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題目:三山國王與甌駱人(上)
作者:李國銘(屏東科技大學兼任教授)


「三山國王廟不能當做客家聚落的指標﹗」這句話已經不再是危言聳聽、驚世駭俗的特異見解了。不過,要讓這個觀念普及化,顯然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推廣。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一般的屏東人總把三山國王當成是客家文化獨特的註冊商標。走進一個陌生的村子裡只要看到三山國王廟,就篤定地認定這必定是一個客家村落。這種果敢堅定的決定甚至到了幾近迷信的地步,以致於有些人不小心看到有三山國王廟的福佬村落,就一口咬定這些福佬村民肯定是福佬客(被福佬化的客家人),或者推定這座三山國王廟必定原本是客家人所奉祀,客家人離開之後,廟和神被遺留下來讓福佬人接收來拜。換言之,就是把在福佬村落的三山國王廟看成是客家人開發移動的證據。

這樣的看法在最近幾年遭逢很大的挑戰。尤其是自從開放台灣居民赴中國大陸觀光、探親之後,到粵東旅遊的人士很快就會發現:原來並不是只有客家人才拜三山國王。把三山國王和客家人劃上等號只是過去海峽阻隔的情況下所產生的誤解。

簡單而言,三山國王是粵東地方的守護神。崇拜三山國王的信徒是跨族群、跨方言界限的。至少有三種人崇拜三山國王:一是當地的少數民族,也就是一般通稱的「畬族」;第二是潮汕福佬語系的「潮州人」;第三是客家人。在粵東當地甚至流傳一種看法,認為三山國王最先是畬族人的自然崇拜,再漸漸推廣給潮州人,最後連客家人也接受這種山神崇拜信仰。這種說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假設目前大多數客家人認為他們來自中原地區的說法沒錯,那麼三山國王信仰顯然不是客家人從中原帶來的習俗,而是他們在粵東「土著化」或「在地化」之後,才從當地的「原住民」那兒採借來的新信仰。雖然一般傳說三山國王肇基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但實際上的源流可能要比這更早。更何況羅香林認為客家民系形成於唐末宋初。如果羅香林的說法和三山國王肇基於隋的說法都屬實,那麼,客家人在粵東形成特殊民系時,三山國王已經在當地流行三、四百年了。有了這樣的時間概念,我們還能說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特有的文化胎記嗎?

「粵東的三山國王不是客家專屬的信仰」,這個概念在近來年輕一輩的台灣史學家之間幾乎可說已經是共識。邱彥貴早在1992年,就曾經檢視粵東一帶的地方誌,發現當閩粵居民大量移入台灣時,文獻中有記載的粵東三山國王廟分佈於下列各地:(1)潮州府所屬各縣、(2)嘉應州本州及州屬興寧縣、(3)惠州府陸豐縣。其中除了嘉應本州和所屬興寧縣以及潮州府屬的豐順、大埔兩縣是純粹客縣之外,其餘的潮州府各縣和惠州府之陸豐縣,皆屬潮汕語系福佬人居住的地域1。邱彥貴並且以台灣田野實例來說明:桃園縣全境及相連的新竹縣湖口、新豐、竹北三鄉鎮,以及苗栗縣南庄、獅潭、大湖等客家地區,三山國王或未成為奉祀主神,或未見有三山國王廟,甚至有些居民連「三山國王」這個名字聽都沒聽過(邱彥貴1992:66-68)。相反的,宜蘭縣有全台灣最多的三山國王廟,但在日治時代的鄉貫調查中,卻出現相當偏低的廣東祖籍居民(邱彥貴1996:267)2。可見不管是在廣東原鄉或在台灣新故鄉,三山國王和客家人兩者之間實際上並沒有完全絕對的相關性。客家人可以不拜三山國王,而拜三山國王的也可以不是客家人,這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事實。

以屏東平原的例子來說,我們固然在很多客家村落發現有三山國王廟,但同樣的,我們也在一些福佬人的聚落找到三山國王廟,而且這些非客家人聚落的三山國王廟往往蓋得比客家村落的三山國王廟更為壯觀宏偉,甚至歷史更為悠久,或香火更為鼎盛。最有名的例子有潮州、海豐、九如、林邊等地。如果因為這些聚落有三山國王廟,就先入為主地認定這些福佬聚落過去是客家人先開闢的,那就值得商榷了。以潮州、海豐為例,光是這兩個地名就很有啟示性:如果我們今天到廣東省的潮州、海豐去玩,就會發現這兩個地方的主要方言是潮汕福佬語系的「潮州話」,而不是「客家話」。換句話說,屏東平原的潮州和海豐,很可能就是廣東潮州和海豐的福佬人(即「潮州人」)所開墾。他們不但帶來了廣東原鄉的地名,也把故鄉的神明也帶來了。不一定要藉助客家人,三山國王廟才會出現在潮州和海豐這兩個屏東平原的聚落。

林邊的三山國王廟也經常被文史工作者當成是福佬、客家兩方言群和協混居的重要證據。因為廟中有一塊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古碑,碑文中有「我港東人士,爰集倡議,閩粵善信捐資,鼎建廟宇在林仔邊,崇奉三山國王神像...」這些字樣。或許福佬、客家的確曾經在林邊和協混居,但光憑上述碑文這樣的一段話是不夠說服力的。因為所謂的閩粵善信捐資,並不等於就是福佬、客家合力興建。原因是:「粵籍人士」並不等於是客家人。不要忘了粵東還有很多福佬語系的「潮州人」。姚瑩答李信齋論台灣治事就說:「台灣之民不以族分,而以府為氣類。漳人黨漳、泉人黨泉、粵人黨粵。潮雖粵而亦黨漳。」可見閩粵攜手合作在清代是稀鬆平常的事,只不過粵方的合作對象通常是和漳泉人士同屬福佬語系的潮州人,而不是客家人。林邊三山國王廟碑文中提到的閩粵合作,粵方指的可能不是客家人,因為撰寫碑文的人署名「惠陸弟子趙正佳」。前面說過,惠州的陸豐縣住的正是潮汕福佬語系的「潮州人」。所以,林邊三山國王廟的乾隆古碑文,頂多只是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有粵籍的潮州人居住。要找客家人開墾林邊的史蹟,恐怕得另謀管道。同樣的,目前我也看不出有什麼理由可以相信:九如的三山國王廟是由客家人蓋了留給福佬人去拜。

為什麼現代的台灣人會把三山國王當成客家人的專屬信仰?我想,這和「潮州人」在台灣「消失」有連帶關係。廣東的潮州、惠州是著名僑鄉,幾乎是只要有華僑的地方就會有潮州人的蹤跡。在台灣開發之際,潮州、惠州人當然也義不容辭地和漳州人、泉州人、汀州人、嘉應州人一樣渡海來台開墾。從「潮州」、「潮厝」、「潮州寮」、「海豐」、「揭陽」這些地名不難想像,屏東也曾經有為數相當多的潮州人來定居。

潮惠兩府濱海一帶的潮州人所講的潮州話,和福建南部所講的漳州話、泉州話都算是福佬話,只是有地區性口音的區別。雖然今天我們聽潮州話有點吃力,但根據我在海外潮州人經營的商店裡買菜的經驗發現:「說台語瑪也通」。這也是為什麼康熙時代閩浙總督覺羅滿保〈議敘義民疏〉中會提到:「潮屬之潮陽、海陽、揭陽、饒平數縣與漳泉之人語言、聲氣相通」。

這種閩南、粵東相通的話,我們今天習慣稱它為「台語」。這種稱呼雖然有點大台灣沙文主義(例如忽略了新加坡人也是講這種話),不過如果要硬拗,也不能說絕對錯誤,因為目前全世界使用這種話最多的地方是在台灣,而不是在閩南或粵東。台灣的客家人當然不喜歡「台語」這個名詞。如果為了和「客家話」有所區別,我們就會把「台語」稱為「福佬話」或「河洛話」。用國語則稱為「閩南語」。並把講這種話的人稱為福佬人、河洛人或閩南人。

其實,上述三個名詞也沒有更高明到哪裡去。「閩南人」顧名思義是指住在閩南的人,但事實上,我們知道在粵東也有「閩南人」,而且他們的祖先不一定是從閩南遷去的。「河洛人」顧名思義就是指閩南人古早的時候來自中原的黃河洛水一帶。這種說法乍聽之下有道理,但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同樣也是來自黃河洛水的客家人不把自己稱為河洛人,反而用此來尊稱和他們相處不睦的閩南人。至於「福佬人」,想必是廣東人罵福建人為「福建佬」的意思。按照這種邏輯,粵東的福佬人應該叫「粵佬人」才對,但他們還是被稱為「福佬人」。相反的,福州以北那麼多的「福建佬」卻沒有人稱他們是「福佬人」。可見「福佬人」並不是從「福建佬」轉變而來的。

我們還可以發現,愈接近廣東客家鄉的閩南人,被稱為「福佬人」的機率就愈大。例如在彰化平原所說的「福佬人」僅指漳州人,而不包括離客鄉較遠的泉州人3。上個世紀有一些外國人寫介紹台灣的文章中,甚至說台灣的住民包括福建人、客家人以及汕頭的「Hoklo人」4;在這種情況下,「福佬人」專指廣東省潮惠一帶和客家人比鄰而居的潮州人。這兩個例子似乎暗示:「福佬人」其實是和「客家人」共生共存的。要探索「福佬」一詞的來源,似乎得和「客家」一詞一併思考5。
-----------------------------------------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聯絡地址:屏東縣920潮州鎮中山路東段16號
聯絡電話:08-7888438、7892674
傳真電話:08-7888431
E-mail:actkr@ms8.hinet.net

☆歡迎訂閱「藍色東港溪電子報」:
1.智邦生活館網站: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ategory.asp
2.Epaper電子報:http://www.epaper.com.tw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欲訂閱或取消智邦生活館電子報: http://www.url.com.tw/enewsv2/
˙收報、退報有問題,請洽智邦生活館客服信箱: mailto:cs@url.com.tw
˙歡迎申請智邦生活館免費電子信箱: http://www.url.com.tw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mailto:news@url.com.tw
˙您想要登廣告: http://www.url.com.tw/html/ad.htm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 作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