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2/1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他山之石
哈佛女孩劉亦婷熱賣
◎ 法蘭西視角
節慶後遺症
◎ 教育論壇
健康教育,誰教比較好?
********************************************************************
◎ 他山之石 哈佛女孩劉亦婷熱賣
這一本書自2000年出版以來,
已在中國、香港和台灣銷售了150萬冊。
其後,更有超過30本的模仿書籍跟著問世,
從《東大男孩》、《康乃爾女孩》、《我家笨笨上康橋》,
到較不突出的《我很平凡,卻很快樂》。
為什麼呢?
編譯▓盧永山
編按:本文作者為馬蘭.梅爾(Mahlan Meyer),他報導亞洲長達10年時間,目前擔任新聞週刊記者。
中國人對高風險考試(high-stakes testing)向來不會缺席。在古老的中國,在最重要的公職考試中得最高分者,會被皇帝選為官員。但在中國歷史中,僅小部分的菁英階級能榮登官場。現在,由於過去10多年來家庭收入的驚人成長,加上新興富裕的中產階級之出現,數百萬的中國人渴望受高等教育。然而,他們的終極目標不是在帝國擔任一官半職,而是在當代等同於通往權力和財富的單程票:在哈佛大學取得一席之地。
這股趨勢的其中一個跡象就是,《哈佛女孩劉亦婷(Harvard Girl Yiting Liu)》這本書的高知名度和銷售量。這是一本有關如何利用教育,以改善社經地位的育兒手冊。自2000年出版以來,已在中國、香港和台灣(台灣版是由「高富國際文化」出版)銷售了150萬冊。這本書出版後,有超過30本的模仿書籍跟著問世,從《東大男孩(Tokyo
University Boy)》、《康乃爾女孩(Cornell Girl)》、《我家笨笨上康橋(Our Dumb Little Boy Goes to Cambridge)》,到較不突出的《我很平凡,卻很快樂(I'm
Mediocre, I'm Happy.)》。
開宗明義
家庭教育很重要
《哈佛女孩劉亦婷》說的是來自鄉下背景的女孩劉亦婷,由於傳統的中國工作倫理,以及突破以往的教育理論,而獲得全額獎學金,敲開哈佛大學之門。《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是由劉亦婷和母親張欣武修改增補她的日記而成,書中也包括張欣武和繼父劉衛華所寫的理論性註解,強調學習時愉悅和實驗的重要性。劉亦婷唸的是普通學校,但在家時,劉衛華及張欣武對她施以密集的家庭教育;中國人向來重視建基於親子關係的人格養成計畫。
劉亦婷的繼父劉衛華和母親及張欣武──兩人都擔任雜誌編輯──鼓勵她依循自己的興趣。但他們也教她寫日誌,她母親稍後會詳細的幫她修改。
劉衛華及張欣武在《哈佛女孩劉亦婷》書中引言中解釋,他們決定出版這本書,是在劉亦婷獲哈佛大學入學許可的消息,刊載在四川省「成都商報」的頭版後,有數千通電話湧進家裡。劉衛華及張欣武寫道:「我們寫這本書,打算將我們的經驗,分享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的廣大中國人;我們希望他們在看到我們的成功經驗後,能正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承先啟後
中國高中生的英雄
學生的學習成績高,在中國大城市不是什麼新鮮事。克里斯多弗(Nicholas Kristof)在最近的紐約時報專欄中,描述某類私立學校的「超級兒童」,他們的年齡低到只有幼稚園程度,可以幾種不同語言解決數學問題,在高中畢業前,他們甚至可以在美國「研究所入學考試」(GRE)中拿到好成績。但直到最近,偏遠城市如成都的多數居民,可以受到的不過是小學教育,而且這些小學通常面臨嚴重的財源問題。
對這些中國平民而言,劉亦婷是完成自我實踐之夢的當地女孩。就如劉衛華及張欣武以中國諺語式風格所寫的:「有一些悲觀和失望的年輕人,現在說劉亦婷是他們奮力擺脫沮喪的動機,或者是他們迷惘中的一盞明燈。」根據一名就讀哈佛大學的中國研究生,劉亦婷已成為想唸美國大學的中國高中生心目中的英雄。
劉衛華及張欣武也是想挑戰背誦學習傳統的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哈佛大學早期兒童教育專家馬戴爾(Ben Mardell)表示:「《哈佛女孩劉亦婷》所呈現的教育方法,與過去有別的地方在於,它鼓勵孩童智識的投入。」
為何而忙
成功背後的迷惘
《哈佛女孩劉亦婷》也許會成為教育改革的一項爭論,但它對政治改革的態度是更加的模棱兩可的。當15歲的劉亦婷寫她碰到一個在垃圾場謀生的小女孩時,她問劉衛華及張欣武為何有些中國人必須得如此生活。劉衛華及張欣武為了使自己的教育原則前後一致,因此鼓勵她問問題,並給她看厚厚一疊有關經濟的政府論文。劉亦婷拒絕接受論文的硬梆梆結論:某些貧窮是不可避免的,並用一些愛國的術語表達她的批評:「所謂無可避免的結論深深刺痛了我,我決定奉獻我的一生,來改善再造祖國的經濟。」
主修經濟和應用數學的劉亦婷,拒絕接受記者的訪問邀請,所以很難知道是什麼造就了她的教育和盛名,儘管挫折感隨著她的成長不斷出現在書裡。在一篇寫於16歲生日那天的日記,劉亦婷寫道:「我通常都很忙,我甚至沒有時間洗襪子,我的心裡有時候會充斥著一股空虛和迷惘的感覺,我不清楚為何我得這麼辛苦,這是我的本性嗎?或者,這是環境壓迫我不得不如此?最後,我暗想:這是我所要過的人生嗎?」
劉亦婷的自省反映出中國社會一個更大的質疑,特別是在中國步入經濟上的富裕,但政治上卻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之際。
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藝術暨科學學院院長柯偉林(William Kirby)指出:「對中國人而言,教育是一條通往成功人生和重要職位的道路,是亙久不變的事實。
與過去幾世紀不同的是,今日的中國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正尋求受教育的最好地點,不管是在中國境內或國外。」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成功代表的並不是中國人才不可逆轉的外流趨勢,因為有愈來愈多自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研究生正返回祖國,利用各種賺錢的機會。根據人民日報報導,每3個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中,就有1個在取得學位後返回祖國。至於劉亦婷,她的朋友說,她也打算返回中國,以為未完成的書中增添一篇新章。(取材自波士頓環球報)
◎法蘭西視角
節慶後遺症
在長時間刻意禁食之後,
女學生一旦想吃東西,便暴飲暴食,
任何食物都吃,鹹的、甜的混合吃亦無妨,
如同動物一般地猛吃,
吃完又相當後悔,於是刻意嘔吐。
▓駐法記者陳美琳報導
法國境內,在聖誕節以及元旦假期後,學子們相繼出現一些節慶後遺症的問題,其中以減肥問題,最令專家學子感到擔憂。國內正值新年期間,可以作為參考,以避免來日出現相同問題。
在節慶假期內,每個人都大量攝取熱量極高的豐富大餐(諸如著名的法國鵝肝醬),加上不可或缺的巧克力點心、蛋糕等,使得女學生們在滿足一時的口慾之後,不得不在開學後進行實際的減肥行動,三餐僅以一顆蘋果,或一份低脂乳酪解決;部份學生則繼續昔日隨時吃零食的習慣,可以一口氣吃掉一包高卡路里的起司片仍嫌不足。兩種極端的飲食習慣,令社會學者、食品營養專家同時感到憂心忡忡。
精神性厭食症
對於外表身材相當重視的女中學生,專家學者呼籲必須相當謹慎以對,如果沒有適當調適女學生們對身材容貌的看法,相當可能造成越來越多的「精神性厭食症」,這是一種精神疾病,病患會一整個星期都不吃東西,其中大多因為怕胖(其他可能因為人際衝突、情緒不穩、自殺或刻意自殘後對食物產生恐懼反應),最常出現的情形是,在長時間刻意地禁食之後,女學生一旦想吃東西,便暴飲暴食,任何食物都吃,鹹的、甜的混合吃亦無妨,如同動物一般地猛吃,吃完又相當後悔,於是刻意嘔吐。
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女學生們,一開始都極力避免讓家人得知,所有行為都不為人知地默默進行。更嚴重的是,等到家長意外發現之後,大多數的家長與女學生都不願意求助於醫生,認為這不是病痛,結果越拖越慘,後果相當難以收拾。
最常見的情形是,女學生們瘦如竹竿、面容凹凸、全身僅剩皮包骨的情況下,仍然有厭食的反應,或進行禁食,到最後選擇自殺的比率相當高,再不,則因厭食而造成心肌梗塞、骨質脫散等病症,鮮少能夠安然脫離險境。病患本身無法對此採取有效的控制,長時間在節食、進食、暴飲暴食、嘔吐中循環度日,學生以及家長同時生活在不見天日的黑洞之中。
等待空床位
更嚴重的是,近年來,法國境內的專業治療中心,已經達到病患收容數的飽和狀態,對於日益增加的病患(其中尤其以年輕女學生居多),這類診所大都感到相當無奈,等待病房空位的候補名單與日遽增,病患沒有其他有效的診治管道,僅能靠一般的心理醫生以及食品專家來輔導。然而,精神性厭食症相當難醫,不是單純的藥物治療可以解決,需要專業的心理調解體系,對病人長期支持訓練,才能真正醫治,因此,因精神性厭食症而死亡的女學生人數,近年來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因此,在節慶大餐之後,厭食治療中心主任布杜(Jacky Poudou)高聲呼籲每位中學生的家長以及校方醫療人士,對於進行禁食、節食的女學生,更加審慎地調解其心態以及進食行為,讓女學生們徹底了解,唯有適當、正確的飲食習慣,才能保持健康、美麗的外表;加上春季於兩個月後即將到臨,為了展示苗條的身材,大多數女學生都開始節食或減肥,值得相關人士特別注意子女減肥的方式、以及實際進食的過程。
噸位愈飆愈高
另一極端的不同趨勢則是,法國境內出現越來越多的胖學生,社會學家樓貝芝(Marie-Therese Lopez)擔心法國將步上美國學生的後塵,逐漸呈現體形肥胖的趨勢。
學生體重超重的問題,近年來逐漸為大眾傳播媒體所關注,不適當的飲食習慣(隨時隨地吃零食、餅乾、糖果)、缺少適量的運動(最常見的課外活動則是觀看電視、電影以及玩電腦遊戲),是主要原因。為人家長者必須予以關注,才能避免子女成為胖寶寶的成員之一;前往食品專家、醫生處尋求診治,亦是不可或缺的解決之道。
體重嚴重超重的學子,則必須前往專業的飲食中心住院,大多為期1個月的時間,直到學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正確的食物營養觀念為止。然而,與精神性厭食症所面臨的相同問題是,此類診所亦達到病患人數超額的狀態;換言之,法國境內有越來越多的超胖學子,這亦是世界先進國家,近年來普遍出現的問題,相當值得國內相關人士加以重視。
文▓欣南
「老師,健康教育第一課誰教?」開學後第一次健康教育課,小朋友用關心的眼神問我。
我翻了課本,原來第一課是「成長與發育」。小朋友之所以會這樣問,是五年級時的「青春一族」單元,內容談男女青春期的生理現象,當時我請校護來教他們,小朋友們興趣高昂且印象深刻。而今上了小六,同樣的課程,內容更加深廣詳細,小朋友們期待的心情我可以理解。
我回說:「請護士阿姨來上課。」
「一ㄝ--」小朋友一陣興奮。
上課時,校護用投影片展示男女性徵圖,並詳細解說,小女生一副沉著自然的態度專心聽講;反倒是小男生們帶著羞赧情懷,時而左顧右盼的和其他男生扮笑臉。教室裡秩序好得不得了,除了偶而傳出一些些的笑聲外,平常無心聽課、愛打瞌睡的孩子都聚精會神,深怕漏掉護士阿姨所展示的每一張圖片、所講的每一句話。直到下課鐘響,孩子們意猶未盡的嘆了一聲「哎!下課了。」
看小孩子上課的專注神情,讓我想到學校中最能勝任健康教育課程的應屬校護了。護士的專業,再加上她們的實際工作經驗,對健康教育的素養在國小校園中絕對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如果能由護士擔任健教課程必然得心應手,對成長中的孩子助益更多。怎奈我們僵化的法規:「護士不具教師資格,不能上課。」校方也不敢安排她們授課,結果是孩子錯失了更多生理保健的學習,殊為可惜。
建議教育部,開放學校護士修習部份教育學分管道,讓她們得以擔任健教課程,並給予鐘點費。一方面發揮護士所長、減輕老師負擔,另方面提升健教功能,讓孩子們更能「認識自己」。
(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