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改善空污 任重道遠

═【立報】════════════════════════════

                                   

═══════════════════════《2002/04/17》═════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改善空污 任重道遠

 

    教育沒問題 生活態度有問題

 

【教育小報報】

********************************************************************

  E下

 

改善空污 任重道遠

 

文/林文謙

 

上個月底報載,環保署原擬投入67億元的「天然氣公車6年計劃」可能喊停,新任環保署空保處長呂鴻光表示,由於經費過於龐大,應再審慎評估本案是否能達到改善空汙效果;另一方面,屬於都市計劃的案子也不適合由中央主導,環保署傾向取消原案,另修正由地方主導、中央協助的補助型方案。

 

日前報紙又報導,實施近7年,投入經費17億5千萬元的電動機車補助案,確定從明年1月1日起取消。這項推動近10年、曾被環保署視為解決都會區汙染最重要的政策,宣告失敗收場。環保署表示,由於電動機車產製技術多年來沒有突破,銷售量和預期有很大落差,明年起不再推動。

 

我國環保署陸續取消低污染公車與機車的補助計劃,目前大概只剩下推動計程車採用天然氣為動力的補助方案,不知道這個補助計劃是否也會在這幾天傳出取消的不好消息?

 

反觀鄰國日本,卻開始在近期內推動低污染汽車的實施計劃。

 

月前閱讀日本報紙報導,日本去年制定消費者只要購買低公害(低污染)的汽車,則在汽車稅制上就能獲得減免的措施,這項措施一推出,就獲得日本民眾的廣大迴響,從去年4月份以來,半年之間已經有65萬2千多輛低污染的汽車被消費者購買。

 

這半年來消費者購買最多低污染的汽車,以低污染而以汽油為動力的最多,總共有64萬1千多輛;其次是汽油與電汽等兩種混和動力汽車,有近9千輛;其他採用天然氣、電汽為燃料的汽車,有1千4百多輛。日本運輸省預計在1年內,民眾購買低污染的汽車將會突破130萬輛。這是日本政府有計劃實施,並在稅制上補助民眾購買低污染汽車的成效。

 

據了解,其中所謂的「汽油與電汽等兩種混和動力汽車」,是指因為採用電力的汽車,速度與爬坡力不及使用汽油為動力,因此設計成一般行駛市區約4、50公里,汽車以電力發動,一旦要加強速度或爬坡,則汽車自動改採汽油為動力。

 

除了稅制上的減免之外,為了順利推廣這項計劃,日本政府也宣佈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所有閣揆閣員、副部長與政務官員的座車,將來替換時一律要改換成低污染的汽車。

 

目前預計有8位閣員、11位副部長與13位政務官的座車將更換成低污染汽車,明年度也計劃政府部門的公務車,有7千輛也要採用低污染的汽車。

 

假如我國政府各部門的公務車,也能率先採用低污染的汽車或大巴士,如天然氣公務用大巴士、汽油與電汽等兩種混和動力車,甚至獎勵全國幾百萬軍、公、教人員都採用電動機車與低污染的汽車,在流通性大幅提昇的前提下,相關技術的改良與週邊配合如充電站的普及,相信一定會較目前改善很多。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此對於地球環境與資源的保護應該要加以維護。

 

使用天然氣公車、低污染的汽車,甚至是以電氣為動力的汽車或機車,相信對於改善空氣品質的效果,一定是比現行大部分的汽車還要好。環保署對於天然氣公車的補助計劃與電動機車補助案,實在應該再三加以考慮。

 

 

 (回目錄)

 

  悄悄話大聲說

 

教育沒問題 生活態度有問題

 

文/Ivan

 

昨天讀書,看到了「多元入學方案」與「完全中學」、「綜合高中」時,我有一個想法。

 

雖然所有改善的目的都是朝著「適性、選擇、多元」等方向發展,但是如果大家活著的態度都是「比別人強」而不是「熱愛生命」的話,那麼社會總是會有一個「強」的標準,不管再如何的多元,再如何的開放,「強的窄門」只有一個。故此補習在所難免,競爭在所難免,你爭我奪在所難免,彼此踐踏在所難免,靈魂變形在所難免,憂鬱自殺在所難免。

 

只有最後「不幸」擺脫了「學校」與「家長」控制的少數人,才會開始瞭解到「生活其實也可以很easy」。但是隨著高學歷社會,這一天的到來恐怕也為時已晚。

 

教育改革固然重要,老師態度的改變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我想還是「家長」們的想法,而家長就是「已經為人父母」或「將要為人父母」的人,換言之就是「學生以外的成年人」,也就是「廣大的公民」呀!這還會單單只是「教育部」的責任嗎?

 

我曾有一個「愚蠢」的想法,不知您覺得如何?如果把著眼點縮小,換一個切入的角度,就是在現行教育中加入一個教學生瞭解自我探索,發覺自我意義的課程,就先把他叫做「心智科學」吧!而且還要列入升學考試,這樣學校才會教,而師資就是現行各校的輔導老師或心理學專家,乍看之下雖然會增加學生的壓力,但好處是:

 

一、學生有機會思考,除了考試競爭和與自己興趣不符的書本之外,還有關於心靈方面等的問題。

 

二、可以得到正確的教導,除能一改「到輔導室就是有問題」的不正確想法外,學生心理輔導還可從「事後處理」變成「事前預防」,甚而「自我救助」,且能用來代替學校輔導室如同虛設的功能。

 

三、替國家社會提早培養、發掘「心理學」方面的人才。(資賦優異的重點似乎都只在英、數、理化、藝術、體育…等方面,但對於「心智」方面的知識似乎相當不重視,但這在生活中不是最需要的嗎?)

 

今天又看到「立報」上刊登,國三學生集體離校去補習,就連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的女兒也是如此,我想這並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廣大人群對於「生活態度」的問題。

 

我想這雖然是一個「以毒攻毒」的方法,不過卻可以讓學生、老師、家長提早重視、正視「心靈」的課題。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