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快樂動物電子報

2006-11-24

第七十一期

免費訂閱

看看以前的電子報

 

 

鼠兒雖小智力高

便便玩創意

探索台灣的深海魚類

  本期快樂動物電子報,充滿濃濃「便便」氣息...你沒看錯!就是「便便」!
  除了動物書坊介紹《大便故事一籮筐》外,居然有動物園在販賣大便,而且大受遊客歡迎!
  這究竟怎麼回事?本期電子報,將改變你對便便的看法喔!
鼠兒雖小智力高
黑猩猩之後,首度發現會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製造工具的動物。

  曾經,人類被定義為「工具製造與使用者」;也就是說,當時人類認為動物不具備製造與使用工具的智力。但黑猩猩研究學家珍古德博士發現黑猩猩會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物質來製造工具取食,這是首次發現動物會製造並使用工具。之後,其他科學家陸續發現大象、烏鴉等哺乳類與鳥類動物也懂得製造並使用工具,對動物智力的理解大為提升,但不確定齧齒類動物是否也具備這種能力,最近日本科學家證實了這一點。

  日本理化研究所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選取6隻不到1歲的灌叢八齒鼠,在牠們前爪觸及不到的地方放置牠們喜歡的葵瓜子,並提供T字形的小耙子以觀察牠們的行為。之所以選擇灌叢八齒鼠,是因為牠們的前足有類似人類拇指的小突起,可以握住東西。

  起初灌叢八齒鼠不知如何拿到食物,但過了一陣子,牠們全都想到並學會用前爪握住耙子的把手,將葵瓜子撥到面前享用。即使將耙子放在較遠的地方,牠們也會跑過去取用耙子。科學家認為,灌叢八齒鼠在摸索中發現耙子的作用,進而學會使用這種工具取食。這項研究雖看不出齧齒類動物能否製造工具,但起碼具有使用工具的智力。接下來科學家預定觀察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野生灌叢八齒鼠,可望有更進一步的發現。

(撰文/林俐斐 圖片來源/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愛磨牙的小老鼠

老鼠為什麼喜歡亂啃東西?(本期是單選題喔!)

1.老鼠用牙齒在物品上作記號,以標示地盤

2.老鼠喜歡吃硬的東西

3.牠們的門牙會終生不斷生長,所以需要磨牙

4.愈會磨牙的公老鼠,愈受母老鼠喜愛

答案公佈於下期


上期題目:科學家對「鴿子為什麼能辨識方向」,進行了很多實驗,猜一猜,以下何者是可能的原因?(本期為複選題喔!)

1.鴿子可能用太陽來辨別方位
2.鴿子把地球當大指南針,能感覺到地球的磁場
3.牠們會看地圖
4.鴿子有良好的嗅覺,能聞到家的氣味

解答:1.鴿子可能用太陽來辨別方位 2.鴿子把地球當大指南針,能感覺到地球的磁場

  目前,科學家對「鴿子為什麼能辨識方向」 做了許多研究,也得到很多不同解答。科學家一度認為,鴿子飛行時,會辨認地上的景物,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可是,這似乎不是鴿子返家的唯一方法,曾有科學家矇住鴿子的眼睛,但是大多數的鴿子,還是可以正確返家。

  近年研究則顯示,鴿子 可能是用太陽標記出東、西方向;另一個說法是,是鴿子把地球當成巨大的指南針,能感覺到地球磁場。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協會)



雲豹 自然篇

棲息分佈:中國大陸南方至南亞、東南亞、台灣、海南島,但台灣已多年沒有正式發現紀錄。

特徵: 雲豹體長約61至125公分,雌性體型較小,脖子和體側有大型塊雲狀黑斑,腹部及四肢間則有不規則褐色斑紋,尾部有黑色環帶。

生態習性:雲豹是台灣特有亞種,也是台灣大型肉食性的貓科動物之一,過去曾分佈在全島各地海拔1000公尺以上,3000公尺以下的原始森林。但由於人類捕捉與環境破壞,台灣的雲豹 似乎有「絕種」的可能,近年沒有正式發現的紀錄,只有在1990年、1996年疑似發現腳印。 也因為如此,缺乏野外觀察對象,我們只能從其他國家的雲豹,或原住民的傳說、狩獵經驗,推知台灣雲豹的習性。雲豹是夜行性動物,是喜歡單獨活動的「獨行俠」,會用短短的腳與長長的尾巴幫助平衡,在樹上生活是牠們的絕活。

下期要告訴你:雲豹 傳說篇

雲豹

食肉目 貓科
學名:Neofelis nebulosa
英名:Clouded leopard
俗名:樟豹

 

(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便便玩創意
便便也能做卡片?

  便便也能賺錢嗎?泰國北部清邁市的一家動物園, 飼養了兩隻貓熊,以竹枝、竹葉為主食,牠們每天 的「便便」中,都含有很多無法消化的竹漿,重達23公斤!這麼多便便真讓人傷腦筋!

  幸好,工作人員靈機一動,將便便中的植物纖維結合傳統造紙工藝,「化腐朽為神奇」,把貓熊便便化為紙張,再用這些「便便紙」製作出扇子、卡片、鑰匙圈、書籤...各式各樣的紀念品。據說,這種古老的造紙技術,已經流傳了2千年呢!


便便紙的真面目

  光買紀念品不過癮?不要緊,你還可以直接購買乾燥後的貓熊便便當紀念!現在,這些「便便」商品,足足可為動物園賺進30萬泰銖(約268,500台幣)的收入喔!


這些都是大象便便製作的商品喔!

  不僅是貓熊便便大有商機,飲食同樣「高纖」的大象,牠們的便便也是炙手可熱的哈燒貨!泰國清邁的大象孤兒院,也用便便做成各種精美商品,現場還有專人解說,告訴你「便便」怎麼變成精美的紙張、文具。


工作人員示範「大便變身紙」的過程

 

(圖片來源/台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2007小野人秘谷探險,等你來參加!

小野人又來囉!這次有各種野外自然與求生遊戲+DIY,只有一梯次,想擁有一個難忘的寒假,不要錯過了喔!

活動日期:96年2月8日至96年2月10日,三天兩夜
活動地點:宜蘭三富農場
活動內容:東北角遊客中心、新寮瀑布參觀,野外採集之生物賓果,打火石生火烤肉,檳榔陀螺...等
 

看看詳細活動內容
看看活動精彩活動回顧

 


大便故事一籮筐
大便和你想像的不一樣,能告訴我們很多動物訊息呢!

「河馬靠它辨認方向,
 樹獺靠它聯絡感情,
 兔子把它當食物,
 大人對它避而不談!」

  聽到「便便」,大家直接的聯想就是又髒又臭,其實對很多科學家而言,便便真不可或缺,在研究野生動物時,都會「與便便為伍」,研究室的冰箱,甚至還放著動物便便呢!例如台灣黑熊神出鬼沒,對研究人員而言,真是傷腦筋!而黑熊的便便,就可以告訴我們,它的主人是公是母?心情好不好?是否在發情?吃了什麼東西?所以,科學家對這些便便,可是寶貝得不得了呢!

  《大便故事一籮筐》國內外獲獎無數,這本可愛的小書,就是以科學精神出發,不但帶領大家深入研究便便的奧秘,甚至還會讓你覺得便便可愛又神奇!作者還大聲宣稱「大便可能是全世界最有用的東西」!

  本書用可愛的插畫,告訴你動物為什麼要大便?居然有彩色的便便?大便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動物的廁所是什麼模樣?甚至還有「大便圖鑑」,介紹各式動物的便便!好奇嗎?看看《大便故事一籮筐》,你就知道嘍!

  

 

作者:尼古拉.戴維斯
插畫:尼爾.雷登
譯者:傅伯寧
出版社:和英
出版日期:2004 年 09 月 30 日


(圖片來源/和英出版社)



探索台灣的深海魚類

還原深海魚類應有的地位與價值

 

  下午三點鐘,漁船紛紛回港。宜蘭縣頭城鎮的大溪漁港內,充斥著賣魚小販吆喝的叫聲、引擎聲與各種議價聲。仔細瞧瞧,這裡的魚種還真特別,除了一般在菜市場可以見到的魚類之外,還有一些長相特殊的動物,我指著一種扁扁大大的魚,小販告訴我:「那是鮟鱇魚。」身旁的學者笑著對我說:「你不是想認識深海魚類嗎?這就是其中一種。」

 

鮟鱇魚

 

  以前就曾聽說過大溪漁港中的魚類,比其他的漁港來得多樣複雜。每天捕獲的魚類就多達300多種,這其中還不包括所謂的下雜魚。下雜魚,就是我今天造訪的目標。我跟隨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葉信明博士,一路走進漁港內。葉博士是一位深海魚類專家。他從2001年開始,就針對台灣各地的深海生物進行研究與調查。他告訴我說,所謂的深海魚,是指海底200公尺以下到幾千公尺中生活的的魚類。台灣的東部是位於大陸棚的邊際,正好跟4000公尺的太平洋海盆相連。我們的東北方海域則是位在沖繩海槽之上,這裡的水深可以到達2000公尺。 而台灣西南方的海域,屬於南中國海盆區,則可以深達3000公尺。而大溪漁港的漁民,主要是以龜山島附近的沖繩海槽為漁場。作業的船隻是以底拖漁船為主,他們的網具可以延伸到海下600到700公尺的深度,因此特別容易捕撈到這些深海的魚類。

 

奇幻瑰麗的深海魚群慘遭「下雜魚」式的對待

 

  由於台灣目前並沒有深海研究船,所以許多學者往往是透過漁民所撈到的「下雜魚」,去搜尋這些深海魚類的身影。所謂「下雜魚」,就是不被人類利用的魚類,最後的剩餘價值就是被當作其他水產養殖魚類的飼料。葉博士帶我去看到漁港內一座堆得高高的「小山」,仔細一瞧,全都是各種各樣的魚類、蝦類或是螃蟹。這些都是從底拖漁船上卸下來的下雜魚,牠們被堆放在一起,等待處理。我看到有一位工人,正把牠們鏟在一個個鐵盒中,以30公斤為一盒,等他作業完畢,我算了一下,共有70多盒,至少有兩公噸多的「下雜魚」。我問他們這些魚該如何處理,答案是:「冰凍後,當石斑魚的飼料。」價錢是一盒100多元,所以這些下雜魚,每天就是一兩萬元被賣了,但是我很好奇,這些看來奇特的動物,到底是什麼動物呢?

 

下雜魚被推放在一起,等待處理。  葉博士帶我觀看其中的一盒,裡面都是晶亮的小魚,他告訴我說:「這些都是燈籠魚的幼魚。你看牠們身上都有發光體。」我看了實在很感慨,這些魚還沒長大,就被人類當作垃圾來處理,實在令人心疼。為了要更深入認識這些魚類,我們特別買了一盒,想看看這30公斤的下雜魚中,究竟有什麼動物。
 

  我跟著葉博士來到中研院的動物標本館,將這30公斤的魚類倒在解剖台上,趁著葉博士進行分類的同時,我開始認識牠們。其中有一種為數眾多的魚類就是鼠尾鱈。牠是深海底棲性魚類中的優勢物種,數量龐大。牠主要是生活在水深200到 2000公尺的海域,牠的眼睛很大,或許是幫助牠在黑暗的深海中尋找獵物,而牠的尾部細細長長,葉博士說,那是因為讓牠在深海的高壓環境中,減少阻力。

 

  我還看到許多幼鯊也陳列其中,葉博士告訴我,牠叫:「梭氏蜥鮫」,生活在深海的沙泥底環境,這些來不及長大的小鯊魚,也難逃過底拖網的捕捉。另外,我還看到許多不同種的巨口魚,牠們體型嬌小,模樣卻很驚人。牠那誇張的大嘴上密佈許多尖銳細長的牙齒,這是牠們用來攝食的利器。葉博士笑著說,深海覓食可不容易,怎能輕易「鬆口」呢?牠們身體側面還具有許多發光器,可以用來吸引獵物或辨識種類或性別。

 

  這些深海魚類是現在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牠們對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影響。而我們對牠們的了解卻非常粗淺,更可怕的是,就在我們還不認識牠的真面目時,就被人類捕捉殆盡,當作所謂的:「下雜魚」,是不是非常可惜呢?當然,認識牠們是最重要的開始,讓我們跟這群學者加加油,希望在他們的努力下,能還原這些深海魚類應有的地位與價值,也讓人類明白,不能這樣輕易的濫捕牠們。


(撰文、攝影/ 范欽慧)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發行單位:台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聯合發行
發行人:陳寶忠   總編輯:張東君   副總編:陳瑞賓
主 編:黃瀚瑩   編輯:林俐斐
學術顧問:呂光洋、林曜松、夏良宙、楊平世
視覺設計:李昱奇

請輸入您的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