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4-01》 |
本期內容 | |
◎對全教會批評的回應 | |
◎特色小學是助長消費市場化的教育商品 | |
◎特殊教育設校 應便利學生就讀 |
對全教會批評的回應 | |
■何琦瑜 | |
我有兩個孩子,大的現在國小三年級,從幼稚園開始,兩個孩子念的都是公立學校。即便老大在公幼升小一時,因為沒有學注音符號,小一過得備受挫折,但到了老二,我還是把她送進同一所公立幼稚園。因為我喜歡公幼的正常教學,喜歡有15年以上教學經驗的資深老師,喜歡公幼和小學分享的大大的操場,喜歡每學期收到學費帳單時不覺得有負擔……。 所以當我們(編按:《親子天下》)2月號做「選對學校」封面企劃,發現網路調查了4千多位家長,竟然有近6成的家長不信任公立學校,同時超過半數的家長想把小孩送到私立學校時,我的驚訝不亞於全教會。當時教育部正通過私校法的修訂,教育部即將開放過往對私校的各種限制,包括學費、課程自主等,給私校更大的經營空間。我覺得這將是對公立學校的「警訊」,我們應當探討可能的影響和未來的發展,我同時也想看看國外的狀況是如何發展,有沒有什麼可循的軌跡,足堪借鏡。 一方面,統計數字很真實的告訴我們,少子化將劇烈的撼動學校的生存利基。2008年的新生兒數目已經跌破20萬,相較於今年近30萬人的小六畢業生,驟減了10萬人。換句話說,未來5年內,若沒有突破性的作為,許多學校就要被迫消失。這樣的困境還不用等5年,目前全台灣各地,一個家戶能選擇兩所以上公立學校的「共同學區」越來越多。宜蘭羅東,親子天下總主筆家所在社區,4戶小孩分讀3所不同的公立小學。因為招生不足額,迫使許多公立學校也必須更積極的經營出特色、強化其長處與辦學績效,讓自己成為父母諸多選擇裡無可取代的那一所小學。 問題是,實際採訪狀況發現,公立學校的經營現況,受到許多限制。目前的總體環境讓公校無力施展:教育經費不足、好老師缺乏支持、平庸教師沒有激勵對策,不適任教師淘汰不掉,彈性不足、校長辦學空間受限……,種種困難,讓公立學校得以良性循環的經營日益困難,讓有心的校長或教師無力施展。 另一方面,當我們採訪私校,發現部分具有影響力的私校,正嘗試著脫離過往「升學第一」、高壓管理的私校特質,要迎合未來趨勢,朝著多元、國際化、更寬闊視野的教育思維,躍躍欲試的前進。當然,不是所有私校都是如此,私校也和公校一樣,代表著一種多元異質的存在。和公校不同的是,私校必須更敏銳的回應家長(客戶)的需要,更敏銳的體認到生存的壓力和現實。 因此,帶著一種憂心忡忡,我們製作了2月號「選對學校」這一期。從國際的「擇校世代」報導,看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的美國,也包括傾向社會主義的英國和荷蘭,如何利用學校選擇權,重新形塑、強化國家的公立學校系統,得以不論貧富,讓每個孩子,都有「最適的選擇」。 我們特別介紹了在公立學校新生領域,最常被導入的「華德福」系統,這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獨立教育體系,強調身心靈全面發展。荷蘭、英國和美國,也都導入華德福,作為公校新生的一種重要選擇。 在各種公校新生的解決方案中,公辦民營被認為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但早就開始實行公辦民營的美國,用特許學校的方式為公校轉型,成效有褒有貶,我們也特別請了現在在美國教書的甘平治老師,整理了美國的現況,希望能給決策者參考。 寫了以上種種,只是想要更細緻的分析我們製作這個專題背後的動機,我們思考的脈絡,以及總體呈現的文章,更多的關心是在公校,而非私校。我們希望透過調查、採訪、國外借鏡,提醒所有教育決策者,公校目前以及即將面臨的危機和處境,這是政府應當作為之所在。其實相關的立場,我在「選對學校」這一期的「編者的話」,也談得很清楚了。 全教會單單看了家長調查,就指認親子天下目的是「貶公揚私」,甚至不當的暗喻我們是為了商業廣告利益抬高私校,傷害公校。這並不公允,傷害公司聲譽、污蔑我個人的起心動念,也對《親子天下》編輯團隊同仁的士氣造成很大打擊。 我同意,所有公共議題都應該可受公評。但我看了幾次全教會理事長的專欄,以及全教會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批評,仍然不明瞭,為什麼家長不可以有選擇權?為什麼「特色化」=「市場化」=「走資派」=「惡劣」?為什麼談家長選擇權,就等於強迫沒有選擇權的弱勢孩子「被迫接受較不卓越的公校學習」(摘自中國時報)?這樣的邏輯,是不是更傷害了公校呢?是不是更潛意識的就論斷了「公校」=「不卓越」呢? 我們期待,評論能就事論事,就理論理。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要對個人或組織做非關議題的人身攻擊。我們期望,作為家長或教師,作為這個社會重要的意見領袖,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能更謹慎理性,給下一代帶來的更好的示範。 (親子天下總編輯) |
|
(回目錄) |
特色小學是助長消費市場化的教育商品 | |
■鍾明倫 | |
近日,媒體以專刊大篇幅報導特色小學,引起各界不少的迴響與認同,筆者也仔細翻閱報導的內容,想提出幾個批判性的想法與讀者分享。 為什麼要有百大小學?如何叫做有特色?特色的標準為何?建構特色的基礎是什麼?建構百大小學是對誰有利?這些都是媒體進行百大特色小學時需要思考的徵點。 美國近年來,在新自由主義的熱浪中,政府逐漸建立透過政治力量、讓市場機制淘汰辦學不佳的學校,具體的作法就是透過非官方的評鑑,產生「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機制。美其名是維持教育品質,提供家長選擇學校的參考,但是,想一想就知道,家長教育選擇權是什麼階級的政治特權!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的教育是去人性化的,這樣的排名制度凸顯出兩個教育的目:第一,教育的發展必須符應市場運作的機制,讓中產階級的白人家長更有充分的資訊與機會,選擇適合子女就讀的學校;第二,更邊緣化資源不足的弱勢學區與學校,產生理所當然的社會淘汰。如此一來,中產階級便透過教育選擇權的運用,使子女接受最完善的教育,壓迫弱勢階級翻身的機會。 媒體選出的特色小學,就是學習美國的「商品化教育評鑑運動」,報導美其名是提供一個楷模學習與校園典範的作用,但是,就筆者的教育觀察,在本質上就是變相的淘汰、邊緣化「辦學不佳」的學校。特色小學就是符應資本主義商品化教育的意識形態,讓市場形成自由競爭機制,藉此淘汰招生不足、辦學不力的學校,這不是一種政治的聯想,而是即將發生的社會事實。 百大特色小學的出現,讓更多中產階級的家長逐漸向這些學區移動,更邊緣化本來弱勢階級接受高品質教育與階級融合的可能性,這難道不是私有化、商品化的教育嗎?百大特色小學的專題報導就像是百貨公司的商品宣傳單,宣傳單告訴你有什麼樣的商品可以進行選擇。但我們必須思考的是,誰能買得起這樣的教育商品?誰能夠為了子女的受教權與學習權,選擇合適的學區與學校就讀呢? 有鑑於此,我們需要批判這樣的報導,媒體藉報導滲透資本主義商品化的意識形態,一個經過包裝的中產階級的教育商品。然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公共化的教育,政府必須提供充足的教育經費與資源讓學校自主性的發展,我們也必須主張政府應該幫助每一個學校,在有限的條件下發展成特色小學。 教育的發展不僅是「沒有落後的小孩」,更要建立「沒有落後的學校」,而不是任憑媒體將校園透過市場化的包裝,將教育商品賣給中產階級的家長,使其子女在教育過程中享受到最多的教育資源,而晉身優勢階級,這是助長教育私有化的現象,造成階級分化,幫助政府達成社會控制的目的與手段,完全忽視教育發展的多元性與主體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生,教育公共化成員) |
|
(回目錄) |
特殊教育設校 應便利學生就讀 | |
■謝曼莉 | |
不管是否身心障礙,國民教育階段,每個孩子都有就讀其學區學校的權利和義務,在這個前提下,每個學區學校都應有特殊教育服務,以支持也是國民的身心障礙孩子在學區學校讀書,方才符合國民教育學區就學的規定。 為何身心障礙學生需要到不是自己學區的學校就讀呢?這是政府應該回答的問題。說實在的,就是資源經費不足的考量,只好將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適度的集中在特殊教育學校、自足式特教班(不是每所學校都有),或就讀學區學校普通班再提供特教資源服務。那誰去特殊教育學校、誰去自足式特教班、誰能留在學區學校就讀?每位身心障礙學生經過專業評估的程序,最後是以「滿足身心障礙學生身心發展及學習需要為前提,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來決定。 需要到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學生住家分布極其分散,學生數量又不多,所以在每個縣市設置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對家裡距離學校車程超過30到40分鐘的身心障礙學生及其家庭,非常不方便,對孩子的身體更是個大考驗。因此社區化小型的特殊教育學校,才能解決學生上下學交通時間的問題。不然因為上學的路途遙遠,還是無法就讀,特殊教育學校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 現在因為少子化,許多學區學校的多餘空間,可考量改建小型社區化的特殊教育學校;未設特殊教育學校的縣市,地方政府應該依據縣市的地理環境、交通動線,找出幾個區域型的小型特殊教育學校位置,好讓分散在各處且行動非常不方便的身心障礙學生,可以在能承受的交通時間內就學。 教育部長日前到台東地區視察設置特殊教育學校的場地,台東縣長在陪,她好像不知道台東縣有需要就讀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或者這些學生好像不是台東縣民,所以縣長不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現有的特殊教育學校因凍省後,從省立特殊教育學校變成國立,所以未設特殊教育學校的縣市,自然就覺得,要讀特殊教育學校的身心障礙學生,是教育部的事,應該要由中央及地方政府負責。 特殊教育學校需要的經費龐大,光是校園、教室的設計就有別於一般,還需加上維持的經費。地方政府應該提供設置地點,由教育部積極補助地方設立及維持特殊教育學校經費;地方政府無力去承擔特殊教育學校的經費,唯有社區小型化,才能多設置幾所,也才能將經費用在特殊教育學校非常需要的人員、設備上。而十多年前所訂定的特殊教育學校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現因安置的身心障礙學生的特殊需求多且複雜,應該盡速修訂。 文明進步國家也曾經走過集中式、標籤式的特殊教育,促使他們進步的觀念是:障礙者與非障礙者,都有權被平等的對待就讀社區學校。這個平等對待權促使社區化資源的建立。台灣缺少的是錢嗎?還是平等對待權?還是我們仍處在互相搶奪資源的過程中?台灣還無法越過設立中大型特殊教育學校的思維,用不到這所學校的學生,往往是最最弱勢家庭的孩子。請大家不要有「離家太遠的住校吧!」這種更沉淪的思維出現,想想這些孩子可能只有6、7歲,您忍心嗎? (全國教師會特殊教育委員會主委)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