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有關大學整併與研究型大學設置

═【立報】════════════════════════════

                                   

═══════════════════════《2002/04/03》═════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有關大學整併與研究型大學設置

 

    他山之石  學校爭取貸款減免只好虛報用餐人數

 

【教育小報報】

********************************************************************

  有關大學整併與研究型大學設置

 

豪族聯親 門當戶對 藉此爭取經費

 

特約記者瑛琪採訪報導

 

面臨知識經濟時代以及即將加入WTO之際,我國的高等教育亦將有一番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何提昇競爭力以迎接國外知名大學的挑戰,避免市場淘汰,是國內大學未來致力的重點。行政院科技會報於去年10月8日通過設立跨部會「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召集人為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祐,此委員會預計在1年內完成宏觀規劃,在北、中、南各選定一所大學,請府傾力給予經費支援,發展成國際型大學。今年1月9日教育部部務會報通過「規劃因應高等教育發展專案報告」,計畫未來6年每年以25億元預算推動研究型綜合大學整合,期使台灣未來至少有一到兩所世界級重點大學。隨即教育部在1月15日將「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發文各公私立大學,內容談及的整合方式可分為兩種,一是校內整合;二是校際整合,又分為設立跨校研究中心、組成大學系統、合併數所研究型大學為一所綜合大學三種。其中,合併是最困難也最徹底之整合方式。

 

本次立院教育委員會召集委員之一的曹啟鴻對於行政院、教育部提昇高等教育品質的用心良苦以及積極行動表示肯定,但在國家財政困難的窘境之下,曹啟鴻以為「錢應該花在刀口上」!而目前的一窩蜂大學系統似乎與原本立意相違,各大學無視教育部明訂之申請條件紛紛合組系統,卻無明確研究方向與發展重點,不免予人搶食大餅之譏。曹啟鴻建議教育部應擬定嚴謹的審查機制,重點補助特定大學,如此才能呈現具體學術成果並達到真正卓越。

 

教育部擬就的推動重點分為校內整合(校內單科或跨學科)、校際整合(跨校研究中心、大學系統、合併)。申請條件為:

 

1.校內整合:人文、社會、理工、生命科學等學院兼具之研究型大學得提出申請。

 

2.跨校研究中心:在國內已有相當基礎,或已完成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成果優異且有擴大研究範圍與深度之需求者。

 

3.大學系統:互補性、水準規模相當性、地區相近性等。

 

4.合併:校區近、規模小、互補性、水準相當。

 

辦法一公布,大學系統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首先是清大、交大、陽明、中央成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再來是台大、政大、成大、中山成立「台灣大學系統」。剩下的國立大學不落人後,台師大、中正、中興、台北大也組成「台灣綜合大學系統」。前些天高師大、彰師大、嘉義大學與8所師院亦宣布共組「台灣聯合師範大學系統」。目前國立大學僅剩暨南、東華沒有「歸屬」。

 

本位主義的搶錢一族

 

這種雨後春筍的「生機」,對於高等教育的品質是否真能提昇?在1月25日的大學校長會議可以感覺到不滿。曹啟鴻亦表示教育部對於整合或整併沒有妥善規劃,有必要加以詳細說明。此外會議中有人提到所有方案幾乎是為少數研究型大學量身訂作,一旦資源較少的小型大學被分成教學型大學或社區大學,如同被貼上分級之標籤,不利於學校辦學發展。針對這項說法,曹啟鴻有另個角度的思考,他認為研究型大學本來就是要由政府來量身訂作,因為這攸關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涉及整體高等教育政策的規劃。而大學分級本來就是不可避免之潮流,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及社區大學本來就有不同之功能與角色,不論何者,同樣重要。

 

3月26日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開會,多數委員認為大學整合之方向走偏。理由之一是該整合的學校未整合,卻急於與他校進行校際整合;二是整合計畫缺乏具體可行內容;三是整合方式有很多種,為何所有學校都走向大學系統一途?在本位主義作祟下,可以想見沒有學校願意被合併。透過這種整合的方式,不僅可以保有原先的學校體制,還可拿到一筆補助經費,對各大學而言可謂一舉兩得,有了「整合」的名目,拿起錢來心安理得多了!誰能成為研究型大學?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是否可以提升?這兩個問題,教育部可得仔細思量!

 

為提昇國內學術研究品質,近年來教育部提出卓越計畫、大學整合,當初的卓越計畫研究方向重疊過高,正在進行的大學整合應思考如何有效運用經費以避免與卓越計畫補助重疊的缺失。比較各系統可能的研究方向,奈米科技、生物科技、生物多樣性海洋科學……等等將是主要方向,曹啟鴻不解的表示,為什麼不從卓越計畫中已有相當研究成果的學校加以整合,反而要回到原點重新申請?

 

只要有血統 研究成果不重要?

 

目前大學整合的主要對象以公立學校為主,沒有一所私校在內,更不以地區相近、互補有無為考量,在台灣聯合大學系統首先宣布成立之後,台灣大學系統亦迅速成立;剩下的公立大學只好「別無選擇」(無法再考慮地區及互補可能)的合組第三系統(台灣綜合大學系統),有如「豪族聯親」,強調門當戶對,藉此爭取經費;難道大學系統的組成原則是「血統」而非「研究成果」?!

 

以台灣綜合大學系統為例,中部地區有中正、逢甲、東海、中興、暨南、靜宜……,但中正、中興卻選擇與師大、台北大學合作,不知道中正、中興是依據教育部的哪條規則?互補性?相近性?而教育部訂立這些申請要點時,是否有所篩選與堅持?否則只是先行替各大學準備理由藉口,以此發放經費罷了!

 

各大學未能考量申請條件,即決定組成系統,明訂的申請條件視同虛文。中山、成大原與處於南部的中正有密切合作關係,卻捨棄中正另行與台大政大合組台灣大學系統,使得中正亦不甘示弱與剩下的中興、台北大學、台灣師大合組綜合大學系統。4月1日的教育委員會中,曹啟鴻詢問中正大學校長羅仁權,到底最適合中正的合作學校是哪一所?羅校長誠實的表示,以地區及淵源來看,當然以南部學校最為優先!言下透露無限委屈,亦顯示教育部並沒有一套完整的原則以處理整合問題。另一明顯案例是台灣師範大學,原先計畫與台科大合併,卻在日前決定加入台灣綜合大學系統,台科大以技職體系不同未加入,兩校即將合併,為何不一起加入?同樣在不久前,台灣師大與其他師範院校才初步商量討論合組聯合師範系統,不料中途變卦,是尋求合作契機?抑或到處搶錢?

 

曹啟鴻認為各大學應以本身的專業特色、研究成果與他校聯盟,不應為了爭取財源到處結盟。各大學提出組合名單,決定聯盟速度奇快,之後將如何整合或是合作方向卻未有實際方案!點名各國立大學校長,問及是否在校務會議有具體討論?得到的答案不是「沒有」就是「正在討論中」,相較於合組速度,未免過於緩慢?!

 

成立跨部會機制 評估經費發放

 

總結以上,曹啟鴻有若干訴求,有關於大學分級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設置,應該由行政院作跨部會的整合與規劃較為妥當。必須先訂出研究型大學之定義與標準,以及評估有競爭力、有潛力發展之學校、領域為何,選擇現有大學中(包含公私立大學)符合發展成為研究型大學之學校,由政府給予完全之經費與資源之挹注。換句話說,不管政府編列多少錢與願意投入多少資源發展研究型大學,所謂研究型大學就是Best of best,最好要由政府來主導選擇學校以及發展之領域。經選擇為研究型大學之學校,就必須完全遵照行政院或教育部所制定或量身定作之遊戲規則,不能錢拿去了又不聽話。

 

其次,反對教育部編列經費然後由大學提計畫來申請之作法(卓越計畫作法之翻版),應該如行政院之規劃,由行政院層級的跨部會委員會來處理。在教育部的層級,根本無法處理來自各大學爭取資源的角力,教育部也很難客觀與公正。如此攸關未來國家競爭力提昇與發展等茲事體大,且牽涉到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經費與計畫,不僅在中央要由跨部會的機制來審慎評估與規劃,更不能將發展成為研究型大學之計畫,與學校一般的經費與預算需求混為一談,或者是讓學校自行去決定如何使用政府提供這部分之相關經費。總而言之,曹啟鴻認為一切的規劃與資源的投入,都必須在有助於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與國家整體競爭力的前提上作為考量。任何本位主義的思考,與不正確的觀念都應該被糾正與摒除。

 

 

(回目錄)

 

  他山之石  學校爭取貸款減免只好虛報用餐人數

 

編譯/實習記者程官駿

 

美國農業部宣稱,一項旨在協助清寒學生獲得免費或費用減免的營養午餐計劃,卻變相地鼓勵學校虛報人頭。

 

一項由美國政府委託的調查發現,每5名參與營養午餐計劃的學生就有1名因家庭收入過高而不符規定。去年,將近1千3百萬名學生獲得免費午餐,另外也有260萬名學生獲得最高可減免40%費用的營養午餐。

 

農業部負責食物和營養事務的次長波斯特說:「若學生符合資格,我不想減少參與學生的數目,也不想妨礙清寒學生獲得這項優惠。」

 

提高學生參與率 學校有好處

 

光在德州和加州,聯邦補助和各州籌措的營養午餐費用就有40億,這些經費將分配給各學區和學校供給免費及費用減免的營養午餐。而老師若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則學校的貸款就可獲減免。

 

波斯特說:「由於學校可減免的貸款金額十分龐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某些學校會允許資格不符的學生加入這項計劃的原因。」

 

學校通常會信任家長誠實地申報收入,所以只抽查小部分的學生是否符合資格。某些學校甚至提供誘因給家長,包括提供免費的招待券,這使得家長願意替小孩申請免費或減免費用的營養午餐。

 

美國農業部委託獨立研究公司「麥思馬提卡政策研究」(Mathematica Policy Research)的調查顯示,90年代,參加免費或減免營養午餐計劃的學生比率迅速成長。1994年,參與營養午參計劃的學生僅5%,到1998年就成長了4倍,達到23%;而根據最新調查顯示,1999年,參與比率已上升至27%。

 

真有其事或旨在刪減經費

 

學校的行政人員對學校營養午餐參與率上升這項議題有兩派意見。代表學校營養師的美國學校食品服務協會(ASFSA)認為這是個明顯的問題。ASFSA總裁、也是弗羅里達州波克郡學校食品管理組長的史密斯說:「學生參與率高低其實有討論的空間,但的確有些資格不符的學生參加營養午餐計劃。」但美國學校行政主管協會(AASA)公共政策副執行長杭特說,布希政府只是在尋找刪減學校支出的方法。

 

農業部次長波斯特最近為了這個問題,向國會委員會提出簡報。他表示,農業部正和教育部合作,尋找一個矯正參加學生數的方法,包括要求國會給予他們更多權力,來嚴格審查申請者的資格。

 

一個4口之家,年收入在2萬2945元以下者,可享有免費的營養午餐。高於此標準卻低於3萬2653元以下者,可享有減免費用的營養午餐。但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家庭收入的標準則需提高。

 

在柯林頓政府最後1個月,農業部就開始實施免費及費用減免的營養午餐計劃,並且使用新的方法來確認參與學生的資格。

 

目前有22個學區參與此一營養午餐計劃。在某些案例中,家長在提出申請時,學校會要求他們提供收入的相關文件,如所得稅單;在其他的案例,部分學區採取抽樣方式,檢查其是否符合資格。而由於資格不符學生比率迅速增加的原故,目前學校所抽樣的比率也隨之增加。

 

(取材自美聯社)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