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01-18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支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的心靈重建工作
本期目錄
數位化革命是否可以保護印度新聞?(四)/孔詩年編譯
數位化革命是否可以保護印度新聞?(五)/孔詩年編譯
數位化革命是否可以保護印度新聞?(六)/孔詩年編譯
數位化革命是否可以保護印度新聞?(四)/孔詩年編譯

規模具有影響力


 
  當我通過電子郵件向媒體巨頭的時代集團(Times Group)總經理Vineet Jain聯繫關於新媒體新創公司時,他的回答非常謹慎,以至於未回答到問題的核心:「我們總是歡迎新的玩家加入市場,因為這可以給我們靈感以有更好的發展。話雖然這麼說,對於任何新玩家的在新市場的挑戰是要能開發一個可以在印度有大規模影響力的媒體。我們到目前為止所看到的是,有許多新媒體,他們可以捕捉較小的觀眾群,但還沒有更多的進一步突破。」 
 


  總結這個回答的意思是:這些新媒體公司他們都太小了,不至於對市場產生影響力。


 
  在一家像這樣的媒體公司中,其展現出的自負情緒並不出人意料。這家公司的數位部門,Times Internet及其三十多個工作分野接觸了超過一億七千五百萬的印度人。他們遠遠領先於其他公司,他們唯一的競爭對手是臉書,臉書在印度有一億九千五百萬用戶。


 
  我將這故事講給一些人,而這些人對於這故事裡頭的許多事情並不同意。但是他們一致認為:在印度,並不會有有美國式的印刷品行業消逝的情形。這裡的傳統更重視品牌的知名度及價錢,因為印刷品在這仍然是一個有利可圖的業務。許多印刷雜誌看起來很脆弱,因為他們還不清楚如何與數位新聞的生產週期做連結,而一些小型的報紙也是如此。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維持現狀似乎是安全的。


 
  一家在印度具有領導地位的英語報紙 The Indian Express的執行董事Anant Goenka說,「這是一個獨立的數位產業玩家的現實。」「無論你有多麼雄心壯志,你總是會在某個時候達到上限,無論您的觀眾有多少或收入的金額。」


 
數位化革命是否可以保護印度新聞?(四)/孔詩年編譯

不可思議的浩克 超級英雄的圖案被裝飾在時代集團(Times Group)其中的數位媒體單位的牆上,時代集團(Times Group)為國家最大的企業組織。(照片來源自Vivek Singh)

 


 
  印度的傳統媒體已經迅速地向西方學習。該國的前三大新聞網站是印刷品產業或電視節目產業的數位化擴展,而這種開端不僅僅是衡量歷史優勢,而更是重視在投資的協調。例如,一家領導地位的的英文報紙的網站IndianExpress.com,在近期的2013年,就遠比第一支柱(Firstpost)落後。但是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每月四千九百萬的獨立流量,相比之下第一支柱(Firstpost)的每月一千八百萬的流量,其觀眾自2012年以來增加了七倍。這片土地並不歡迎新進入市場的玩家,甚至更富有的新玩家,如Raghav Bahl推出自己的網路有限媒體公司網路十八(Network 18)的前東家。


 
  Bahl表示,BuzzFeed和Huffington Post在美國迅速增長,當桌面電腦是主要的網路有線消費模式,且社交媒體仍然是新產物的時期。 他說,「BuzzFeed和其他人都足夠靈活反應,去適應一個新的現象產生,像是臉書和推特。他們經歷了七年的黑暗時期,因為多數網路用戶並沒有造訪他們的網路空間。」在2012年,印度開始出現獨立的新聞網站,沒有享受任何這樣的成長空間,因為傳統媒體玩家已經開始轉向網路有線去擴張,而這讓這個市場的「新手」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來擴大規模。


 
  Bahl計劃通過合夥投資,合作夥伴關係和產權的結合來克服這些弱勢。除了他自己的創業公司TheQuint.com(一個針對千禧世代群眾的一般新聞網站),以及與彭博印度的數位合作夥伴關係,他還積極投資於一些網站,想是The News Minute和青年之聲(Youth Ki Awaaz)等網站,一個以大眾公民為主要的新聞平台,又主要針對大學生。 Bahl說,「我們的目標是大家增加我們的目標群眾,使他們成為我們的資產。」 他希望他的持股量可以累積到達一定程度將推動他進入媒體的大聯盟。


 
  如果媒體的影響力是根據讀者觀眾的點擊觸及率來衡量的話,大多數個人新聞新創公司不會被計算在內。其中最大的網站,Scroll.in聲稱每個月吸引三百五十萬獨立訪客。The News Minute(三百萬)和The Wire(一百萬),甚至更小。這些個人網站比起公司所有的數位網站或傳統媒體建立起的數位網站相比,這對比是顯而易見的。 (這些數字是Google Analytics自動數據分析提供的分析數據。由於在印度,採樣困難和網路使用者快速轉向使用手機移動設備,這些數據極其不准確。然而,這些數字仍然反映了這些網站相對普及率的差異。)


 
  更令人驚訝的是,我談到的許多新創公司創辦人對於縮小這之間的差距並不感興趣。Fernandes說,「我們相信有一個『關鍵的讀者關係』使我們得以永續經營我們想要的新聞。否則,你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帳篷,覆蓋了所有人成為網站的讀者觀眾,但是網站的新聞不具有自己的個性,也沒有新聞的去使命。」(根據他的商業夥伴,關鍵數字是八百萬到一千萬。)News Minute的Rajendran更固執地表示。她說:「我不想成為大眾媒體。」「我想保有我的利基市場。」


 
  鎖定利基市場,像是通過定位和培養廣告客戶的小眾但有價值的讀者來確保公司的生存。但是對於一般新聞網站來說,盈利前景並不樂觀,尤其當這些新聞網站只想維持於小規模。 MediaNama創辦人Nikhil Pahwa說:「在這個國家,只有兩種類型的廣告客戶驅使的業務可能存在。第一種是針對特定讀者觀眾的公司,而其針對的讀者觀眾必須與廣告客戶具有相關性。第二種是與Google和臉書等大規模公司可以相抗衡的規模。」 「為於中間模糊地帶的一切目前都還在掙扎。」這是因為在印度所有的數位廣告支出中,大約有90%用於Google和臉書,其餘的分佈在最大的市場玩家之間,另外剩下能分配的幾乎微乎其微。

數位化革命是否可以保護印度新聞?(五)/孔詩年編譯

混亂的報紙數位化的崛起

成立於1932年,支持反對英國殖民的印度的帝國主義。The Indian Express透過有效的,證實過後的新聞故事建立其聲望。Express集團因此得到年度Ramnath Goenka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的獎項,這個獎項是以1936年第一位引入報紙的商人之名命名,現由他的後代控管這個獎項。(Scroll成為第一個只有數位化發表文章的公司。透過其報導Supriya Sharma一系列橫越印度的火車旅行到2014年國會大選的系列故事,得到Goenka最佳政府政治報導的獎項。)The Express於更早以前即在數位化產品市場立足,但是僅在這幾年,在Ramnath的曾孫子Anant Goeoka的管理下,積極追求其數位化戰略。他的報紙印刷品的週轉率,遠遠落後他的競爭對手,像是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和印度教時報(the Hindustan Times),但是Express卻被網路具影響力的名人廣泛閱讀,及他的網站閱覽率比起其他印刷品上的競爭對手,有更卓越的成長。-Sandip Roy
 


  按照他們的公司規模大小,像The Wire的Varadarajan和Scroll的Fernandes這樣的編輯經常做出這樣的爭論這無關於多少讀者觀眾我們能接觸到,但是關乎於什麼樣的讀者觀眾是我們的目標成為印度的上層企業更有關的是誰讀取了他們的新聞或是誰轉發了他們的新聞。這種精英遊戲能否在印度獲利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Scroll是在高階本土廣告上進行賭博,而The Wire是由富有的贊助夥伴資助的非營利模式。在這有很多不確定和需要等待下一步發展的路上,當前現實並沒有可以保證公司生存的定式食譜 。開始創立一個有線出版品要比印製印刷品或是製作電視節目更容易,但它也可能更容易沒落。


 
  公司規模也常常容易被聳立在崇高的理想的名義之中,但它是資助者參考的一個關鍵因素。數位時代的繁榮,伴隨著參與這新創冒險投資人的增多,一種新的融資模式的期待產生,但是投資在媒體的資金很少,甚至不及其需求。他們明確的偏好是對消費者友好的企業,且可以快速擴張規模的企業。 Kalaari資金,一個六億五千萬美元的早期設立基金,已經把基金的種子犁在ScoopWhoop(印度類似BuzzFeed的媒體);POPxo(一個針對的年輕女性的媒體);和YourStory(針對創業家的新聞內容平台)。被新聞驅始的新創公司,如The Wire 和Scroll已經被具有社會影響力資助者,例如Omidyar Network和獨立及公共精神媒體基金會(Independent and Public Spirited Media Foundation),也被稱為IPS媒體基金會所資助。然而,這些資助實際給出的數額往往要小得多;典型的IPS媒體基金會給媒體新創公司的資助款是十五萬到二十萬美元;其中最大的受資助者是The Wire,在三年內獲得了兩百五十萬美元。相比之下,ScoopWhoop在其最新一輪融資中募集了四百萬美元,而在2014年則為一百五十萬美元。與這些數字相反,新聞整合手機應用軟體Dailyhunt的下載量超過了一億兩千萬次,並募集了六千兩百萬美元。


 
  每個人都關心媒體普及率,甚至具有社會影響力資助者,如Omidyar和IPS媒體基金會。 Omidyar Network Investment的合夥人C.V. Madhukar表示「即使公司沒有規模,它也可以有影響力。」,但他也表示這必須「非常在地化」,但是這樣並不會吸引像他這樣的資助者。他認為目標讀者觀眾的增長和覆蓋普及率是重要的指標,因為他們展示了「對於真正的讀者觀眾的需求來應答」的能力。
 


  數位媒介已經允許好的人才能在印度創造非常好的新聞,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讀者觀眾,或者能與公司所創建的有線媒體的增長率相比的能力,那麼這樣的數位媒介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舉例來說,被辭退的Outlook編輯的故事,幾乎所有獨立新聞網站都努力的將這新聞故事普及,但在大型媒體渠道卻很少被公開。這個故事在幾天內會失去關注,幾乎沒有影響力。有時,公司的規模大小很重要。在印度,甚至可能需要有能掃除政府自我審查機制的能力的諷刺。


 
  當2015年下半年,華盛頓郵報的發布達到了一個全新的網絡流量新高峰時,管理階層承認了這收到透過合併使用新聞內容及其工具的大幅改變的所造成的影響,包括那些看似比起華盛頓郵報本身品牌便宜的收費。受到Digiday的改造,華盛頓郵報的總裁暨總經理Steve Hills回答說:「這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你需要有影響力或是有趣嗎?這兩個問題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重疊部分。但是首先,你必須有一個龐大的讀者觀眾量,你才有接下來的選擇權。
 


  印度新聞的未來,在於能夠找出如何建立和維持這些讀者觀眾的方法。我對於像Fernandes這類的編輯可能不承認,「這些可以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因為他們不是在做新聞。」
  


千禧年世代的新聞,至千禧年世代的新聞,和為了千禧年世代的新聞


 
  我走進ScoopWhoop辦公室裡,跨過一隻睡著的狗,接著即立即被一群混亂充斥不同人種的群體所包圍,包含了各色的房間,角落和一個像「農舍」般漫長的走廊,一個印度德里式的大型洋房,有著寬敞的空間。牆上拼貼風格的壁畫包含了各位名人包括Kim Kardashian。另外還有彈跳床,足球桌遊和野餐桌。這個地方感覺像是一個矽谷創業公司和印度學院宿舍的交會點。接著,終於有人帶我去了一個會議室,在那裡我遇到了ScoopWhoop的創辦人兼其執行長Sattvik Mishra,一個有鬍子的,柔軟音調的的28歲的年輕人,輕鬆地談論著保證其公司成功的理由。


 
  自從ScoopWhoop從2014年1月開始,網站的讀者觀眾已經增長到驚人的比例。 ScoopWhoop.com,連同其姐妹網站,Vagabomb和GazabPost,每月獲得三千萬的獨立觀眾量;當衡量其在Instagram,臉書和Snapchat等社交平台上的流量時,他們的每月總觀看次數可以達到兩億兩千五百萬人次。這令人印象深刻的現象,是由月光下的一群大學的老朋友們,為了打發他們在廣告公司的辦公桌前無聊的工作而想出來的點子。Mishra回憶說:「我很害怕我的老闆會發現這是我在業餘時間做的」 這是直到他們的故事開始成長,他的老闆鼓勵他們退出公司和建立自己的事業。 
 


  ScoopWhoop開始毫不掩飾地模仿BuzzFeed,套用印度主題的列表和其他具傳播傳染性的內容,但自從它進入更廣泛新聞內容,創建一個獨立的十七位成員組成的團隊,由更多經驗豐富的(年齡三十出頭)記者,來報導頂尖的新聞故事,雖然並不一定是採用與The Wire或Scroll相同的語調或官方方式來撰寫的報導。

 

數位化革命是否可以保護印度新聞?(六)/孔詩年編譯

媒體的新時代

1998年,印度政府放棄對網路服務的掌控,允許私人的公司建立其網站的建設。NDTV,印度第一個24小時的新聞頻道,設立了相對應支持頻道營運的基礎墊子設備,且微軟投資四億美金像印度Hotmail共同創辦人購入系統,軟體創業人Sabeer Bhatia加入網路創業的冒險。The Hoot,印度第一家網路媒體監視系統,於2001年設立,並遵循其箴言「當有越來越多的媒體,我們就更需要追蹤他們在做什麼。」-Sandip Roy


  
  但是不要緊。這些新聞是針對住在城市,受過教育,且高度使用手機及平板等移動設備的18至25歲的青年,正如Mishra指出,不願強迫其他非目標群眾來造訪他的市場。 「你不要指望一個18歲的年輕人打開一份財政新聞報紙,並閱讀5000字預算分析的內容。」年輕讀者會被新聞標題如「為什麼政府預算案與我有關係,而我為什麼我應該關心預算案」所吸引而進而去閱讀。 新聞內容則必須與這些讀者建立切身的的相關性,如香煙,萊姆酒和提神飲料紅牛的價格會受影響的內容。


 
  到2021年,20至35歲的人口將佔印度人口的64%,而且沒有人懷疑ScoopWhoop認定這未來最大人口比率的人口將定義新聞的未來。這個野心在該網站的藍圖設計中佔有很大一部分,其中除了納入所有城市精英成為讀者觀眾,包括了擴大其覆蓋普及範圍至印度的小城市和鄉鎮。最近,該網站積極地進入Vice新聞的領域,創造了一系列高質量的新聞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包含許多嚴肅的新聞故事:克什米爾的崛起,德里大學的學生選舉,寶萊塢電影業的底層。 Mishra說:「ScoopWhoop的未來是這樣的:我們想成為印度千禧年的首選出版物。」 「公司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主要做娛樂新聞,對吧?但是,我們很快意識到,要建立一個成功的媒體公司,新聞必須是媒體公司產品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建立信譽,你就必須真正地做新聞。」


 
  在經驗豐富的印度記者中,ScoopWhoop佔據與BuzzFeed其曾經在美國擁有其獨占空間一樣的地位。它是一個信手捻來的關於所有微不足道的有線媒體的象徵,但其存在並不是沒有理由。Mishra的熱情來促使「新聞的方便性」,且他宣稱,新聞的定義是必須足夠彈性到足以包含寶萊塢明星公關部抗議,並對任何關心印度新聞的未來的人有所警示,不論年齡。然而,老派阻力常常能成為公司自我摧毀的原因,消除業餘記者這類非傳統的記者,並打壓他們的真誠渴望去做實質內容性新聞報導將會是對公司的雙重打擊 這不僅僅是老一輩的人透過他們的想要的方式去定義新聞而下其定義。


 
  過去的一年裡,千禧一代創造的產品被社交媒體驅使,特別是臉書,而有不同的新聞產品因此被創造而不斷出現。有一部分大多是娛樂訊息,把新聞變成能快速吸引人眼球的內容,並被大量散佈。但是,也有一些比較誠實經營的企業,像是What’s The Deal News,這個新聞由兩個姐妹創建其中一個最近剛從的史密斯大學畢業透過試驗方式來檢偷過流行文化比喻和動畫影片來說服16至24歲的人關注新聞標題。其共同創辦人Natasha Kewalramani也表示,「這類人口是幾乎完全不閱讀新聞的人。」Natasha Kewalramani來自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並希冀能夠與像MTV這樣專注於青少年觀眾的頻道合作來觸及他們的目標讀者觀眾。

 


 
數位化革命是否可以保護印度新聞?(六)/孔詩年編譯

新的日常 時代集團(Times Group)的數位部門描述他們的公司文化是很「酷」的,且桌上到處有「靈感」,如同聚寶盆一般。「在這裡,一陣陣歡笑且瘋狂的歌曲伴隨著每一次的會議,而會議結果總能產生得以擊敗對手的的新產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網站可以快速增長的原因。(圖片來源自Vivek Singh)

 


 
  其他人正在建立更多具有傳統思維的新聞編輯室,以期能創造出更具實質性的新聞報導,例如The Better India(TBI),一個與Upworthy網站(以短片為主的網站)風格類似的網站,專注於「正向積極」的活動故事。這公司,由一對夫婦團隊開始,他們辭去他們原有的公司職位,企圖來創造不同的故事。TBI不喜歡主流及駭人聽聞的新聞。公司創辦人Dhimant Parekh和Anuradha Kedia在一家報紙上寫道,「這類新聞讓我們開始思考:新聞應該為我們做些什麼?應該讓它把我們嚇得半死嗎?應該讓我們厭惡新聞嗎?或者還是應該讓我們能從新聞中學習?它應該讓我們也能對新聞有所貢獻嗎?是否應該讓我們能帶來一些變化?」 這網站最初的策劃原因是想對於樂觀的故事新聞有所貢獻,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崇高野心的新聞來進行營運。


 
  Parekh告訴我:「我們的第一步是讓我們的觀眾了解各種各樣的(如,社會變革)的問題 。」 「現在我們把讀者觀眾吸引到這裡,而我們的下一步是牽著他們的手,並指導他們更深入這些問題的領域,無論是衛生還是醫療保健的問題。如果你保持目光短小,你並不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力。」「小型獨立的網站建立了每月兩百五十萬的讀者觀眾(不包括每月四千萬的臉書瀏覽觀眾),這些讀者觀眾的忠誠和參與度將令任何新聞機構的稱羨。他們最近在3月發布關於可食用餐具的創造者的影片,然後快速地被散步至全球,衛報(The Guardian)和其他新聞媒體也開始報導了類似的新聞故事。


  
  然而,提到The Better India對傳統的記者和編輯的方式,你會經常得到一個無謂的回應,主要是因為它的創辦人是商學院畢業生,在他們的想法中,傳統的記者是沒有資格成為「真正的記者」,而那些所謂報導得很好的新聞也不符合他們J-school所定義的新聞。對於這種快速定義什麼樣的新聞和什麼樣的人報導的新聞具有可信度的情況,不再與有線的網路讀者觀眾有相關,而在於有線的網路讀者觀眾主要通過什麼社交媒體來發掘新聞,並且對其新聞品牌及其附屬品牌越來越無動於衷。正如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數位管理編輯David Skok在2012年說的那樣:「現今各種應用的綜合應用將是明日記者的樣貌。那些像我們一般的人,這些關心好的新聞品質的人都不應該放棄,因為像是BuzzFeeds的媒體,他們並沒有創造高質量的新聞報導。並且,他們對新觀眾的希冀也將推動他們進行原創新聞內容的製作。」 
 


  像ScoopWhoop和TBI等網站遵循著相同的路徑來建立觀眾群,並提供實質性的新聞內容報導。雖然他們不太可能嚴重威脅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或Indian Express這類的大型媒體,Skok仍提供了一個有啟發性的警告給予其他新創媒體公司,關於新聞的未來,將由新一代的新聞製作人和消費者所塑造。

 


 
推薦訂閱
瓦薩里大師講座鋼琴獨奏會《Arttime藝術網767期》@【智邦藝訊】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5年12月號】@【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