各種價格管制政策。當然,時代經驗不可同日而語,蔣經國也未必真的成功把通膨壓抑下來,但如果馬英九只是把個人對於蔣經國的仰慕基於正朔道統,甚至打著蔣經國的追隨者身份搞市場鬆綁,那麼無疑是絕大的歷史諷刺。

藍營所主導的立院很明顯想為馬英九的油價問題解套,其副手蕭萬長更是數度呼籲浮動油價,連帶地馬英九本人也順水推舟,指出將尊重市場機制,並以補貼弱勢民眾做為配套。然則措辭雖美,但也留下更多的疑問。

例如,所謂的解凍、尊重市場機制究竟意指為何?所謂浮動油價的漲幅是完全反應市場波動的漲幅嗎?若是,則一切交給市場的未來新政府,對於物價穩定還有什麼作為可言?若否,不啻意味就算油價浮動,仍有行政調節價格的不充分反映空間,但若真這麼做,又如何與其尊重市場的說法取得一致?

其次,所謂油價凍漲後將補貼弱勢的說法,也涉及了哪些人才是應受補助對象?所得標準或許是最老生常談,但別忘了,正如台灣的貧窮線訂定後,最慘的人往往不是在貧窮線以下,而是剛好低空飛過的人,故馬英九要如何確保這張殘補式社會安全網不會漏接?

第三,台灣的南北城鄉問題也不容忽視。很多人浪漫地說,高油價剛好可以用鼓吹大眾運輸來替代。但由於南部幅員遼闊,加上長年公共運輸不振,以致於自有轎、機車比例偏高,短期內根本看不到改變的可能。如果油價噴漲,則南部民眾的交通負擔一定比北部來得重,不知這種發展落差的問題是否考慮?又能如何補償?

馬英九在當選日便負責任地說,愛台十二建設絕非空頭支票,預算早就已經編好了。如今,他決定要掀開油價凍漲的壓力鍋,並訴諸於部分的補貼機制。我們倒想問馬總統,是否錢找好了?誰該補助也想好了?

(回目錄)



【左右看】菲律賓糧食危機

【左看】
是馬克思,不是馬爾薩斯!
李亮/文字工作者

近來世界糧價大漲,泰國、越南、埃及等稻米出口大國紛紛限制出口以穩定本國情勢,菲律賓身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糧食買家,全球找糧卻四處碰壁,國內糧價、物價漲個不停,加以原本貧富兩極分化嚴重,部分地區甚至已經出現偷竊、搶奪糧食的現象。然而,自然條件優越、境內設有引領綠色革命風潮的國際水稻研究所的菲律賓,直到1980年代仍是稻米出口國,為何會在1990年代逆轉為進口國呢?

原來,菲律賓自1970年代起即轉向發展高價外銷的經濟作物,放棄供給本國的糧食生產,致使本國糧食生產部門在未經土改的情況下,道路建設、農機、水利、作物改良、研發、推廣等等方面嚴重落後,生產力僅以每年1%左右的幅度爬行,1996年到2000年間的增長幅度甚至低於1%。1980年代之後,菲律賓又在新自由主義與WTO的驅使下開放市場,讓外國農產品長驅直入。政府無力控制糧食買辦商、跨國農企業,本國糧食安全蕩然無存。

世人慣以馬爾薩斯理論解釋如今的糧食危機,殊不知制約了生產力發展的落後生產關係與圖利少數階級的政策,才是關鍵。




【右看】
成長的極限或人類的終結?
王放/政治評論員

新自由主義一度高唱「歷史的終結」橫掃全球,然而今天我們卻可能面臨了人類成長本身的終結。首先是中國、印度的大發展導致全球能源供應吃緊,世界大批農地轉種生質能源作物減少糧食生產,能源供應吃緊又使得國際糧食運輸成本上升,接著又有因經濟發展帶來的氣候變異(如澳洲乾旱、中國雪災等)衝擊……種種因素使得近來世界糧食供應吃緊,全球米價從一月的一噸380美元飆漲至如今的760美元,數月之間攀升一倍。

我們的鄰國菲律賓堪稱亞洲實行新自由主義的先鋒,同時也是人口增長的先鋒,小小菲律賓人口數排名全球第14,預估今年將突破9千萬。龐大的人口壓力完全印證了馬爾薩斯的陰鬱預言,不僅吃掉了經濟成長的果實,使大量人口陷入貧困,如今更在糧價飆漲的危機中,暴露出了人類的危機。

回顧歷史,工業革命前後的歐洲亦因經濟發展而滋生出大量人口與環境危機,幸有美洲新世界的殖民方才使歐洲經濟不致崩潰。如今,全球經濟增長再度遭遇環境與人口危機以生態、糧食、物價等等形式的反噬,但我們卻已沒有新大陸可去。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