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公民創刊號─公民初擊─進擊的公民─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6,2017【參與觸擊】公民,做什麼?
文:陳明里(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專案經理)
大哉問,國民、選民、公民、刁民,在想什麼?會做什麼?能做什麼?這什麼跟什麼似乎不一定會有自己的答案。這怎麼說,端看自己怎麼思想,怎麼行動實踐,才會有清明的東西。
是國民,也是公民,而且要當刁民。20歲以前是國民,法定滿20足歲為公民,要盡憲法及法律所賦予的各項權利與義務,除了要服兵役(男性)、獨立人格繳納所得稅之外,公民也享有法定的選民(選舉權、被選舉權)資格等,為迎合國際趨勢,更有公民團體積極倡議推動,爭取降低年齡為18足歲,便可以有投票權,這就是一種公民參與憲政的過程體現。
選民是公民,公民變刁民,要監督政府之公僕(全民納稅聘雇)做好應該做的事情,這也就是人民繳稅(萬萬稅)給政府的道理所在,並且從稅收(中央與地方稅)當中再重新統籌分配資源,做為國家投資公共建設與各種法定權益、福祉、福利服務以及照顧人民之總體經濟活動表現。
說到選民,可大可小,有些人從來是不當一回事的,硬是讓自己的權利活生生的睡著了。如三至四年一度的全國各地方選舉里長、村長、鄉鎮市長、縣市議員、縣長、直轄市議員、市長,中央選舉立法委員、總統等是不參與投票的,換句話說就是毫無公民意識權利觀念,或是不爽選舉制度的各式各樣理由總合下拒絕去投票,反正選誰都一樣!真的嗎?
直接民主難上加難!只好選擇間接民主代議制,選民三秒用印,投票後完全任民代宰制,公民您願意接受嗎?公民您受得了政客?公民您不用監督嗎?公民當然要用力監督,否則候選人在選前說一堆政見,選後如馬英九之流以及騙票政黨633政見等完全跳票!您吞下去嗎?
選民、公民、刁民三位一體不可或缺兼去角,更進一步講要身體力行參與,日日要睜大眼睛、時時得豎起耳朵、扮演公民參與公共事務角色,從地方基層社區做起如公寓大樓事務,電梯升降安全、排水溝順暢、街道路燈亮不亮、公園出入口設計有無路阻障礙,人行道淨寬輪椅動線過得去嗎?這些是基本學習功課,這是公民、刁民的責任,更不要寄望他人發現後處理。
自己的社區自己救,自己的權益自己爭取,不要小看輕忽自己的能量,它會擴散的,它會被學習的,它會被複製的,它會被盜走模仿的。但是,您不用擔心,表象的東西容易被取代,腦內的精華是不易被偷的,因為您隨時在改變突破,而且是向上的力量速度在升級進化的。
公民,做什麼?就看您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就看您關心公共事務的程度,就看您希望過什麼樣的社會生活,就看您是否為「搭便車者」心態,抑是定位為開路先鋒者姿態。
公民能做的事很多樣化,多到讓您不知所措似陀螺,多到讓您無暇處理家務事,多到您時間永遠不夠分配用。政治是生活,生活是政治。生活上的食衣住行育樂休閒活動那一樣不是政治決定,柴米油鹽醬醋茶魚肉疏菜水果那一樣價格不是政治決定,軍公教勞工政客民代等那一項制度、薪資、權益、福利、保險、退休金等不是政治決定,公共政策更是政治化決策。
公民,別傻了!做個像樣的好公民,並且升級為刁民角色,監督政府做對的事,民主國家天經地義,政府做好是應該,做不好下台滾蛋是常態。
您說是不是。
【報馬仔】公民參與調查兵團 招募實習生
台灣當前最夯的話題就是「公民參與」,從中央到地方無不高舉以「公民參與」推動政府政策。高牆已然消失,但是,到底何謂「公民參與」,公民可以扮演何種角色呢?
在大家未明的時候,台灣第一個專業化推動公民參與的非政府組織—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已經成立了,成員來自各公民參與專業領域佼佼者,立志推動台灣公民參與法制化,讓民主深化鞏固,選民變公民。
除了催生臺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也積極調查台灣政府落實公民參與現況,並研發公民參與工具與機制。在獲得撼動民眾傳統意識的資訊下,為了讓更多人參與,開始招募首批實習生,由具有團長的睿智,以及兵長行動力的巨星指導,名額有限,期待你成為我國公民參與調查團員,為社會的進步奉上你的心力。
報名網址
https://goo.gl/forms/JuNPhPIy5Jaz0OF12
【國際瞭望】開放政府2.0 起跑了
文:簡赫琳(政治學博士、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
去年12月7至9日的巴黎很不一樣。來自全世界超過70個國家,3000多名政府首長與非政府組織代表齊聚一堂,參加第四屆開放政府夥伴聯盟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OGP)第四次全球高峰會。除了開幕典禮由主辦國,法國總統來致開幕詞之外,美國總統歐巴馬也透過事前錄影的方式來鼓勵全球的政治領袖與非政府組織繼續為開放政府與民主體制深化努力,特別是要加強反貪污的力道及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
伴隨著這次的全球高峰會,OGP今年五月新上任的執行長 Sanjay Pradhan 更在高峰會舉行一周前就已提出「OGP 2.0」(開放政府夥伴聯盟 2.0) 的概念,期望可以在高峰會時得到各國的響應與行動方案規劃。而這個開放政府 2.0的發想,很諷刺的竟然是源自於川普選上美國總統後,英國BBC隨即發表一篇名為 "Does Trump win mark the end for liberal democracy?"的評論。評論中透露出西方民主似乎近年來日漸中空化,且英國脫歐公投之結果與川普這樣非典型政治人物的當選都反應出西方人民普遍對傳統政治冷感及對政府不信任的趨勢。除此之外,根據今年最新出爐的CIVICUS (World Alliance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世界公民參與聯盟) 2016報告,全球在去年竟然有109個國家有出現至少違反三種公民權利 (自由表達意見、和平集會與結社的權利)其中一權的案例。
樂觀的OGP執行長Pradhan大膽地反問:這樣的情況究竟是自由民主的終點?還是深化民主的好時機呢?當人民用選票表達出對傳統政治的不信任,這不正是政府更該扛起責任好好改革的好機會嗎?Pradhan同時也強調,人民釋放出的這些訊號也提醒著推動開放政府的夥伴們,「透明政府」是不夠的,政府們應該更積極的主動出擊,去親近他們服務的人民們,傾聽他們,並回應他們,否則他們的不滿只會越來越深。
在新的世界領袖領導與地緣政治局勢發展下,OGP 2.0有三個發展重點:
第一、深化包容式的參與—要加強公民在公共政策體制內與公共服務回饋的參與;複製或放大OGP會員國家模範作法的效應,例如加拿大總理Justin Trudeau 已經正式發文,公告加拿大政府即將透過新規劃的140個聯邦級諮詢管道來加強與其人民的溝通;巴西的參與式預算和巴拉圭的參與式市政發展委員會等開放政府模範做法也皆持續被其他國家複製。
第二、政府要強化對公民發聲的回應—僅有公民參與和對政府的回應是不夠的,若是政府沒有相對的回應公民的參與,那這個開放政府就不會引起一個正向的循環,也無法讓政府可以有再次贏回公民信任的機會。例如: 菲律賓的公民們開始自發性地做許多社會稽核 (social audit),例如: CheckMySchool;菲律賓政府也在官方稽核委員會中新加入參與式的社會稽核機制。而透過積極的回應這些社會稽核,菲律賓政府已經成功的為人民的荷包節省了許多支出,例如每暫停一條蚊子路的建設,就可以省下三十萬美金的公共開銷。
第三、避免菁英把持與腐敗—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就來自於少數菁英不當把持理應屬於多數人的政府。面對一個腐敗的政府,人民自然與政府漸行漸遠,對政治無感,及漠不關心。所以要鼓勵人民參與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個廉潔與令人可以信任的政府,例如智利已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鼓勵公部門將他們與各級遊說者的開會內容與接受捐款的資訊全部公開;喬治亞的最高稽核機構也開始公布政治獻金及鼓勵外部監督單位用這些公告的資料去監督政黨和利益團體間的互動。
【現場直擊】台北市生態公園啟動儀式
柯P選前公民咖啡館黃金10-4條會議:生態公園分級啟動儀式。選舉前,本會發起成員擔任柯P公民顧問團,舉辦了三場公民咖啡館與一場開放討論會議,選後共選出黃金亮點十條,經過近一年多的溝通協調,目前陸陸續續實踐。
1月17日首先啟動首場生態公園啟動儀式,就是當時由荒野保護協會所提出,選後由本會積極促成,前後召開四次座談會、兩次分級會議、兩次會勘,針對記者會也召開三次籌備會議。
推動台北市生態公園目的為了讓台北市公園綠地水泥設施減量,同時適度降度人為干擾,初期選出12座生態化公園,希望都市公園也能呈現多樣豐富的生態物種,成為與市民接觸的第一線大自然生態教室。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致詞中表示,過去公園多以景觀、遊憩、休閒等需求為主,但隨時代進步,城市需要有生態保育概念與做法,才能從根本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讓台北成為海綿城市,也看到公園、學校普設設雨撲滿,這是很好的方向。
公園處長黃立遠表示,生態化公園核心觀念就是減少水泥設施、減少人為干擾;但並非整座公園都納入,而是發掘蛋黃區的一隅,盡可能維持原生態、原物種,因此不是「加法」增建設施的概念,而是「減法」做到不破壞原始生態。
記者會當天柯市長親自出席,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前秘書長陳明里受邀觀禮,由秘書長許慧盈擔任主持人,場面盛大熱鬧非凡。
【現場直擊】杜文苓:公民參與需要專業第三方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簡稱「公民會」)二月二十一日晚上,於「水牛書店」舉辦第三場「公民樣樣會」,邀請政大教授杜文苓透過公聽會、聽證會等現場觀察,提出應該建置完善架構,有好的溝通平台,並由第三方釐清爭點,來凝聚共識,讓政府有強而有力的人民後盾,增加國際發聲的力量。
杜文苓教授簡述本身公民參與的歷程,以及與學校和公部門相處下,認為公民參與不只是公民的事情,也要有行政部門一同的參與,所以認為行政機制要有所改造。也由此詢問與會者對於參與的想像,為什麼要公民參與?誰要來?如何參與?以及對於結果的想像。
有人回應公民參與就是有個機制,讓政府接收到民眾的聲音,在多元意見下,降低風險。杜文苓教授也認為要有個機制,只是與公部門相處下,連跨部門對話都不多,以及決策有時間性和資訊不完美的情況,也是行政的困境。而民眾與公部門,要如何有好的公民參與,當中就要有許多準備想像,付出心力使場域有建設性的對話。
有建設性的對話,建立在共識上,所以在講述自己言論時,應該要思考與公共利益立場的關係,不能一味地情緒話語,要講述道理,使得對話能夠有所交集。杜文苓教授認為公民參與的機制,應該是要讓社會更加團結,而非更加分化。因為社會團結下,才能增加在國際上自己發聲的份量。
在中科環評與核食公聽會中,發現於聽證程序下,較能釐清事實。並且由獨立第三方,做公共討論的局,透過釐清爭點找出共識,促成公部門與民眾、公民團體溝通和討論。公民參與作為一種外部觸媒,促使行政跨部會以及與民眾溝通,為一種補強決策、強健社會知識的重要機制。強化社會對話、溝通與團結的可能性,深化民主增加國家鞏固的本錢。
【創刊詞】迎接大公民、小政府新時代
文:何宗勳理事長
為了讓台灣公民參與協會(以下簡稱:公民會)理念能夠分享給更多人,同時定期跟支持者報告我們的工作進度,在成立一週年之後,我們決定主動出擊發行「進擊的公民」電子報透過有系統的專題規劃傳遞我們的理念,也歡迎大家協助推廣,讓更多人認識我們。
電子報規劃以下幾個單元:一、「參與觸擊」本會公民評論,針對時事、公民參與感想、回憶與觀點。二、「現場直擊」報導本會「公民參與」相關活動。三、「焦點目擊」針對跟公民參與有關專業,每期一個主題深度報導。四、「公民百科」介紹公民參與有關書籍、小常識以問答方式,解答對於公民社會相關問題。五、「報馬仔」國際與台灣有關公民參與活動介紹。六、「國際暸望」介紹全世界各國公民參與情報,等單元。也歡迎大家提供寶貴意見,作為我們改進參考。
本會成立動機是有感於台灣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就是民主的深化與鞏固,如何從選民變公民,邁向公民社會,已經是當務之急。而我們期待在公民社會裡,政府資訊公開透明、能賦予公民權能、發展公民潛能。公民可以透過公民參與機制參與政府的重大決策,公民創新的政策可以被採納,公民的權利可以被保障、尊重,公民生活的有願景、有尊嚴、有成就、有意義。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人民做主,大公民、小政府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