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章──想想基地
數學可以很好玩!
──來自人本「數學想想營」的回饋與記錄
文/蕭紫菡
「數學課不只有上數學耶,我們還尋寶、玩遊戲、畫畫……」
在人本教育基金會一月份於台北、新竹兩地辦的「數學想想營」裡,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聲音:
「我的小孩回來告訴我說:『媽媽,我從來不知道數學課這麼好玩!……在學校我們上國語就是念國語,上數學就是算數學,可是,想想營的數學課不只有上數學耶,我們還尋寶、玩遊戲、畫畫……』,以前他分不清楚左右,學校老師跟他說:『拿湯匙的那一手就是右手。』參加完營隊,他說:『可是,媽媽,那樣是不對的耶,想想營的老師把手環套在他的手上,一轉身,問我手環是在左手還是右手,我就分不清楚了…有些事好像不是那麼一定的耶!』這幾天,他還在我們家找了一個會旋轉的音樂盒,上面有個小人,他看著那小人告訴我說,他慢慢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左邊不是別人的左邊……」(家長蔡梅嵐)
「我的孩子目前大班,他在學校都是跟外國人學數學,老師教他二加八,就是把紙上的球一顆一顆地數過去,他總是不太能懂,我自己教他,可能也急,常會跟他起衝突。參加了『想想營』回來,他居然一直拿著課本要我跟他一起做,一直要我告訴他這篇在講什麼、那篇要他幹什麼,現在隨便問他幾加幾,他都能很快地回答,還跟我說,那是因為『數字有祕密』……」(家長孫佑雯)
這樣的回應令人驚訝,「數學」這難搞的科目,怎麼在孩子的世界裡有了這樣的發酵?若我們走回「想想營」的一堂教學現場,或許可以探知一、二。
教學現場:左與右── 一個想像與投射的遊戲
來到了「想想營」一年級教室,孩子的每隻手上都拿著「左」與「右」兩個牌子,聚精會神地看著前方,台上兩個分別被布纏住了左手與右手的助教,正躲進黑布裡,準備要孩子們「猜猜,伸出黑布的手是誰的?」,台上老師一喊出「請作答」,台下的孩子就爭先恐後地高舉著他們的「猜想」,然後,有的,欣喜地大笑,有的則不服輸地喊著:「再來!再來!」
學左右,是對數學做好未來的思考準備
這是一堂教孩子分辨「左」與「右」的課程。或許有人懷疑,這個現在看似簡單的概念需要花什麼力氣去教嗎?不過,回想一下,過去的我們是怎麼學會「哪邊是左邊」?怎麼去看懂「看看右頁的圖」這句話?怎麼知道「3開口是向左」?
用背的?看老師的動作猜想的?就算背好了,猜對了,可是,為什麼對面的人右手,對過來,不是在自己的右邊?為什麼轉個身孩子們常常就左右不清了?
教孩子們「左」與「右」,不僅是教他們一種分辨方向的能力,還是對之後的數學概念做好思考準備。試想,要認識一個數字的形狀(如開口向右的是3),或是了解什麼是「對稱」,或者,將來要弄清楚等號左右兩邊的算式……等,「左」與「右」都是一個先決概念。只不過,大人們似乎忘了過去我們學「左」與「右」經歷過哪些困難,而一下子想塞給孩子們太多圖像與算式,擔任「左」與「右」這門課的老師連棨慧就說:「小時候我學『左』與『右』就特別慢,小三時,我妹妹都會了,我就是不會。」當理解產生了困難,孩子的興趣也就容易有了阻礙。
於是,《數學想想》不同於一般的數學課本,特地將這個概念納入了教材。
一.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
棨慧老師在這門課一開始,先問孩子們說:「你們平常習慣用哪隻手呢?」有的說左,有的說右,棨慧就讓他們從自己習慣的那手先去認識左右邊,棨慧並不以「拿湯匙的那手是右邊」來告訴孩子,是因為班上一定有使用左手的小朋友,她趁這機會順便跟孩子談談使用左手的人右腦為什麼比較發達,及反之亦然的道理。棨慧說,「營上還是有孩子的家長不許他們用左手,我希望藉此讓他們重新認識彼此和自己,知道這沒有好壞的分別。」
二.由情境去認識文字,才會產生意義
接下來,棨慧在黑板上寫了斗大的「左」與「右」兩個字,問問孩子,這兩個字有什麼不一樣?有的孩子說:「左」的下面是一個榔頭,「右」的下面是一個電視機,不管說什麼都好,重要的是,命名是人的規定,要孩子硬去記憶「左」與「右」兩個字,對他們來說並不會產生意義,而是要讓孩子能自己從文字這抽象的符號,自然地發展出一種情境的聯想,無形中,也就記住這兩個字了。學「左」、「右」如此,學數學的精神也是如此。
三.在遊戲中讓孩子運用想像力,把自己投射出去!
認了字以後,棨慧開始講故事了,她說:「有個媽媽生的孩子,是連體嬰,因為很不方便啊,所以,要想辦法動手術把他們給分開。分開了之後,一個人只有左手,一個人只有右手,所以啊,媽媽就把他們一個叫『左左工』,一個叫『右右口』……」上到這裡,棨慧真的把「左左工」和「右右口」給請了出來,就是兩個各纏了左右手的助教。之後請助教躲進黑布後,棨慧問孩子說:「這是誰的手啊?」並跟孩子們玩起舉牌作答的遊戲,教室像是開了個擂台賽。
底下的孩子們一開始不太明白,棨慧要他們把自己的手伸出來,對比一下台上那個翻出手心或手背的手,比較像自己的左手還是右手?孩子在一次次的對比當中,漸漸可以仔細觀察自己左右手的手心、手背長什麼樣子;也開始練習,怎麼藉由模擬台上的人的動作與方向,進而認識自己的動作與方向。
認識了自己,接下來,棨慧請了助教把手環套在右手上,站在台前,問孩子說,手環套在助教的哪一邊呢?「他們往往不太能答出來,因為沒辦法一下子把自己投射到他人身上。」在孩子的眼中,一開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沒辦法想像,別人眼中的世界跟自己的不盡相同,於是,當把手環套在「右手」的助教面對他們時,手環在孩子們的「左邊」,卻不是在助教的左邊」時,他們個個都疑惑了起來。棨慧一樣請他們站起來,依著助教站的方向擺出一樣的姿勢,藉著投射到別人身上去認知別人的「左」邊與「右」邊。
四.如果我是小熊維尼?-模擬,就是「站在別人觀點看事情」的練習
下午,棨慧把矇住眼睛的小熊維尼給搬了出來,並在紙上畫了一個迷宮,告訴孩子:「我們要幫小熊維尼走到終點,不能碰到巫婆,一起來告訴他要往左邊走還是右邊走。」這同樣是個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練習,孩子們雖然坐在位子上,但每個人都得練習「靈魂出竅」,想像自己就是小熊維尼,在每個叉路決定要選走左邊還是右邊的路。
在《數學想想》的親子手冊裡提到一段話:「觀點的移轉,需要『投射』的能力,就是把自己投射在另一人身上,讓自己靈魂出竅,移形換位,最後終於『魔鬼附身』,宛然取代了那人的位置,佔據了那人的視線,透過他的眼睛,更新自己的視野……幾乎所有的生活能力及學習程序,乃至於成熟人格與理性的思考判斷,都離不開這種運用想像的投射,缺乏這種能力,往往是小孩成長與學習的最大阻礙。」
在「數學想想營」裡,教孩子數學,不只是要他們算得快、懂得多,而是野心更大地,想教孩子擁有面對整個人生的能力。
練加法是為了解密碼,數數字是要幫牧羊人找羊
那幾天,「想想營」的許多孩子們,開心地學習著以前總搞不清楚的「左」和「右」,有的還把自己的手印蓋在紙上,要別人猜是他的哪一手?數學真的很好玩嗎?在「想想營」裡,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每堂課,都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發生的,而每個故事背後,都隱藏了一個意思:「數數字」是為了幫忙牧羊人看看他每天放的羊有沒有走丟?算加法是因為巫婆講了一個關於三個和尚的故事,我們得幫她想想怎麼讓三個和尚都有水喝;而聽了古埃及的歷史故事,當你開始好奇那些密碼跟「天狼星」有什麼關係時,也同時發現了每個數字與符號都會有自己的祕密……
聽完故事,「想想營」絕不只帶孩子在冷冰冰的紙上做練習,老師帶著孩子在「虛擬商店」裡做加法練習,在破解古埃及圖騰的密碼遊戲中推理出加法表的算則,還有一連串的闖關、遊戲……算式和數字,開始在孩子的世界裡產生了關係、有了感覺。
我們不見得是最棒的,只是願意回到孩子想事情的方法去看……
除了數學教學,《數學想想營》還接到了下列的回饋:
「我的孩子以前總有一些侵略性的行為,學校說他不太合群,喜歡做怪動作,但參加完『想想營』之後,他回到學校,老師居然說他樂於助人,以前他自己學會一樣東西就學會了,現在聽說他還會教同學怎麼捏陶土。我發現他其實是想引起別人的關注,在『想想營』裡,他就特別要求要把椅子搬前面,跟老師面對面,上課時,老師說他很勇於發表意見,很多事就讓他發言,給他鼓勵,漸漸地,他那些侵略性的行為比較少了…」(家長張如薇)
「數學想想營」的教學,其實跟設計教材一樣,抱著一種「從了解人的狀態出發」的態度,老師江菁頌說:「我們用一種放鬆的態度去對孩子,接受他們的混亂,我們不見得是教得最棒的,只是,我們不急著跟孩子要一個答案,而願意重新回到孩子想事情的方法去看。」
菁頌還說,「很多家長反映,只有幾天的營隊太短,但我認為,《數學想想》需要親子共讀,只要家長願意很努力地檢驗自己怎麼去認知一件事情,跟孩子不斷地進行『猜想與反駁』的遊戲,其實,永遠也沒有『教完』的時候。」
數學沒有教完的時候,因為學習也沒有止境。真正的教與學,是讓孩子先對眼前的世界產生好奇,並清楚自己認知世界的方法,然後,學習與探索才能無所不在地發生。而無論是人本教育基金會企畫出版的《數學想想》期刊或是每年寒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