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4-06-23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6-23》

本期內容
◎ 傳播線上 透視台灣電影工業樣貌(下)
◎ 教育論壇 說一丈,不如做一尺!



傳播線上 透視台灣電影工業樣貌(下)
  ■傳播學生鬥陣
讀本:《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魏玓撰

面對台灣電影業的慘況,我們的政府當局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電影產業在文化產業中具有龐大資本生產與再生產的能力,也就是「瀑布效應」;電影成品雖然需要鉅額的投資,但是在影片完成之後,往往能夠在電影院首映,繼而在有線電視、錄影帶、無線電視、外銷等通路中流通,涉及了龐大的資本流動。因此若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電影工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本世紀初美國之於好萊塢,到近年來竄起的韓國電影,電影的資本能量對於民族國家發展民族工業,是一項不能捨棄的產業。1996年末,韓國總統候選人金大中,提出支持韓國電影的宣言,並將之列入競選白皮書中,他說:「在21世紀,文化就是國力,文化不僅有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而且正成為創造巨大附加價值的產業。」他同時舉例,好萊塢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侏儸紀公園》全球賣座8億5千萬美金,等同於韓國必須出口150萬輛汽車,來說明自己將盡一切的力量,保護韓國電影,全力發展電影產業。

台灣的電影政策,在1980年代以前,一方面視電影為宣傳機器的一部分,當時嚴格的電檢制度、電影製作生產的生產材料(生產工具如攝影機,生產原料如底片)進口的高關稅、缺乏正面的輔導與獎勵,同時透過黨國機器直接介入經營(中央電影公司、台灣省電影製片場、中國電影製片廠)等手段,對於電影製作與內容進行嚴密意識型態監控;而在另一方面,政策對於電影市場則以特種行業規範之,只能以低層次的娛樂活動看待,並放任發行與映演部門由各種勢力壟斷。

1983年電影法正式公布,雖然明訂電影為「文化事業」,但是政府宣傳控制並未消逝,而且也沒有明確輔導電影做為文化事業的具體策略,一般被認為「名不副實」。到了1980年代中後期,國家政策面對持續嚴重萎縮的電影生產,開始轉趨積極輔導,包括開放電影檢查制度,降低電影工業的賦稅,設立電影輔導金制度。

然而,1980年代台灣電影政策的轉變,導因於美國在1980年代之後將文化產業視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收入,並開始對流通於世界各國的文化產品,以智慧財產權之名進行索價;在此同時,美商八大為主的好萊塢勢力則配合美國的政治策略,要求台灣取消外片配額管制,於是台灣政府在1986年對於台灣電影的外片配額管制全面解除,而台灣本地電影發行商也趁機裡應外合,著眼於有線電視合法化之後放映通道的遽增,更積極地發行外片。

此外,這樣的發展又與台灣電影因為生產條件匱乏所導致的產量不足有關,縱使政府在1989年開始提出電影輔導金的輔助,希望能夠提升國片生產部門的能力,但是在本地電影工業獨重發行(外片)的情形下,少數具備發行-製作能力的電影公司(例如中影)往往是這項補助的常勝軍,坐實「大者恆大」;同時,在黨國宣揚國威的心態下,配合本地文化菁英在台灣電影與歐洲藝術電影圈之間的穿針引線,輔導金間接成就了台灣電影在後新電影時期的國際影展路線。

然而從新電影到後新電影,台灣電影業的慘況並未因為國際影展的成功註1而改善,馮建三(2003)引用多種資料來源,整理出美國以好萊塢為首的電影在各國(港、韓、英、法、台)電影市場的佔有率,結果發現台灣獨占鼇頭,在2001年大概有95%的電影市場為美國電影;這意味著台灣的電影市場已經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而這種看似矛盾的發展,實際上是在資本主義體系當中,社會階層兩極化下的文化消費模式註2。

此外,國際影展路線對於台灣電影在國際舞台的拓展,也並未讓台灣的電影政策更具有自主性,在2001年底,新聞局在台灣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把舊有電影法第11條與第40條取消註3。這個動作雖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質註4,但是卻足以突顯出國家角色的軟弱無能。

注釋

註1:這個部分仍待觀察,連這次的坎城影展在內,包括投資或是本地製作的台灣電影已經連續3屆缺席,張世倫(2001)認為:台灣新電影在國際的崛起與參與新電影的許多導演的國際影展策略(也就是這些導演先從大量參與中級影展培養名望,當聲望被知曉後,再進軍坎城、柏林、威尼斯等一級影展),配合當時國際電影圈盛行的「東方熱」、「中國風」有關,而這樣的國際影展策略在勢異時移的情況下,很難被後進導演複製。

註2:參照註[1]。

註3:第11條規定台灣電影有所謂映演主義,也就是政府可以在特定情況下要求戲院要映演固定天數或比例的國片;而第40條,簡而言之,舊式電影法中外國影片進入台灣的時候,政府機關可以依照相關辦法「抽稅」,這兩條從來沒有實施過但卻對台灣電影業有「潛在」助益的法令,在當時WTO的談判裡,我方的談判代表新聞局廣電處,在對方未要求的情況下主動將其廢掉。

註4:刪除第40條對外片徵收輔導金的規定,在1986年即停止,因為當時八大片商訴諸經貿與外交的壓力,在自由化、國際化的口號下,要求我國停止這項政策(李雅惠,2000);而國片近年的狀況更是每況愈下,許多內容平易近人的影片,例如《藍色大門》、《魔法阿嬤》、《美麗時光》,都因為缺乏映演與發行管道而無法與大眾親近。而原本以小眾市場為主的藝術電影,除了也有同樣的情況之外(例如蔡明亮),更多的情況則是,早已不將本國觀眾當作主要的電影觀賞者,而以國外市場為主了。因此,這些法規確實在當時只具條文,但是這些法條只具條文不具實質效力,正凸顯了台灣電影政策決策當局的失職。

媒大事

一、上週「滾石」傳出爆發財務危機,滾石除召開記者會說明並無此事外,旗下藝人例如五月天或老大哥周華健接受問時,都表明支持滾石到底。另外也由於「滾石」的祖產太誘人,「錢櫃」為了取得「滾石」這些膾炙人口金曲的伴唱帶授權,出價高達2億8千萬元。其實,「滾石」最近已把早期膾炙人口的「祖產」,以日本20-Bit高密度技術重製,包括:羅大佑、陳淑樺等人金曲,以「滾石」K2經典專輯再度上市。

小編媒批:其實除了滾石召開記者會所聲明指出,是因為盜版猖獗原因之外,跨國公司與台灣的唱片公司強烈競爭也是原因,許多本土歌手都由來原來小唱片公司跳槽到這些大財團的公司底下,讓這些小唱片公司辛苦努力栽培出來的歌手,(例如之前的蔡依琳與周杰倫)拱手讓給這些大企業坐收最後的成果。

二、近期,富邦集團、統一集團都規劃進軍電視購物市場,王令麟則是對此首次回應。他說,站在東森有線電視的立場,只要有人願意付不錯的定頻金額,東森都樂見有其他頻道商加入電視購物的市場。王令麟並表示東森購物成立4年,業績從開始的年5億元成績,到今年5月單月做到25億元新高紀錄,數字很好看,但事情不容易做。以節目製作人為例,東森購物台現場就有6百多位,比一般電視台製作人還多。

小編媒批:看來王董真是為了賺錢,大手筆給他砸下去了,也說了如果大家要來競爭的話,記得要先繳個定頻費用給我們的系統業者。最後的贏家還是莊家。

三、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雖控制義國超過90%的電視台,但在本屆歐洲議會選舉中,卻被一位對時局不滿的電視女主播莉莉.葛魯柏痛宰,遭遇其政治生涯中最屈辱的一次挫敗。莉莉在義大利備受觀眾歡迎,她所代表的「橄欖樹聯盟」,是由一群不滿貝魯斯柯尼而離開貝氏控制的媒體,或是遭貝氏開除的媒體工作者組成。這個中間偏左的聯盟在本次歐洲議會選舉中贏得31%選票,貝氏的義大利力量黨只得到21%支持。

小編媒批:從義大利的例子看回台灣,是否各位會突然驚覺,台灣總是好的不學,壞的卻總是有樣學像呢?

四、台灣民眾最愛看什麼樣的雜誌?世新民調中心「2004媒體風雲排行榜」調查結果發現,新聞與八卦娛樂兼具的週刊型雜誌最受讀者青睞,其中短時間內就在台灣市場崛起的「壹周刊」,更囊括了多項指標之首。世新民調中心分析指出,「壹周刊」雖然爭議話題不斷,它對台灣社會帶來的影響已深植人心,證明了「壹周刊」已成為引領台灣社會風騷的頭號雜誌,想看八卦,民眾第一個會想到「壹周刊」。

小編媒批:不僅「壹周刊」有如此不錯的成績,「蘋果日報」也一樣在短短時間內跟中時與聯合相互匹敵。但這份調查的前提還是必須提醒各位看倌,因為這裡的媒體環境還是以市場導向,民眾愛看與是否對民眾造成傷害,是必須思考的差異,因為從以前的紀錄看來,「蘋果日報」與「壹周刊」常會為了議題聳動,而作出傷害當事人的舉動。
(回目錄)



教育論壇 說一丈,不如做一尺!
  羅德水(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
在勞退新制於立法院強行通過之後,陳水扁總統於6月15日接見部分勞工團體時,承諾任內一定會兌現對勞工的六大保證,並推動勞動三權入憲。

這樣的宣示看在修法初敗的工運團體眼裡難免覺得刺眼,然而,我們也應當承認,經由不斷的宣傳吹噓,民進黨已經成功營造出扁政府重視人權的國際形象,繼阿扁總統去年獲頒國際人權聯盟年度「國際人權獎」之後,呂副總統也在日前過境美國時領取「人權獎章」,一時之間,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彷彿我國的人權表現已經躋身先進國家之林,台灣真的就好像是一個人權國家一樣。

也的確如此,這些年來,台灣政府沒幹過幾件提昇國內人權水準的事,倒是時常努力地將人權與民主掛在嘴邊,這種口號式的人權宣示在320民進黨勝選之後尤見頻繁,「人權立國」的宣示言猶在耳,但顯然已經過時,阿扁總統以降各黨政要員,現在流行的是所謂「勞動三權入憲」。為了呼應陳水扁總統有關勞權入憲的說法,行政院勞委會主委陳菊月前也在勞委會主管會報中指示成立「勞動權入憲論述小組」,作為修憲先遣作業,而這也正是讓所有關心台灣人權者同感納悶之處,一個動輒要以人權立國的政黨,甚至是以保障人權作為政權正當性的政府,竟然在「工會法」、「勞資爭議處理法」與「勞工退休條例」的修法上選擇站在廣大勞工的對立面,對於這樣說是一套做又一套,連相關勞動法律都無法站在勞動人民的角度去進行修法的政府,台灣人民又該如何相信所謂的勞動三權入憲呢?

行政部門打壓工會絲毫不讓人意外,更為可笑的是,從320以來勢同水火的立院藍綠黨團,在聯手封殺工運上竟然也是默契十足,上台後背棄社運理想的民進黨不用多說,對於泛藍陣營不思檢討敗選原因,竟然繼續執迷不悟自外於台灣8百萬勞工,更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完全暴露出藍綠同為資產階級政黨的本質。

也因此,民進黨與其在接班問題上大作文章,不如重新思考,到底勝選之後的民進黨要與台灣勞工維持什麼樣的關係?而所謂要有長期執政準備的具體作法究竟是繼續向資本家傾斜?還是重新贏得勞動階級的認同?至於國親方面,二連敗的連宋迄今幾無下台跡象固然荒謬,但意圖接班的王馬,如果不能體察台灣社會的脈動並貼近台灣勞工的想法,卻只想著如何建立家軍家將以便逐鹿中原,那不論由誰來接班無疑都將重蹈連宋的覆轍。

筆者以為,說一丈,不如做一尺!在保障人權這事情上尤其如此,民進黨要是真有決心,根本不必等到2006年修憲或制憲,今年9月,立法院新會期開議時,民進黨政府即可兌現其承諾,全力通過工會版的「勞動三法」,而泛藍陣營更應支持工會的主張,避免立委選戰再度失利。

年底立委選舉將屆,各工會組織應將立法院各黨團與個別委員對此次「勞動三法」與「勞退條例」修法的表現,列為年底立委選舉輔選與反輔選的重要參考,以一年來陷入瓶頸的教師組織為例,在深刻檢討之後,從北到南已有多個縣市教師會,將要在年底選舉時,以更為積極的做法輔選教師組織推薦的立委候選人,或許有人要問,為何不乾脆推派自己人參選?惟筆者以為,在教師會與各工會團體實力不足仍無法當選的今天,與特定候選人合作,恐怕是現階段不得不走的路。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