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快樂動物電子報

2006-09-01

第六十五期

免費訂閱

看看以前的電子報

 

 

動物會說話

瘋狂科學家 挑戰怪怪屋!

小朋友夜宿動物園,第一手報導!

過渡的版圖——探訪潮間帶

  什麼!動物也會說話?不要懷疑,這是科學家的最新發現,原來說話不是人類的專利呢!
  還有,動物書坊要告訴你一位中學老師捍衛動物權利的奮鬥過程,讓人深受感動。
  「小朋友夜宿動物園」活動,引起廣泛迴響!沒辦法參加沒關係,本期電子報有第一手報導!這麼多精彩內容,千萬不要錯過了喔!
 
動物會說話
「說話」不是人類的專利,動物也會說話喔!只是人類聽不懂而已。
 
  之前已有科學家發現,鯨豚類的動物能以聲波彼此溝通,甚至會為自己「取名字」,在對談中以名字來表達自己的身分。
  
  最近德國漢堡大學的動物行為專家羅爾夫•旺克爾博士也研究發現,鸚鵡在呼叫不同的孩子時,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好像每隻小鸚鵡都有名字一樣,而小鸚鵡們也能夠識別這種聲音,迅速回到媽媽的身邊。
 
  旺克爾博士將一組鸚鵡媽媽和一組小鸚鵡分別放在不同的籠子裡,使牠們彼此能夠聽到聲音卻看不見對方。旺克爾博士錄下鸚鵡媽媽的叫聲,過一段時間才放給不同的小鸚鵡聽,觀察小鸚鵡的反應。「很明顯地,小鸚鵡知道自己被呼叫,而且這些呼喚聲都具有『唯一性』,沒有兩隻小鸚鵡的『名字』完全一樣。」
 
  另外美國聖安德魯大學的一組科學家也發現,非洲一種墨鼻猴會「說話」,而且是真正在說句子。這種墨鼻猴可以將單詞搭配起來,向同伴發出意思不同的警報。例如當有豹子出現時,墨鼻猴會發出「扑呀斯」的聲音向同伴示警;而當天空有鷹出現時,墨鼻猴就會發出「嗨克斯」的聲音。把「扑呀斯」和「嗨克斯」放在一起說,意思就變成「讓我們走吧」。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經常發現墨鼻猴將這兩個詞重複不同的次數和進行不同的組合來表達不同的意思。比如說,幾聲「扑呀斯」和幾個「嗨克斯」放在一起,意思就是讓大家轉移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
 
  英國科學家也發現,非洲白鼻長尾猴也懂得以單字組句,例如「pyow pyow hack hack hack」,翻譯出來大概就是「快點、快點,我們要走了」。

(撰文/林俐斐 圖片來源/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小鸚鵡,說哈囉

以下關於鸚鵡學人說話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1.鸚鵡具有極佳模仿能力

2.鸚鵡的發聲位置與人類不同

3.具有模仿能力的鳥類,只有鸚鵡和八哥

4.鸚鵡並不明白語句的意義

答案公佈於下期


上期題目:小白兔的眼睛為什麼是紅色的?

1.因為小白兔愛吃紅蘿蔔,紅蘿蔔裡的色素將眼睛染色
2.隱形眼鏡戴太久
3.小白兔淚腺發達,淚水分泌旺盛,眼睛才會變成紅色
4.小白兔身上沒有色素

解答:4.小白兔身上沒有色素

  小白兔身上沒有色素,所以才會有一身白色毛皮。牠的眼球本來沒有顏色,紅色的眼睛其實是小白兔眼球內的血液顏色,而不是眼睛本身的顏色。下次有機會觀察其他顏色的兔寶寶,你會發現牠們的眼睛也有黑色、灰色或是褐色的喔!

(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瘋狂科學家 挑戰怪怪屋!

-閱讀與創造力、動物與科學的大結合!

  動物身上的斑紋與顏色,是許多藝術家擷取靈感的來源;動物的活動方式,是各國太空與航空總署等研究機構在進行開發時的主要參考對象;動物的窩、巢,是建築家們學習的目標...

  你也想成為「樣樣精通,樣樣稀鬆」的創意達人?想要發揮創意,過一個最瘋狂的暑假?千萬不能錯過最酷的「瘋狂科學家挑戰怪怪屋」各項精彩活動!

 

瘋狂科學家挑戰怪怪屋

指導單位:教育部(終身學習列車-創造力教育列車計畫、閱讀列車計畫)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
贊助單位:遠流出版社、博偉電影公司
 

活動說明:
 一、 圖文徵稿
主題(A)『拜動物為師-瘋狂科學家讀書報告』
主題(B)『瘋狂科學家挑戰怪怪屋』

 二、『向動物取經-瘋狂科學家「創意怪物」比拼』(實作與競賽)

看看活動辦法

我要挑戰怪怪屋
 

超精彩活動回顧

小野人第一梯超好玩活動照




小朋友夜宿動物園之 嘰哩呱啦嘻嘻哈哈大冒險
當人們接觸大自然的知識,徜徉於青山綠水間,「與自然對話」時,可以衍生出驚奇、感動、喜悅、安詳,以及深刻的省思;至於「小朋友與自然對話」時,可就不得了啦!活力與歡樂指數都超強,天馬行空的思維讓大人難以招架,趣味烏龍更是一籮筐!


  由台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與環境資訊協會合辦的第二梯次「小朋友夜宿動物園」活動,在8月12日星期六下午熱鬧開場。60位國小各年級的小朋友暫別爸媽的呵護,投入奇異奧妙的夜晚動物世界。

  在晚間探索溼地動物之前,當然要先對夜晚的動物有些基本知識。第一堂課「夜晚的秘密」,由動物園爬蟲館陳賜隆館長以投影片講解夜行性動物的特徵、天敵、飲食習性、生存環境,還有夜間探索的基本裝備,如手電筒、雨鞋、防蚊液、照相機等等。剛開始小朋友還很靜很乖,沒多久就嘰哩呱啦紛紛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不過陳館長也不是省油的燈,一一巧妙化解小朋友的疑問。


「夜晚的秘密」課程

  接下來是彩繪帆布袋與門把吊牌,由此可看出小朋友自由奔放的藝術創造力。培養豐富的美感,對於探索與了解大自然也是很有幫助的,可以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與感動。至於半小時的動物知識問答時間,小朋友們表現不俗,簡單的問題難不倒他們,比較困難的問題也有很多小朋友答對。


彩繪帆布袋

  晚餐過後,就是重頭戲「夜探溼地生態」。小朋友們腳穿雨鞋、身著長袖長褲、手拿電筒,裝備齊全進入夜晚的動物世界。60位小朋友分成四組,每組都有專業講師沿途解說濕地各種動植物生態,還有多位輔導員密切注意所有小朋友的動向,確保人人安全。


講師為小朋友解說濕地青蛙生態

  路邊草叢隨處可見的摺蛙、樹蛙、蛞蝓、螳螂、蜘蛛、蜚蠊(俗名蟑螂)……都是最好的教材。講師把牠們輕輕抓在手上,讓小朋友看清楚後,再放回原處。有位講師抓了一隻摺蛙,讓小朋友輕柔撫摸。摺蛙奮力掙扎,講師解釋這是因為牠很害怕緊張,小朋友們立刻此起彼落:「別害怕,我們不會傷害你!」「好可憐,趕快放牠走吧!」「以後要小心,別被蛇吃掉,要活久一點喔!」純真溫柔的童言童語,閃耀著夜晚最美的光芒。


小朋友輕柔撫摸小青蛙

  突然,遠方出現了一隻螢火蟲,發出微弱但美麗的螢光,小朋友們激動喊叫起來:「那是不是螢火蟲?」「原來螢火蟲這麼漂亮!」「這是我第一次看見螢火蟲耶!」這幅景象,令人一方面也跟著雀躍起來,另一方面則不禁慚愧台灣土地已被破壞得讓小朋友不知螢火蟲為何物。

  結束兩小時的夜探濕地活動,回到爬蟲館廣場,輔導員教小朋友合力搭起帳篷,梳洗沐浴後,大家就進入夢鄉了。隔天早早醒來,吃過早餐,隨著父母回到都市中的家園,再度置身於水泥叢林中。

  期盼這次活動帶給小朋友的省思、體會與感動,能留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伴隨他們成長,在未來開花結果,為維護台灣乃至全球的大自然環境,付出他們的熱愛與力量。

(撰文‧攝影/林俐斐)



山羌 觀察篇

【山羌學狗叫】 山羌的叫聲跟狗叫很相似,運氣好的話,不論白天或晚上,都可能在山間聽到牠們「沃」!「沃」!的叫聲在山谷中迴響。尤其清晨、黃昏最常叫,叫聲由一聲到上百聲不等。

【特殊的腺體味】 山羌的兩眼之間的額頭上,有「額腺」,會發出特殊的氣味。雄山羌會低頭把這樣的氣味留在地上,此外還會抹在特定的樹上,告訴大家「這是我的地盤」!

【便便】山羌的便便有時候是單粒,有時候是好幾粒擠成一小團,差異很大,不過大多呈墨綠色。雄山羌會用便便作記號,因此常常邊走邊排便。

還是找不到嗎?到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鄉土動物區,可以看到牠們可愛的模樣喔!

(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捍衛․生命․史匹拉
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竟然能以小搏大,讓動物權運動擺脫百年的失敗!

  亨利•史匹拉(Henry Spira),是一位有效率、務實和人道動物運動家的極佳例子。在本書中,世界知名的哲學家彼得•辛格為他寫了一個深入而又條理清晰的傳記,尤其是他的社會活動哲學;而彼得正是促使亨利走上動物保護運動之路的人。 請想像一下:

․博物館人員把貓咪的大腦神經破壞掉,只為了讓牠們去和免子交配……
․露華濃為了測試產品安全性,把劇毒的藥物直接注入五花大綁拼命掙扎的兔子 眼睛裡……
․廣告上所謂「雞的天堂」,其實是二萬五千多隻雞擠在一個黑暗密閉的鐵棚 裡……
․為了辨識牛兒的身份,農業部規定得用滾燙冒煙的烙鐵在意識清醒的牛兒臉上 燙字……
․以熱愛生命為訴求的海倫凱勒基金會,竟然計劃舉辦射獵一千隻鴨子和雉雞的活動……

  這是一個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亨利.史匹拉沒有親人、沒有積蓄、沒有組織、沒有靠山,卻能憑著一己之力,巧妙運用各種方法,成功地扳倒許多只顧賺錢不顧人道的大企業——他運用集會抗議終止無意義的貓咪實驗;利用大幅廣告促使露華濃停止動物實驗;發起一人一信要求廢止在牛隻臉上烙印的殘忍政策;以信件談判取消了海倫凱勒基金會的大獵鳥活動……值得注意的是,他從未使用暴力手段,因為他十分確定,就長遠來說,暴力只會導致更多的暴力,因此暴力決不會是創造一個更美好世界的方法。

  「如果你看到有什麼不對的事,就應該想辦法來改變它。」這是史匹拉的座右銘。同時他也認為:「任何有理想的人,都可以運用我的經驗,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而他所有的經驗,都在這本書中! 本書的作者彼得‧辛格,在2005年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人之一,並被譽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當代哲學家之一,他的暢銷名著《動物解放》自1975年問世至今,已經被譯為二十多種文字,在台灣甚至已成為動物保護人士及提倡人道飲食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由這位動物權利運動中最受尊崇的哲學家,來為動物權利運動中最出色的策略家──亨利‧史匹拉作傳,真是再適合不過了,他把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命故事,生動有趣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生動引人的筆法、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最後卻能成功的傳奇故事、主人翁以小搏大的勇氣毅力,加上實用的運動策略,就像珍‧古德所讚譽的:

  這本書就像亨利‧史匹拉一樣,會真正地改變這個世界。

 

作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譯者:綠林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8月


(資料來源/柿子文化)



過渡的版圖——探訪潮間帶

相信許多人從小到大,對海洋的印象,都是到海邊去玩的記憶。對我來說,分布在沙灘上的瑰麗彩貝最能吸引我的目光。長大之後,才發現在這潮水起落的過渡地區,是許多生物的重要生活棲地,也是一般人認識海洋的窗口。潮間帶,是我們最容易親近的地方,卻也是海洋環境最容易受到破壞的地方,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去探訪台灣海洋的潮間帶,彌補我們長期失落的海洋教育。

 

  首先,你知道什麼是「潮間帶」嗎?這主要是指一種海洋的環境,也就是從海水漲潮時的高潮線,到退潮的低潮線之間;這個區域會受到漲退潮與地形坡度的影響。更進一步問,那海水為什麼會漲退潮呢?這是因為地球受到月球與太陽引力與地球自轉的影響,尤其是月亮對我們影響比太陽還要大。台灣大部分的地區一天都會有兩次漲潮與退潮,從這次漲潮到下次漲潮之間,通常是隔12時24分,這是稱作「半日潮」,但是每隔一段時間,也會出現「全日潮」,也就是一天之內只有一次漲退潮。所以如果要去潮間帶觀察生物,一定要事先參考潮汐表,可別漲潮時前來,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美麗的潮間帶
 

 

  當然,人類非常聰明,早期住在海邊的先民就懂得利用石滬或是架網來捕魚。所謂「石滬」,是在潮間帶區用石頭堆砌成一個區域,讓魚能游進來,但出不去,這種以靜制動的捕撈作業,成為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我們在澎湖的吉貝、七美島上可以發現非常多的石滬,這種傳統的捕魚陷阱,往往要花上好多年的時間來完成,如今傳統石滬雖然已被現代化的捕魚技術所取代,卻成為在地觀光的一大特色。
自古以來,人們從潮間帶或許多資源,包括藻類、螺類、魚蝦蚌蟹等等,潮間帶大量供養在陸地上生活的我們。但是我們對這些海洋生物的認識,卻是非常有限的。而這些生物,外型不但千奇百怪,更各具生存的本領。

 


石滬

 

  

  星期天的下午,東北角的馬崗海蝕平台上聚集了一群小朋友,他們正在欣賞潮池中一條寶藍色的變色雀鯛,以及許多在縫隙中穿梭來去的小鰕虎,其中有一位小朋友驚呼:「有一種東西在吸我的手指頭!」仔細一瞧,原來他摸到了一株海葵的觸手,海葵是一種腔腸動物,跟珊瑚一樣,看起來像是一朵小小的花,牠們的身體上布有刺細胞,主要是用來捕食。在另一個角落,孩子們又發現了一隻可愛的海兔,這可是一種軟體動物,牠們跟貝類是同一家的,只是在演化上,牠們的殼慢慢退化了,就像是陸地上的蛞蝓一樣,所有又稱作「海蛞蝓」。另外,如果你搬開石頭,還可以發現有著五條細長的腿,從身體中心向外輻射分布,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