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9,656
官網:
http://www.hef.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7-25 11:00:00 / 報主: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歷史與暗示(現職老師談高中歷史課綱微調)

歷史與暗示

   ---談高中歷史課綱微調

   ◎翁麗淑(國小老師)

史料還是詮釋?

 

今年一月,我隨著鄭南榕基金會到宜蘭縣史館,廖館長帶著我們導覽館內,當時他意味深長的問我們:「你們覺得縣史館要寫歷史嗎?」當時我有點摸不著頭緒,號稱「史館」,不寫歷史那要幹嘛呢?但後來廖館長說:「寫歷史應該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民的事,史館的功能是在盡可能的蒐集史料,讓民眾有史料可以寫歷史。」

 

我想,廖館長說的「寫歷史」,意思是「詮釋歷史」,用以分別「蒐集史料」這件事。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觀點,史料重在豐富的視角,無分別的多元呈現,一個擁有權力與資源的機構,必須了解自己可能造成的影響,於是盡可能的退縮自己到「蒐集史料」的位置,而把詮釋歷史,甚至評價的權柄交給讀史的人。我說「盡可能」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再怎麼強調客觀中立都難逃立場的限制,但有這份自覺與自我要求,就值得激賞!

 

而所謂「歷史教科書」的任務,究竟是要「呈現史料」還是「詮釋歷史」?如果就教育部長蔣偉寧的發言,他強調這份新課綱是根據「史實」。或許蔣部長也同意歷史教科書的任務是在「呈現史料」,而詮釋歷史的眼光與能力可能就要靠教師專業的教學設計與鋪陳。所以我們期待歷史課綱應該從多元的視角與不同族群的觀點出發,儘可能的呈現不同的史料,多元但扼要(別忘了這是「課程綱要」),過多的細節可能會造成過度指導,也可能讓教科書編輯時揀選史料的可能過於狹隘。所以蔣部長的「根據史實」事實上是不夠的,如果「史實」被刻意的操弄揀選,那只是以史實的包裝來傳達當權者的威權意識罷了!

 

我當然知道現實裡的限制,所以還是期待盡可能的客觀多元,而我也認為這是艱難且專業的任務,所以必須訴諸歷史專業的學者。但是我們看到,教育部的新課綱調整竟是由非歷史學者完成的,這是破壞信任的第一步,不只是在教育界,在公民社會所期待的政府角色都是令人質疑的!

 歷史與暗示(現職老師談高中歷史課綱微調)

話語的暗示

 

在學校裡其實有很多話語在暗示著權力結構或展現某些企圖。比如,老師開會回來發現全班很吵,他說:「全班這麼吵,班長和風紀股長是怎麼管的?」聽起來好像在責備班長和風紀,但其實是這兩個人在老師不在的時候直接晉身為管理階層,而剛剛全班很吵的共犯並不包含這兩位,他們的錯是在沒有管理好大家。

 

說出來的和沒有說出來的話,都意有所指。老師說:「這次考試全班只有三個人考得還不錯。」雖是在講考得不錯的事,但口氣有些肅殺,大家都知道,老師的意思是大部分的人都考得不好。

 

某些班上有較特殊的孩子,上課可能無法乖乖坐著聽課或可能不自主的站起來活動,老師會說:「這樣的小孩總是干擾上課,嚴重影響班上同學的受教權。」這裡所謂的「班上同學的受教權」,其實就不包含這位無法乖乖坐著聽課的孩子。如果思考是放在全班所有孩子的受教權,那老師並不會抱怨上課的干擾,而是把這個干擾放進課程設計裡去思考要怎麼進行,或去尋求更專業的協助,而不是以其他小孩的受教權為由將這位孩子區別在全班之外。

 

扯遠了,我們要談的重點在於,老師雖然並沒有說│這樣的小孩不應該屬於我的課堂,或請這個孩子離開│但老師的話語確實有這樣的目的。

 

用這樣的邏輯來看這次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的文字,也許你就會瞭解這些文字在暗示什麼?!

原課綱---主題(二)國際競逐時期/重點:1大航海時代;2荷西治台

修改後---主題(二)漢人來台與國際競逐時期/重點:1漢人來台與大航海時代;2荷西入台

 

荷西之前的台灣,天真純淨的浮在太平洋邊緣,因為大航海時代來臨而進入歷史文明之列,台灣史的開展,和世界進入相互連結的歷史息息相關,這時來到台灣的族群肯定非常多元,日本、中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還有許多歷史來不及記載的人來到這裡。因此「國際競逐時期」其實就已經包含了漢人,以及日本、中國、歐洲,甚至南洋一帶的族群來到台灣,特別多寫「漢人來台」,也標舉了「漢人」與其他來台族群不同的正統地位。

 

原「鄭氏」時期,改為「明鄭」時期。加個「明」也許是因為鄭家算是明朝的遺臣,但明朝跟台灣毫無瓜葛,加上「明」無非是硬要把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更靠近一些。

 

同樣的效應,在日治時期新課綱也增加了變法運動、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的細目,以及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對台灣的影響。雖說台灣確實有人加入中國的革命行動,但中國的這些政治變革對台灣的實質影響並不大,而且之後也有台灣青年受到共產主義的感召而加入共產黨,在同等比例原則下是否也應該列入課綱?!此外,日治時期教育逐漸普及,且各種歐美的思潮也開始盛行,當時台灣被影響的絕不止五四、新文化運動,其他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社會主義…,從各種途徑各種管道也在影響台灣。我的意思並不是在排除當時台灣被中國影響的可能,而是歷史應該要回到當時的脈絡以台灣為主體來書寫,而不是挑三撿四的只把中國相關的留下,去掉其他。這樣的揀選不免令人臆測其用心。

 

意圖加強某一方,總也會想削弱另一方。原課綱「荷西治台」改為「荷西入台」令人匪夷所思。荷蘭與西班牙在十七世紀一南一北分治台灣,也留下了相關的建築痕跡與文化、經濟、宗教上的影響。寫成「入台」似乎只是過客,有意減弱荷西在台的影響。

 

而原來的「日本統治時期」,修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加上「殖民」想是為了強調日本治台期間的殖民統治政策。但如果對台灣史有一點瞭解就會知道,整部台灣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殖民史,從荷西時期、鄭氏,到清領、日治、國民政府,並沒有哪一個政權來到台灣是真正以台灣為主體來認真思考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期待怎樣的生活,也沒有哪一份統治的整體政策是根基於台灣原有的文化,以台灣人民的視野來經營台灣的。若在日本統治時強調「殖民」的本質,那國民政府來到台灣對台灣人民與文化的壓迫相較於日本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啊!(想想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迫害,以及工業發展後的土地政策,與日治時期的日本在土地、經濟的剝奪與壟斷,以及皇民化的政策,相較之下,國民政府手段之兇殘,日本政府也是不及的。)但「殖民」兩個字在新課綱的中華民國時期不但完全沒有,還處處有歌頌政府的痕跡,如:「政府光復台灣」、「政府推動地方自治的過程及其對民主發展的意義」、「我國發展實質外交的努力」、「重要經濟政策的推手…」,說日本在台灣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是殖民政策,而中華民國時期台灣的經濟建設就是政府的德政?!教育成了政府正當化殖民統治手段,宣揚政績,以及為未來的政治企圖走向鋪路的工具…我們回頭了嗎?

歷史與暗示(現職老師談高中歷史課綱微調)

其實我在國小的台灣史教材裡也聞到那種鞭批前朝諂媚目前政府的跡象。五下台灣史的社會課本中,在日治時期談抗日、談殖民政策,就連後面說日本在台灣的建設時,仍要不斷強調這是為了日本母國的利益。可是到了中華民國時期,談「光復」,也用五行的篇幅談二二八事件(課文歸因於戰後及族群溝通不良),談十大建設、經濟奇蹟,當我想看看民主發展歷程怎麼說戒嚴、美麗島事件時,沒有,話鋒一轉竟談起了五院組織及執掌,避重就輕的痕跡如此明顯而拙劣。但我以為這是威權遺毒未清的遺憾,是編寫教科書的老師或學者還沒走出威權的陰影所犯的錯,但在看了高中歷史的課綱微調後,我可能必須認清,威權的時代其實並沒有真正離去!

 

即使在小學,就曾經有孩子這樣結論:「荷西時期和日治時期就是異族統治。」(但其實課本內容中並沒有這樣的陳述,想是安親班老師或其他補充教材的說法)我聽了真是膽戰心驚!這是在我小時候那種以「中華文化」為正統的威權教育的說法。「異族」說法不但否定台灣多元文化為本質的歷史經驗,專以漢民族為正統,還刻意貶低或弱化其他文化的內涵與影響,優越化漢血統的意識。這不僅是在歷史學習上的缺陷,也可能養成歧視不同族群及對弱勢無法同理思考的人格弱點。而即使教科書內文中沒有這樣的語句,何以許多人會這樣結論?因為所謂「異族統治」的語言已經在老師家長這一輩學歷史時銘刻於意識中,所以只要課文內容不成比例的被揀選呈現時,被暗示的結論就很自然的脫口而出。威權的史觀就這樣傳給下一代…我尚且不是歷史學者,站在教育的立場,我也知道,有「正統觀」的史學不應該傳授,且是必須批判的,那編寫歷史課綱的委員可以不知道嗎?

 

歷史與洗腦

 

我曾經經歷過威權時期的歷史教育,將之稱為「洗腦」並不為過。也就是洗過之後,能熱烈的細數孔子、漢武帝、唐太宗…,而對八田與一、賴和…一無所知;以身為龍的傳人為榮,而害怕說自己是台灣人。那種把認知與民族情感切給書本考試與口號,回到現實全是另一回事的教育,回想起來是恐怖多於認知的喜悅。

 

而曾經我以為台灣已經漸漸擺脫了威權,也以為我們已經往前進了一大步…,我看著新課綱裡這樣的描述:「國共內戰、政府遷台後,我國的主權範圍仍及於全中國,惟治權不及於大陸地區。」我很難想像老師怎麼跟孩子解釋「主權」和「治權」是怎樣的差異?會有哪一個國家會這樣寫歷史?難道荷蘭會寫「大航海時代後,我國的主權範圍遍及比利時、印度、台灣及非洲…(還有好多耶),惟治權僅在歐洲荷蘭國境。」(可笑嗎?)好像「主權」只要憲法寫的就算,歷史教科書也只要寫得出來自圓其說即可,不必管國際現實,小孩很疑惑也就只要搬出「憲法就是這樣寫的」來解釋就夠了。我們走回頭去繼續分割書本與現實,教孩子考試就這樣寫,不要想太多…這樣我們真的跟孩子交代得過去?

 

我們也都在寫歷史,每一個手段每一步決策,都在每個人的眼裡紀錄著,也都在孩子的凝視裡書寫過去,交代未來。我真心期待歷史課綱微調的事件能在這場拉鋸中有更清明,更往前進的可能。也為歷史教育的歷史留下進步的一筆!

註:關於今年教育部歷史課綱微調的報導,可見《人本教育札記》6月號,各大圖書館可借閱。

歷史與暗示(現職老師談高中歷史課綱微調)

創新教學教師營(八月)

創新教學教師營(八月)

歡迎來【2014創新教學教師營

一起在創造中長出力氣,

從教學裡得到快樂!

 

 

其實,另編教材,自創道具,帶動遊戲等等,都不是正途

 

——如果不算旁門左道的話;

 

 

 

要在現有架構下,使學生進步,讓老師得意,才是真本事

 

——如果您願意的話;

 

 

 

但那些無聊的課本,真的能達到這個目標嗎?課本當然不能,但您一定可以

 

——如果用對方法的話!

 

 

 

學生的問題,家長的意見,體制的侷限,都讓老師很辛苦,但教學才是根本;教學如果成功了,其它都很好辦!

 

 

 

來吧,別再寄望別人能解決問題,讓我們集中精神,來研究「教的方法」;來吧,讓我們連成網絡,相互支持,重新點燃教育的理想與熱情!

 

 

 

您,就是新教育的創造者!

 

 

 

 全程參加者將發給研習證書,並核發30小時教師研習時數。

 

 

8/168/19高雄梯研習課程表】

時間

8/16(六)

8/17(日)

8/18(一)

8/19(二)

0900

12
00

●08300900
相見歡
主持人:馮喬蘭
●09
001200
講題:教與學的原理
講師:史英

●09001200
講題:創新教學--
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
講師:楊佳嫻、林冠宏

●09001200
講題:創新教學--
以國高中語文教材為例
講師:楊翠、陳婉嫈

●09001200
教案報告與研討
主持人:賴友堂

1200

午餐/休息

1330

18
00

●13301630
講題:創新教學--
以數學和自然科為例
講師:史英、賴雪蕙
●17
001800
教案討論與實作(I
小組長

●13301430
教案討論與實作(II
小組長
●15
001800
講題:用審議式民主,
開另一種生活會
講師:劉孟奇、楊家齊

●13301730
教案討論與實作(III
小組長

●13301530
講題:過一種愛智生活
講員:黃俐雅
●16
00
結業
滿載而歸

1800

晚餐

 

1900

21
00

●19002100
講題:以兒童文學拓寬世界
講師:林文寶

●19002100
講題:快樂的老師,
    獨立的思考
講師:朱台翔

●19002100
講題:知道與如何知道
講師:鄭谷苑

 

2100

星光夜語
沈澱今天的思緒,儲備明天的活力!

 


 

◎高雄梯

 

研習日期:8/16(六)~8/19(二)

 

研習地點:文藻外語大學

 

報名電話:07-7260833 #122

 

講師陣容:(由課表上至下,左至右)

 

馮喬蘭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史 英         前台灣大學數學系副教授、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賴雪蕙      板橋高中教師

 

林文寶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楊佳嫻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林冠宏      宜蘭縣員山國小教師

 

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楊家齊      台北市龍門國中教師

 

朱台翔      森林小學校長、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

 

楊 翠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陳婉嫈      竹東高中教師

 

鄭谷苑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

 

賴友堂      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教學長

 

黃俐雅      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高雄教室主任

 

 

 

指導單位:高雄市教育局

 

合辦單位:文藻外語大學師培中心

 

 

 

 

轉寄『歷史與暗示(現職老師談高中歷史課綱微調)/ 教師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