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4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時間: 2013-10-03 05: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身障資源中心第四期社區才藝課程
本期目錄
關於本報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社造專題】永續發展-新城鄉危機下的台灣社區營造
【活動訊息平台】
關於本報

◎親愛的夥伴您好:
社區營造學會今年關注重點將聚焦於
農村社造/河川社造/都會社造/文資保存/八八風災等議題上,您的訂閱與肯定將鼓勵我們持續努力!若您欲支持本會或議題,可斟酌參與。
1.歡迎加入會員:入會申請書    會費繳納單
2.定期小額捐款:
郵局儲金捐款授權書     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連結:
1.社造學會網址:http://www.peopo.org/cesroc
2.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https://enews.url.com.tw/morakcesroc
3.社造學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esroc

 關於本報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編按/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自101年承接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委託辦理三年的「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業務委託暨營運管理案」除了館設營運與活化之外,也賦予了在都會型社區營造輔導與經營的角色,在資訊發達、人口稠密、空間狹小、地理疆界切割密集的都會社區中,怎麼樣的運轉方式才是最適合生活的呢?

 

撰稿人/吳碧霜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於101年7月26日開始進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仁安醫院歷史性建築),一方面進行都會型社區營造的推展與研究,一方面也對於館舍經營逐漸累積經驗。從去年營運到現在,我們感受到臺北市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特點,包含都會中社區需更細膩區分地緣性社區(地緣社區、公寓大廈)、虛擬社群、議題社群等,面對這些社區及社群都需要有不同的因應方式,如新媒體工具的應用(FACEBOOK)與雲端社群的經營都是都會營造不可少的工具。針對不同社區及社群資源需求的層次多樣,不能再以單以輔導模式進行,有的社區或社群是需要加強鍊結需要的也許是人力網絡的引入,有的社區需要的是新思維的轉化,對於社區營造趨勢資訊或新模式的刺激,因此在都會中營造,如何將有限及多元化的資源進行連結及加層將是重要的關鍵。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另外破冰是都會營造最困難的一個環節,讓社區能走出家門參與公眾事務,在都會區面臨許多的困難,但是如果可以將都市中閒置的空間再利用,成為都市綠點、都市農園或共同活動聚會,成為大家願意前來享受、使用的空間時,許多的事可以逐漸改變,因此空間分享是都會營造的一個契機。像近來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推展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空間分享平台(Space  Sharing)及Open Green等計劃,都在進行將城市中的閒置空間再利用,讓城市中的社區居民可以走出住家,不僅分享空間,也分享人與人互動的關係,透過許多創意活動,臺北市的居民活力逐漸被引動。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臺北市聚集了許多NGO/NPO組織團體,能量豐沛且關注議題多元,各有各關注的議題及社會面向,社區營造如再加上其他NGO的營造經驗,將可強化推展的廣度(社區再加上社群)及深度(議題再加上在地化推動)。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面對以上都會營造的特點,我們如何透過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媒合平台運作及仁安醫院的實體建築館設經營,逐漸讓臺北市的社區營造推動能有更多人參與,也讓現有的資源(公部門、私部門及企業)可以加層整合,而不致於產生疊床架屋,資源浪費的狀況。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透過館舍的經營,我們逐漸引入了各種社群經驗,從大龍峒金獅團、當代漂泊協會到野望協會,也透過社造實驗沙龍的舉辦,吸引許多的社群,如樸門設計、汗得學社、愛鄰社區發展協會等後續形成相關經驗及人力,可以協助地緣型社區。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本年度也透過媒合基金補助,補助以下計畫進行:

 

計畫名稱

執行單位

主婦的力量~~奇岩社協20年「社區學習」計畫

台北市北投區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國順里童樂聚場

太玥工作室

樸門心 分享情。樸門生活講座&實作體驗

樸門永續設計學會  台北家族

久如生態培力研習工作坊

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

有愛相隨樂開懷─志工培力計畫

台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

大安區華光社區再生發展營造計畫

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

協力團隊: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荒野保護協會、經典工程顧問公司、臺北刑務所文資護育聯盟、華光護樹志工隊、台灣油衫社區發展協會、青田社區發展協會、溫州社區發展協會…等

綠生活樂活趣

龍坡社區關懷中心

「我們都是社區一份子」攝影工作坊計畫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

舒適房子的實踐計畫

汗得學社

空間結合文化路徑營造-頂下郊拼160年歷史情境重現工作坊

台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

飛舞的線條-大同區社區長者集體美術創作活動

台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

臺北老城社區裡『老廟、老學校』共生營造之可能性-以南萬華(舊稱加蚋仔,雙園地區)楊聖廟與東園國小為實踐對象

高傳棋(加蚋仔文史工作室)

2013大稻埕在地行動

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台北。彩繪未來

台北市國慶社區發展協會/貳拾號公民會所

迷蝶地圖‧走入綠地(羅友倫故居保存推動計畫)

北市士林區天玉社區發展協會, 綠玉聯盟, 天母商圈發展協會

我們未來將持續報導台北市社造中心媒合基金,補社區相關的活動與資訊,敬請持續關心。

請點此連結: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臉書 

【社造專題】永續發展-新城鄉危機下的台灣社區營造

編按/各位讀者好,未來每個月將邀請關心社區營造趨勢與議題的老師,為大家帶來各面向的趨勢文章與報導。本期李永展老師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長期關心永續發展與都會型社區營造議題,對應全球化與全球暖化之下,城市與鄉村的社區營造面臨的挑戰與現況做描述。


【社造專題】永續發展-新城鄉危機下的台灣社區營造

一、前言:城與鄉的分野

自1970年代起,台北即被列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下半邊陲地區的次要世界城市之林(Peet, 1991; Friedmann, 1986);進入1990年代之後,在許多文獻的實證評鑑上更是常客之一(例如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 at the Mori Memorial Foundation, 2009; Wang, 2004; Taylor & Walker, 2001; Beaverstok et al., 1999, 2000)。這種趨勢所代表的,正是都市極化(new urban polarization)過程更進一步被提升的表現(Hall, 1999)──具有世界城市潛力的都市,首先面臨跨國城際競爭的壓力,為了求取跨國資本及內流投資,集結大量的開發建設、資源及投資機會;反之,不具有跨國發展機會的鄉鎮及非都市土地,則是更加與經濟發展脫節(李永展,2003)。在台灣接合全球經濟網絡之後,區域間的差距與都市極化現象更加惡化(李永展等,2005;夏鑄九、劉昭吟,2003;李永展、藍逸之,2002),這種地理空間上不均衡發展的趨勢,已經成為台灣當前最嚴重的城鄉問題。
從全球化過程中的城鄉發展現象及問題,可看到台灣的發展已然出現都市極化的現象,若從台灣在1980年代末期的觀察,可見以台北都會區為核心的產業一極集中現象,不但是三大世界城市紐約、倫敦、東京下的一個次國際城市,也集政治、行政、經濟、文化、金融等中樞機能於一身,連高雄與台中都會區都無法與之相比(李永展,2003;夏鑄九、劉昭吟,2003)。都市極化一方面迫使主要城市必須面對全球城市的挑戰,同時也造成地方城鎮與社區發展可能被邊陲化。因此,地方應如何避免被淹没在同質化地景(homogenized landscape)中,建構特定的特殊化部門、提升境內及跨界的城市之間的特殊化與差異性能便益顯其重要性(Sassen, 2008)。


二、鄉村社區的意涵

【社造專題】永續發展-新城鄉危機下的台灣社區營造
城鄉分類的重要性,主要在於政府推動各項政策措施、分配公共資源與調查地區統計資料時,能有明確的施政依據。然而,隨著人口急速增加、都市不斷擴張、經濟結構改變、農業部門萎縮及鄉村聚落本身的成長,城鄉區隔的問題無論是在學術研究或行政實務上,不僅愈加難以辨識,同時也更突顯城鄉劃分議題的迫切性(王俊豪,2005)。但台灣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城鄉分類系統,多建立在城鄉二元對立(rural-urban dichotomy approach)的分類取向,且以都市作為劃分的主體,先行界定都市的範圍,再將鄉村視為都市以外的殘餘地區;或以產業為立場而缺乏對空間議題的關切。不同部門多會依情況援引不同的劃分方式,經建會前都市規劃處曾於1975年以村里行政區做為空間基本單位,根據戶籍統計人口資料,規劃出九類都市化程度的分類標準,並作為判斷村里為都市或鄉村的準則(主計處,1993: 3),便是台灣僅有的完整城鄉分類系統,迄今仍廣受行政機關等沿用。


三、都市社區的意涵

【社造專題】永續發展-新城鄉危機下的台灣社區營造
以都市地區而言,根據經建會統計,2010年台灣都市計畫地區人口占總人口的79.40%,且集中在五個直轄市(五都)範圍,總人口已超過1381萬。 現代多數都市居民的生活,往往從離開住處作為一天的開始,在上班、用餐、娛樂後才回到住處洗澡就寢,如此重複循環。這說明了都市是一個高度流動、開放而充滿多重關係的組成(Kelbaugh & McCullough, 2008; Paulos & Goodman, 2004; Rohlen, 2002; Bauman, 2001)。在這個空間場域中的居民,多處在一個疏離的、匿名的都市型態中,社區的概念也顯得模糊,以慣行分類定義的「社區」顯然不是一個準確的關係分界。
重新檢視社區的定義:「社區是某一特定地域之居民,而居民之間普遍有共同歸屬感,且具有社會、心理及文化等關係的共同體。」(李永展,1995)這意味著,社區形成的基礎,正是一群人佔有一定的地域,他們於此地域中從事各種活動,彼此間存在著相互的依存關係。換言之,社區是一個「動態的體系」,形成與否,藉由「關係」鏈結的情況而決定,因為隨著社會經濟型態與生活方式的轉變,社區共識甚而可能打破地理區域的侷限,不再以此為唯一的媒介,不同地理區域的個人藉由其他媒介聯繫共識、共同特質,形成如同傳統概念的「對外自主」及「對內互助合作」的社會體系,如Internet聯繫了特定族群、特定組織及具有特定目標的團體而形成具有共同體意識的「社群」。同樣地,社區的建構亦是透過居民與居民之間的互動、居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適應從而逐漸衍生出不同的社區關係型態。因此,都市中的社區概念,並不全然與鄰里涵蓋的地域重合,甚至只是諸多關係的部分交集而已(李永展,2012)。

 

四、從社區到社區營造

【社造專題】永續發展-新城鄉危機下的台灣社區營造
隨著資本主義發展乃至於資訊社會時代的來臨,社區和小社會群體的關係愈來愈淡薄,個人對物質需要的滿足往往透過市場或大的政府機構,愈來愈不需要以群體方式來滿足他們的物質及社會需求,因此影響到他們對地方或地點愈來愈沒有關連性──鄰里變成宿舍而不是有互動關係的社會群體。人們過得是愈來愈個人化以及以住家為中心的生活,而也愈來愈少參與到社會的公共事務上(李永展,2000),而社會凝聚力及強有力的社會互動,可能只能在規模較小的鄉鎮、村落、散村中找到。但傳播科技的進步及郊區人口減少的現象下,鄉村聚落的成長卻把郊區再造成個人化及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生活,郊區居民和當地經濟體之間缺乏聯繫,也削弱了鄰里的社會凝聚力。


目前臺灣許多地區與其稱為鄉村,不如稱為「鄉城」(rurban):相同的城市社會生活,僅差在人口密度較低。在超過通勤範圍的較偏遠地區,人口減少導致社會設施的缺乏而集中,使社會性嚴重破壞;鄉村地區的商店、小學的關閉,減少非民加生活的碰面機會;人口規模更不足以維持鄉村中的社團。這些不僅使社會關係品質降低、社會品質消失,同時也提升愈來愈多的交通旅次(幾乎都是私人運具)、製造愈來愈多的污染(李永展,2000)。工業革命改變了社會生活及實質環境,使社會生活的尺度加大、腳步加快,造成一個由形式及市場關係維繫且愈來愈個人化的社會,而不是由合作及「地點自明性」所塑造的群體社會。


美國社會學家Robert Putnam (1995) 將社會關係的凝聚力及品質界定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對人們而言,要合作來達到社會共同的目標社會資本是相當重要的。凝聚力是從共同目標的分享與願意犧牲個人來達到這些目標而來,這些犧牲可以被認定是理性的,而且在維持社會和諧及保護環境上對個人而言是長期有利的,而這也正是社區營造的重要精神。英國新聞記者Nick Wates及Charles Knevitt在詳實的報導和分析中進一步歸納出下列社區營造的三項共同特徵(謝慶達、林賢卿譯,1995):
(一)社區居民願意擔負環境的責任,且有個別或集體的參與環境之創造與經營;
(二)與外來的單一或跨領域的專家,共同建立具有創造力的合作參與關係;
(三)在持續演變的基礎上,完整的考慮到居民對環境需求的所有面向。
上述原則不但簡明易懂,亦非新的發明,只是讓我們重新審視基本的團隊組成合作之真諦,這三項原則同時達到的結果是讓人類群居的社區獲得了更顯著的成就,這些法則或許可以稱為「社區營造法則」。

【社造專題】永續發展-新城鄉危機下的台灣社區營造
無論是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生活環境改造/創造城鄉新風貌/社區規劃師/農村再生、日本的「造町計畫」、英國的「社區建築」都是源自於激發居民的自主性,以建立自己居住的環境、社會與生活,並且要讓居民了解,這項工作無論成敗都必須要由自己(社區居民)來承擔,而不是將責任丟給別人,一味地要求別人給予幫助。居民應該要了解自身對社區的需求和期盼,主動挖掘問題與優勢,和週遭的人事及環境取得良好的互動。雖然受限於機關的能力與官僚制度,民眾試圖突破以追求他們理想的住家或社區,成功機率並不高,但也有少數成功的案例則是相當令人鼓舞的。

 

參考文獻

王俊豪(2005)。美國城鄉分類系統,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資訊之蒐集與研究(94農科-1.5.2-企-Q1(4))。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計處(1993)。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李永展(2000)。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李永展(2003)。全球化與時空重構。建築與規劃學報,4(1),55-72。
李永展(2012)。永續國土・區域治理・社區營造。台北市:詹氏書局。
李永展、藍逸之(2002)。全球化、地方經濟發展與永續性:一個地方資本重建的初論。建築學報,29,17-37。
李永展、藍逸之、莊翰華 (2005)。全球經濟變遷、發展型國家與台灣城鄉規劃之重探:都市企業主義適用性的地理探查及其治理危機。地理學報,40,1-29。
夏鑄九、劉昭吟(2003)。全球網絡中的都會區域與城市:北台都會區域與台北市的個案。全球化與中國內陸區域發展兩岸學術研討會。2003年1月4日,第4-151 -4-177頁,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謝慶達、林賢卿譯(1995)。Wates, N., Knevitt, C.著。社區建築。台北市: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Bauman, Z. (2001). Community: Seeking Safety in an Insecure World. Oxford: Blackwell.
Friedmann, J. (1986),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7(1): 69-83.
Hall, P. (1999). The future of cities.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3: 173-185.
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 at the Mori Memorial Foundation (2009), Global Power City Index 2009. Tokyo: 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 at the Mori Memorial Foundation.
Kelbaugh, D. & McCullough, K. K. (2008). Preface. Pp. xxi-xxiv. In Kelbaugh, D. & McCullough, K. K. (Eds.). Writing Urbanism. New York: Routledge.
Paulos, E. & Goodman, E. (2004). The familiar stranger: anxiety, comfort, and play in public place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4 (CHI 2004). April 24-29, Austria: Vienna.
Peet, R. (1991), Global Capitalism: Theories of Societal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Putnam, R.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 Vol.4, No.13, pp.35-42.
Rohlen, T. P. (2002). Cosmopolitan Cities and Nation States: Open Economics, Urban Dynamics, and Government in East Asia. Stanford: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Stanford University.
Sassen, S. (2008). Dis-assembling the urban: the variable interactions of spatial form and content. In Kelbaugh, D. & McCullough, K.K. (Eds.). Writing Urbanism. New York: Routledge, pp. 303-312.
Taylor, P. J. & Walker, D. R. F. (2001) World cities: a first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ir service complexes, Urban Studies, 38(1): 23-47.
Wang, J.-H. (2004). World city formation, geopolitics and local political precess: Taipei's ambiguous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8(2):384-400.

【活動訊息平台】

※2013 彎腰生活節小農耕作、綠色消費、糧食自主、在地農業、城鄉共好 

走出家門,我們每天有各種選擇,西餐、速食、中餐、異國料理、常民小吃,這一連串的內憂外患,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面對糧食、食品、以及作為源頭的農業生產,我們究竟了解多少?超市、餐廳開的越多,我們擁有的食物選擇權就越多嗎?我們看不到的政策、摸不到的產地,從產地到餐桌的旅途中,到底發生什麼事?

多了解一點,多想一點,我們可以多握有一些餐桌上的權利:自己決定要吃什麼、要生產什麼,當我們越在意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我們就越有可能扭轉這條失衡的食物鏈。不遠的將來,我們才有機會帶著孩子走進鄉間,品嘗真正的食物,看見小農的美好。

相關連結:http://bowtoland.blogspot.tw/2013/09/2013.html

 【活動訊息平台】

※十月讀書系列活動─談核,入陣去

311核災與核四公投點燃台灣人民開始想認識核能與輻射的契機,但隨著網路與媒體爆炸性的資訊,到底誰是誰非,知道的越多,卻發現其實不知道的更多,因此我們欲從近期市面的核能相關書籍出發,旨在期盼透過閱讀來窺探核能世界的秘密,尋求哪種發展才是對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時間:2013/10/17起(每星期四) 

地點:耕莘文教院(台北市中正區辛亥路一段22號)

費用:免費,歡迎自由樂捐

相關連結:http://www.huf.org.tw/event/content/2015

 

※全民來認股 守護濁水溪

留下 濁水溪口 國際級海岸溼地
拯救 瀕危物種 國寶級中華白海豚 

彰化海岸潮間帶是無可取代的生態系,餵養眾生萬物,包括珍貴的中華白海豚,也包括了你和我。
八輕國光石化填海造陸,將對潮間帶生態造成無可挽回的浩劫。
日以繼夜排放毒煙的八輕,也將窒息我們的咽喉,甚至奪去性命。

為了守護濁水溪口潮間帶生態系的完整,為了全民的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環境,
請您站出來,加入我們第二階段的認股行動。

相關連結:http://et.e-info.org.tw/node/119


※10/26亞洲地區住宅研討會

臺北市的公共出租住宅政策正處於發展起步階段。市政府繼「2012宜居、永續、智慧建築設計國際研討會」後,今年委託OURs都市改革組織辦理「亞洲地區住宅研討會」,擬邀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共8位學者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分享公共出租住宅政策規劃、興辦模式、建築計畫與營運維管等議題。期望借鏡亞洲諸國經驗,在地落實推動住宅支援政策,並勾勒更長遠的住宅願景。

相關連結:http://oxyz.alazy.net/asia_house/global_schedule.html

 

※宜蘭大學木質課桌椅開放索取
宜蘭大學有近千套汰換下來的木質課桌椅,長期閒置未用;校長趙涵捷覺得可惜,決定開放學校、社區及公益團體免費申請索取,讓這些課桌椅發揮應有功能,繼續散發書香,傳遞知識與技能。有意申請單位,可直接與宜蘭大學總務處聯繫,電話03-9317223或9357400轉7223許順長組長。

 

推薦訂閱
【346】化妝水─ 只要用對方法,也可以抗老!@【文香的「我好漂亮」電子報】
2013慢飛香山嘉年華:929新竹市香山運動公園@【愛恆e手札-愛•分享-】
轉寄『社造電子報《NO.19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