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02-13 11: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本期目錄
打造資料新聞團隊:你必須網羅的三種人/陳品君編譯
淺談資料新聞「FiveThirtyEight.com」網站教台灣媒體的事/廖凱弘編譯
剛果河上蓋大壩
打造資料新聞團隊:你必須網羅的三種人/陳品君編譯


  當我還是記者的時候,我在1980年代晚期開始使用軟體分析數據,但在我的報導被報紙刊載出來後,「資料新聞報導」的世代結束了。

  如今這類報導又再熱起來。而數據的呈現轉變為引人注目的視覺化,也能成為即使報導發布後,還能久傳於世的新聞應用程式。資料新聞報導──在我那時候還是一人作業──如今是以團隊動員。

  如果你經營的新聞組織打算開始資料新聞報導,該如何起步?前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的美國新聞報業編輯協會年會上,我主張新聞主管需要思考三個資料新聞的面向──以及三種不同類型的專業技能。

  示意圖的指出,要做好資料新聞報導,一個新聞組織雇用的人才擁有的專業,需要包含這三個面向。圖中的數字區塊代表人或工作(需要)擁有超過一種專業,一個新聞組織能夠找到熟悉超過一種技能的人是最好不過的了。不過一般情況而言,資料新聞報導需要的這些專業,往往是至少不同的三個人得以勝任。

以下是我所認為的資料新聞報導三面向:

‧電腦輔助報導記者:可以從一般的新聞記者以及在資料中獲取、分析和找尋新聞價值角度發展專門知識的過程中,來培養電腦輔助報導記者。(當這門學問在1980年代晚期出現時,記者們稱為「電腦輔助報導」,現在這名詞仍普遍使用。)這些記者在報導上「醉心於數據」,並且知道如何查詢(或採訪)資料以發現最有趣和相關的結果。他們一般使用試算表、資料庫和地圖軟體,但許多人現在掌握程式語言技能得以簡化工作內容──例如,在網站中寫一支「網路蜘蛛」(scrapers)程式就不用再提供網站 API或資料下載。

‧新聞應用程式開發人員:這些是向新聞編輯室報到的人員之中,有別於以往的一群資料新聞記者,他們不是從電腦工程師轉職,就是之前在職時邊學習寫程式的記者。他們的工作是為網友尋找最佳的資料提供方式。他們具備後端程式設計、資料庫組態和管理以及 HTML、CSS 和 JavaScript 的能力,因此他們可以構建應用程式的介面。

‧資料視覺化專家:一直以來,新聞組織有圖像製作的人員(graphic artists),他們的工作是建立靜態圖像表示數據(及其他)的報導。如同圖像製作者建立靜態圖像,資料視覺化專家了解如何以有趣和便於理解的方式呈現數據,他們也了解資訊設計原則。由於在網路上的圖像可以點擊和互動,這些記者越來越多從事前端程式設計,並使用如D3的開放原始碼JavaScript庫。

  這些學問在新聞組織中有其歷史根源。電腦輔助報導的記者可能曾經是地方記者、新聞應用程式開發人員過去可能是公司的電腦商務系統工程師,而數據視覺化的專家從前則是圖像製作人員,隨著工作的演變,他們都越來越需要程式設計能力。

  新聞組織發現找尋符合這些角色的人才是困難的。簡單來說,對上述專業技能,新聞業求才若渴,但符合資格者少有。美洲報業編輯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 ASNE)的「資料新聞:迷思與魔力」專題討論會上,我主張新聞組織需要從長遠的角度思考發展策略。這意味要審視目前員工培養這些技能的可能性,以及招收有大學生為實習生或者工讀生來形塑他們的專業。

  觀察現任員工在工作上對試算表或資料庫軟體的使用、對數學和數據不感恐懼以及在報導中有效地使用數字的人,就會是電腦輔助報導的潛力員工。新聞組織的資訊技術部門的工程師有無開發新聞應用程式的潛力,可以觀察他們對新聞報導、參與「政府公開資料」(open government)行動以及當前的程式語言如Ruby 、Python是否感興趣而得知。而有興趣從事數據密集型繪圖、對數學和數據不感恐懼、使用地圖應用程式或者擁有JavaScript的先前經驗的人,則會是潛在的資料視覺專家。

  從事數據報導的人們是奈特實驗室(Knight Lab)的核心受眾。你在這張圖上看見自己嗎?你是電腦輔助報導記者、新聞應用軟體開發者或是視覺新聞專家嗎?或者你擁有兩種以上的專業嗎?在Twitter上標記@knightlab以及使用主題標籤「#datadimensions」讓我們知道吧!


本文原載於西北大學奈特實驗室,作者Rich Gordon
Building a data-journalism team
Hiring tip: You will need these three people
https://medium.com/best-practice-j-lessons-name-here/building-a-data-journalism-team-4a3dabf5b7ae

 

淺談資料新聞「FiveThirtyEight.com」網站教台灣媒體的事/廖凱弘編譯

   「五-三十-八」(FiveThirtyEight.com) 這個網站名稱的由來,是從一個有意義的數字開始的。 「538」即代表美國選舉總統與副總統的所有選舉人總數,候選人必須取得超過半數,亦即270的選舉人票數,才能獲得大選最後勝利。在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時,「五-三十-八」網站做了選前的得票率預測(http://goo.gl/qX4j7W),並發佈預測結果的詳細資訊圖表於網站上,網友點選在「選舉人地圖」上,便可以得知選前各州候選人的選舉人得票數,該站因專業又詳實的互動資料呈現方式,而聲明遠播。

  不過,如果你以為「五-三十-八」就是一個選舉預測的網站,那可就錯了。 他們團隊目前專注於經營新聞資訊圖像的工作上,選舉預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他們同時做社會議題的調查報導,例如發佈同志婚姻支持率調查報導(http://goo.gl/ugQ37Q)或者是教宗選舉的意向分析(http://goo.gl/PVbS7J)等,範圍廣及政治、經濟、科學、社會,甚至生活風格和體育活動,呈現出一個多元面向的資料新聞網站,而不單純只是一個選舉預測的網站。

  這點對於台灣的新聞網站來說,其實有一些?示。台灣的大大小小選舉盛行,新聞媒體網站熱衷於選舉的預測、調查與選情分析,對於其他社會議題的調查、預測與分析,反而付之闕如,「五-三十-八」 在資料新聞調查與報導,呈現了較多元、平衡與社會責任感,值得借鏡。

  根據創辦人雷特?席爾弗汹(Nate Silver)的說法,「五-三十-八」團隊會事前蒐集資料、組織資料,並且接續相關資料的探索工作,以進行一個資料新聞學的運作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資料編輯們可以隨時對資料加值、賦予意義,或說一個故事。換句話說,一個資料新聞學網站所著重的,並不單純只是將原始資料呈現的視覺化過程而已,它必須有為資料進行「意義加值」的步驟,並非一堆巨量資料的堆疊美化,而是為它說一個真誠的故事。

  當然,「五-三十-八」網站將資料統整的技巧,如統計分析、電腦程式,以及資料解讀上,視為資料新聞學的基本功。或者,他們會在網站的內容上,增加一些新專欄,比如介紹一下最近國內外研究機構所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並以短摘要的方式呈現(http://goo.gl/Lx3tos),讓資料新聞網站也擔負起科學傳播的一部分任務,台灣新聞媒體網站,對於國內外研究機構的資料新聞的加工處理上,亦可多多觀摩「五-三十-八」之作法。

  資料新聞與傳統新聞網站,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前者經過組織與詮釋許多資料過後,針對相關的事件或議題會進行資料通則化的工作。也就是說,一般傳統新聞學總是會專注在報導新的事件上,但資料新聞學則不只是報導新聞,他還要去分析新聞事件,它如何在普遍的情況之下,成為一般人日常生活的經驗或知識。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的展現,顯示出資料新聞學,希望累積新聞事件,形成索引資料庫,且讓過去新聞資料作為未來新聞的動態索引,進一步藉此預測未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普遍來說,台灣的新聞網站在通則化新聞事件的經驗上,仍有一段路要走。

  目前來說,「五-三十-八」對比剛開始時,新增了許多資料分析與新聞報導的人力。因此,每天新聞內容更新的速度與數目,比以往頻率更高(一天四到五則)。再者,一則資料新聞的長度,平均有將近1200-1500字左右,加上資料圖表,確實對於新聞事件的詮釋,較具完整性(http://goo.gl/qQ6AS7)。不過,缺點就是,一則冗長的資料新聞,在可讀性上較為不易。相較之下,台灣新聞網站的一則新聞,字數較少,通常也不會附上詳實(且經科學分析)的資料圖表,雖然在可讀性上加分。不過,卻缺乏如「五-三十-八」這種資料新聞網站那樣,對一則新聞報導的豐富度要求。

  在2013年的時候,ESPN將「五-三十-八」的品牌與網站買下,並聘任雷特败席爾弗汹(Nate Silver)為網站總編輯,繼續著他們資料新聞學的使命。簡單來說,這個使命就是植基於傳統新聞學的說故事能力,再加上資料新聞學的量性資料分析與詮釋的努力,如此也展開一趟新穎的新聞革命旅程。對於台灣新聞網站來說,我們何仿學習「五-三十-八」網站對於資料新聞報導正確性與可讀性的堅持,並且,講求科學精神與分析方法,讓網站新聞的報導,透過資料圖像的加值,以及經驗性資料的不斷累積,更完整呈現出新聞的教育傳播意義。

  這個資料新聞學的趨勢走向,應是台灣目前的媒體產業環境中所缺乏的,我們不可能走回到傳統新聞學,那種講求倒三角報導的第一條路,然而,任由現今不講求正確性之速食新聞報導的普及化,亦非我們所樂見的。在讀者或閱聽大眾對新聞媒體日漸有所期待的今天,或許資料新聞學的精神與作法,是我們一起改善台灣媒體大環境,努力提升新聞品質的第三條路。

延伸閱讀: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562

參考網站:
1. http://fivethirtyeight.com/features/what-the-fox-knows/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veThirtyEight

 

剛果河上蓋大壩

張時健 |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剛果民主共和國打算在剛果河建立世界發電量最大的水力發電廠,方案名稱為「大型印嘎水利計劃」(Grand Inga Hydropower Project)。該計劃若執行,發電機組裝置容量將達四萬兆瓦,比現今世界第一大壩-三峽大壩的發電容量還多出一倍。該水壩將有每秒4.2萬立方公尺的水量,水力發電能產出全非洲發電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電力。

  雖然這項計劃的發電量能造福非洲各項產業、製造業以及消費者,但當地居民的生活將大受影響。為了興建儲水庫,必須淹沒邦達谷,政府必須強制遷移當地的農業聚落。國際河流組織非洲負責人桑楊嘎(Rudo Sanyanga)表示,遷出的人口將造成他地的負擔,搶將有貧窮問題。

  這計劃預估斥資達八百億美元,由世界銀行、非洲發展銀行、歐洲投資銀行、法國開發局與南非發展銀行提供,於2015年十月啟動。

  國際河流組織的國際關係政策主任波夏德(Peter Bosshard)指出,世界銀行宣布將增加對大型水庫興建計劃的援助,特別是對非洲地區,而三號印嘎計劃將是示範。然而,若讓水力等再生能源計劃遍佈四處,將讓更多窮人有電可用,也能保護環境。

  按流量計算,三號印嘎水庫緊鄰的印嘎瀑布是世界最大。印嘎瀑布位於剛果河口上游五十公里處,先後於1972與1982年完成的一號及二號印嘎水力發電廠,也是以印嘎瀑布發電。剛果共和國為興建這兩個發電廠欠下的債務,至今還沒清償。而兩個發電廠因為欠缺維護,發電量僅及預估值的一半。加上一號、二號印嘎電廠已截取剛果河三成的流量,而大型印嘎計劃未來一旦完成,將會攔截剛果河三分之二的水量。桑楊嘎說,必須對環境影響做詳細評估,才能知道計劃執行將對環境造成什麼作用。

  當地環保團體研究,該項計畫必然使剛果河口環境生態受到衝擊,截流也會影響到印嘎瀑布附近水域的生態多樣性。邦達谷被淹沒以及為了建立輸電網將森林砍伐的作法,也將造成森林環境的嚴重破壞。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水力是全球大量開發、最重要的再生能源,其原理是利用水從高處流往低處,推動水輪機葉片而驅動發電機、產生電力,原理是將位能轉換為電能。

  這樣的電力開發具有諸多優點,包括水資源循環利用,發電過程不會造成空氣汙染,水壩也可有效調節大河水量、減少水患問題。

  為了獲得足夠的水力來增加發電效率,水力發電機組會建在具有充足水量,水位高低明顯落差的地點。目前水力發電可區分為川流、蓄水、川流蓄水、抽蓄發電等。其中又以蓄水、川流蓄水的水力發電廠最易引發爭議,因為這樣的發電方式是利用在大河上游建水壩,製造水位落差,以取得水力發電。這也使得地形地貌遭到嚴重破壞,衝擊山川環境生態,也嚴重影響當地居民既有生活方式。

  因此,過去有不少反水庫興建的事件,最經典一例是印度拯救納瑪達河谷運動,當時印度政府向世界銀行鉅額貸款,計畫在印度西部第一大河興建多座水庫和水力發電廠。當地居民和國際環保人士估計這項計畫將造成居民和環境嚴重破壞,因此透過反水庫運動成功形成國際輿論,也使得國際成立獨立調查小組,重新評估該計畫,最後取消印度建置水壩的貸款。(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來源:美聯社2013/12/18 剛果訊/記者Robin Blackstone


延伸學習:

張素玢(民100),濁水溪的歷史難題,臺灣史研究,18(4),165-199。
為河流、水資源與生命而行動─國際反水庫運動簡史
水力發電發展現況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1/1143.htm)

推薦訂閱
@【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
@【HighHi人生-金澎DOC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