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黑潮電子報
報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2004-11-22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477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黑潮電子報報
黑潮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3-25 05:00:00 / 報主:黑潮電子報
[公益聯播]用愛包圍~家庭關懷志工招募
【本期主題】當我們拋棄了生活,世界開始崩解 @文/黑編亮
 

 

我喜歡那些不怕麻煩的人。
每當生活中因為懶惰、因為健忘,因為貪圖那小小的便利,甚至是無意識的揮霍,都會因為突然想起那些不怕麻煩的人而警覺,然後深深的後悔與反省著。

什麼是不怕麻煩人呢?
大抵指的就是那些,願意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的人,而那美好生活的指涉是和諧的自然、更少人為的汙染,以及更多的生機。

 
前陣子黑潮辦公室流行一個真實案例的笑話。
住在平和村的志工劉虫虫有一天到花蓮市來找朋友,打算來黑潮的辦公室探望一下辛苦的工作人員,順道就在茶店買了冷飲提了來,沒想到卻因為不環保、使用塑膠一次性的飲料杯,反而被黑潮環保魔王賴威任罰寫悔過書。現場懺悔還不夠,這張手寫的悔過書被公告在臉書上,敬告來者不準再犯同樣的錯誤,帶著塑膠杯冷飲出現。
 
之所以會如此敏感、激烈,應該是由於威任這幾年一直帶人撿海廢、統計海洋廢棄物,並且親眼見識到人類污染對自然的傷害所造成的衝擊,讓他完全無法視而不見人們因為貪圖便利而發明了那麼多一次性的用品,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毫無所覺地影響著人們的使用習慣。所以他總是不厭其煩、不怕得罪地提醒身邊的人,環境運動應該從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開始。
 
這讓我想起剛加入黑潮的那年夏天,在一個颱風襲擊的傍晚,人稱海廢王子的執行長泰迪開著車載著我們,帶著DV來到當時已被填成垃圾掩埋場的奇萊鼻岬角,在狂風暴雨中毅然走出車門拍攝垃圾漫天飛舞的蒐證畫面,埋在土裡的垃圾終究不敵海浪拍岸侵襲,一件件從土堆裡被掏挖出來,又再度回到人們的視線當中,污染著海洋,也間接造成了海洋生物的慘死。

 
我無法忘記這些不怕麻煩的人,與這個世界逆向而行的勇氣。
 
當人們將垃圾隨手拋除,避之唯恐不及的時候,這些人卻要上山下海,”把垃圾找回來”,不僅如此,自發地在烈日下彎腰撿拾垃圾,還一項項統計、記錄,這種驚人的耐力和不怕麻煩的心意,總是讓我難以忘懷。

 
 
原來生活的輕易,不是那樣理所當然。
 
那些我們從未多想的拋棄,總有一天,大自然會將它全數奉還。
 
這一期的黑潮電子報,我們討論廢棄物,以及那些不怕麻煩的人。
長期關注淨灘工作的海廢王子泰迪,整理了2012年台灣ICC國際淨灘行動成果報告,讓我們清楚看到污染環境的人為垃圾有哪些;威任則以多次帶領團體走海岸、撿海廢的經驗討論花蓮地區海岸主要的污染物。而在綠沙龍的部份,我們向前陣子因為「拋學業徒步環島 博士生守護海岸」的新聞而被注目的黃俊男先生邀稿,談他在環島的行旅中見證到的臺灣海域汙染的現況;此外,也因為黑潮志工婉寧目前在中國北京「自然之友」工作之便,我們順利地向中國「自然之友」邀稿,請他們提供目前北京處理垃圾的機制和經驗,做為交流和相互的參照。
 
當然,”垃圾”,廢棄物,從來都不是什麼浪漫或討喜的話題。
「垃圾問題本來就很硬,因為它很難樂觀起來」
當我有點擔心這一期的黑電主題過於嚴肅難讀也不親切,寫信跟威任多要一些照片試圖平衡一下版面的時候,威任這樣回覆我。
 
然而越是難以下咽,越是靠近真實的世界--僅此向這些不怕麻煩的人們,深深的致敬。



【黑潮觀點A】2012台灣ICC國際淨灘行動成果報告 @文/張泰迪
        即使末日預言就在眼前,2012年9月依然有6945名志工熱烈響應一年一度的ICC國際淨灘行動,沿著台灣28公里的海岸線,清理了22公噸的垃圾。

        所幸後來發現12月21日是芥末日,而非世界末日,大家鬆了一口氣,但看著每年無止盡流入海洋的垃圾,人類的末日應該也不遠了。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簡稱基管會)的民國100年統計資料,台灣回收成績最好的是寶特瓶,高達95%的回收率遠遠把日本(僅75%)拋在後頭,成為全世界的模範生,這種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光榮事蹟卻一點也令人高興不起來,因為全台灣一年使用約47億個寶特瓶,表示仍有2億多個流落在外不知去向。
 
        對照2012台灣ICC成果數據,我們在海邊只有發現2474個寶特瓶,排名第18,我認為資源回收制度確實降低垃圾流入海洋的機會,但是問題在於使用量太大,真正的解決方法還是減少使用。
 
        再來看看前十名的垃圾種類:
 

 

項目

 

 

數量

 

 

百分比

 

(紙、塑膠、保麗龍製)免洗餐具(含杯盤、刀叉湯匙、便當盒) 32221 18.92%
塑膠袋或紙袋

29235

17.17%

玻璃飲料瓶

13410

7.88%

吸管、攪拌棒及封套

12051

7.08%

瓶蓋

11224

6.59%

漁業用保麗龍(浮球浮筒)

10767

6.32%

塑膠飲料瓶

7078

4.16%

菸蒂

6954

4.08%

外帶飲料杯、杯蓋

6279

3.69%

打火機

4369

2.57%

 

前十名小計

133588

78.46%

   



      裡頭真正公告必須回收的(也就是業者在製造之初就必須要繳交回收基金的),只有玻璃容器與塑膠容器兩項,其餘項目是否回收,決定於回收市場上的價格。

        以塑膠袋為例,台灣一年使用180億個塑膠袋,若塑膠原料價格高,回收商才有意願處理,不然這麼多塑膠袋不是被埋在掩埋場、或進焚化廠產生戴奧辛,就是流入自然環境、海洋中。

         當我圖一時方便,使用一次性產品例如免洗餐具、玻璃瓶、寶特瓶、飲料杯、吸管瓶蓋時,心中的小惡魔總會安慰自己,『沒關係啦!這個是可以回收的』,但事實是,可以回收不表示會被回收,一時便利換來環境的負擔,得不償失。


垃圾來源

小計

百分比

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

129379

75.99%

海上活動與船隻

23674

13.90%

抽菸

12343

7.25%

傾倒廢棄物

2970

1.74%

醫療/個人衛生用品

1901

1.12%





       
世界末日甚麼時候會來,跟我們現在選擇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改變習慣,為地球多花點時間力氣,也為我們後代的生存多爭取些時間。

   
     
感謝以下的參與單位(依筆畫順序):

DELL、合晶科技、花蓮.豐山國小、新北市立三重高中、Intel台灣、西螺鎮公所、花蓮豐裡國小、新北市立欽賢國中、力晶科技、伸瑞企業、青年發展基金會、新北市環教中心、大安高工、住商不動產、南門國中、瑞復益智中心、中興大學、壯圍鄉公所、海巡署、頎邦科技、友達光電、扶輪社青年服務團、海巡署第四岸巡總隊、嘉義四股社區、水里國小、技嘉科技、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市文雅國小、世界先進積體電路、京元電子、高雄新莊高中、嘉義林區管理處、台南土城高中、和喬科技、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嘉義縣環保局、台南大學附中、奇美電子、淡江大學、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南市社區大學、宜蘭國中、莊周租屋、歐萊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電大潭發電廠、宜蘭國華國中、通嘉科技、興能高科技、台灣巴斯夫、旺宏電子、陶氏化學、龍華科大、台灣應用材料、東海大學親善服務團、晶元光電、聯華實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花東區巡防局、慈心華德福小學、鰲鼓溼地生態保育協會


作者簡介:
張泰迪,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在黑潮的工作資歷甚長,任期內推動"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成績斐然,人稱"海廢王子",對於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有著千絲萬縷說不清的複雜情感!




   專欄介紹       

【黑潮觀點】專欄,是由結合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中董事會、工作人員、資深解說員、資深志工等各個領域的夥伴所組成的"黑潮寫作群"所執筆。黑潮觀點的關懷領域遍及生態、議題、海岸、海洋、教育等層面,書寫出一篇篇有批判、有紀錄、有思考的文字,蔚然而成獨立並具有代表意義的黑潮風景。






 

 

【黑潮觀點B】把垃圾找回來 @文/賴威任

攝影/林東良



        花蓮溪口是河(花蓮溪)、海(太平洋)、山(海岸山脈)的交界處,為自然生態的交會處,是國家重要濕地,也是重要野鳥棲地。但它除了得面臨光華工業區(石材加工業與紙業為主的)排放廢水、工程廢棄土拋置海岸、廢石材非法傾倒等問題外,來自花蓮溪沖刷與太平洋漂流的垃圾也聚集於此,釣友與遊客們隨意丟棄的垃圾更是處處可見,這是一塊重要的生態棲地,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012年,黑潮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把垃圾找回來」,海洋廢棄物監測的地點就選在花蓮溪口,去年共執行10次,統計下來前10名分別是塑膠袋、漁業用保麗龍、免洗餐具(含杯盤刀叉湯匙盒)、菸蒂、玻璃飲料瓶、瓶蓋、塑膠飲料瓶、菸盒/檳榔盒、食品包裝、吸管&攪拌棒&封套,而前10名的垃圾數量就占總垃圾量的76.38%,若把第11~第15名的衣服&鞋子&手套、外帶飲料杯&杯蓋、打火機、寶特瓶、鋁箔包/利樂包也都加進來,垃圾量已達到90.75%。

 

 
 
       塑膠袋,根據環保署網站所提供的數據,台灣人一年要用掉約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以全台二千三百萬人計算,每人一年用掉782個之多,平均每人每天用掉二點一個,數量可謂驚人,若不妥善處理,後續引發環境問題相當嚴重。然而台灣經過黑潮及其他友會多年的海廢監測,塑膠袋始終高居排行榜前兩名名,花蓮溪口海岸也不例外,處處可見塑膠袋,同樣榮登這段期間所撿拾垃圾量第一名,尤其是大小相當可裝一份三明治與一杯豆漿的四兩塑膠袋、或是各類型外帶飲料杯的塑膠提袋等,研判是買早餐、飲料或小東西的物品居多,民眾應該養成攜帶環保袋或重覆使用乾淨的塑膠袋購買這一類物品,以減少塑膠袋垃圾的使用。
 
       漁業用保麗龍,由聚苯乙烯(Polystyrene , PS)發泡製成,質輕、便於運輸、可塑性高、具強大隔熱保冷效果、具堅強耐衝擊力與緩衝保護產品效果、具大量生產特性、價格相對便宜,可以依大家的需求以不同的樣子出現,沒有一定的形狀或形體,並無其它材質具備相同的特性,所以短時間內較無其他替代產品。保麗龍和塑膠一樣,在自然界中是不死之身,隨著時間久了年歲大了,或是外力像是太陽光照射及波浪沖刷,就會開始變身及分身,有的成小塊狀,有的成一粒粒的小球,形成海飄塑膠微粒大量出現,數目之多令人眼花撩亂。漁民將保麗龍作為浮球、浮筒、防碰墊、裝漁獲保冷等用途,呼籲漁民及使用者於使用過後要做好回收工作,勿隨意丟棄,以避免造成保麗龍碎片讓海洋生物生存空間被嚴重剝削,及造成海洋生物誤食致死的悲劇。
 

攝影/林東良
 
 
       免洗餐具,這些一次使用、用後即拋的消耗性廉價餐具,雖然使用免洗餐具可以避免一些唾液傳染的傳染病,然而用後即丟亦造成大量垃圾並引起廢棄物問題。由花蓮溪口海廢監測的成果來推估,儘管花蓮已有相當比例餐廳提供餐具,免洗餐具在海邊被撿拾的比例依舊相當高,一來可能是前往花蓮溪口的遊客大量使用免洗餐具,且未妥善處理;二來是使用免洗餐具的餐飲業者,並未做好回收工作,致使垃圾漂流至海邊。為改善此一情況,若餐飲店家能夠確實做好碗、筷的沖洗清潔工作而減少免洗餐具的使用,公部門則應鼓勵社會大眾前往善盡環境責任的餐廳消費。
 
       菸蒂&菸盒,抽煙對身體的壞處已毋需再作說明,花蓮溪口煙蒂&菸盒數量不像七星潭等知名風景區來得嚴重,要特別注意菸盒多數為紙盒包裝,若長時間泡在水裏容易爛掉,因此煙盒多為現地丟棄,突顯前來此地的民眾,抽菸比例相當高,且都隨意丟棄菸蒂&菸盒。為改善隨意丟棄煙盒及煙蒂習慣,除宣導抽煙者隨身攜帶煙蒂盒置放煙蒂外,未來更能夠以法律規定,抽煙者需回收煙盒及煙蒂才可購買新的香煙。
 
        玻璃飲料瓶,玻璃具耐熱及耐酸鹼,需高度安全性包裝首選,舊瓶粉碎後可重新鑄造,是百分百可回數再製的材質。然而類似保力達B、維士比、蠻牛等機能型提神飲料深色玻璃瓶,此類型飲料為藥酒屬於藥品,購買需至藥局或藥房,然而此項制度並未落實,造成一般民眾很容易即可取得,且因回收機制較為特殊,生產業者在生產時已繳交空瓶回收費,且回收及後續處理程序較為複雜,導致購買者及回收業者回收意願較低,玻璃瓶散落一地的情況,因瓶身與海岸礫石敲擊而破碎,玻璃碎片散佈容易讓行走在海岸的遊客被割傷,需從調整回收機制著手以改善這個現象。
 
 

圖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瓶蓋,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一年至少用掉28億支寶特瓶,然而約有一半的回收寶特瓶都少了瓶蓋,顯示消費者沒有蓋回瓶蓋的習慣,以致大量瓶蓋四處流落。瓶蓋除了汙染環境外,更導致海鳥、海龜、海豚等海洋動物因誤食而身亡,而海邊的寄居蟹也因人類大量撿拾貝殼而找不到家,竟背著塑膠瓶蓋棲身的奇特現象。除了消費者妥善處理瓶蓋外,另一個增加瓶蓋回收的誘因則是法律規範統一瓶身與瓶蓋材質,目前寶特瓶材質是PET,瓶蓋是PE,不同材質在回收處理時不相容,需要多一道手續而費工又耗成本,若材質能夠統一則回收再製時就可省掉沉澱分離的手續,且瓶蓋顏色也不宜太多,顏色若儘可能與瓶身相近也可減少處理程序及成本。
 
        塑膠飲料瓶,除了寶特瓶及外帶飲料杯外另一個常見的裝填飲料容器則是塑膠飲料瓶,除了原地丟棄外,也會藉由風及水帶往其他地方。為減少此一類型的垃圾,且考量到塑膠類容器並不適合裝填各類型的飲料,有可能造成毒素的溶解,建議宜使用類似保溫瓶的容器,且具有保溫的效果,如此可減少塑膠飲料瓶的使用。
 
        吸管,很特別的物品,在新北市環保局的網站中列為不可回收的物品,而在新竹市環保局的網站上卻是可以回收,或許連公部門都無法正確釐清吸管是否屬回收或不可回收,民眾自然無所適從,在經過詢問「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後,確認吸管為不可回收。吸管較少單獨使用,多伴隨著外帶飲料,因此養成攜帶環保杯、購買飲料時減少吸管的取用、使用後確實丟棄在一般垃圾,相信可以降低吸管到處可見的情況。
 
        花蓮、台灣和國際淨灘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一件事實,除了公部門與企業的責任之外,每一位個人都必須為海洋垃圾的汙染負起責任,因為我們貪圖便利及隨意丟棄的行為造就了90%以上的海洋垃圾,而只要我們改變生活習慣,很可能就解決了一半的問題,如垃圾(尤其是塑膠)減量、物品重複使用、做好資源回收、不隨地亂扔垃圾、不要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自己帶餐具及環保杯、少抽煙且煙蒂不亂丟…,這些聽過不知道多少次的呼籲,真正要落實到自身生活上,遠比想像中要困難,但想到海邊的垃圾就是一件一件累積來的(部分是傾倒的垃圾外),那我們是否也可以一件一件的減少使用,做一個負責任的使用者。


圖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圖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作者簡介:

賴威任,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資深解說員,曾任多羅滿賞鯨公司專案企劃、台灣觀光學院兼任講師、花蓮縣政府旅遊服務中心專案經理。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公室主任.



   專欄介紹       

【黑潮觀點】專欄,是由結合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中董事會、工作人員、資深解說員、資深志工等各個領域的夥伴所組成的"黑潮寫作群"所執筆。黑潮觀點的關懷領域遍及生態、議題、海岸、海洋、教育等層面,書寫出一篇篇有批判、有紀錄、有思考的文字,蔚然而成獨立並具有代表意義的黑潮風景。  




【黑潮綠沙龍A】你,有多久沒親近海洋了?@文/黃俊男
手推車是朋友熱情贊助的,為了不產生塑膠垃圾,帶上了所有該帶的東西,讓包包多了許多沈重的重量,加上手推車總重大約25kg。(圖/黃俊男)


       五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荷蘭人探險家航行到了大陸西側,遇見了一個島嶼,因為那島嶼的美麗,而發出「Ilha Formosa!」(美麗的島嶼)的讚嘆,那個島嶼就是我們生長的土地台灣,自此Formosa成了台灣的另一個美麗的稱呼。這樣的歷史一直讓我醉心,常常試著幻想荷蘭人發現台灣的那時期,我們的這座美麗島嶼,究竟是怎樣的模樣,竟然可以讓探訪過許多地方的探險家,發出這樣的讚嘆。然而,現今我們已經很難從目前台灣的地景,去勾勒過去的模樣,只能透過古書的一些圖文來想像。

        海對於出生在七零年代的我而言很美好,充滿著歡笑與回憶,小時候台南的海邊有許多適合遊憩的海岸,黃金海岸、安平秋茂園、四鯤鯓海水浴場以及鹿耳門溪出海口,都是很多台南人共同的記憶。然而只是不過20-30年的時間,台灣環境的美好就在經濟掛帥下,不斷的被犧牲與消費,而在腦海中對於海洋的記憶也漸漸的模糊,因著污染、經營不善或是海岸的不當開發等原因,許多60、70年代的海水浴場紛紛走入歷史,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只剩墾丁、白沙灣、福隆和七星潭,變成台灣海邊的代名詞,明明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擁有1200公里海岸線的海島,為什麼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海洋是如此的模糊而陌生?
 
        對於從小就常在海邊渡過的我來說,對於海岸近幾年的改變,特別有感覺,以往魚、蝦、蟹、貝類等生態相當豐富的河口,與滿是貝殼的海邊,幾乎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消失,也因此海岸徒步環島紀錄海岸的想法在心中早已醞釀了5年,然而就是沒有勇氣出發,直到看見黃金海岸,這個過去台南最為美麗的一段海岸,也是我青澀初戀開始的地方,竟然88風災後短短2年內,沙灘因海岸侵蝕而消失,我才驚覺,現今環境變遷的速度,遠超過我的想像,若不快點出發去進行紀錄,或許很多海岸,有會在默默之中消失。

 
黃金海岸,曾經有著美麗的沙灘,但如今因為海岸流失,不僅沙灘消失了,也不斷的向海堤侵蝕中。(圖/黃俊男)
 

 
        由於西部是開發以及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因此海岸遭受破壞的情形是可以想見的,然而沒有親自踏足,其實還是很難想像海岸的現況。所有的海岸都有我們生活與發展留下來的,直接或是間接產生的痕跡。以往滿佈貝殼可以自在赤腳奔跑的沙灘,如今大量海漂垃圾取代了貝殼,應回收卻沒有被回收的玻璃碎開在沙灘,還有那些被隨意棄置的醫療廢棄物,讓赤腳在沙灘上奔跑成了一種風險。海漂垃圾的問題,是台灣海岸相當嚴重的問題之一,就算是有定期定點進行淨攤的海岸,隨著海潮而來的海漂垃圾,也會被海浪不斷的送上沙灘。
 
        就我的觀察,我們海岸的垃圾,絕大多數都是無法自然分解的塑膠,來源可以大致粗分為境外與境內垃圾,境外的垃圾是那些隨著洋流,從別的國家帶來的垃圾,包含有來自大陸、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漂流上來的垃圾;境內垃圾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製造,由於我們過於濫用塑膠,一天產生太多一次性的塑膠垃圾如塑膠袋、各類包裝紙、飲料杯、包特平、及各類杯碗等,再因著隨意棄置或垃圾處理過程中的疏忽,讓這些原本在陸地上的大量垃圾,經由海島的季風、季節性的大雨或颱風,最終被帶到了海洋,然後在由海潮送回我們的海岸,使得我們的海岸,幾乎都被海漂垃圾所佔據。

 
台灣的所有海岸,幾乎都能看見大量的海漂垃圾,當你翻找這些垃圾,你會發現幾乎都是我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各類垃圾,其中濫用的塑膠袋和包裝袋是大宗。(圖/黃俊男)

 
      濫用塑膠以及不懂得珍惜物品的關係,不只是讓我們的海岸被大量的海漂垃圾所佔據,為了供應我們因濫用而產生對於塑膠以及物品的大量需求,讓台灣西部的工業區日以繼夜的不斷運作,不斷的產生各類污染,而被掩埋或是焚化的大量垃圾,也一樣不斷的吐著污染,這些污染再由大雨與河流帶到河川與海洋上去,進而污染海岸的生態,讓我們的海洋受到嚴重的衝擊。

 
     
悠遊在海洋中的海龜,常因為誤食人類製造的塑膠袋而導致死亡,這隻海龜讓我更堅信得努力去改變濫用塑膠的現況。(圖/黃俊男)


        在我的認知中,我認為需求與供應的市場是環環相扣的,我們對於塑膠的濫用與不珍惜是海岸海漂垃圾的濫觴,也因為需求,讓工廠得以不停運轉來填補需求,這一趟走在無人海岸的環島旅程,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自我的省思,儘管我們沒有直接對於海洋造成破壞,但我們卻都是間接破壞的共犯,在還沒有踏上這段旅程前,我與所有人都一樣,從未覺得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問題。然而現在我卻害怕著這種濫用塑膠的生活,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這片美好的家園給破壞掉,於是就在我走上的環島旅程沒幾天,我就開始實踐綠背包的概念,在旅程中不製造任何一次性的塑膠垃圾,除了幾次意外的被早餐店給了紙杯和插了吸管的飲料,或是吃麵時直接端上來的麵碗中就附上了塑膠湯匙外,這樣的實踐確實實現了,算結束了第一階段的海岸環島至今,我也不斷的努力實踐,不使用塑膠袋、不購買飲料、不外帶、購買東西前多思考等盡量不產生塑膠垃圾的生活方式。因為雖然有了許多破壞,但我還是認為,台灣仍是十分美麗且很有魅力的島嶼,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因為這是我的母親我的家。
 
        最後,常常有人問我,這一趟旅程中哪裡的風景最讓我醉心,我想我的答案很清楚,我想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情」,謝謝一路無私提供協助的所有朋友,沒有你們這一趟旅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作者簡介:

黃俊男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徒步環島但不是為了欣賞臺灣美景,而是要忠實記錄海岸退縮、沿海污染及海洋廢棄物。


       專欄介紹        

【黑潮綠沙龍】專欄的規劃,是依照當期電子報主題衍伸出的議題,向同在環境保育領域中努力的NGO盟友們邀稿。面對當前不勝枚舉的環境問題,其實是全人類的切身問題,需要大家一起關心和討論。所幸國內、外都有長期在各個環境領域中耕耘、奮鬥的環境NGO組織,在第一現場敏銳、準確地意識到全球的環境問題。面對這些議題,我們需要更多談論、交流、對話的空間,我們期待更多新的思想與發現,能夠在這樣的"沙龍空間"裡,迸現出火花。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