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20021213

2002.12.13

期數:018

賈‧西‧亞‧人‧文‧報
 ̄ ̄ ̄ ̄ ̄ ̄ ̄ ̄ ̄ ̄ ̄ ̄ ̄ ̄ ̄ ̄ ̄ ̄
(知識份子百憂解)

__________________
 
http://garcia.uline.net/
 ̄ ̄ ̄ ̄ ̄ ̄ ̄ ̄ ̄ ̄ ̄ ̄ ̄ ̄ ̄ ̄ ̄ ̄

■本期專題:「說故事的人」之二,迷宮的記憶

編前語:

要把故事說的動聽,說的有趣,對於說故事的人來說是一項必要的技能,尤其是面對著如此廣大的閱讀分群,故事寫的動人難,說的動聽難,得人心喜更難。由是,說故事的人只有繼續地說,不斷地說個不停,希冀得到閱聽群眾的一瞥。

班雅明提到:敘事者可能敘說的所有事物,死亡皆是其裁判。他的權威來自死亡。

縱使如此,說故事的人依舊不斷敘說,不管沒有聽眾,不管無人理解,不理眾人冷漠,不理別人惡意曲解,唯有不斷地說,盡其敘事者的本分。

這篇文章原作於一年前,那時展覽尚未結束,尚可依循脈絡,領略一二。如今相隔已久,究竟展覽與文章的相契度,已然隨著時間而產生新的延伸性。藝術展覽或許是短暫的,但屬於都市本身的記憶才是悠久綿長的,一再重演,永不撤展。

近日忙於課業,疏於文字書寫,文友同好,望能見諒。

■《主題文章》

◎歡樂迷宮——迴盪於都市空間的潛層記憶

 

文/林士民

「有的房間像是蛹,
在外觀上看來總是缺乏變化,
夜晚時拉上同一質料和色澤的窗簾,
透出同一種品牌和亮度的燈光,
但是卻有一些奇異的經驗在那掛簾幕的後面發生……。」
——林燿德,〈房間〉,1993。(註一)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經營團隊「財團法人當代藝術基金會」,於2001年11月以《歡樂迷宮》(Labyrinth of Pleasure)為題推出了跨年展覽,由策展人賴瑛瑛及王嘉驥一同策劃,使用了一個大主題涵蓋兩個子題的方式。子題分別為《e樂園》(e-Paradise)及《再現童年》(Childhood Revisited),匯集了國內及法國、美國、日本等地的當代藝術創作團體或藝術家的作品展出。展覽本身以普羅的生活素材及科技化的藝術媒介為主,意欲反映現時的生活特質,揭露當代事物表象下的可能真相,並傳達出當代藝術的多元風貌給社會大眾,期使觀眾得到悠遊其中的「生活」趣味,而讓藝術、民眾與生活面貌同質。

當代的概念是流動的,不斷變化的瞬間存在,而究其核心精神是一種開放的態度,一種探索、洞悉當下社會脈動的藝術心靈,因此,當代藝術即展現了對時代思潮及大眾生活的反省。在這個科技、媒體與網路相互衝擊的世代中,當代藝術隱含著一種思考自身存在位置的課題,進而形成一連串複雜的文化紀錄。(註二)此,文化課題或許是當代藝術中最為重要的表述重心。而嘗試單單以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歷史空間位置,繼而去思索在台灣當代藝術的集體記憶,這似乎有些過於以偏蓋全;但若改以此觀點為主軸,進而「與活生生的人及變動的複雜社會做最親密的互動」, (註三)這或許又是一件對於未來的期望。所以談論這個展覽,更必須帶著一種觀念的全面開放,去審視當代藝術作品進駐到歷史文化、建築與城市、空間之間複雜的對話關係。

展覽手冊上,文化評論家南方朔為「當代性」(contemporaneity)一詞下了一個有意思的註解文字——在拼圖中看見形狀。他認為作為此展中的兩個主題,建構了一種當代的寓言。「而我們可以做的,則是走進他們所營造的迷宮中,去和他們對話,一起反思。」(註四)隨後繼續說道:「它像是個滾動的心靈原鄉,在註解『當代性』時,也讓當代人多了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反思。」 雖然如此,在觀看了整體作品之後,我卻感到一種潛藏在這些展品當中的異質語言,一種模糊的情感走向,接軌於呈現在歷史情境下的空間記憶、都市情感、當代趣味以及精神分裂的豐富面向,深陷在台北、當代、藝術、歡樂、迷宮、樂園、童年,這些詞彙的神話意義當中。(註五)

於是,《歡樂迷宮》成了一種符號學遊戲,也像是一種連結著迷宮主題下的線性思考過程。這種思考猶如西元九世紀時,位處在那義大利教堂牆壁上的迷宮圖形,人們藉由迷宮的行走而達到心靈平靜,我則藉由迷宮的思考來深思展覽所具有的豐富意涵。這些思考從圍繞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這個名稱開始,擴散至對展覽主題文字的理解,而在《e樂園》及《再現童年》兩個子題的作品中尋找合適的註腳:「在「當代性」這個意義迷宮裡,它流動不居的表象下,是否能沉澱或萃取出某些更基本的東西?」(註六)

從展覽的主軸推演開始,當展覽維持著所欲接軌的當代藝術議題表現的宗旨裡,似乎顯現著一種從屬於都市、空間與環境的潛質身影。從「迷宮」中出發,銜接著「當代性」的理解正文,再連接到台北當下這個都會的圖像,隱藏台灣這個鎔爐的歷史包袱,再到一種時髦的全球性文化概念。《歡樂迷宮》一展中所透露的訊息,雖說是擁有了兩個子題的豐富論述,卻還是逃脫不了對環境的整體記憶,一種面對生活現實所引發的空間聯想。當然,這或許是「迷宮」一詞帶來的豐富聯想,但這個被書寫的正文卻饒有深意地以連接「都市」這一詞彙的情境存在,給予觀眾無盡綿延的聯想。

台灣文學界中曾經出現一位都市文學與理論的提倡者、實踐者,同時也是批判者林燿德,在他的都市散文中,具體的反映了都市中被視而不見的異化現象。(註七) 這樣所稱的異化現象,等於是對都會生活形態的某種探索。他曾經自述道:「80年代前期我寫作一連串《都市筆記》時,逐漸浮現兩個主要的意象系統,其一是地圖,其二是迷宮。」(註八)於是,而是設定都市為現代人身陷其中的一座「迷宮」,一個類似於「精神漩渦」這樣的東西。(註九) 

如此的看法,可以在散文著作《迷宮零件》一書可得到印證,書中提到的「迷宮零件」,包括了「生命零件」、「公寓零件」、「人類零件」、「地球零件」的構成。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任何現代生活和宇宙生命的組成要素都是「零件」。於是,作品中的現代人生活在大都市中,亦即陷入了「迷宮」當中,作家是「迷宮」的導遊,「只不過導遊隱身其中,成為『零件』的一部份,那個消失的『我』是逃避者又是追索者。」(註十)在林燿德的作品中,迷宮既是人類的文明本身,也是現代都會擴張發展的原型。

法國學者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1924-98)的眼中,迷宮的概念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在著作《利比多經濟學》(Libidinal Economy)中,對於迷宮的概念有一些有趣的看法,他認為迷宮是由所有處於變化中的形象、體制與構造組成的,這些形象、體制來構造解釋並控制能量,即是作為事件的情感和慾望。由於在迷宮中無處可去,情感和慾望便在絕望中四處流動,一直到「隨著一聲尖叫」而產生了另一種情感或慾望。(註十一)我們觀看展覽也是如此,藝術品與情感本身會激盪出許多的能量,在展場空間所形構出的迷宮中到處流竄,一直到某種張力的解決後,方會產生出另一種情感與慾望,如此層層疊疊重複出現,一直到步出展場空間之後才能解決。而《歡樂迷宮》的展覽,恰巧也在展題中吐露了這樣的情境概念。

另外在李歐梵對其文化評論著作《上海摩登》的訪談中,李歐梵指出︰「這迷宮是一種心靈的迷宮,一種文化的迷宮,使得人失落,把它變成一種黑暗的存在世界。」而且「真正能夠把一個城市的那種魔力──我所謂的魔力,一方面是指怪誕那種魔力,另外就是一種吸引人的欲望的魔力──這兩種混在一起的很少。」(註十二)於是,在展覽「歡樂迷宮」中,我所閱讀到的訊息,不只是其文宣簡介當中所言的「藝術新天堂」,而是更深一層的,朝向都市文化底層的挖掘,一種帶著慾望魔力的「城市」訊息。

我們回看篇首引文,由林燿德〈房間〉一文的字句。文中描述著,都會充滿著一個個的房間,如同蛹一般,這如同展場當中,一個一個標誌著數字的房間,「但是卻有一些奇異的經驗在那掛簾幕的後面發生……。」而《歡樂迷宮》中這一個一個的展室,好似透露出一個一個奇異的經驗,躲在門後面,躲在作品之間。林燿德對「都市」和「空間」的概念,透露著「都市」是一種精神產物而不是一個物理的地點,而「空間」則是人類活動的基地。

都市本身一貫是後現代論述當中時常出現的一個正文,對於都市本身的書寫已非訴諸文字,而是以各種具體的物象做為書寫的單元,依此,物象乃可以表現出當代人類的知覺形態,一種被感覺到的、呈現的現實,不管是在生活現實、媒體、虛擬空間、網路、時空場景,皆是如此。於是,「每一個做為建築內部元素的空間,都是等待重新被書寫的正文。人類對於空間的支配是一種單純的幻覺,人類只不過和空間互為正文罷了。」(註十三)

《歡樂迷宮》展場本身即是一個充滿符號的歷史空間,當歷史空間面對著古蹟再利用的形式後,在空間的支配下,展覽所書寫的正文,與意欲呈現參展的藝術家,在不同媒材或科技的運用下,呈現著與觀眾豐富而多元的對話性。如同在《e樂園》這個展出的子題裡面,梅丁衍的作品〈歡樂迷宮〉,就呈現歷史與現時的對比記憶,喚醒著屬於建築本身的空間記憶,一種挖掘著文化根底的複雜情感,屬於都市共有的歷史語言。

再從修飾迷宮二字的「歡樂」一詞來看,歡樂創造出了遊戲與生活,也創造出一種後現代樂園式的景觀。我們在兩個子題名稱中,都可以發現這層潛在關係,歡樂/樂園與歡樂/童年。《歡樂迷宮》意欲找出一種藏匿於當代都會/成長/歷史/記憶中的隱藏面貌,一種體驗形式的閱讀,而這種閱讀,是要親身參與的,與作品所表述的空間共舞。

日本的「聲音社區計劃工作隊」的〈聲音社區〉就是一例,他們裝置了許多像水管一樣的東西,裡面可以聽見預錄下來的小學生上課、遊玩、進行活動的聲音,以此探討人與物、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介面。聲音是想像力的空間,聲音也是都市空間的必然物,人在都市間居住、游蕩,必然會受到聲音的干擾與阻滯,尤其以在都市中生存的人們最容易感覺,想像牆壁後面那塊奇異的空間成了都市人群某種奇妙的經驗,加上聲音會不受阻礙地滲出,這裡呈現了一種空間中的聲音遊戲。

王德瑜的〈作品42號〉也是另一個探討空間的作品,藉由擠壓的張力來逼使觀眾注意到「對不舒暢性的無力對抗」,或者是對活動空間受到壓迫而返回身體本身的感知,對抗著空間中那種柔軟而優雅的龐然巨物,一種奇異而荒謬的經驗。只是,這種受迫而尷尬的經驗似乎無時無刻地以不同的形式體裁向生活在都會空間中的人群發射。

現今越來越多的的展覽,其展覽空間逐漸成為一種精神消費空間,觀看藝術則普遍被認為是一種休閒活動。於是,人們進行這種精神消費時並沒有預設自己在這一段「時間」內消化創作者所欲呈現的訊息,所以質疑與冷漠也成為一種參與態度。而其間,能結合創作者、作品與觀眾的重要元素,仍是展覽場所與展覽時間兩者,而展覽場所成為新的消費空間,藝術則成為了一種能量的消費。(註十四)

觀眾在子題《e樂園》中,發現更多的是對數位時代虛擬情境的探索。其中處於「電子樂園」當中有保羅‧寇斯(Paul Kos)的《藍色夏特》(Chartres Bleu),作品呈現了一種強烈的體驗,一種將所有知覺退位到視覺之後,藉由感官的消逝與視覺的沉醉,窗戶展現了一種寂靜的空間能量;同樣為電子樂園的一員,〈言雨〉(Text Rain)就以詩意的方式,悄悄地展現出打破符號文本的企圖心。在電子的空間中,人們無法抓住電子訊號的任何一瞬間,也無法進入電子的迷宮世界當中。這樣的溝通障礙,在生活中的情境處處可見,唯有藉由溝通對話,現在都會人方能感受到一絲存在的能量。「中介現實,必須是經由人類身體,一個現實世界中的真實介面來進行。」 (註十五)而這就是〈言雨〉所試圖建立的模式。

而在李明維與汪之維的作品〈孕夫計劃〉中,則更虛擬了一個網路上的迷宮世界。他們在網路上創造一虛擬的懷孕事件,在展場中則另外創造了一個虛擬的展示空間(育嬰室),運用電腦與媒體(傳媒)的複製物來創造出一種擬似真實的幻象,在網路上同時也呈現著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這些人有的是觀眾,有的是網路之間的閒逛者。如同,此時的觀眾不只單單進入位於當代藝術館空間脈絡下的單一展室中,而是成為整個孕夫計劃的見證者。

台北當代藝術館希望凸顯出科技與人文結合的成果,以及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實驗。藉由此《e樂園》實驗,呈現了樂園式的愉快饗宴,如「聚乙烯樂園」中的〈窩在囊裡〉,現代人把自己關在自己建造的水泥迷宮裡,焦慮的找不到出路,何不「窩在囊裡」,隱沒在日常生活的紅色塑膠袋情意結當中,快速、便利、用後丟棄,迷失在牆上放大的紅色線條當中。現代人的心裡一直渴望「迷宮」能提供一絲線索,找回迷失的自我,卻依然深陷在迷宮當中,無法自拔。

另外看《再現童年》這個展出子題下,許多童年時的經驗、想像、記憶、夢想呈現在創作的主題與內容當中。「歡樂」或許是這個主題所欲展現的情境,但實際所發生的觀賞情境,卻是一再地突顯著歡樂的殘酷與冷漠。〈記憶之屋〉中嬰兒床的陰影;〈失樂園〉中壓克力方格中的小型迷宮,異質的銀色玩具及變形的玩具形體;〈呆頭鵝〉所顯露的小小惡意,披露童年時的行事態度,一種我行我素的自我主張。而在此處所提的作品,則是表彰了語意上的迷宮。

當然在《再現童年》中,也有著抒情溫暖的作品氣質。〈童河〉作品中,藝術家徐瑞憲以許多紙船來回憶自己的童年,重塑自己將發回來的考卷做成紙船的記憶、經驗;而〈一種行為〉裡,機械的行為卻賦予了作品一種迷人的特質,在土地情感與童年回憶當中,搭起一座與心靈原鄉對話的橋樑。

藝術家是「迷宮」的導遊,只不過藝術家隱身於作品中,成為展覽『零件』的一部份。在那裡,那個消失的「我」是藝術家本身又是觀眾本身。在《歡樂迷宮》的展覽中,迷宮已是文本,也是迷宮所象徵城市的一部份,作品與空間戶為文本,互相發現與創造,迷宮的象徵成為了溝通觀眾與作品兩者的介面(interface),成為一種能量與空間消費的原型。或許,歡樂迷宮可以是解構藝術的一種策略,但更有可能的,是追尋生活的另一層面貌。

注釋:
1、林燿德,台灣當代文學評論家、小說家、詩人,此段文字摘錄自其散文集《迷宮零件》一書,
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
2、賴瑛瑛,〈輕且重的震撼〉,《台北當代藝術館開館展:輕且重的震撼》,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001年,頁17。
3、黃海鳴,〈「社區互動」或「藝術社群」的建立—從「台北當代藝術館開館展」談起〉,《台北當代藝術館開館展:輕且重的震撼》,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1年,頁39。
4、南方朔,〈當代性—在拼圖中看見形狀〉,《歡樂迷宮》,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2001年,頁8-9。
5、此處所指稱的神話意義,採取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80)在《神話學》(Mythologies)一書中所採用之看法,認為:「神話是一種語言(lemythe est un langage)。」因此,本文試圖解讀展覽本身在展品與建築、都市空間等等再現中的主要訊息。
6、南方朔著,〈當代性—在拼圖中看見形狀〉,《歡樂迷宮》,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2001年,頁9。
7、鄭明娳,〈當代散文的兩種「怪誕」〉,《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頁169。
8、林燿德,〈城市‧迷宮‧沉默〉,《明道文藝》第212期,台中:明道文藝雜誌社,1993年11月。
9、都市文學是台灣文學的重要面向,不論是從「城鄉差距」的角度或者現代/後現代的種種辨證關係來看,台灣各種文學作品中的都市現實、都市意象和創作者的都市意識,都充滿了各種豐富的可能性。當前我們所目睹的都市文學和都市本身(都市也就是一種正文),則是許多迷宮的複合體。本文在此援用,意欲解釋「迷宮」一詞在這個展覽中具有決定性意含的特質。
10、鄭明娳,〈當代散文的兩種「怪誕」〉,《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頁169-170。
11、詹姆斯‧威廉姆斯(James Williams)姚大志、趙雄峰譯,《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2年,頁66-67,原作1998, Published by Polity Press。
12、參考李歐梵對《上海摩登》一書的訪談紀錄,http://www.cp1897.com.hk/Month/month0109/month0109e01.htm
13、以上的觀念推衍,參閱林燿德,〈空間剪貼簿—漫遊晚近台灣都市小說的建築空間〉,《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
14、以上文字論述,請參閱高千惠,〈空間的誤導與移位—美術館時代的藝術危機〉,《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藝術家,1996年,頁164-169。
15、參見《歡樂迷宮》展覽圖錄,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2001年,頁97。

                                                               

推介閱讀、聆聽、觀賞
. 《歡樂迷宮》展覽圖錄
出版︰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2001年
. 《迷宮零件》
作者:林燿德
出版︰聯合文學出版社/台北/1993年
[回本期專題]

與報頭聯絡 ● 歡迎加入創作/知識份子百憂解 ● 我有話要說
賈西亞人文報(知識份子百憂解)
網站:熱鐵皮屋頂上的牛
http://garcia.uline.net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作者所有,歡迎轉載或節錄、轉貼,但請與報頭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