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畫龍點睛、生色增彩的擺飾 by 報主Geoffrey建築師/on 2004/07/19 |
|||
連續談了三期的【隨想雜記】,這一期電子報我們再把焦點拉回來原來的主軸話題,也就是室內空間的活動裝飾Decoration。在聊過了傢俱、燈具、布飾之後,字面上乍看範圍有點廣泛的"擺飾",就是報主Geoffrey要與各位討論的焦點。 大概沒有人的居家(或商業空間)之中沒有任何"擺飾"吧?擺飾或許聽起來並不具備生活必需的機能性,但還真是室內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沒有古董字畫、金盤銀器這樣的蒐藏珍品,但是一幅相框、一瓶鮮花、一個掛鐘或是一個旅遊帶回的紀念品,這樣的東西,相信存在每一個人每一天的生活空間裡頭。 就是因為不具備傢俱或燈具那樣清楚的機能需求性格,隨性的擺飾反而成為屋主個人的風格呈現。一瓶花或一個鐘,可能鮮豔多彩、或許沉穩內斂,擺置在室內空間裡頭,除了突顯這小小裝飾與大大空間之間的關聯風格以外,潛意識也呈現了屋主(使用者)如何看待、定義這個室內空間的心理想法。 舉個例子,某人選擇了反映理性、低彩低裝飾的極簡風格,這時或許白皙少葉的直株海芋就是相當搭配的花飾;若是室內空間趨向宮廷華麗、繁複裝飾的維多利亞風格,那麼艷麗多彩的玫瑰則十分符合整體的意象。花飾(亦或所有擺飾),單一看來似乎展現了它本體的視覺美感而已,實則它已然成為室內空間的一部份,無法斷開與整體風格被一併評價的彼此關聯性。 "擺飾"的另一個價值,在於賦予硬體空間的生命力。我們或許曾有這樣的經歷,一個設計良好的住宅完工之後,可能立即令人感受到這個設計的美感與價值;然而,必須等到畫、鐘、紀念品這些生活層次的擺飾置入空間以後,才能深刻地體驗到這個住宅的生命與人性開始展露。就像沒有展示品的故宮博物院一樣,它所有的精神就僅剩下硬體價值而已。 當然擺飾無奇不有、種類無法匡限,同樣的東西多了起來可能開始由"單一擺飾"往"族群蒐藏"的方向移動,更進一步地突顯了屋主及空間的深層風格。本報的主旨一向圍繞著"設計"二字為題,因此五花八門的擺飾介紹實則並非我們所關切的,報主Geoffrey接下來大致提出兩個擺飾的歸納方向,或許可以與讀者或屋主的偏好相結合。在某某風格的空間裡置入近似的擺飾當有相輔相乘之效,但若反向思考,倘若本來具有某方面的特殊珍藏與蒐集,預先在室內設計上迎合風格並且刻意製造展示或陳列的檯、櫃空間,相信更有機會成為極具個人屬性、並且量身訂製的空間設計作品。 首先,近來還蠻流行的一個趨向,大概可以說是"地區風格"的擺飾吧。所謂"地區風格"只是一個簡單稱呼,也可以是民俗化、地方文化或任何類似的名詞,重點不在於怎麼定位這種風格,而是這樣的擺飾其實是反映了屋主對於某種地區文化的偏愛與喜好;譬如說巴里島的木雕、中國的古玉石器、台灣原住民的蠟染布、非洲的手工打擊樂器等,這些深具地區風格的擺設通常有點年份或帶點古意,質樸形素也反映了受夠現代科技而欲反璞歸真的心情。這樣的擺飾適合以自然、粗獷、簡約、低彩為導向的室內設計空間,當然它們也不可能會有跟大花窗簾或普普畫作擺在一起的機會。 再來,跟地區風格有點相反的,應該算是全球化而帶點藝術風味的擺飾,通常來自於先進國家的設計創意,姑且也可以看做是強勢資本世界的文化輸出。譬如法國設計頑童Philippe Stark為Alessi設計的現代系列餐飾、出自George Nelson之手的義大利Vitra Collection普普風格掛鐘、奧地利Swarovski感性古典的水晶飾品、或在客廳擺放一組美國Bose直柱型音響喇叭,視覺上帶來的喜悅與刺激,恐怕遠多過於實質機能上的滿足。 喔?不要誤會報主Geoffrey以上說的擺飾就一定得是源於異域、亦或出自名家之手的特殊物件,就如同上述所說即便是從竹子湖隨手捎回的純白海芋,也都是妝點空間風采的最佳擺飾。只要記得,室內空間中的擺飾與在商店或展示間內不同,它們已經不僅為了展現自我而存在,重要的是已經提升到融入整體室內設計風格的一個關鍵元素了。 那麼,可以為"擺飾"下個簡單的定義與結論嗎?也許可以,恐怕不行,這答案或許得由屋主或設計師的主觀意志來決斷。有人用滿屋子的Hello Kitty商品來點綴、有人掛滿整牆的Andy Warhol普普複製畫作,只要能與空間相得益彰,即使夠怪、夠炫的擺飾都能輕鬆達到畫龍點睛之效。是的,"畫龍點睛"這四個字,應當就是做為室內設計"擺飾"的最佳註腳吧。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