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創刊日期:2010-03-3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71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2015-11-04 05:00:00/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公益聯播]切膚之愛基金會魏愛倫學苑志工招募
本期目錄
報主的話
近期工作報導:桃園移工劇場---全球化下的「國家英雄」?
本月推薦:青年行動藝術巴士巡迴展演─客家小炒亂打秀
應用劇場專題:相信改變的力量─我看「論壇劇場」與「公民教育」
青年團專欄:來自人類學學徒的社區劇場觀察
青年團專欄:霄裡溪劇場參與心得
青年團專欄:湖鏡社區劇場參與心得
報主的話

本期電子報的寫手真多元!有講師、學員、研究生、青年團團員,每一篇文章都很有看頭!

協同講師徐耀璇將分享她帶領桃園菲律賓移工劇場的經驗、桃園高中的王者欣老師(桃園高中公民老師)將分享兩年來參與戲劇融入公民教育培力的心得。

已經進入最後排戲階段的新竹社區居劇場---湖鏡與霄裡溪社區---劇場演出的樣貌都已經發展出來了,目前正在加緊排練呢!我們邀請了長期跟隨講師進入社區進行觀察學習的青年團員,分享他們在劇場中的所見所感,十分豐富!

最後活動預告是,應劇中心將於11月底、12月初,舉辦「青年行動藝術巴士巡迴展演─客家小炒亂打秀」,別錯過唷!

近期工作報導:桃園移工劇場---全球化下的「國家英雄」?

文:徐耀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應劇中心與桃園群眾服務協會移工庇護中心合作,繼九月與印尼籍移工進行密集的戲劇工作坊,十月開始與菲律賓藉移工工作。本期電子報將以菲律賓藉的移工為主要報導對象。庇護中心的菲律賓男性移工主要是漁工,女性為家庭看護工,他們多是勞雇關係惡劣結果的受害者,在庇護中心期間,沒有經濟上的收入來源,每天所期待的就是新的工作機會到來。

我是這次移工劇場的主要帶領人之一,當我第一次與他們相遇的時候,這群菲律賓朋友非常熱情,課程一開始的暖身活動時,就展現了他們充沛的活力與流在血液之中的節奏韻律感。加上他們擁有英語能力,我們彼此溝通沒有太大的阻礙,課堂的回饋與討論,是非常熱烈與深刻的。幾次課程之後,我越加發覺他們的能量與內涵,是無比閃耀的光芒,讓我幾乎看不到起初認識他們的社會身分:「庇護中心的待業移工」。

近期工作報導:桃園移工劇場---全球化下的「國家英雄」?

人與人在不熟悉的情況下要建立關係,通常需要透過社會的標籤輔助,幫助記憶自己與他者的關係,以穩固未來的關係建立。在台灣社會,大部分人對於菲律賓人的標籤,永遠是「外勞」,所以兩個群體之間,似乎只能單純的停留在「僱傭關係」的想像上,而沒有辦法進一步的看見彼此。

第一次上課,有個女生的肢體非常優美,下課時我忍不住跟她表達我很欣賞她的肢體表現,沒想到她跟我說她之前在菲律賓是名舞者,我接著問她為什麼不繼續跳舞,她幽幽地笑了一下,沒有進一步回應。雖然我不知道她個人為什麼放棄藝術,來到台灣工作,但是這背後必定有結構性的因素,迫使她不得不放棄原本熱衷的工作。大部分菲律賓藉移工,擁有英文能力與一定的教育程度,有些甚至在菲律賓已經擔任非常不錯的工作職務。為什麼他們還是選擇離家背景來台灣工作?來台灣工作,真的有比較好嗎?

除了國家政策與經濟處境,菲律賓政府鼓勵人民到海外工作,成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國家英雄」。在殖民與全球化的生產分工的過程中,菲律賓深受歐美等第一世界國家的影響,無形讓菲律賓人擁有特定的文化想像,「出國」工作,對他們而言是有不同層面的意義。除了單純能賺更多錢之外,他們也想透過海外的工作機會,掌握文化資本。比起沒有出過國的同胞,他們可以晉身到更高的社會階級。然而他們的理想或是為了來台工作所付出的代價,幾乎沒有被台灣社會看見。他們為了翻轉在菲律賓的社會階級,必須很諷刺的,先在台灣受到社會地位向下的流動,並且孤立無援接受社會給予巨大而刻板的眼色與評論。

戲劇課程無法解決他們在台灣社會中「渺小」的現況,戲劇能做的是,提供這些朋友一個肢體抒解、情感凝聚的空間,讓他們可以集體述說分享,藉此慢慢創造群體的信任與歸屬感。期待透過這樣的過程,能夠讓他們先看見自身在海外工作中除了「國家英雄」、「勞工」的身分之外珍貴的面向,進而延伸至台灣不同的群體,被更多人看見。讓台灣多元族群的匯聚,真正展現它的「多元」。

近期工作報導:桃園移工劇場---全球化下的「國家英雄」?

本月推薦:青年行動藝術巴士巡迴展演─客家小炒亂打秀

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來自台北城南的美味打擊樂 邀您來品嚐】

應劇中心長年透過社區劇場工作坊與民眾在一起,書寫民眾歷史、探討社區議題。去年,我們開始培育自己的青年團,透過讀書會、論壇劇的籌備與演出,帶領青年學子們用劇場的方式來探討社會議題。

延續我們向來關注的社區與青年社群,今年我們應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之邀,承辦了「青年行動藝術巴士巡迴展演—客家小炒亂打秀」計畫,邀來身聲劇場經驗豐富的講師團隊,在早期客家族群聚集的台北城南(古亭、大安、中正一帶)開設民眾與青年共同參與的打擊樂工作坊。

一如客家先民移居各地、作客他鄉,現代人因求學或工作之需,也在不同地方遷徙、流轉,成為城市的過客、新客家人。而台北市古亭、中正、大安構連的「城南」帶狀區域,是早期客家族群聚居之地,現今則有來自不同背景的「城客」移入,不斷為此地注入多元的活力與創意。

而「青年行動藝術巴士巡迴展演---客家小炒亂打秀」活動則把藝術帶入此一社區,串聯當地的里民與青年將廚房用具改造成美妙樂器。透過打擊樂和肢體表演的創意調味,傳統客家的「挑擔奉飯」文化被料理成一道「有聲有色的客家小炒」。

11月底、12月初連續兩個週末,行動藝術巴士將載著城客——里民與青年前往街頭「掌廚」炒出一盤美味的客家小炒亂打秀。如果您也是某座城市的過客,或者您對城客在城市生活的面貌感興趣,不妨一起來品嚐屬於城南的美味打擊樂吧!

本月推薦:青年行動藝術巴士巡迴展演─客家小炒亂打秀

 

【演出日期及地點】

11/28(六)台北車站南二門廣場

11/29(日)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

12/05(六)台北車站南二門廣場

12/06(日)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汀州路3段2號)近台電大樓5號出口

 

【演出時間】

每日下午二點開始,整點演出(下午二點、三點、四點)

指導單位 :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主辦單位 : 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執行單位: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應用劇場專題:相信改變的力量─我看「論壇劇場」與「公民教育」

文:王者欣(「以戲劇手法進行公民教育」工作坊學員,現為桃園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擔任高中公民教師已二十餘年,所教課程從已廢的三民主義到現行的公民與社會,不論政黨如何輪替、課綱如何改變,心裡總有個大同世界的理想,嚮往著古今革命家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所追求公平正義人性化社會的來臨,也期望自己在教學中能為這個理想貢獻些什麼。然而在現實的教育環境裡,大多數學生和家長仍比較在乎學測和指考的公民成績是否能拿高分。於是,我也在這龐大升學主義的洪流中,讓內心的理想漸漸地被淹沒….

然而很奇妙地,夢想總是在最適當的時刻,再度敲響心門。

從小就愛演戲的我,於2013年取得了第二專長「表演藝術」的教師資格,便開始思索如何將公民教育與表演藝術兩個領域相結合用在教學當中。沒想到2014年暑假參加了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論壇劇場研習」之後,它就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研習中的第一堂課,聽著賴淑雅老師介紹論壇劇場的源起,種種被壓迫者劇場背後的理念就已讓我熱血沸騰。後來透過戲劇創作,在〈一樣師‧兩樣情〉的排演中,更了解了非典型教師及流浪教師在教育環境結構下的困境。我也體會到論壇劇場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讓觀眾參與「取代角色」的互動,將自己融入戲劇困境,與眾人一起思考可能的解套方案。劇場並藉由「丑客」(joker)提問式的帶領穿針引線,整理出議題結構性的面向,邀請討論及取代,且正面地回饋上台取代者的貢獻,以擴大參與的動力。從看見議題、了解議題、參與討論並提出解決方案,這種種能力的呈現,正是目前公民教育中,期盼能培養出學子們建立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核心能力。

應用劇場專題:相信改變的力量─我看「論壇劇場」與「公民教育」

於是在〈一樣師‧兩樣情〉謝幕之後,我便開啟了自己教學上嶄新的一幕---試著將公民教材中的「人權」、「性別平等」、「親密關係」、「社會階層化」、「大法官釋憲案」等議題,以論壇劇場的元素來進行,讓學生模擬體驗議題角色產生共鳴,並且練習溝通對話共同尋求改革方案。公民課不再只是老師當主角的板書論述或紙筆測驗,而是學生能集體參與的戲劇表演與對話思辨。

另外,由於在〈一樣師‧兩樣情〉中擔任了丑客,也讓我發現學習丑客的角色,可放下較僵化的教師權威,更謙卑地邀請學生進行對話,並給予其適當的肯定與回饋,希望漸漸從以往的「灌輸式教法」,轉變為師生之間的「合作式學習」。我在幾個融入論壇劇場元素的課程裡,看到年輕學子心中的火苗被慢慢點燃,大家對理想社會的追尋似乎也更有感觸了…

應用劇場專題:相信改變的力量─我看「論壇劇場」與「公民教育」

 

至於我們這群來自各校的「教師組」好友們,這一年來則繼續以讀書會的方式,延續在論壇劇場演出結束後的感動。目前我們已讀完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的《受壓迫者教育學》一書,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被壓迫者劇場背後的人文精神。大家在每月一次的聚會分享中,藉由書中內容、教學與生活經驗,不斷檢視弗雷勒所謂「舊秩序制約迷思」的非人性化結構,在現今社會對人們的影響。我們期盼在讀書會的交流中,不斷增進思辨能力及知識累積,再將收穫與感動帶回教學現場與學生共享。現在大家又選了《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書繼續閱讀,相信也將有滿滿的收穫!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假我也飛到新加坡參加了戲劇盒(Drama Box)主辦的「戲聚現場---論壇劇場藝術節」,看了數場由新加坡、英國、印度及台灣的戲劇團隊所呈現的論壇劇場,聆聽各國導演在座談會中對改變社會困境的渴望,其實內心相當的感動……。我體會到在世界不同的角落,都有理念相同的朋友,透過戲劇及走入基層民眾的方式,關懷著當地的弱勢階層與族群,為社會上的不正義處境發聲。這一股「相信改變」的力量,原來並不孤獨,且充滿希望!

此刻,內心真的十分感謝淑雅老師與應劇中心給我的啟發,讓我看到最初夢想的一道曙光,重新照亮了我的教學生涯。透過論壇劇場和公民教育,我也相信改變的力量,正在我的內心漸漸發光……。

應用劇場專題:相信改變的力量─我看「論壇劇場」與「公民教育」

青年團專欄:來自人類學學徒的社區劇場觀察

文:楊亞靈(應劇中心第一屆青年團員,現為清大人類所碩士生)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很高興受到CATT的邀請讓我和大家分享當下我正在進行的社區劇場研究。承蒙受到淑雅老師和CATT其他夥伴的照顧與接納,讓我在台灣近兩年的留學生涯中跟CATT一起思索和實踐表演與社會的關係。我的碩士論文主題是有關「劇場如何進行社區營造」,其中會涉及的問題大概是表演如何與社區發生關係,社區劇場在社造中扮演什麼角色,起到何種效果;CATT作為因應台灣社區營造政策成立的劇團如何在官方與民間協調好第三方的角色。由於這是一份電子報,篇幅有限,加上我還在田野階段,無法跟您詳盡的論述上述發問,接下來我先跟您報告我正在研究觀察的這個社區發生的一些事情,並且提出我對於社區劇場一些淺薄的見解。

在我碩士一年級結束時,清華人類所要求新生在暑期進行不少於六周的田野實踐,我得到CATT的允許跟隨劇團前往桃園的一個社區,以中心志工和實習生的身份進行參與觀察。為了延續和完成我的碩士論文計劃,今年七月我進入到新竹的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社群──「霄里溪社區」。如果您聽到過「霄里溪」大概會想到「環境污染、華映、友達、抗爭」等幾個關鍵詞,沒錯,這次CATT進行社區營造的對象正是一群希望「以劇場手段融合在地人的關係,希望引起更多居民共同關注霄里溪環境現況」的群體。不過在第一次社區劇場課程發現,這個社區與以往我觀察的桃園、馬里光部落等社區不同的是:參與成員中男性人數多於女性。這些男性都屬於在地社群中較有權力以及霄里溪組織中的重要成員,他們已經多次面對政府、污染工廠進行了抗爭工作。男人們常會覺得:「同屬於一個社區,為何其他人都不來關心我們現在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們說了很多次,也無法得到大家的關注。」

熟悉CATT劇場操作的讀者可能了解到,CATT的社區劇場有著很深厚的「民眾劇場」色彩:不帶劇本,以在地居民故事為主,由居民自己擔任演員和創作者,與劇場講師共同展演出一步作品。在課程之初,講師會藉由身體活動和劇場遊戲打開彼此關係,社區地圖繪製以及老物件故事分享,加以分享討論;進行社區問題的爬梳與整理。在社區課程過半之時,社區參與者中女性人數逐漸增加,也更加自然和勇敢的表示想法:「我們並非不願意參加社區活動,只是覺得每次來了之後特別嚴肅,不像這個劇場課程啊,大家一起動動身體,說說笑笑也很熱鬧」;「我覺得我們進行環保抗爭不能總是硬碰硬,也要想一些好的辦法和他們溝通啊」;「其實我們客家女性有很多的包袱存在」;「你們以前開個社區大會,都是很理性的去弄個一、二、三流程,我們想發言都沒有機會,年輕人都不見得喜歡這樣」。社區劇場的講師也會在這個時候常常提醒參與者們注意到這些現象,強調社區劇場的目的以及用意:「社區劇場不僅僅是做一齣戲,也是在做社造,我們也要看見這些社區的問題,多聽聽其他人的想法。」

青年團專欄:來自人類學學徒的社區劇場觀察

 

正是因為這樣的「溝通不暢」導致大家沒有機會坐下來共同商討和面對社區公共議題,更別說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有時候只是遠遠打個招呼。在課程分享中,一些居民表示:「以前看到某某,就覺得他長得那麼結實高大,和他點下頭就趕緊走開。但是沒想到參加這個課程,覺得他好可愛。」另外一些居民表示自己並不是不想面對社區問題,環境污染,只是有時候沒有收到訊息,然後只是「抗爭,抗爭,我們覺得硬碰硬不見得好啊」。霄里溪經過多年的環境抗爭,今年年底,兩家工廠已經決定按照法規施行「零排放」;但讓我更加意外的是,當提起兩家工廠的名稱時,一些居民甚至不知道「華映、友達做什麼的?」

在前不久的一次「環保監督大會」上,我跟隨霄里溪保護協會和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幹事等一起前往會場。在經過形式化的環保局、工廠的報告后,裡長伯在會上慷慨陳詞:「我的肝腎現在都有問題,就是因為這個水污染,我死了沒有關係,我不想我的里民受這個害,你們這些政府官員沒有老百姓可以管了,你們還做什麼官?我們想要裝自來水管,可是跑去問說我們沒有建築執照不跟裝,所以我希望政府趕快為我們落實!」來自政府的回應是:「裝設自來水管確實需要一定的門檻和標準,但是前提是要全體里民都同意裝,並要看看有沒有這樣的急迫性。」從上述的一些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熱心、奮力為社區環境奔走的里長、社區劇場課程中的參與者、官方等群體之間缺乏一個「轉譯」機制。這裡我借用楊弘任(2007)老師有關「文化轉譯」的說法,在一些學者看來,「文化轉譯」成為社區動起來的關鍵機制。我認為「社區劇場」正可以擔任「轉譯」功能,在一個動態的表演過程中,居民內部將彼此遭逢轉譯在當下的劇場課程中。另外,當日居民在與官方的對話中也提出他們正在進行的社區劇場課程,最後也會呈現出一個短劇給官方和工廠觀看;社區劇場將社區問題和境況在公共中進行搬演,可能正是一種「外部轉譯」。

 不過,我也希望提出社區劇場並非是「無所不能,藥到病除」的「萬金油」。因為社區營造本身就是一個長久深入的過程,需要政府、社區、第三方等多方力量的交匯。但是「社區劇場」作為一種軟性的「文化轉譯」機制可以做到打開社區緊張關繫的第一步。如果過於固守社區劇場「培力、陪伴、平等對話」等功能,也可能會陷入一種社造教科書理想式的答案。在田野中,我發現很多居民對於「社區劇場」的想法有很多種,在參與者看來可能無法直接企及其背後的功能。這種「看見」和「發掘」也需要時間進行發酵,也許應該多聽聽居民自己的想法,加上民眾劇場這樣「草根性」、「自主性」的特點,讓其盡情展現,劇場工作者加以糅合串聯。

青年團專欄:來自人類學學徒的社區劇場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新竹縣的社區營造平台中,CATT邀請了種子師資進行新竹社區劇場的帶領工作。而幾位講師的背景亦是豐富多元,既有參與種子師資培訓的故事媽媽,也有從社區劇場學員成長為社區劇場講師的優秀青年,還有本身是在地社區中的客家媳婦。我想這些豐富的個人背景,也會給社區劇場注入新的活力和風格。

青年團專欄:霄裡溪劇場參與心得

文:陳新皓(應劇中心第二屆青年團員,現為社工)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自八月中旬起,以青年團成員身分參與霄裡溪社區劇場實施,深切的體會到課程執行與專業人士是流動的,而居民與當地議題,則是生了根、紮紮實實纏繞在一起並鑲嵌在社區之中,形成每個社區獨特的在地紋理。

在地紋理的爬梳尤其對於一位「外來者」(好比社區劇場講師、社區營造師)而言其實非常不容易!畢竟社區居民對於日常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與經驗角度,每位居民又在共同的生活場域之中發展綿密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界定了居民在社區中的位置,居民「如何認知」自己與其他居民的位置以及「如何運用」自己的位置又是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學習掌握與分辨動態又十分細緻的社會/權力關係,僅僅是社區劇場工作者的入門功課(其實也是一門學不完的功夫)。

身為青年團成員,我的身份比社區劇場的講師離在地居民還遠,關於應劇中心起初如何與社區展開聯繫、在什麼際遇下有機會與社區居民合作種種歷程也是一知半解。但出自於自己對「社區劇場」粗淺的認識,帶著自以為的眼光,還是想嘗試了解社區劇場如何透過戲劇形式使得參與的成員於日常習慣中鬆動,然後能撐出什麼新的空間、成員們彼此能長出什麼新的關係,更有甚者促生進一步的政治行動。總而言之,我的確帶著這些自以為的假設「埋伏」在每次的劇場實施裡頭。

那麼霄裡溪是怎麼了嗎?這條溪水曾經是稀少珍貴的甲質水體,按自來水公司公告說明甲級水體為「適用於一級公共給水(經消毒處理即可供公共給水)」。民國92年,霄裡溪沿岸居民發現鄰近的科技廠直接向溪裡排放工業廢水,隨即展開了長期抗爭,但是並非全部的「社區居民」都認同透過抗爭的手段表達訴求與作為權利救濟的途徑;而且也有居民認為不能總是抗議,應該也要好好反省長期以來當地居民與土地山川的關係。按劇場成員陳述,目前在沒有正式編制與經費缺乏的情況下,大家仍然嘗試維持固定監測水質的習慣;基於過往漫長紛雜的抗爭努力,科技廠也允諾在今年底完成工業廢水全面回收零排放的目標。

青年團專欄:霄裡溪劇場參與心得

十二月三十一日當天不論結果如何,相信居民依然會選擇留下,不是沒有能力遷徙,而是居民於每次課程裡親身分享各自年少回憶、家族歷史甚至諸如過往撿拾溪畔石頭為半夜容易哭鬧的子女作膽等民俗習慣,早已離不開這條世代的「母親河」,數月以降的劇場練習也可能深化了成員之間的羈絆與一同面對的決心。又這段時間「埋伏」在劇場內又「漂浮」在關係之外、體察了些心得也獲得了些啟發的我該當如何自處?參與這段歷程,至少我應該更嚴肅的思考自己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許哪天在哪裡我也能夠謙卑地留下、紮上自己的根不以流動為傲。

青年團專欄:霄裡溪劇場參與心得

青年團專欄:湖鏡社區劇場參與心得

文:張名君(應劇中心第二屆青年團員,現為大學專案人員)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湖鏡社區的社區劇場以湖口老街旁的集會所為基地,進行一連串社區劇場的戲劇課程。當初選擇長期蹲點湖鏡社區做為教學協力的觀察對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裡太遠了!秉持著「捨我其誰」的精神,開始了我每週五下班從臺北衝湖口的瘋狂行程。要到達湖口集會所必須先搭乘火車到湖口火車站,再轉乘公車到達湖口老街,總交通時間約1.5小時,前提是所有交通工具都要銜接得剛剛好的狀況。不過所謂一回生,二回熟,在試過了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如:公車、計程車、無照白包車)後,意外的有著城市小探險的感覺,這樣想,臺北與湖口的距離也就不那麼遙遠了!再加上在湖口火車站旁的老五鹹粥有著超級銷魂的波霸魯肉飯,更是成為了日後支撐著我千里迢迢來到湖口的動力!

湖鏡社區劇場的帶領人為曉青老師,也住在湖口附近,與居民們有著相似的成長背景。而參加社區劇場的居民較多為社區裡的婦女,並且也會帶著小孩一同參加,固定參加社區劇場的成年男性大概只有3位,這是與其他社區劇場以成人為主的帶領不太一樣的地方,故每次來到湖口社區劇場都有一種熱鬧的營隊感。以我參加的五次湖鏡社區教學協力觀察,前兩次的劇場活動主要以加深居民間的認識以及活動力為主,所進行的活動多為自我介紹及物品的雕塑等大量讓居民們肢體接觸以及伸展的遊戲。而後三次的活動才開始慢慢進到培養專注力及故事力的練習,專注力的遊戲為拍7遊戲,為了要讓數字接龍能夠順利的接下去,必須專注在遊戲上同時注意自己及左右旁人的動作,十分刺激,在經過專注力的練習後,較能專注於故事分享的討論互動。而重頭戲故事力,老師請居民們一人帶一件原生家庭的物品,並與大家分享物品與人之間的故事,透過大家的分享,可以漸漸的建構出居民們小時候的生活樣貌與湖口風景,從農忙時的食衣住行、婦女們的嫁娶、到戰後的臺灣生活,一一都在居民們的口中鮮活了起來,居民們的故事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就像是我所沒有讀過的歷史課本,小人物們的生活點滴平凡得很有韻味,與現在沉靜的湖口老街一樣。

青年團專欄:湖鏡社區劇場參與心得

如果說每個社區都有著自己的個性與靈魂,而我想湖鏡社區給我的感覺應該是開朗又慈祥形象吧!每次來到湖鏡社區總是被居民所散發出來的快樂的能量所感染著,沒有所謂的特殊議題需要劇場力量介入協調,只有單純的享受劇場活動帶來的互動與快樂,微笑社區的美名真是一點也不假。因為工作的關係,第五次之後的課程無法繼續週週的前往湖口同樂,但還是很期待湖鏡社區最後的呈現,也衷心的祝福課程一切順利。

推薦訂閱
@【育成社福基金會電子報】
@【陽光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5年10月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