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廣播電視資料館〈Vol. 4, no. 3:MAR 15, 2007〉
廣電基金首頁
本期內容
訂閱館訊
智邦生活館

魅力站
PChome
 
Vol. 4, no. 3 (MAR 15, 2007)
 
兒童廣告的限制
賴祥蔚 文化大學大傳系副教授
在美國這個市場高度發達並以商業電視制度為主的國度,在1970年代後期,每位兒童一年平均大約會看到兩萬則電視廣告,1980年代後期成長到一年三萬則,1990年代因為有線電視帶來更多的電視頻道,使得兒童每天收看的廣告則數再度提升。一般估計現在的美國而童一年將會收看四萬則的廣告!值得思考的是:這些廣告帶來什麼影響?這些真的只是「廣告」嗎?還是一種為了銷售而製造的「刻意誤導」?
互動電視的廣告契機
互動電視對於廣告業者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傳統的電視廣告,播放長度由電視台決定,而互動電視廣告的播放時間、互動行為何時發生以及發生的次數,則完全由閱聽眾(or消費者 )來決定,廣告業者所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發揮創意,在互動廣告的行銷市場上取得先機。在討論互動電視的廣告契機之前,先介紹幾個與互動電視相關的網路參考資源:
ITV Dictionary & Business Index 2006
該網站提供有關互動電視的相關名詞解釋,想了解互動電視最新發展現況的讀者,可以透過這個網站獲得一些初步的概念,以及對相關專有名詞的認識。譬如,在這個網站上查詢Interactive Television一詞,可以發現它的同義字包括:Enhanced Television, Advanced TV, Multiplexed TV viewing, Full-service Integrated Interactive TV...等,或是歐洲國家較常使用的Customized, Individualized or Personalized TV。此外在美國較常使用ITV作為互動電視的縮寫,而歐洲國家則較常使用iTV,原因在於英國最大的商業電視台就叫做ITV,為避免造成混淆,才用小寫的 i 以示區隔。也有一說是iTV較常被用來表示Interactive TV,而ITV則是指Internet TV (Broadband TV),但從近來的一些期刊文獻看來,後者似乎已較常被IPTV (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這個詞所取代了。
Informitv Glossary
該網站提供與互動電視相關的47個專門術語的解釋,此外從該網站,讀者可以免費下載一份六十多頁的IPTV指南 (IPTV Guide: delivering audio and video over broadband)
根據Kagan Research所出版的「State of Interactive TV 2005 Report」推估,到2009年美國將有六千九百萬互動電視用戶(目前已有三百四十一萬用戶),這個數字已經超過美國半數以上的電視收視戶,屆時電視遊戲(TV-based gaming)、電視商務(t-commerce )以及互動廣告的收入估計將達到二十四億美元,而互動電視的經營者,包括有線電視、衛星數位電視以及電訊業者等,應該也可以創造大約七億八千萬美元的營收。
Admap二月份的主題是Interactive,這份探討廣告行銷策略的雜誌,也將焦點放在互動科技的發展上,而其中根據Guy Phillipson一文所提,2006上半年,英國網路廣告成長了40%,總金額達到917.2百萬英鎊,且預計全年將可達到20億英鎊的目標,然而對傳統媒體而言,更可怕的消息是,網路廣告還沒有完全發揮它的潛力,IPTV (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已經蓄勢待發,互動廣告的前景可期。
IPTV是寬頻網路與電視的最佳組合,雖然互動電視不是只有透過IPTV才可以達成,但由於網際網路天生具備雙向溝通的特性,因此不論是透過個人電腦的web使用介面,或是透過安裝於電視機上的機上盒,都使得這兩種IPTV的經營模式可以具備互動的優勢。透過IPTV,使用者的收視行為、採購或任何互動記錄,都成為可以被統計的資料。對於廣告主而言,這代表著可以更精準的針對目標群眾來發揮廣告創意,以汽車廣告來說,年輕男性講究的是操控性能,但對於想要購買家庭房車的觀眾來說,需要強調的特色反而是車子的安全性,此外,廣告內容中,如果能提供距離每個收視戶最近的代理商地址與聯絡方式,就更能刺激消費行為。在網路科技中,這種個人化的廣告內容並非不可能達成,事實上,搜尋引擎的最佳化(Search Engine Optimisation)也正朝這個方向發展,譬如搜尋水電維修時,所得到的結果可以依照與個人住家距離的遠近來排序。
然而對於IPTV的經營者來說,除了廣告收益之外,能否提高閱聽眾付費收視的意願,還是很多媒體經營者仍處於觀望態度的主因,但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對於廣告主而言,好消息是─有62%的消費者表示他們觀看互動廣告的意願高於收看付費節目。畢竟,互動廣告不僅是廣告主單方面獲得好處,互動技術使消費者在收視行為上得到了更多主控權他們不但能決定自己要看什麼內容,也能決定什麼時候想看。
在電視開始發展的前二十年,大部分的電視廣告還是援用廣播廣告以聲音廣播為主的特色來撰寫廣告文案,沒有人想過圖像元素可以創造出完全不一樣的傳播內容。如今數位科技結合網際網路的發展,改變了人們使用媒體的習慣,以使用者(or消費者 )為中心的互動概念,也改變了傳統閱聽者被動的地位,這一次,人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用全新的思維發展出可以應對的廣告策略呢?
資料來源:
  1. Kagan Research, LLC.
  2. ITV Dictionary & Business Index 2006
  3. Phillipson, Guy. IPTV-TV and broadband, engaged at last. Admap 42(2): p.21-23
  4. Sycamore, Gray. Interactive brands: future opportunity. Admap 42(2): p.18-20
(廣電資料館整理)
    
廣電基金最新出版圖書內容摘要

《數位媒體賺錢術:數位廣告的經營策略》

  • 編  著:林育卉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 出版單位:廣電基金
  • 定  價:400元
【內容簡介】
數位科技造就了數位電視的誕生,但也對數位電視廣告在技術、商業、文化等層面都產生巨大的衝擊,在這個傳播主導權握在閱聽人的數位時代,所有的思考都必須自使用者與顧客出發。而本書便是聚焦在商業的面向,故名之「數位媒體賺錢術」。
本書最大特色在於,收錄多位資深學者專家的文章,包括政治大學鄭自隆教授、陳清河教授、于卓民教授、甲馬創意林奎佑執行長(魚夫)、微趨科技吳金榮總經理等名家。讓讀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數位電視廣告的發展趨勢,而本書也自許成為數位電視廣告發展路上的重要地基。
*本書精選專家文章*
  • 《以總量管制確保內容品質》(鄭自隆)
  • 《從數位化科技之必然性微觀電視內容創新的產業模式》(陳清河)
  • 《手機電視服務發展策略》(陳清河)
  • 《網路音樂產業之研究》(蔡念中)
  • 《台灣數位電視發展的窘境與因應之道》(賴祥蔚)
  • 《數位廣告的經營策略》(林育卉)
  • 《餅做大了嗎?談數位時代的收視率調查》(林育卉)
  • 《當媒體老闆─完全免費秘訣》(林奎佑)
  • 《數位電視—看不到的未來?!》(陳景堯)
  • 《網際網路電視(IPTV) 的時代即將來臨》(吳金榮)
  • 《數位電視廣告的再思考》(雷德孚)

*精彩摘錄*
《當媒體老闆─完全免費秘訣》(魚夫)
打造一家媒體,完全免費!只消你配備數位傻瓜照相機一台(沒有相機或只擁有傳說中要買膠片才能拍照的老相機的朋友,您可以不必看這篇文章了),再高級一點,就是有台新台幣兩、三萬元的手持DVD攝錄影機,OK, Let's go,恁爸要當媒體的老闆去也。
在web 2.0時代裡,要做媒體老闆的第一件事,是去部落格(blog)裡先開張個人的部落格,別怕,完全免費!如到「無名小站」、「天空部落格」、或中華電信的Xuite等等去開戶,當然您要開就要開個international級的媒體,那也行!完全免費的flickr、blogger,反正ABC狗咬豬,只要您的英文夠好,馬上連上全世界,這些,也是飲通海,攏總大請客,沒人需要自掏腰包啦。
開部落格做什麼?當然是把您的圖文貼上去,雅俗共賞!那發行量可以達到多少?區區不才我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yufulin )約二十幾萬瀏覽人次而已,每日約一、兩千人進入觀賞,發行量大概比現碩果僅存的《聯合晚報》多一點點啦!而他們每年要花好幾億來辦報,至於我這位媒體小亨呢,完全免成本,讀者也可以免費收看!不過,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裡,才氣縱橫者的部落格,上達百萬瀏覽者,乃所在多多。
有了部落格,去哪裡找訂閱人?上Google!請您使用Gmail的朋友,邀請你加入開個Gmail電子郵件帳戶,然後,幾件事發生了!
其一、您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蒐集友人的名片,加入您的聯絡人,設定不同的群組。記住,您一天、一個帳號只能寄出最多五百封信,問題是,魚夫,我交遊廣闊,認識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我有兩千三百萬張名片有餘,怎麼辦?不難,您這超級社交名媛、名紳可能要多於常人的一個帳號,其次,還有更妙的絕招。
Google網上論壇可以建立個人的群組,經由加入親朋好友的名單(24小時內,只能加入不超二十人次,而且得用人工一個一個慢慢加),我知道,您又人面無遠弗屆了,那也簡單,建立個人群組的網站,不只一個,更不只Google Group。
但假設我有狗仔拍攝爆料大王邱痞子上旅館卻性無能的毒家video新聞畫面,用個人數位相機錄的呢!怎麼以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的人知道?哇,恭喜,您出名了!上Youtube,立即上傳,影片不可超過十分鐘(十分鐘?諒他也沒這個本事),保證給他「死得很難看」!
可是別人不見得看得到我發布的東西啊?別灰心,web 2.0的時代,一種叫做(tagging)的觀念很重要。比如說,您把貼上去的影片「標籤」,用空格分隔為:邱痞子 上旅館 性無能,那麼網路上所有貼有標籤「邱痞子」、「旅館」、「性無能」的資料(最好加上「緋聞」或英文affairs諸如此類的)都會集中在一起,一次看到飽,所有貼上,類似標籤的網友都能先睹為快,很快在網路如火燎原開來,不必再製作什麼非常光碟,到夜市去叫賣了。
現在咱們懂得所謂tagging了,然而恁爸英文檢訂世界一級,連英女皇都甘拜下風,我要用英文讓全世界知道:「這就是愛台灣啦!」(J-josi-ai-Taiwan-la!)怎麼辦?tagging在許多網站都有,照片可貼flickr、影片可上Youtube,但…魚夫,標籤恁爸都貼上了,Google找不到我的網址,怎麼辦?那就上「分享書籤」的網站去。tagging的意思,是自己去創造你要找的關鍵詞,Google伺服器不給的,自己來創造。比如說您有位初戀情人,不知近況如何?上Google找不到,那就到「分享書籤」Hemidemi的網站去,把自己的部落格網站貼上去,把情人的名字貼成標籤,搞不好,有一天,你的初戀情人,就出現你部落格的留言板上了。
電子媒體率皆死在收視率調查的魔咒裡,爆料、八卦滿天飛,甚至介入政爭,真正的國計民生問題沒人關心,再這樣下去怎麼辦?許多人無所適從,不知媒體救星在何方?我歷經那麼多回合的媒體革命,堅信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不必再問我怎麼辦了,take action!自己當自己的媒體老闆去,當然,從網路要進到閤家觀賞的客廳電視是有層層障礙,但是新興媒體在起來,MOD、DVBH、Wi-Max等等,都沒有頻道的限制,當telecom連上了internet,就是媒體三民主義的時代了,原來您自己可以當電子媒體老闆,免驚啦!隨我來,顛覆主流媒體,加速他們的裂解,當每個人(或每一群人一組)大家一起來創作,主流媒體的崩垮,便指日可待矣!
    
公視與馬英九
彭曼萍 廣電基金研究員
有一個很弔詭的現象,如果問民眾「喜不喜歡馬英九?」有相當比例的人會回答「喜歡」,接著再問「你覺得馬英九是個有能力的人嗎?」這時候回答「是」的民眾就少了一些,如果再繼續問「馬英九在台北施政的八年,有那些政績和政策是令你滿意或印象深刻的?」這個時候你就會看到絕大部份的人是一臉茫然的表情。
很多泛藍的民眾喜歡馬英九,除了是因為長得帥之外,也寄情於馬英九能帶領國民黨重回執政之路。但是在相繼經過了納莉風災、SARS風暴、邱小妹妹人球事件…之後,不少泛藍選民發現馬英九根本沒有應變和處理危機的能力,只能基於情感或是意識型態,不得不含淚支持馬英九,但當被問到馬英九的政策和政績時,卻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這是馬英九的危機,同時也是國民黨的危機。公視面臨的危機則是,大家都認為公視很重要,也「覺得」公視做了很多好節目,但是不僅列舉不出來有那些好節目,收看公視節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不禁讓人費疑猜「你的公共電視」究竟是誰的公共電視?
覺得公視重要卻又不收看公視節目,問題出在哪裡?在此要呼應瞿海源老師為文指出,「公視至今未能掌握公共領域精神,並且製作一些既不能引發公眾觀看動機,又不能主動帶動風潮的節目。」好的節目不一定就是曲高和寡,公視既然標榜「你的公共電視」,那為什麼不能在大量購片之外,也能自製出「我們」都願意收看的節目呢?今年沒有了王建民,公視還剩下什麼?另外,公視成立至今即將屆滿九年,無論是在公廣集團成立之前或之後,原住民節目只有兩個時段,客家節目只有一個時段,從關懷弱勢團體與文化的目標來看,公視做的也不夠好。
公視和馬英九都被神格化了。馬英九在台北市政八年沒有建樹、遇事優柔寡斷,仍然可以頂著泛藍共主的光環。而公視,想要和商業電視台競爭,但卻製作不出過去那些叫好也叫座的節目;該肩負的理想如關懷弱勢與媒體近用權等也功效不張,僅管如此,也仍然可以靠著往日打下的根基頂著「金鐘獎」的光環聊以自慰。而這些經營理念的偏差與績效的缺失,主其事者難辭其咎,其能力不足、眼光短淺以及對台灣的廣電生態未進行深入的了解恐為主因。
馬英九該如何帶領泛藍衝破逆境?公視主其事者該如何開創出新局?或許也該是大家打破迷思的時候了。

Interactive TV Standards: a guide to MHP, OCAP, and JavaTV/ Steven Morris, Anthony Smith-Chaigneau.-- Elsevier, 2005.

Editerial Reviews--"This is a practical guide for students, developers and managers that will help them to build and use the standards effectively, from writing their first MHP or OCAP application to deploying a full-blown application. It makes this book an excellent and essential reference handbook for all those who are new to developing standards-based middleware for DTV and iTV." - Journal of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Table of contents

Media Diversity and Localism: Meaning and Metrics/ edited by Philip M. Napoli.--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6.

媒體表現的優劣取決於是否能呈現多樣性以及滿足地方市場的需求,本書從法律與政策面來探討在媒體經營上,為達到多樣化與符合地方市場行銷策略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Contents: Preface. Introduction. Part I: Media Ownership and Media Diversity and Localism. Part II: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Assessing Media Diversity and Localism. Part III: Minorities, Media, and Diversity. Part IV: Contexualizing Media Diversity and Localism: Audience Behavior and New Technologies.
Table of contents

Media Product Portfolios/ edited by Robert G. Picar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產品文件管理(product portfolios management ),原本是一般企業管理及分析產品文件的知識,近來被套用在媒體企業的經營管理上,成為全球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很重要的共享資源,本書整理歐美學者從經濟、組織發展、傳播等跨學科領域,來探討媒體的產品文件管理策略。
Contents: Preface. The Nature of Media Product Portfolios. Product Portfolios, Diversification, and Sustainablity of Media Firms. Media Portfolio Development: Strategic and Organizational Challenges.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Media Portfolio Development: Leaders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H.J. Martin, Clustering Media Operations: Rationales and Managerial Challenges. Product Platforms for the Media Industry. Cross-Promotion and Branding of Media Product Portfolios...etc.

Creating images and the psychology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 edited by Lynn R. Kahle & Chung-Hyun Ki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形象創造的技巧可以運用在很多領域,本書旨在從不同的應用中,促進人們對於形象概念的了解,由於不分學界或一般大眾,人們對於與形象相關的研究越來越有興趣,本書也試圖對形象這個概念提供創新且全面性的見解。此外,形象的建立可以廣泛地應用在國家、觀光事業、企業、文化、社會,甚至是個人的身上 ,本書對於品牌形象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有深入的個案分析。
Contents: Preface. Part I: Theories of Image. Part II: Country Image. Part III: Individual and Celebrity Source Image. Part IV: Corporate Image. Part V: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Table of contents

The Business of Sports: A Primer for Journalists/ by Mark Conra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6.

媒體報導體育賽事的目的,原本在於呈現運動員的成績與表現,但演變至今,體育賽事的實況轉播已經成為一項獲利可觀的事業,本書從體育賽事的商業層面來探討一些與新聞從業人員相關的議題,對體育記者和新聞相關科系的學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源。
Contents: Preface. Introduction. What Makes Sports a Unique Business?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Team Sports. The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Sports. The Structure of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Sports.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System. Sports Contracts. Labor Relations in Sports. Sports Agents. Team Relocation and Facility Issues. Sports Injuries. Drug Testing in Sports. Discrimination in Spo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ports.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 and Sports.
Table of contents

Communication and Law: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Research/ edited by Amy Reynolds and Brooke Barnett.--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6.

本書結合傳播與法律學者,探討從理論與方法論的角度研究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以及傳播法的可行性,並提供各個領域的調查報告,以協助研究生或學者用全新的思維來檢視傳播法。此外,本書也試圖挑戰傳統法規研究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彼此互相牴觸的觀念。
Contents: Preface. Introduction: The Benefits of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Communication Law. Part I: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Part II: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able of contents

Making Media Content/ by John A. Fortunato.--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本書內容在闡述影響媒介內容發展的關鍵因素:包括廣告主、媒體機構的利益、媒體倡議團體的主張等,並檢視媒體機構在選擇節目播出內容時的決策過程,藉以勾勒出影響媒體內容發展的內外在因素。
Part I: Media Powers. The Mass Media Responsibility. Mass Media Use. Mass Media Selecting and Framing. Part II: The Internal Mass Media Organ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Mass Media Organization: Routines, Branding, and Promotion. Ownership. Day-to-Day Decision-Makers. Part III: The External Mass Media Organization: Constituency Groups. Mass Media Organization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Providers. Advertisers. Audience. Conclusion. Tables. Figures.
以上是廣電資料館最新上架圖書,資料館讀者可透過iPac2.0查詢上述圖書的館藏現況,或來電(23923177轉217)預約。
【媒體服務系列叢書】 (最新出版)

「虛擬的英雄:李泰安事件媒體瘋狂病歷紀實— MIT檔案&狗眼看台灣 」

本書詳實記錄南迴鐵路出軌案88天中,媒體報導的亂象,共分兩大部份:MIT檔案:從晚間電視新聞的標題、秒數及則數完整檢視南迴出軌案的新聞報導: 查證不周、有聞必錄、怪力亂神….媒體的烏龍病態全部顯現;狗眼看台灣:作者以輕鬆、詼諧、諷刺的狗仔生活日記,記錄「泰安休息站」的點點滴滴。(定價NT$350)
【媒體服務系列叢書】 (最新出版)

「誰是兇手:媒體與自殺的曖昧關係」

自殺已佔今日十大死因之第九名,廣電基金將2006年6-11月中平面與電子媒體的自殺新聞報導做完整的檢視,透過量化的分析數據、真實呈現媒體的表現;並透過系列座談會,深入探討自殺新聞處理時的各種問題,並提出具體建議。(定價NT$400)
【媒體服務系列叢書】 (最新出版)

「2006電視新聞關鍵報告」

本報告內容收錄廣電基金邀請產、官、學界代表以公正、客觀立場針對不同新聞主題的評論與分析之座談會實錄,並包含2006年新聞金霉獎及歷年廣電基金向NCC檢舉之案例內容。 (定價NT$1000)
【媒體服務系列叢書】(最新出版)

「媒體心中的祖國?」

廣電基金針對國內電視新聞台及平面媒體處理雪山隧道及青藏鐵路的報導比例,從新聞標題、則數及時間秒數的量化統計,並進行報導內容的質性分析,經研究發現國內媒體的偏頗報導,對於雪隧的各項報導百般挑剔;相對地,對於青藏鐵路的報導,毫無保留全盤接受,呈現截然不同的報導方式。(定價NT$300)
【媒體服務系列叢書】 (最新出版)

「廣電大補帖(三)」

本書彙整2006年廣電基金所發行之電子報文章而成,內容包括六大部分:有探討台灣電視節目品質及媒體重大事件的「媒體事件篇」,介紹國內外數位發展現況與趨勢的「數位科技篇」,有探討文化產業之傳播與行銷的「文化傳播篇」,分析台灣傳播教育現況的「電視兒童篇」,以及廣電基金對台灣媒體所做的深度調查報告之「媒體觀察篇」與「廣電發展篇」。(定價NT$400)
【媒體服務系列叢書】 (最新出版)

「數位媒體賺錢術:數位廣告的經營策略」

本書透過文獻的檢閱,闡述「數位電視」及「數位電視廣告」的定義及發展狀況,包括國內數位電視廣告的觀察紀錄、回顧近年來數位科技對媒體產業的衝擊、數位電視帶來的影響,以及從廣告行銷的角度探索數位電視廣告的商機。(定價NT$400)
廣電基金出版圖書目錄網頁已完成,上網加入會員即可線上訂購圖書,網址為:http://www.bdf.org.tw/books_shoping.php,或電洽23923177轉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