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6堂課--挫折,有那麼嚴重嗎?
在投入職場前,需先認清一個事實:挫折,是工作的一種常態。
有些人,只要一遇到挫折就想打退堂鼓,王佐榮認為,他們要嘛就是還沒想清楚自己的願景,要嘛就是把挫折看得太嚴重。
當工作與生命價值吻合時,對挫折的免疫力就會提高。只要人生方向清楚,即使過程遇到挫折,只不過是枝枝節節的插曲,不影響最終的目的。
他幽默地說,挫折就好像拉肚子一樣,只不過是一個小毛病,剛好可以讓你審視自己是否不注重飲食(工作態度或習慣出了問題),再來應該去找醫生治療(尋找解決方案或協助),「你完全不需要因為拉肚子這種小事,就跑去自殺。」
逃避問題,成就只能到此為止;面對失敗,才有可能更上層樓。
媒體名人兼理財專家鄭弘儀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剛出社會跑新聞時,跑的路線是專業門檻高的金融財經,剛開始,備受學歷歧視(他僅有亞東工專學歷)與專業知識不夠的壓力,一度也曾逃避現實,甚至乾脆請假不去跑新聞了。
有一次,他在路邊看到建築工人辛勤地挑磚工作,想起務農的父親,以前也在烈日下耕種到昏倒,他突然想通了,這點挫折其實算不了什麼!自此,他一方面下苦功,增進金融專業知識,另一方面,無論被人取笑或拒絕,有新聞或沒新聞,他都照樣勤快地出去跑線。
他在中時晚報工作第一年,就榮獲特優記者的肯定。一路走來,歷經平面、電子媒體的洗禮,從一個對金融一竅不通的菜鳥,升格為今天的理財專家。如果他當初輕言放棄,今天可能只是個平庸膽怯的上班族而已。
人生第7堂課--抗拒「變節」的誘惑
除了挫折,誘惑(薪水╱職位)也是一般人在職涯中「變節」,無法堅持初衷的原因。遇到挖角與跳槽的誘惑,心裡應該要有一把尺,問自己:下一個工作是否更能成就願景?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寧可繼續留任。
王佐榮回想,當年他考進日本電通時,同期錄取20人,因為正值股市狂飆期,才半年就走掉19人,多半都跑去炒股了,他是碩果僅存。
他坦承,自己是凡夫俗子,也曾心動掙扎過,可是後來他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願景是「想要用美影響別人」,去號子完全無助於達成這個目的,他選擇留在本業深耕,不但避開了股災,也練就一身本事。
鄭弘儀在中晚任職10年,因為表現優異,不乏被挖角的機會,他都婉拒了,「我想先把功夫學全,紮穩馬步,以後會比較好走。」
他認為,過於頻繁的異動,其實是一種「信用提款」。若希望成功,一定要多做信用存款(例如績效、忠誠、人脈等),並且避免所有可能的信用提款(例如不歡而散、對簿公堂、操守污點等),因為任何一項都得花加倍力氣彌補,「我們做事,就好像台語說的,一定要『留一些給別人探聽』,路才會寬。」
生涯顧問給你的職涯建議:
1. 尋找吻合天賦、興趣,同時又能達成心中願景的工作。
2. 不要只把野心放在薪水和職位上。重視「非財物性報酬」勝於「財務性報酬」。
3. 挫折,是工作的常態。面對問題,才能夠有所成長。
4. 找工作時,要想「為什麼要來」;換工作時,要想清楚「為什麼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