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黑潮電子報
報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2004-11-22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477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黑潮電子報報
黑潮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黑潮電子報
發報時間: 0000-00-00 00:00:00 / 報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公益聯播]以關懷動物為關懷生命的起點
本期目錄
【本期主題】交流
【行程紀錄】day1@張洪亮
【訪談紀錄】洪家耀@賴威任
【訪談紀錄】&dear;+ Step Out @黃文儀
【行程紀錄】day2 @盧怡安
【訪談紀錄】豚聚一家 @盧怡安
【行程紀錄】day3 @張洪亮
【訪談紀錄】香港海洋公園 @張卉君
【行程記錄】day4@賴威任
【本期主題】交流

基金會從兩年前開始關注圈養議題,持續醞釀到今年夏天,重新整理兩年內的田野紀錄,參

考歐盟2011年海洋哺乳類動物圈養機構檢視報告,與動物社會研究會共同撰寫了一份台灣海

洋哺乳類動物圈養、表演的報告書,並於92日進行了第一次記者會,公開呼籲民眾不要觀

看動物表演。後續預計將於十月中進行第二波記者會行動,並發表兩會共同完成的台灣海洋

哺乳類動物圈養報告。為了在記者會的行動之後,更深化黑潮在群眾教育方面的角色,加強

與兩岸四地(港、澳)之間的反圈養經驗交流,了解彼此之間面對共同與不同的問題和挑

戰,同時為申請浩然英國參訪計畫做暖身,特別規劃此次組織參訪移地工作計劃。

【行程紀錄】day1@張洪亮

洪亮

【訪談紀錄】洪家耀@賴威任

洪家耀

【訪談紀錄】&dear;+ Step Out @黃文儀

自飛機誤點開始,註定出發港澳首日的訪談會來個意想不到的大風吹。

此次黑潮工作人員港澳行程將深入香港海洋公園及號稱擁有世界最大水族量體今年初甫開張的珠海長隆海洋王國一探究竟,並與港澳在地同樣進行鯨豚保育工作的組織交流,同時也規劃拜訪兩岸三地關注動物與環境議題的創作者,藝術渲染給大眾的力量總是溫柔而直接,分別遇見香港&dear與澳門Step Out

 

*

&dear是兩位表兄妹共同創作。

表哥活像身上帽T黑底亮麗色彩的動物,在各式各樣的恐龍圖案中,他是唯一出走的動物,唯一走得出的人。

表妹是隻可愛的不知名動物,混合狐狸靈活雙眼、松鼠健康膚色、雀鳥悅耳笑聲,是唯一會自己穿衣服的動物。

表哥表妹倆聽得懂其他動物的語言,讀得懂其他動物的意思。

有人會說,過往在動盪不安社會氛圍下求生存與自身權益是多麼困難,哪來精神顧及其他生命的生存環境與權? 直至九零年代起,對於動物權益的關注像吹起的蒲公英漸漸蔓延至地球上各個角落,我們生活的空間與其他生命無異,默默耕耘這些種子的同時不也正照料自己的未來。他們每天一點點地聆聽與觀察,不只在香港、大陸至世界各地動物發出的求救聲,以擅長的手繪與其他夥伴進行創作及相關活動串聯,如2013年起護鯊日的參與,設計鯊魚圖樣衣服共同表明拒吃魚翅;十月十四的世界動物日,亦是&dear成立日,每年皆邀請許多藝術家共同為動物發聲,靜態明信片繪製及動態市集活動擴大民眾參與,再再皆是表兄妹倆努力不懈的方向。

表哥表妹領著我們到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大廈林立的花窗相間、伸出窗台橫躺打招呼的曬衣桿、沿路茶館攤販的香港街頭下我們儼然是大富翁遊戲的棋子,歷經蜿蜒通道,不間斷地上下坡與幾層樓階後順勢抬起頭,路燈下略顯的湖水綠門面帶來一種迷幻氣息,緊跟隨進入過往的石硤尾工廠大廈。六、七十年代家庭式輕工業林立,石硤尾工廠大廈應當時需求而成,寬莫30公分的水泥牆過去用以阻隔家戶隱私,歷經時代轉換後則轉成創作與創作間最好的媒介,敲敲門,想像無限。

石硤尾工廠大廈的改建由香港浸會大學主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 (香港賽馬會著實是個奇妙的組織,街頭處處可見賽馬會辦公室及其所資助的產業。地狹人稠的香港市區就有兩座賽馬場,不遺餘力的塑造有為形象,多角化經營),於2008年對外開放,成為近140個各類型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運作基地,涵蓋繪畫、音樂、舞蹈、戲劇、平面設計、電影、社區藝術等,同時讓公眾可近距離接觸藝術的環境。藝術中心以自負營虧模式運作並對外開放,與近年來台灣各地遍地開花的藝術村或文創中心相仿,更多創作者與大眾有機會彼此互動、了解,激盪出看見/被看見和發聲的空間。

 

高樓林立夾雜,道別前的漫步,瞥見月光隱晦的圓令人驚喜,表兄妹笑笑地說:「我們明白要去關心一件事,就得先去認識,所以我們希望成為那個橋樑,讓大家認識不同的動物,從而開始了解及關心更多。在創作的同時,我們希望能做得更有意義!」

 

*

澳行當然少不了老朋友澳門足跡Step Out,阿忠、小寧與才華洋溢的足跡夥伴們,還有阿忠特別邀請共進晚餐的視覺與文字工作者

倩瑜。

足跡Step Out成立已久,是個不打算定義為「劇團」或「舞蹈團」的表演藝術團體,致力透過原創劇場作品表達對社會及人性的關懷,刻意突破各種藝術的界限展現多元表演風格,相信更有機會潛移默化劇場主軸。多年來足跡以手作偶劇巡迴澳門、台灣等,演出場地也是展覽場地,突破一般兒童偶劇的觀演模式,每次「發生」都像個活動,所有參與者會有不同的任務、不同的位置,從而產生不同的經驗與感受。近年作品《石頭雨》(2013)、《醜小牛》(2014)均曾到台灣演出,而黑潮與足跡Step Out的淵源為2012年受邀至澳門城市藝穗節參與「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畫」,2013三月至六月推出「誦海:海是我們的另一片土地」系列活動,將黑潮長期關注的「海豚、海岸、海人、海廢」四面向,藉由展覽、繪本、劇場、講座、影展、淨灘、行旅等形式,進行一連三個月的海洋探索之旅。而今年希望以「反圈養、尊重動物生命」為主題進行劇本創作及演出,首先計畫於今年底邀請前來進行肢體工作坊,讓更多大眾有機會了解海洋哺乳類動物圈養背後的原委,並辦理主題講座等系列活動,希望培訓台灣巡演志工到各小學演出提醒我們原來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正視的其他生命的自由,期盼明年開跑的兒童偶劇演出得以繼續和這群對人、土地、環境熱切關注的夥伴共同努力。

圓桌上十幾個人連連看,一半以上是不熟識的面孔,與走創作的人共桌當然無所侷限,一會逗小孩,一會隔空喊話,時不時穿插自我介紹和現正進行的工作,總是得以自蛛絲馬跡中串聯原來你也是喔我也是耶的驚呼聲,當然杯中物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少了它哪來的伴,下肚後的暖意令人安心,對於年底開跑的計畫充滿無限期盼。我們圍著店內唯二的圓桌之一,交談聲嚷嚷地佔據整間不大的店面,廚房外牆上的神祇牌位紅通通地望著我們笑著保庇,其他用餐者應該偷偷地想著明年有好戲可看吧。

相較香港親切的澳門揉合現今過往人群移動與生活的足跡,飯後友人相伴走過石階、牌坊、建物,溢出牆外的爬藤年歲不輕,卻從牆面裂縫中奢望聞到絲絲對於未來的想像。

越來越多創作者在不同領域上為動物福利與保育、生態環境保護等議題提出反思與批判,從不同角度深入與關切,設身於人以外的既定價值觀思考,如果你是動物,動物是你,會是怎樣的互動及凝視?這些都不再是少數人的議題 而是所有生命相互連動的事實,無盡的海水與廣袤的陸地孕育世界無數人類已知與未知的物種,彼此共存共榮,如果我們不站出來為失控的發展喊卡,最先滅絕的將是自己。

 

每個人心中都有股對於野性的呼喚,這般渴望驅使我們跨過一山又一海 --- 我們最初來自的地方。

【行程紀錄】day2 @盧怡安

09:00出門

大夥前往前晚計畫好的「柄記茶檔」吃早餐,聽說是在地司機們的最愛,或許是因為店面開在路邊,司機要外賣或停留都方便,附近也因此有許多車行聚集,成為一個特殊的風景。途中經過了一間觀音廟,也看見近期即將舉行出巡活動的海報,十分親切和具庶民生活感。分析一輪大家點餐內容,供未來出差參考,可點奶茶(茶味較重)、火腿起士及午餐肉三文治、豬扒麵(使用出前一丁泡麵)以及大家一致公認好吃的煉乳奶油多士。由於在下實在覺得碎肉三文治味道太像狗罐頭,不建議。最後和長得很像老闆但不是的親切大叔合照,還送我們兩張由穿著螢光黃吊嘎老闆繪製的明信片作為紀念,上面畫著柄記茶檔在街邊的樣貌,最後一晚大夥在其中一張留了話,決定寄回黑潮也作為本趟行程的紀念。

10:30搭乘香港海洋公園專屬接駁公車

儲備好體力後,開始了這次行程中第一個海洋公園的參訪活動,從地鐵「天后站」轉乘海洋公園專屬接駁公車出發。車上有許多來自各地(香港在地外,還有中國、韓國)的家庭,爸媽和小孩都人手一張地圖研究著抵達公園後的路線。由於南下交通順暢,約莫20分鐘就抵達目的地。下車後,發現園區的周邊仍在大興土木,或許是要興建捷運快線之類的車站。

10:50抵達香港海洋公園

走進園區,映入「耳」簾的便是充斥四周、感染力十足的音樂,也許是因應歷來都吸引許多遊客光顧的「哈囉喂日(Halloween萬聖節)」活動,音樂既磅礡又神祕,開始了解主題樂園讓遊客都似中魔狀態的手段...也聽得出來音響設備所費不貲,低頻部分十分厚重,不免憂慮長期下來噪音對園區內動物的影響。也不愧是娛樂產業發達的香港,不同園區都設計了不同的音樂,利用巧妙的地勢或植物屏障等設計,毫無互相干擾的問題,從一個參觀遊樂園的觀光客心態看來,香港海洋公園在娛樂工作上做得算是非常到位。當然,一個海洋公園具有高度的娛樂價值其實是值得思考的:娛樂氛圍掩蓋了海洋公園圈養動物的殘忍現狀確實是令人擔憂的;而現存的海洋公園若要逐步轉型,一個擁有娛樂功能的海洋公園也是較有利潤調整及轉移,逐漸將海洋公園的展示及表演除役的可能性。

這次造訪,原已在前晚請香港友人Kitty協助取得票券,後來由於透過偉立聯繫,能直接與園內保育基金會的人員訪談並共進午餐,因此也得以免費入園,而原本的票券則遭到拍賣的命運,正所謂「計畫趕不上變化」,這趟行程便是如此。正式入園前,便注意到入口處有設立一間小小的「保育基金站」,裡頭空間並不大,搭配著展板牆的是一台觸控式互動螢幕,展示的是基金會近年保育的項目與成果,包括海廢、馬蹄蟹()、中華鱘等。展板上也安裝了一台感應器,類似台灣使用悠遊卡付費的服務,讓遊客使用「八達通卡」感應機器即可捐款,後來整天參觀下來,發現這樣的感應器充斥整個園區,不禁讓人思考這種捐款方式強大的行銷宣傳效益,也開始考慮這種捐款途徑的可行性,當然,是應用在黑潮精神上。

11:10 「海洋奇觀」→「威威劇場」

稍稍研究了中午用餐前的參觀路線以及表演場次後,第一站便前往「海洋奇觀」考察水族場館,首先觀察到的是場館的觀賞路線與水缸的設計十分巧妙,除了牆上鑲嵌的缸子與少數小型水缸之外,最主要的大水缸利用環繞下行的步道(海獅餵食秀、尋鯊探秘都有類似的設計)以及刻意設計的觀看孔,營造同一個水缸卻有不同的觀看角度。除了達到趣味性的目的之外,若以生物環境的品管來考量,應該較能集中控管水體的品質保持其穩定,也能降低人物力資源的分散,不過當然水缸中生物的密度以及水體品質是否真正良好,還是需要繼續監督。

水族館中,同樣處處都能見保育資訊,內容是關於海洋危機以及永續海鮮的說明,但場館中昏暗的光線以及資訊告示擺放的能見度,遊客是否真能看到資訊還是被質疑的。走出場館,一旁則見通往海鮮餐廳的入口,就「生活娛樂」上認知與行動的結合而論,還真十足完整。

離開「海洋奇觀」,途經「雀鳥園」,只見數個巨大的籠中圈養著許多種類的鳥類,雀鳥只是通稱,其中包括孔雀和及其他鳥類。不過我們並沒有太多時間研究有哪些雀鳥,便要前往即將開始的「威威劇場」,三步併作兩步,未料趕到時演出已即將結束,幸好威任及偉立睿智早早便入席,我們只好在外頭等待轉述,一邊從細小的鐵絲網中,研究劇場側邊海獅表演後等待的後場空間(不確定是否仍有其他),視線所及有三個空間,其中兩個有水池,一個則為儲藏空間,皆不大。透過威任與偉立轉述,「威威劇場」和「太平洋海岸」的表演,就動物的表演內容而言,其實動作內容相差不遠,包括「拍手」、「噴氣」、「吼叫」等,但切入點卻不太相同。「威威劇場」服務的對象多為兒童,由訓練員與海獅的互動說明訓練員如何訓練動物,並強調他們是以「正向訓練」的方式訓練動物,並請小朋友上台扮演動物角色,只要動作符合訓練員指令便得獎賞。而「太平洋海岸」服務的則為大眾,表演內容則是海獅與海豹的「餵食秀」。

12:00 與香港海洋公園保育金會人員用餐

中午,黑潮五人便和園方基金會三位經理用餐。剛入座便發現桌上擺的餐紙上印著「海鮮保育」四個大字,側邊則列著類似永續海鮮菜單中分為「避免」、「想清楚」、「建議」三大類的魚種。基金會主要負責工作為保育物種的研究與相關活動的推辦,包括「建立中華白海豚海洋樣本資料庫」、「鯨豚擱淺行動組」、「香港水域黃海馬普查與標籤識別」、「支持大熊貓救護與疾病防控中心建設」,另外,相關教育活動則有「馬蹄蟹校園保母」、「熊貓行動」及「野生保育大學生贊助計畫」。

席間,自己主要是和負責「社區教育」的Joe談話,依她的說法,基金會辦理的活動與園方選擇執行的研究與生物(鯨豚聲納及繁殖)是分開作業的,於是當我好奇詢問,由於鯨豚也是海洋公園圈養的動物之一,基金會是否曾舉辦或將會規畫鯨豚相關的活動,以及若舉辦會如何介紹鯨豚?基金會表示他們的業務主要在外頭進行,園內會舉行的研習或課程等則是歸海洋公園的「教育部」規劃(相關內容再請洪亮與偉立補充),所以他們表示目前沒有,未來是否有計畫也不清楚。即使如此,各司其職的背後必定仍有政策上的連帶關係,對「圈養」的事實不僅沒有負起說明的責任,還透過推廣保育的方式,利用圈養動物的展示推廣園外動物的保育,難道園內的動物不是動物?看似崇高的口號,卻與實際作為背道而馳,實為矛盾。

13:30 「太平洋海岸」/「極地館」→「中華鱘館」

由於表演時間將近又仍在等待園方教育部人員前來訪談,黑潮人力得要分頭進行,由洪亮與偉立繼續留待訪談,阿莫、怡安和威任則分別前往「太平洋海岸」與「極地館」紀錄海獅與企鵝的表演。「太平洋海岸」場館呈現的是海獅及海豹的餵食秀,場館空間的設計是利用一條下坡迴旋走道,引導遊客從地表上分成「海豹」與「海獅」兩個觀察區域,走下地下玻璃櫥窗觀察區,可發現兩個觀察區域在水下其實是相通的,只是由於被分開兩個區域餵食,導致牠們有不同的上岸地點。

餵食秀的開始是引導遊客往海豹池聚集,而解說員則站在池邊為遊客說明四隻海豹的品種、特徵等(不過看那解說員手中光明正大地握稿解說,似乎有失專業)。接下來則引導遊客移動致一旁的海獅池,由四位解說員分別指示四隻海獅進行動作:揮動前肢、隨訓練師指揮「唱歌」、扭腰、咧嘴「笑」、側翻身讓解說員說明生殖腺位置。走下場館觀察海豹、海獅水下的活動環境,除了水面上的石塊之外,水面下的地表皆為光滑的構造。場館其他的告示說明,除了介紹館內曾為之命名的海獅及在園內出生的小海獅之外,其餘則提及海裡的垃圾以及各式漁具魚法的使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而威任前往「極地館」的觀察,是關於企鵝「餵食秀」的部分。館內室溫控制在低溫狀態,而餵食秀則是以「岸上餵食」的方式進行,威任則有觀察到餵食人員會向企鵝餵食一種黃色藥錠,經詢問後,人員表示那是一種黃色色素,是為了讓企鵝身上的毛色保持鮮豔怎麼想都覺得是件違反自然的事啊(若有遺漏請威任再協助補充)

16:00 「尋鯊探秘」

離開太平洋海岸之後,預計前往「鯊魚館」聆聽人員解說。途經「中華鱘」館,由於從香港海洋公園網站以及文宣中得知,「中華鱘」是目前園方著力保育的物種,也是列出許多相關研究計畫的對象。加上午餐時,基金會經理也提及目前與學校合作讓學生參與的「馬蹄蟹」,現在就正在「中華鱘」館內展出,於是便決定繞進去。和一旁萬聖節妖怪村大旁長龍的隊伍大相逕庭,一進中華鱘館,除了氣溫低得嚇人的空調之外,裡頭空無一人,挑高的扁平水族箱中,幾隻中華鱘只能在觀眾能一覽無遺的空間中不斷來回游著。館中使用看板及LED屏幕展示園方在中國水產教授的協助下進行的研究,以及人工繁殖的成果。館中也展示了幾種魚類及蟹類,似乎與中華鱘並沒有特別大的相關性,而靠近出口處的一大面展示看板上有一區針對「鱟」的介紹圖文,看板前的展示箱中卻不是鱟,而是海星與海膽,展示箱中也可以發現由於溫差的關係充滿了水氣,實在難以辨認箱中的生物。不知中午時基金會人員告知的資訊是否有誤,當天並沒有在任何展示館中看見鱟,於是也沒辦法進一步觀察圈養環境以及生物狀態。最後,就在這樣一頭霧水的展示設計中,我們離開了「中華鱘館」。

到了「鯊魚館」後,迎面的是一個高度略低於肩的大水池,與「太平洋海岸」展示場館設計類似,同樣利用逐漸下坡的觀賞坡道設計,展示同一個大水缸不同角度與深度中的鯊魚、魟魚等軟骨魚類的活動狀態。場館中展板及電子螢幕設計的部分,包括呈現了鯊魚的種類與演化歷史、一整面呈現與鯨鯊實際大小相同的牆、搭配著名人代言「拒吃魚翅」的平面廣告,呈現香港人使用與食用魚翅的數據、現況以及造成的生態破壞。其中,吸引我們停留最久的,則是幾台觸控式的透視及動態影像螢幕,分別呈現鯊魚進食、卵胎生生產的過程。我們還發現,水缸中一隻不斷貼著缸子游的蝠魟,於右鰭下方有一個目測直徑約莫5公分的傷口,經詢問館內解說員,她們表示那是新的傷口並且都會有醫護人員定期檢查,並沒有明確表示傷口行程的原因以及醫療情形。而相關的互動裝置,則包括館內接近出口處,提供遊客留影並連署「拒吃魚翅」的機器,呼應著那些名人代言的海報。另外,場館週邊也設立了幾台提供兒童觸控互動的機器「鯊魚挑戰站」,利用闖關遊戲的形式,帶出鯊魚的相關知識。

17:30 「海洋劇場」

來到一天中最後一場動物表演,在表演開始前,舞台上兩面大螢幕中一段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影片循環播放著,影片中提到人為垃圾問題造成環境污染等,最後打上園方logo以表形象及發聲。在演出前,甚至設計了一個利用無線連網,邀請觀眾利用自己的智慧型手機,於現場進行一個「海豚游泳比賽」的遊戲,同時介紹出園內幾隻海豚的名字及個性。香港海洋公園的動物表演,是結合海豚與海獅表演的一個劇本,利用極具渲染力的音樂,帶出一位主角與一隻海獅漂流海上,後來主角遇難,由海豚出現解救的故事。海獅的表演部分包括揮手、指揮吼叫以及扭腰,還設計了一個橋段,訓練海獅將主角丟棄水中的塑膠瓶撿起,進而帶出「海廢」議題。戲碼後半段海豚出現,表演動作包括發聲、跳躍、前後旋轉以及仰泳等,搭配著螢幕中野生海豚在海中游泳的畫面,營造出觀眾對劇情的想像,某種程度和電影一樣,利用虛構的影像催眠了觀眾,令觀眾暫時忘記了「演員演戲」的真實。

入夜,搭配上七彩的燈光與熱鬧詭譎的音樂,香港海洋公園主打的「哈囉喂」氛圍更為張牙舞爪。一整天的勘查工作接近尾聲,一行人以坐三趟纜車一邊休息一邊看身下的海岸夜景做結。回到「天后站」在附近餐館用過晚餐,步行至布朗街享用甜點後,回到金鐘加入「占中撐香港」的行列中「朝聖」,實際觀察與感受,便陸續歸巢整理休眠,結束第二天的戰鬥。

【訪談紀錄】豚聚一家 @盧怡安

roni

【行程紀錄】day3 @張洪亮

又是我。

【訪談紀錄】香港海洋公園 @張卉君

訓練師

保育基金

教育部門

【行程記錄】day4@賴威任

葳葳的

推薦訂閱
【電子報第409期】台中眾多醫師及陳玉峯教授公開推薦 票投《7》台中市議員候選人蔡智豪 搶救一席「環保市議員」@【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蠻野電子報]食安風暴下 如何安全的吃?@【蠻野心足Wild at Heart】
黑潮電子報
轉寄『【黑潮電子報第83期】黑潮 X 港珠澳移地工作紀錄特刊!!』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