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hatGPT產生失眠照護建議,以及其可行性與準確性研析─資策會 FIND科技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3,2025利用ChatGPT產生失眠照護建議,以及其可行性與準確性研析
FIND研究員:李啟榮
失眠常造成各式各樣的身心問題和伴隨而來的後遺症,甚至會加重照護上的負擔;為解決失眠照護方面的問題,並找到正確的照護方法,醫學界就試圖借助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潛力,希望AI能幫醫師找到失眠的解決方案和策略,降低照護對象因為失眠所帶來的困擾。
美國睡眠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ASM)的研究團隊,為了解生成式AI能否給出失眠照護的正確答案,就以ChatGPT進行實驗,向ChatGPT問問題,同時結合醫師專業分析和比對,來評估生成式AI的判斷是否正確,並產生對醫護人員和照護對象有利的正確建議和指引。
技術發展背景
ChatGPT自從打入醫療和照護領域之後,除了是醫護人員的好幫手外,也是照護對象和家屬的福音,藉由向ChatGPT詢問問題,系統也會很快地給出答案。雖然ChatGPT具有如此高的效率,但仍有正確性的問題尚待改善和解決,也是醫護團隊所關注的重點。
AASM的團隊先前曾以ChatGPT,進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研究、比對與分析,希望能藉由GenAI的協助,來找出如何在照護流程中,預防並減緩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正確方法和策略,提升照護安全性(Campbell, et al., 2023)。
技術介紹與應用現況
AASM研究團隊,藉由結合自身在睡眠醫學的專業領域知識,以及臨床照護的經驗,以下列四個角色定位和嚴謹程度,於提問前對ChatGPT下達提示詞(Prompt)進行角色定位,並展開藉由ChatGPT產生失眠照護建議的正確性測試:
- 預設問答模式(最寬鬆):未使用額外提示詞
- 以患者角度的角色定位詢問模式:我是一名試圖了解更多關於失眠的患者,想詢問20個有關失眠的問題,並以一般人能理解的方式來回答。
- 以專業醫師角度的角色定位詢問模式:我是一名睡眠專科醫生,想詢問20有關失眠的問題,並以醫師理解的專業術語來回答。
- 列舉參考文獻和數據的問答模式(最嚴謹):我想詢問20個有關失眠的問題,並依據系統所記載的文獻和數據來回答。
AASM研究團隊接著列舉20個問題,讓先前建立的4個角色定位,對ChatGPT提問:
表1 AASM睡眠醫學專家,以4個角色定位詢問ChatGPT的20個問題
資料來源:(Alapati, et al., 2024)
經過AASM研究團隊的實驗,並與自身睡眠醫學方面的領域知識,進行交叉比對和分析後,綜整出如下結果:
- 前三個角色定位(預設值、患者角度、醫師角度)的提問結果,有高達平均85%的準確性;第四個角色定位(列舉參考文獻和數據),提問結果準確性為65%~100%不等。
- 依據第四個角色定位,所提供之參考文獻和數據中,經醫師專業比對之結果,有80%的參考文獻是準確的,但參考統計數據中只有25%是正確的。
AASM團隊從測試結果中得知,雖然ChatGPT只有蒐集到2021年為止的文獻和數據,但在實驗過程中,系統所列舉出來的正確參考文獻都在2015年以前;再加上ChatGPT並不能當作實際醫療和照護的依據,雖然可以提出一些針對失眠照護的「原則性」建議,但仍需要引入最新的文獻和數據、並結合現代醫療和照護實務經驗與知識,予以改善和與時俱進。
未來展望/挑戰
醫學團隊藉由測試ChatGPT的問答正確性,再結合自身領域知識上的專業判斷,以及臨床照護的實務經驗,可望為失眠困擾的年長照護對象,提供符合照護需求的建議和指引。
藉由ChatGPT等類似的GenAI工具,來產生照護計畫(Care plan),提供照護對象在復健、養生、睡眠等方面的指引和建議,保障照護對象和照護環境的安全,並可進一步減少醫護團隊和家屬的負擔,讓有限的照護資源獲得最大化效益的運用並可事半功倍。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參考資料來源:
- Alapati, R., Campbell, D., Molin, N., Creighton, E., Wei, Z., Boon, M., & Huntley, C. (2024, April 1). Evaluating insomnia queries from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tbot for patient educ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20(4), pp. 583-594. doi:10.5664/jcsm.10948
- Campbell, D. J., Estephan, L. E., Mastrolonardo, E. V., Amin, D. R., Huntley, C. T., & Boon, M. S. (2023, December 1). Evaluating ChatGPT responses o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for patient educ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19(12). doi:10.5664/jcsm.10728
智慧成衣崛起!數位平台打破傳統成衣生產流程
FIND研究員:薛惠文
傳統服裝製作廠商在進入大規模量產之前,必須經歷多個階段的製作步驟,不僅曠日費時,成本也無法有效下降。隨著科技的進步,導入DPC(Digital Product Creation)流程之後,有助於傳統紡織業者的轉型。根據 McKinsey 顧問公司的報告,導入DPC 在產品開發流程中,公司預期可以將產品上市時間縮短達 50%,並將樣品生產成本降低高達 70%。
什麼是DPC(Digital Product Creation)?
要了解什麼是DPC(Digital Product Creation)之前必須先理解傳統的服裝生產流程。
首先,傳統的服裝製作在進入大規模量產前,必須先從設計、實體打樣開始,再經歷購買材料、布料裁切等,再進入包裝、發貨,最後才進入消費市場。製衣廠通常會提供「樣板」供品牌客戶參考,再依據品牌客戶回饋修改並重新製作樣版,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反覆討論多次與修改,直到品牌端完全滿意樣版製作才算抵定,方能進入後續的選布料、裁減與加工等流程。
在客戶針對樣品拍板定案前,客戶只要提出意見,製衣廠就需重新打樣,間接導致材料與時間上的雙重浪費。於是,傳統的成衣製造業開始思考導入數位科技且運用DPC(Digital Product Creation),優化生產流程,加速從製造到上架的時程。
成衣代工業導入DPC 省物料、省溝通成本
在成衣代工業乃至服裝設計業,這段涵蓋了從設計概念、打樣、布料選擇到成品的製造過程,完全導入數位化的運作,稱為 DPC(Digital Product Creation)。例如,成衣代工大廠聚陽公司過去在打樣後需要將實品寄送到客戶手上,需來回3-4次才能定案,若客戶在海外至少需一周的海外郵寄時間,客戶不滿意就得來回溝通、重新打樣、寄送。
聚陽在疫情期間導入3D樣品成衣模型,工廠可採「線上看樣」的新模式,即時與品牌客戶在平台上同步溝通,及時修改樣板,品牌客戶只需幾分鐘就可以在3D數位平台上看到衣服線上修改後的效果,省去實品打樣所需消耗的材料,以及與品牌客戶來回溝通的時間。根據服裝創新聯盟(the Apparel Innovation Consortium)的數據顯示,從長期的經濟效益來看,導入DPC將使樣品成本削減多達 75% 和交貨時間也減少50%。
國際知名品牌擁抱DPC 減碳又加速產品上市時間
為因應成衣代工業數位化需求,市場上已有Frontier.cool所開發的TextileCloud™,這是一基於雲的協作平台,讓品牌端和供應商可在平台上共用數位材料和數據,提高從設計到生產過程的效率,簡化供應鏈繁瑣流程,如下圖1。
知名運動品牌Addidas和Nike公司也已導入DCP並運用3D技術在其生產流程,Addidas透過將 3D 技術運用到其設計和生產流程中,已成功將樣品開發時間縮短了 50%。Nike公司則利用DPC提高內部效率,並讓客戶參與設計過程,強化消費者體驗也提供更個人化的產品。尤其,在省去反覆打樣所使用的材料,無形中也為成衣代工業、服裝品牌業等產業降低碳排放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圖1:專為服裝設計師開發的Meta Fabric 數位雲平台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6Z3lhzEFc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beautimode.com/article/content/87850/
https://textura.ai/digital-product-creation/
參考資料來源:
[1] 服裝的秘密旅程:從設計到您的衣櫃 - 新聞 | 全球最信賴的供應商 (oshima.com.tw)
[2] 3D虛擬服裝軟體 為產品設計、開發和製造帶來的無限可能 │ 流行快訊數位雜誌Fashion Express
[3] 【Fashion Tech時尚科技年會】生成式AI與3D技術能為時尚產業帶來永續的春天嗎? (yahoo.com)
[4] 疫情海嘯,這家成衣代工龍頭竟能EPS創新高!聚陽的「轉念」祕訣|天下雜誌 (cw.com.tw)
[6] 實現可持續發展、效率和創新的數位化產品創造 (frontier.cool)
[7] What is Digital Product Creation? - SEDDI Textura
防摔背心登場,守護高齡化社會的新科技
FIND研究員:王淑菁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而每12位長者中有1人因跌倒而就醫。跌倒是導致65歲以上長者受傷住院和急診的主要原因,且其發生率會隨年齡增加而提高。 >
探索「地球氣候數位孿生雲端技術」應用於各行業的發展
FIND研究員:梁嘉真 回顧2024年6月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來台參加COMPUTEX展,並在台灣大學發表主題演講,掀起熱烈討論。演講主題圍繞加速計算(AI算力)、生成式AI、數位孿生(Digital Twin)與AI產業革新等四大重點,並提到:「AI與數位孿生技術的結合,將為世界帶來更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