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快樂動物電子報
2005-07-22 第三十九期
 
免費訂閱
  看看以前的電子報
 

  首先小編得先向大家道個歉,這一期的出刊日距離上一期,居然相差整整1個月……其實小編我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啊!電腦被病毒入侵,所有資料壞光光,慘哪……請諸位讀者大人大量原諒我吧!

  雖然很不幸在時間上「ㄊㄨ ㄘㄟˊ」了,不過內容還是敢向各位掛保證啦!像是貓為何不愛吃甜食(狗就很喜歡啊?)還有狗1歲等於人7歲的說法恐怕並不正確喔!另外忠狗救主的新聞很常見,「忠貓救主」的新聞就挺稀奇了,本期介紹一則貓兒智救主人的新聞,看來我們該改變「貓咪自私又孤僻」的刻板印象了,也許貓咪只是外冷內熱、其實和狗一樣有情有義哪!我們人類不也有很多人外表冷漠而內心卻是熱情洋溢!

  還有還有,本期還介紹了「諸羅樹蛙研習營」的精采過程,真是超有趣的!下次再舉辦的時候,別忘了要來參加喔!

  接下來,就請您慢慢欣賞本期內容吧……

為何貓不愛吃巧克力?

     ․動物之愛

誰說狗1歳等於人7歳?

     ․趣味鏡頭

 

臺北哇哇哇
    探訪蛙A厝

 

《手斧男孩》--

種一顆信心與勇氣的種子,
為將來的人生冒險做準備!

 

   向貓學習吧!

   

    

為何貓不愛吃巧克力?

 參與貓咪味覺研究的「克拉克」。

  你知道為什麼貓不愛吃糖果、餅乾和甜食嗎?科學家現在已解開謎團:原來貓用來感覺甜味的接收體(receptor)的基因出現缺陷,因此不能發揮功能。

  費城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科學家,發現貓的基因中某個地方有所缺陷,造成貓不識甜滋味。

  除了貓科動物外,幾乎全世界所有其他哺乳類動物都知道甜為何物。

  研究人員讓幾十隻貓在淡水和糖水中自行選擇,結果貓兩樣都喝,獅、豹、虎也一樣,但狗或老鼠則會立即選飲糖水而不愛淡水。

  科學家取得6隻貓科動物的唾液,包括1隻老虎和1隻印度豹,發現這6隻貓科動物都有1個無用的基因,但是其他哺乳動物卻能利用這種基因在舌頭上組成甜味接收體。差別在於貓科動物的基因,並未造出用來形成甜味接收體的兩種蛋白質中的一種。

  莫奈爾中心副主任若瑟‧布南特說,貓的這種「假基因」可能導致牠們變成肉食動物,特別偏愛蛋白質。可是另有科學家認為,貓科動物是因為牠們極端的肉食生活型態,而讓牠們不必具備甜的味覺,在進化時造成甜味接收體發生變體。

  美國貓科獸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eline Practioners)發言人詹姆斯‧理查茲說,貓所愛吃的獵物都富有蛋白質和脂肪,而非醣類和碳水化合物,如老鼠、蟋蟀、蜘蛛、蛇、鳥等。

  所有哺乳類動物的舌頭上,都有接收體細胞,把味覺的訊息傳到腦部去處理,這種細胞聚在一起形成味蕾。每個人的味蕾含有50到100個接收體細胞,代表五大味覺。

參加研究的家貓「克拉克」站起來讓主人餵食。→

  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甜味接收體是由兩種蛋白質組成,貓科動物沒有其中一種。這兩種蛋白質位於味蕾細胞的表面,接收體碰到糖時,訊號就會傳到細胞內部,最後傳到腦部。貓的「T1R2」接收體蛋白質的基因有缺陷,不能發揮接收體功能。

  研究人員說,這種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更加了解與食物相關的疾病,如人類的糖尿病。研究顯示,和肥胖有關的疾病,其成因不僅是愛吃甜食所致。即使不接近甜食,貓科動物仍然會發胖。

  詹姆斯‧理查茲說,貓的唾液和消化系統都不適合消化碳水化合物,因為酵素不夠。他說,獸醫們正在研究家貓日常所吃的飲食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的份量,是否造成家貓肥胖和罹患糖尿病。(資料來源:世界新聞網)

● 動物之愛

小貓帶路求援,智救暈倒主人!

  最近,巴南區木洞鎮上出了一位「明星」──不滿周歲的小貓「妹妹」,牠因為救了自己突然發病的主人,從此在鎮上出了名。

  記者前去採訪時,木洞鎮居民鍾爾剛正牽著妹妹逛街。鍾先生表示,妹妹的主人名叫趙亮,目前住在女兒家裡休養,將妹妹託給他照顧。

  鍾先生說,趙亮今年68歲,幾天前一大早獨自在家裡幫朋友畫建築設計圖時,突然感到一陣暈眩,雙眼一黑倒在客廳地板上。恍惚間,趙亮隱約感到1個毛絨絨的東西在拱他,並喵喵地叫個不停,原來是妹妹在叫他。趙亮掙扎了幾下,勉強爬到臥室床上,就再也不能動了。

  幾分鐘後,妹妹跑到趙亮的好朋友、住在頂樓的陳福英家裡,望著陳福英一個勁兒地叫著,無論如何也不肯離開!陳福英察覺有異,將妹妹抱起時,牠的叫聲就停止了,並突然竄出她的懷抱向門外奔去。

  陳福英被妹妹帶到二樓的趙亮家門口,敲門10多下之後,趙亮開了門,說了一句「我受不了了」就又倒下了。陳福英趕緊找來鄰居,將趙亮送到木洞鎮人民醫院。據醫師表示,趙亮是由於心臟供血不足造成暈倒,如果不及時救治,性命難保。

  趙亮的太太張淑珍,一提到此事就直想掉淚:「要不是妹妹,我老伴早就……」現在,他們一家來到楊家坪,住在女兒家裡,替趙亮養病,將妹妹託給好友鍾爾剛照顧。臨走前,張淑珍反覆叮嚀,請鍾先生一定要善待他們的這位「救命恩人」!(資料來源:重慶晨報)

誰說狗1歳等於人7歳?

 ←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狗的體格,使之免於早死的
  厄運。這是阿拉斯加雪橇狗在比賽中一展身手。

  在愛狗一族之間,有一種甚為流行的說法──狗1歲等於人7歲(或6歲)。往往1隻年僅8歲的狗,就被認為相當於56歲中年人的成熟程度。但最近英國皇家獸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Veterinary Surgeons)的一項調查證明,這種說法並無科學依據。

  皇家獸醫學院院長米歇爾教授(Professor Michell)主持的這項調查顯示,英國各種犬類的總平均壽命為11年1個月,而那些完全因衰老而死、未受非正常因素影響的狗平均可活12年8個月,能活到15年以上的狗只占8%。

  當然不同種類的狗平均壽命也會有長短之分,例如體型袖珍的鬈毛狗(Miniature Poodle)平均可活14年9個月,體型較大的長毛蘇格蘭牧羊犬(Collie)平均有13年的壽命,常被用作警犬的狼狗(German Shepherd)為10年4個月。而像匹小馬似的大丹犬(Great Dane)則是最短命的大型犬,平均只活8年5個月。

  英國的這項調查還顯示,罹患癌症等惡疾是犬類的主要死因之一,約有16%的狗因此早早與主人永別。心臟病的影響更鉅,在死因中約占一半。令人意料不到的是,由人類作主的「安樂死」竟是狗兒們的頭號死因,占所有死因的64%。狗被處死通常因為疾病、傷人或收容所「狗滿為患」。

  混血的狗通常比純種的狗活得更長,但純種的小型鬈毛狗、小型獵犬(Terrier)在「長壽競賽」中的表現不比混血狗差。

  米歇爾教授指出,所謂狗活1年等於人活7年(或6年)的說法,已被證明欠缺科學依據。影響狗壽命長短的因素實在太多、太複雜,並不存在這樣一道簡單的方程式。比較準確的說法是,狗在其生命的第1年成熟速度最快,1年可相當於人類的21年。接下來,狗的成長就會明顯放慢,此後每過1年,其成熟或衰老的程度大約只相當於人類的4年。

  根據米歇爾教授的這種理論,估算1隻8歲的狗身體成熟程度的方法應該是:21 + 7×4 = 49,大致上處於人類49歲時的狀態,而不是7×8的56歲。米歇爾教授認為,這樣推算比武斷的「狗活1年等於人活7年」更符合事實。

  當然,其他因素對狗壽命的影響也都不應忽視,適當的運動與營養可以使狗得享天年。此外,壽命與體型也不無關係,大致上小型犬可以比大型犬長命一些。 (資料來源:世界新聞網)  

 

● 趣味鏡頭

1隻名叫「貝貝」的小狗,
 叼著1個裝著當天報紙的籃子,正往家走。
幫助主人取報紙是貝貝每天的工作與樂趣。
(資料來源:國際在線)

 

一隻年邁的名叫「水晶」的黑色拉布拉多混血獵狗,
從心形的洞中凝視著牠的戀人?!
(Paul T. Erickson/Tri-City Herald)

臺北哇哇哇,探訪蛙A厝   作者:張東君(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早上報到時間應是9點開始,但是從8點10分起,
  就已經有家長把小朋友給送來啦!

  唉呀,巫婆原本應該要帶隊到雲林古坑去看諸羅樹蛙,在古坑的華山自然教育農園辦三天兩夜的諸羅樹蛙研習營,卻因為道路及安全的問題,只好臨時改成在臺北動物園裡辦一整天的活動,真是對不起原先已報名的朋友,也對不起幫忙的各位夥伴。大家辛苦啦!

  不過,活動還真是很好玩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巫婆虧大啦!還好有教育部的終身學習列車的計畫補助,否則巫婆可能就要哭上三天三夜了。 

  這次的活動從早上9點到晚上8點,都在動物園裡舉行。原本是以國小一年級以上的「小朋友」為對象的,但是因為有些家長很「熱心向學」,於是我們也就同意讓他們一起來玩。這也讓參加的55位學員的年齡層,從升小一的6歲,一路往上爬升到51歲!還好,喜愛青蛙的夥伴之間是沒有年齡隔閡的,所有的夥伴們都打成一片,玩得很開心。

  學員們分成六隊,有赤蛙隊、雨蛙隊、諸羅樹蛙隊、橙腹樹蛙隊、蟾蜍隊、綠蠵龜隊。室內課程包括兩場演講,由「橙父」──橙腹樹蛙的發現者──臺北動物園兩爬館館長陳賜隆博士,主講兩棲類及爬蟲類的概論。小朋友們非常的投入,全場不停的發問,讓陳館長難以招架,下了課之後來唸我收太多人……

  在上午剛介紹完兩棲類之後的動動腦時間,是玩蛙類記憶大考驗,讓各組輪流說出一種青蛙的名字,作記憶力接龍,再讓各組派人出來比賽記憶力。雖然有些小朋友也很厲害,但畢竟薑是老的辣,活生生的就給一位媽媽給比下去了。
   得勝的媽媽是青蛙學堂
    (http://www.froghome.idv.tw/)的忠實讀者喔!→  

  在午餐前的最後一個活動,是「青蛙素燒彩繪」,參加者全員都領到1個素燒的陶器,要用6種顏色為基調,調出自己喜歡的顏色來替青蛙上色。從調色配色到上色為止,都可以看出男生女生的差異。而我收到最多的「小怨言」,是「為什麼沒有藍色!」因為顏色裡面有黃有綠有紅有黑,就是沒有藍色。黃加藍可以調出綠色,反之卻不行,於是巫婆頓時成了眾矢之的,被大家發現巫婆其實是經常失算的。

      就像造物主造蛙一樣,
      沒有一件作品會是一樣的!→

  巫婆是很殘忍的。吃過飯以後不給睡眠時間,就直接開始上爬蟲課。上完了以後聽青蛙故事、烤蝴蝶餅乾(因為青蛙吃蝴蝶呀)。在等餅乾烤好的時間中,就教大家摺紙蛙,然後比賽誰的青蛙跳得最快最遠。不瞞大家說,巫婆總是會把青蛙的屁股摺錯邊,所以青蛙都不會跳哩!

  吃自己做的餅乾當下午茶,是件非常美好的事。尤其,當巫婆沒有準備工作人員的份、工作人員都只能望著學員的餅乾流口水的時候!不過有位小朋友非常的孝順父母,做的餅乾捨不得自己吃,寧願看大家吃,無論如何都要帶回家給父母看了以後再說,實在是難得的孝子哩!

  ←自己作的餅乾,
   絕對比外面賣的餅乾
   要來得好吃多多!

  巫婆的出場時間,扣掉在恐嚇大家「巫婆之所以叫巫婆,並不是因為會吃青蛙,而在於翻臉像翻書」以外的時間,最主要是在教大家「做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態缸」。這年頭,不管是生態池或是生態缸,都有過於氾濫的傾向。我並不是說「真的」生態缸生態池不好,但是大家一定要記得,裡面種的養的一定要是「當地種」,不要把中南部的生物帶到北部養(反之亦然)、養累了就隨便往外一丟,才不會讓臺灣的生物出現在原本不應該出現的地方。

  

 ←「青蛙寶藏」是在臺灣鄉土動物區
  玩的。一般遊客看著拿了活動手冊
  跑來跑去的大小朋友們,都一副很
  想加入的樣子。

 

  而晚飯前讓大家運動用的遊戲,則是「青蛙寶藏」。這是有4個關卡讓大家闖關用的大地遊戲,有鳥關、爬蟲關、青蛙關、昆蟲關。至於內容呢,就請大家在8月以後開的梯次再來親自體驗啦!

  吃完麥當勞後,終於到了活動的重頭戲──在暮色中走到溼地生態池去賞青蛙!「橙父」陳賜隆帶一隊,巫婆帶一隊,大家各有所獲。不過諸羅樹蛙隊強調一定要我說的,是他們不但有聞聲辨位,而且的確有找到青蛙!證據在此,請大家看看我們的成果!要帶走蛙蛙的話,請帶走牠們的照片就好。想養動物在生態缸裡的話,也請養個「虛擬版」的就好囉!

 

↑這是由諸羅樹蛙隊找到的蛙。大家看得出是那一種嗎?

  雖然這次的活動從三天兩夜變成一整天,而且是從早到晚連玩11.5小時,讓工作人員都累癱了,可是,在看見大家有吃有拿,幸福滿足地回家時,也就覺得累得有代價了。為了要繼續做青蛙的推廣教育,巫婆預計還要再辦個幾次「精簡團」,讓活動時間變短,參加的人數更多。到時候也請大家一起來玩喔!

 
《手斧男孩》──
   種一顆信心與勇氣的種子,為將來的人生冒險做準備!
作者:張東君(青蛙巫婆)

 

【小檔案】
 書  名:手斧男孩
 作  者:Gary Paulsen
 譯  者:黃小萍、蔡美玲
 出版公司:野人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年7月

  每一次,當我和不太認識我的人談起我調查(研究)某種動物已經多少年時,對方通常都會用很懷疑的眼光看看我,然後問說:「你有那麼老了嗎?」

  比方說,我會說我「看」櫻花鉤吻鮭看了5年、臺北樹蛙2年、白頭翁和烏頭翁2年、日本的土蛙3年……而這還只是從我上大學以來到10年前的我為止主要的「動物歷程」。要是從小時候講起,那可真要寫到手斷掉還寫不完哩!(而我可以很大言不慚地告訴你,我有一張騙死人不償命的娃娃臉)。

  由於一般人都只看見我很「熱鬧」的一面,所以大家在發現我(從前)居然1個月裡有3個星期以上是待在實驗地裡,很久很久都沒人可以說話時,都會很同情我,問我怎麼能夠忍受得了。但是,其實我很喜歡一個人待在野外,聽動物的叫聲、聞水與空氣的味道、體會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也許你不相信,但是在我跟學姐看臺北樹蛙的那2年中,我的功力已經增強到光是聽青蛙叫,就可以知道是哪一「隻」在叫,而不只是分辨青蛙的種類而已。當我還在日本研究土蛙的時候,我可以光靠嗅覺,就知道土蛙藏在那裡,還聞得出蛇的蹤跡呢!不蓋你,有些蛇的味道,聞起來就像是用手把小黃瓜折斷時,撲鼻而來的淡淡菜腥味。

  對於一頭栽進動物世界、人生中的九成都在和動物、或是研究動物的人相處的我來說,我在出野外時有切身的體認、並且奉行不渝的兩句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其實非常的實際。光就刀來說,瑞士刀的好處在於它通常附有許多功能,不只是有刀剪而已,還會有螺絲起子,甚至連叉子湯匙等吃飯的傢伙都附著。但是當要去的地方需要披荊斬棘時,就需要用到開山刀。到了要到河裡海裡去時,就非得帶上一邊是刀一邊是鋸子的潛水刀不可了。此外,觀察用的望遠鏡倍數要大、解析度要好、卻還需要輕薄短小;手電筒的光要夠強、電池還能持久。因為假如夜間觀察時手電筒沒電,連腳下的路都看不見了,何況找動物。若是望遠鏡的解像力不好、倍數不夠的話,在找動物或是觀察細節時,不只效率不高,還鐵定無法得到最好的成果,工作一整年也是白搭。

  重量輕體積小,更是打包時必須追求的極致。因為在野外,不論是在陸地或是河裡海裡,所有的家當大多是要揹在身上走一天的。看鳥的時候是從早上5點以前一路走到下午6點以後;看蛙的時候則從下午5點以後走到隔天早上7點左右,所以身上的重量能減1公克是1公克。像我在做烏頭翁和白頭翁的聲音比較時,因為要錄牠們的叫聲,所以頭上會壓著1個超大號的耳機、肩上要斜揹1臺高音質的SONY錄音機;脖子上還掛著1臺裝有500mm鏡頭的相機、1個錄自己觀察記錄用的小錄音機、以及1個雙筒望遠鏡;背上的背包裡則裝著水壺、當作午餐及不時之需用的乾糧,還有雨衣、瑞士刀、指南針、溫濕度計、毒蛇急救器、防蚊液、萬金油等各種各樣的備用物品;然後,手上還要隨時舉著1個像是透明的炒菜鍋般的集音盤。各種大小配備好說有20公斤,披披掛掛到我只要走在天祥或是楓港、墾丁的路上,就會有人把車停下來,以萬分同情的口氣問我要不要搭便車。

  話說回來,雖然我不出野外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我每天出門的背包中,仍舊會放著我的各種小配備。雖然我的手機是周杰倫變魔術版的超小型,但是上面卻掛著迷你手電筒、溫度計、指南針、原子筆;每個背包中都一定綁上1把瑞士刀、放有打火石或是安全火柴……即使大家看到我都問我是不是要離家出走,但是我卻仍然以「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態度,揹著沉重的背包在臺北市走來走去。

  到處被笑久了,還是會有點不服氣,想要找點例子來舉證,告訴取笑我的人:「凡事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不過像阪神大震災或是911、英倫地鐵那樣的事件太過血腥,不適合用來頂嘴,只能從書中找點實際且不傷大雅的。最後,我找到了《手斧男孩》。它的主角是個青少年,在第1本書中,他原本只不過是要搭輕型飛機去找爸爸過暑假而已,卻因為飛行員心臟病發作死亡,讓他在墜機、撿回一條命之後,只靠著腰上掛著的1把「忘了拿起來」的手斧,而在湖邊獨自過了54天。在續集裡,為了要讓研究曾經死裡逃生的人的心理、以便把經驗傳承給別人、提高野外求生存活率的心理學家從旁觀察,他只帶了瑞士刀就和心理學家一起到湖邊去了。很不幸的是心理學家居然遭了雷殛,於是主角不但要替自己找生路,還要照顧半植物人!到了第3本,作者則讓主角並沒有在空難後的54天被救起,而是要學會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求生存。

  所有的事件都起自於「從天上掉下來」。我一邊看書,一邊對照從前在野外作研究時的日子,想像一下自己若是面臨那種狀況,是不是也能夠存活下去。結果,我的答案是假如只有我自己一個人的話,大概沒問題。因為我總是隨時隨地隨身攜帶「利器」,用來砍什麼都行,遇事也能夠冷靜處理。不過假如同時有別人在的話,事情可就難說了。基本上,我是寧願一個人獨處於各種除了「人」以外的生物之間的。

  無論如何,當我看完這套書時,我突然發現在我的各項刀類收藏之中,獨缺了斧頭這一項,於是我放下書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買了一把手斧,而且,在腰上掛了一整天……

  真的,要聽老人言。在這種天災人禍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時代裡,雖然不必杞人憂天,但還是應該凡事有備無患,才能有最好的準備,去面對各種挑戰。

手斧男孩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1833

向貓學習吧!

  貓具有令人羨慕的完全放鬆的能力:牠們躺在窗臺上,享受溫暖的陽光,愜意地微閉著眼睛,四肢伸展,全身透著慵懶,每一塊肌肉都放鬆得如同失去彈性的鬆緊帶。貓的這個本領讓人類羨慕不已──要是我們也能這樣放鬆,那該有多好啊!

  其實我們人類像貓一樣,天生也擁有放鬆的能力,只是我們在高度緊張的生活中,這種能力已逐漸失去,我們必須重新學會放鬆的本領。

  放鬆身心、舒緩壓力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向貓學習,讓放鬆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功課。

  我們放鬆得越多,越能更好地控制緊張的情緒。不需要參加什麼訓練班,也不需要每天實施打坐的儀式。實際上,用非常簡單易行的方法就可以擺脫緊張的糾纏:雙肩放鬆,做深呼吸,舒適地坐下來或在房間裏踱步,放鬆全身的肌肉。

  大笑是保持從容心態的靈丹妙藥,有助於我們克服生活中的一切艱難險阻,還能讓我們身心健康。為了使自己在每種情況下,都能很快動用特效鎮定藥──大笑,你應該養成習慣隨時收集一些「笑料」,每當你面臨失去歡笑的危險時,就可以動用這本「笑料集」了。

  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做一個漸進式的放鬆練習:躺在床上,手臂放鬆放在身體兩側,深呼吸,想像自己是1隻貓,想像自己全身的肌肉都在放鬆。如果你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能練習一遍這個方法,你很快就會發現,你入睡更快了,睡得更香了。(資料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