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會「性別、醫療與身體記憶」種籽師資培訓工作坊 開課招生囉!!!─外台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19,2015外台會「性別、醫療與身體記憶」種籽師資培訓工作坊 開課招生囉!!!
我們(women)的身體藏了甚麼秘密?
你妳我她他,有什麼不同?
養生經驗及健康迷思,妳有嗎?
讓我們,告‧訴‧妳!也讓妳們,告‧訴‧她!
外台會2011年種子師資培訓工作坊免費開課囉!
歡迎對於「性別、醫療、寫作及成人教學課程」有興趣者參加
◎ 台北場
上課日期 |
課名 |
講師 |
閱讀書目 |
03/05 (六) |
身體的秘密與解放 |
吳嘉苓 |
《她--身體的故事》,Cortney Davis/著,朱恩伶、石大青/譯,女書出版(2005) |
03/12 (六) |
醫病關係、生病經驗 |
張淑卿 |
張珣,〈為何要人也要神〉 簡美玲,〈奇美阿美部落的野生植物與草藥〉 丁志音,〈代代相傳的另類療法〉 林文源,〈專屬個人知識的轉化:以洗腎病患為例〉 以上四篇均收於成令方等編,《醫療與社會共舞》(台北:群學,2008) |
03/19 (六) |
當生育歷程碰上國家 |
吳嘉苓 |
劉仲冬,〈國家政策下的女性身體〉,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頁187-222 李貞德,〈於論:加入性別的中國醫療史〉,2008,女人的中國醫療史,台北:三民。頁387-393 |
03/26 (六) |
疾病與健康的社會觀察 |
張淑卿 |
吳嘉苓,〈讓烙印不再:愛滋防治與疾病的污名〉,收於經典雜誌編著,《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頁208-215。 張淑卿,〈肥胖:遺傳?還是生活習慣〉陳恆安等主編,《科技渴望參與》(台北:群學,2009) 許甘霖、王思欣,〈肥胖與減重問題:醫療化及商品化交織發展的過程〉經典雜誌編著,《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頁222-227。 |
04/02 (六) |
你和我和她—女性寫作班的團體動力與帶領備忘錄 |
鄭美里 |
《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Ann Lamott /著,朱耘/譯,晴天出版(2009) 《狂野寫作》,Natalie Goldberg/著,詹美涓/譯,心靈工坊出版(2007) 《女性主義團體工作》,Sandra Butler, Claire Wintram/著,毛瓊英/譯,五南出版(2002) |
◎ 上課講師簡介:
l 吳嘉苓
現職: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專長:性別研究、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
l 張淑卿
現職:長庚大學醫學院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學經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訪問學員(2002/1—2002/12);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2005/1-2006/8);The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短期訪問學者(2006/1-2006/2)。
l 鄭美里
現職: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萬華社大、林口社大講師,大安社大『書蠹俱樂部』帶領人
學經歷:曾任女書文化出版、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誠品閱讀》等媒體與文化出版工作,並在社區大學和民間社團帶領寫作班、成長團體超過十年。
◎ 高雄場
日期時間 |
課名 |
講師 |
閱讀書目 |
03/05 (六) |
身體健康寶鑑I |
王秀雲 |
《她--身體的故事》,Cortney Davis/著,朱恩伶、石大青/譯,女書出版,2005。 |
03/12 (六) |
身體健康寶鑑 II |
王秀雲 |
|
03/19 (六) |
文化、疾病與使用各類醫療 |
成令方 |
何明蓉,2008,「從社會文化觀點看移民結核病」,於成令方主編《醫療與社會共舞》頁250-258。 郭淑珍,2008,「檳榔與計程車司機」,於成令方主編《醫療與社會共舞》頁223-230。 鄧惠文,2008,「精神醫療與性別:以憂鬱症為例」,於成令方主編《醫療與社會共舞》頁241-249。 張珣,2008,「為何要人也要神」,於成令方主編《醫療與社會共舞》頁8-17。 丁志音,2008,「代代相傳的另類療法」,於成令方主編《醫療與社會共舞》頁27-36。 成令方,2004,「從醫病關係到醫「用」關係:民眾上醫院,並不表示就一定是病人」。《科學人》no.27 |
03/26 (六) |
性別、健康與疾病的故事 |
成令方 |
每位學員運用課程學習到的新視角,書寫1000-2000字關於自己、家人、朋友、親戚(男女皆可)與醫療接觸的故事,上課前二天傳給老師同學事先閱讀看。討論方式:用投影機將故事投放出來,大家一起提出討論,以此實作的方式磨練學員對此議題的敏感度,也可以藉由書寫的經驗累積日後教學的知識。(一開學就要開始慢慢寫了)。提醒書寫時要注意的面向:家庭或個人對待病痛的看法、病痛的經驗,就醫與醫療人員互動的經驗,家人照顧、聘請看護者的經驗、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