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小鋪電子報

媒體小鋪電子報
2004.7.30/報主.媒體小鋪

本期內容:
《Watch Media》8月1日節目內容:獨立樂團要走進社會
《唱出公共媒體》我們有權決定我們要什麼樣的音樂媒體 ─ 就從支持媒體公共化開始
《唱出公共媒體》鼓勵音樂文化多元發展,我們強烈支持媒體公共化 ─獨立音樂創作人聯合聲明稿
《努力的唱出公共媒體》公共媒體與搖滾樂
《用力的唱出公共媒體》台灣獨立樂團 該試著親近社會
《流行開講》關於《大長今》的一些聯想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有線電視公共頻道是我們的權利
線上收聽《Watch Media》

《Watch Media》8月1日節目內容:獨立樂團要走進社會



「野台開唱」、「海洋音樂祭」、「春天的吶喊」是台灣重要的音樂盛事,每年吸引不少音樂同好狂歡吶喊、心靈解放,同時也帶起了台灣多樣的音樂風格。雖然台灣的音樂在大型活動的帶動下有了不錯的發展,但卻有人能認為獨立樂團距離社會越來越遠。最近有一群不甘於「音樂只是音樂」的地下樂團發起「鼓勵音樂文化多元發展,強烈支持媒體公共化」的連署運動,他們支持公共廣電集團的成立,並希望未來公共廣電集團後能夠多開闢音樂節目,呈現台灣多元的音樂風格。這個禮拜的《Watch Media》就要邀請這個活動的發起人薄荷葉的鼓手鄭凱同,聊聊台灣的音樂,聊聊他們的活動,聊聊「獨立樂團要走進社會」。


來 賓:鄭凱同(薄荷葉樂團鼓手)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

播出時間:每週日上午8:00—9:00
綠色和平:FM97.3


《唱出公共媒體》我們有權決定我們要什麼樣的音樂媒體 ─ 就從支持媒體公共化開始



文/鄭凱同

我一直都很喜歡骨肉皮的《快樂玩》,記得以前(好像很久了)有一陣子常常在深夜時段的channel V上看到骨肉皮的MV,當時看到的感受其實是又興奮又憤慨,興奮是因為在電視上看到骨肉皮MV的機會不多,能看到真的有一種「賺到了」的爽感;憤慨則是為骨肉皮抱不平,為什麼這麼好聽的音樂竟然被放在那麼冷門的時段才播?

喜歡聽台灣樂團的人一定都能體會這樣的心情,一定都對音樂電視台甚至廣播電台有所期待,期待哪一天能在大眾媒體上看到、聽到自己喜歡的樂團。但是以現在的狀況來講,在電視上看到這些樂團MV或演唱的機會是微乎其微,打開電視,轉到channel V或MTV,充斥的仍然是一堆付錢打片的MV,要不就是跨國唱片藝人的宣傳特輯。看不到閃靈的MV怎麼辦?看不到Tizzy Bac的MV怎麼辦?看不到妮波寺、壞女兒的MV怎麼辦?很簡單,不要再對商業媒體有任何期待了,與其痴痴地等哪天商業音樂台心血來潮播一下,還不如要求政府在公共媒體集團成立之後,規劃一些專門介紹台灣樂團的音樂性節目。

憑什麼我們可以這樣要求?憑我們都是台灣的公民,公共媒體是屬於全民的公共空間,本來就有必要滿足社會上不同群體的需求,只要我們想在大眾媒體上聽到更多台灣樂團的聲音,我們就能以公民的身分向新聞局提出我們的意見,並且要求政府當局將其納入公共電視集團未來發展的參考。這是身為公民的權利,只是許多人都忘記自己還擁有這些權利而已,主動與被動,端看自己要不要珍惜這個權利。

如果不滿於當今商業音樂媒體的現狀,就要行動,有行動,就有改變的轉機,不做,連機會都沒有。要怎麼做?也很簡單,加入媒體公共化運動的行列,積極參與相關活動,遇到對此議題不熟悉的人,向他們說明媒體公共化的重要性,讓他們了解媒體公共化事實上和每個人切身相關,集結更多支持媒體公共化的聲音,讓政府知道,我們是認真的。



《唱出公共媒體》鼓勵音樂文化多元發展,我們強烈支持媒體公共化 ─獨立音樂創作人聯合聲明稿


今年對於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來說,是深具意義的一個里程碑。台灣的樂團文化,經過西方搖滾樂的洗禮以及台灣本土文化的涵養與交揉,已經發展出逐漸成熟的主體性,並且發揮了帶動文化創意的影響力。長期鼓勵與推動樂團創作的春天吶喊與野台開唱,今年也已堂堂邁入第十年,樂團青年前仆後繼,組團創作,唱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在這十年裡,並非只有春天吶喊、野台開唱,除了這兩大音樂盛會之外,音樂社群自籌經費建立音樂表演場地,並且每年頻繁舉辦大小音樂活動,音樂活動的性質從金屬、龐克、搖滾、民謠,到另類、電音、實驗噪音、後搖滾,各種樂風都能激起不同群眾的迴響。這種音樂景況,展現的是十年來台灣樂團文化所孕育的多元音樂創作生命,以及一股推動文化進步與創新的巨大力量。我們希望這樣的生命力能夠更加壯大、完整,讓多元的音樂文化眾聲喧嘩。

在音樂社群的場景中,我們看到了鮮活的創造力,反觀台灣的媒體,卻看不到、嗅不出一絲文化創新的希望。商業音樂頻道裡,永遠充斥著付錢打片的MV以及了無新意的陳腔濫調,再不然就是跨國唱片集團MV的疲勞轟炸。難道真沒有什麼新鮮玩意兒了嗎?有,但是一些有想法、有新意的藝人、樂團,不是被保守的商業音樂電視台認為「太前衛無法接受」,要不就是「不夠成熟」、「沒有市場」。當然關鍵的原因是,他(她)們付不起高額的宣傳費用。因此在當前的商業音樂頻道中,我們看不到音樂創作的有機生命,只有短視近利的商業邏輯,當商業邏輯對上文化價值,文化創造力便顯得一文不值。

當然,在商言商,對於以利潤為營運目標的商業電視我們不敢苛求,但要求以公共服務為目的的公共電視規劃有別於商業音樂電視頻道的音樂性節目,絕對具有其正當性,因此我們強烈支持媒體改造學社與各社運團體的媒體公共化運動,一方面期望結構性的媒體改革能夠導正當前劣質的媒體環境,一方面也希望在媒體公共化步入軌道之後,公共電視集團能提供多元音樂發聲的廣電空間。近日欣聞政府將著手進行台、華視公共化的工作,並規畫成立公共廣電集團。對此我們表示肯定之意與興奮之情,但我們在此也呼籲政府正視音樂文化的多元發展,希望政府在媒體公共化的規劃與決策過程中,能將多元音樂文化的重要性納入考量。對此我們提出幾點訴求:

一、公共媒體集團成立後,應規劃一到多個有別於商業音樂頻道的常態性音樂電視節目,節目製作人必須對音樂有相當程度的專業認識與素養,以提供觀眾對於參加節目的創作藝人、團體有較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二、音樂性電視節目的規劃,可以參考英國BBC家喻戶曉的音樂節目”Later…with Jolls Hollamd”,此節目對於英國樂團文化的推動與發展發揮了重大的影響力。

三、我們呼應媒體改造學社的主張,政府應將中央、警察、漢聲、教育等廣播電台轉型為公共廣播電台,並且納入公共媒體集團。同樣的,公共媒體集團應提供一個頻道或一到多個有別於商業廣播電台的常態性節目。

四、媒體公共化的影響是全面性的,與每一個公民都息息相關,我們對此期望甚高,也希望所有關心台灣文化的公民都能積極參與。

雖然新聞局允諾著手進行媒體公共化,但媒體改革並非一蹴可及,在公共化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的變數,一切都才剛開始而已,我們將與媒體改造學社以及各社運團體持續進行監督,一起為更美好、豐富與兼容並蓄的台灣文化努力。


連署樂團/團體/音樂工作者(中文依筆劃順序排列,英文依字母順序排列):
小白兔橘子唱片、大大樹音樂圖像 鍾適芳、六八書店、四蛇符樂團、奶油哈姆樂團、前交工樂隊主唱吉他手 林生祥、妮波寺樂團、香蕉勇士樂團、骨肉皮樂團、閃靈樂團、濁水溪公社樂團、薄荷葉樂團、廢唱片、壞女兒樂團、Bigsound.org、Green!Eyes、Mojo樂團國璽、Noiz Studio、Tizzy Bac(持續增加中)。

連署網址:http://www.bigsound.org/publicmedia/


《努力的唱出公共媒體》公共媒體與搖滾樂



文/張世倫

最近,一些台灣的獨立樂團,發起了支持媒體公共化的連署活動,讓我想起很多事。不過,一切得從自己的經驗講起。

1988年,我13歲,那是一個只有三台,沒有第四台的年代。漢城奧運將近,突然一股私裝小耳朵衛星的風潮,流行起來。於是,當時的我,每天除了官控商營的無趣三台外,突然多了NHK可看。

日本話,聽無,但我們一家都聽搖滾樂!有了NHK,落伍的,過時的,一成不變的余光《閃亮的節奏》,「閃」邊去!我還記得當年的我,多麼訝異於一個日本的公共電視頻道,居然可以那麼重視搖滾樂文化,原來電視,也可以這樣。

當時的NHK頻道,有一個叫做《Young Battle》的常態性節目,性質類似台灣的歌唱新人王大賽,固定在NHK的攝影棚錄影。可是,裡面的日本少年可嚇死人了,風格從自由爵士到龐客搖滾、從民謠到雷鬼、從繞舌到重金屬,千奇百怪,完全不是當年的台灣人想像中,電視螢幕裡會出現的奇妙景象。當時的NHK另有一帶狀節目《Music Box》,每天主題不同,老搖滾、重金屬、流行樂、舞曲,各擅勝場。

有那麼一天,專門介紹歐美最新搖滾樂的節目(當時還沒有「另類音樂」這個詞)《Transmission》,出現了一個留著娃娃頭,怪模怪樣的矮小女生,用力地用她獨特的嗓子,唱著一條叫做〈Birthday〉的曲子。曲子播完,樂團叫做Sugarcubes,一個來自冰島的小樂團,沒上過任何排行榜,台灣沒人聽說過。十五年後的今天,所有的人都認識這個樂團的女主唱Bjork,島嶼上最紅的連續劇裡,女主角也被叫做「碧玉」。

NHK的音樂節目,不是只有國人熟悉的,較偏向日本主流口味的年度「紅白大對抗」。日本獨立樂界的團體與樂手如Bo Gumbos、戶川純、老將如忌野清志郎等,都三不五時會在頻道中表演。有一次,又是一個日本的獨立樂團演唱會,他們穿著短褲、阿公內衣、涼鞋,狀似河童,用洗衣板跟鍋碗桶蓋作敲擊樂器,大量使用手風琴等,營造出一種具有童趣卻又不失原創的怪異的民間風格。這個叫做Tama的團,台灣年輕人大多一定聽過他們的歌而不自知,因為後來《櫻桃小丸子》的片尾曲就是他們唱的。

NHK是日本的公共電視頻道,它令我印象深刻極了。他的音樂節目,視野既廣又寬,眼光超前專業,不因曲風商業獨立於否而大小眼。

同樣的,在英國,BBC的Radio 1廣播頻道早已成為整個流行文化中極重要的一個環節。其中最權威的主持人John Peel,節目多年來已成為英倫搖滾樂重鎮,他的Peel Session,節目中會請來樂團現場表演,且有自己偏好取捨,這種重視現場、強調品質的原則,加上多年累積的口碑,使得不管多大牌的樂手,都以能上John Peel的節目為榮。任何以為公共媒體必然等於老化、僵化、無聊化的人,都該連上BBC Radio 1的網站,聽聽看人家的公共媒體音樂頻道,精彩程度有多恐怖。

何以公共媒體在歷史經驗裡,較能保障獨立、非流行、及搖滾音樂的空間?這是因為商業媒體,追求利潤,好回報股東,凡事多所考量短期廣告營收,幾乎多以收視率當唯一指標。在此政經條件制約下,即便商業媒體中,出現一、兩個優秀、認真、具有視野的音樂節目,大多也無法長期持續,一兩季後便在廣告壓力下草草收場。這種單點的、短暫的、曇花一現的音樂節目,對於需要長期累積的青年文化來說,沒有累積性的效果,更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媒體空間,供搖滾樂手/樂迷培養、積累、交換他們的音樂經驗。

不過,有了公共媒體,也不必然保證搖滾樂文化就能紮根茁壯。公共媒體的背後,還是要看主其事者的視野與眼光,是否足夠,還是只沿襲現在台灣公視的節目模式,保守守成,缺乏對青年文化積極的開創性。但至少,有了公共媒體制度,因為他必須向所有公民(包括年輕人在內)負責,而不需屈服於商營媒體的股東及利潤邏輯,因此,也就有了公眾想像、介入、及鼓吹的空間。所謂「公共」,是極為複雜的混合體,青年文化與搖滾樂,怎能缺席?

這份宣言,就是這種介入與想像的第一步。


《用力的唱出公共媒體》台灣獨立樂團 該試著親近社會



文/管中祥

海洋音樂祭的吶喊在七月的燥熱中響起,卅萬人潮擠爆了北海岸。歌手、樂團、小販、條子以及喜歡沾惹音樂的朋友在日漸被破壞、侵蝕的沙灘上嘶吼狂放,享受夏日晚風與紛雜樂聲。

這只台灣的音樂盛事之一,接下來的「野台開唱」以及年初舉辦的「春天的吶喊」,一次次地吸引人潮與錢潮,也帶起多元樂風,激發非商業體制下的音樂創作能量。不過,就在獨立樂團逐漸蓬勃的同時,未來是否會像許多音樂前輩進一步地透過音樂影響政治、改造社會?或者,這些音樂聖典只是獨立樂團與公共事務隔絕的另一條線?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其實,台灣也有少數的獨立音樂工作者參與公共事務與社會改造,不論是早期陳明章、朱約信、「黑名單工作室」,或者近年來在社會運動經常出現的「交工」、「黑手拿卡西」以及「飛魚雲豹」,都顯示對不義政治的批判,與傳達社會的不滿與憤怒。不過,除此之外,大多數的獨立樂團與公共事務似乎沒什麼多大的關連。

雖然如此,「薄荷葉」、「Tizzy Bac」、「閃靈」、「濁水溪公社」等獨立樂團正在進行「鼓勵音樂文化多元發展,我們強烈支持媒體公共化」的連署活動(活動網址:http://www.bigsound.org/publicmedia/),卻讓我們看到音樂人的另一種生命力。他們說,「商業音樂頻道裡,永遠充斥著付錢打片的MV以及了無新意的陳腔濫調,再不然就是跨國唱片集團MV的疲勞轟炸」,因而期望未來在「公共媒體集團成立後,應規劃一到多個有別於商業音樂頻道的常態性音樂電視節目」、「提供多音樂發聲的廣電空間」。除了發表聲明,他們也打算舉辦演唱會喚起更多朋友的加入,這不僅是音樂人為自己爭取多元音樂的公共空間的活動,更是親身參與社會、改革媒體的實際行動。

張鐵志在他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書中,介紹了近五十年歐美獨立樂手與主流藝人為何及如何參與社會改造的過程。他們反戰、反貧窮,反歧視、反全球化,以及媒體改革,不但以音樂撼動政治,甚至也親自參與社會改革。書中特別提到:「創作者可以透過不同的詞曲、表演方式,以及實際社會行動召喚出不同的行動主體…與進一步的社會實踐」。顯然的,台灣獨立樂團普遍是與政治、社會疏離的,但音樂與政治、文化、社會卻是層層相扣,獨立音樂人在享受音樂解放的同時,也許還可以試著拭去音樂與公共事務間的那條界線。


《流行開講》關於《大長今》的一些聯想



文/魏玓

最近台灣電視圈的一個話題,是韓國古裝電視劇《大長今》在台灣獲得了超過4%的收視率,僅次於第一名的《台灣龍捲風》。許多人已經指出,《大長今》不但劇情感人,演員演技傑出,而且融入許多引人入勝的韓國歷史和文化元素,包括飲食、醫病,和宮廷政治等等。簡言之,是一部內涵豐富,但是通俗近人的電視劇。

有論者已經提醒我們,這樣的作品,其實是來自於韓國公共電視,而且過去幾年來,許多在台灣引起收視熱潮的韓劇,也都是韓國兩家公共電視的出品。這個啟發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改變了台灣觀眾對於公共電視節目的想像,以及公共電視角色和功能上的思考侷限;這樣對於促進公共媒體制度在台灣的發展,也就有非常正面的意義。

韓國公共電視制度可以解釋韓劇如此優質的條件(當然,我們對這個面向的了解還大有空間),但是我們也可以來思考另一個面向的問題,亦即台灣電視環境的因素,才能夠更幫助我們掌握韓劇在台灣受歡迎的原因。

以現代社會為背景的韓國偶像劇來說,跟台灣觀眾經驗上共通性比較高,也比較容易被接受。然而類似《大長今》,以及稍早之前也相當受歡迎的《明成皇后》,卻包含了非常多韓國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元素,照理講,進入這樣的文本門檻較高,那麼為什麼台灣觀眾可以站在一個欣賞和分享,而不是無趣甚至排斥的立場,去接觸這樣的文本呢?

這裡也就牽涉到一個條件,那就是台灣商業電視市場的構造,從大約1999年開始,提供韓劇穩定的播出管道。當時沒有一部韓劇收視率在1%以上,但是成本相對較低,與日劇的替代性較高。常態穩定的播出,就像撒種在一塊固定灌溉的田地,而2001年的《火花》,首度將韓劇的收視率推上接近3%,也就有如開花結果。從此之後,這塊市場,也就站穩了腳跟,而觀眾跟這些作品的互動,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寬容度。

一來一往,台灣的電視環境,非但無法穩定創造出叫好又叫座的電視節目,而且更提供了充分的管道,讓外來的電視劇得以茁壯。我們當然樂意見到更多外國(不只是美、日、韓)的優秀節目,但是如果我們自己的節目生產無法制度性地發達,那麼這樣的文化交流,也就沒有更豐富的可能。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有線電視公共頻道是我們的權利



文/管中祥

這幾年社區大學陸續開辦影像紀錄的課程,鼓勵學員在地發聲,同時也開辦「影像教育師資培育研習營暨工作坊」企圖帶動社區大學的影像教育。的確,自己拿起攝影機,試著說自己與他人的故事,不僅是件有趣的事,這其實是在媒體日趨集中壟斷的現在,一種對抗主流媒體價值與展現傳播公民權的手段。

其實,不只社區大學有這樣的想法,最這幾年包括「全景傳播工作室」等紀錄片團體也投入相關的研究活動,另外,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台南藝術學院也以「本土」、「在地」為基地進行地方紀錄的拍攝。

雖然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不過,要接著要思考的問題是,這些影片可以透過什麼樣的通道放影?因為一部再感人的影片如果沒有放映的場所與機會,那麼紀錄者與被紀錄者的心情感受與生命經驗是很難與更多的朋友分享的,同時,如果還期待透過紀錄片能捲起「運動」能量,那麼,除了影片能感動人外,讓大家看得到也是另一個重要關鍵。

目前紀錄片的播映管道除了公視每週四晚上的「紀錄觀點」節目外,大多集中在學院以及相關的影展、研討活動,有心的朋友會把影片帶回拍攝所在與當事人一同體會。相對的,在目前的商業體制之下,我們似乎很難期待主流媒體願意「施捨」時段,讓這種有生命力的影像紀錄輕易地傳遞與分享。若是如此,在資本體系,利潤導向的媒體環境中,我們若還期待紀錄片能成為「運動」的動能與基地,似乎得還再加把勁。

不過,事情似乎沒有這麼糟,目前現有的傳播法規中便已提供我們免費放映影片的管道。有線廣播電視第25條中便明確規範,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必須「免費提供專用頻道供政府機關、學校、團體及當地民眾播送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並且也依該條文制定了「有線電視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使用頻道規劃要點」。換句話說,在現有的法規裡已經保障了我們免費使用媒體的權利,社區大學、影像工作以及一般民眾都不應該輕易放棄這樣的權利。

事實上,我在世新大學媒體識讀課程中,便曾經與學生我們製作了幾部有關大文山地區的影片,為了讓同學更能體會到自己本有的傳播權力,修課的同學必須親自與台北市的公共頻道接洽,依照有線電視法要求系統業者播出我們製作的節目,親自了解與體會什麼是課本裡所謂的「傳播權」、「公共頻道」、「在地發聲」,讓知識與實踐更緊密的結合。這些影片經過一些必要的程序後,順利地在台北市的77頻道放映。
 
當然,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未必願意提供這樣的服務,許多的地方政府也缺乏積極作為要求業者屢行義務,因此,大部分的公共頻道不是沒有開放,就是閒置,或裝填業者及地方政府的宣傳廣告。不過,透過媒體發聲是我們的傳播權利,有線電視法也賦了我們再現與意見的公民權,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們必須要回來。因此,除了拍攝的影片可依法要求有線電視業者播出外,社區大學的相關課程與活動,也應該進一步的要求第四台業報導或放映。

從在地發聲、傳播權解放的角度來看,社區大學進行的影像教育是重要且必須的,因為他不僅是把攝影機與麥克風交回到人民的手中,同時也是社群分享、帶起社群意識與行動的重要利器,不過,再怎麼動人的內容如果沒辦法與別人分享,那麼很容易流於孤芳自賞,也很難捲起社會能量,因此,打開通道是重要關鍵,而有線廣播電視法中關於公共頻道的規範,早已是我們應享的權利。


線上收聽《Watch Media》



星期天上午8:00是有點早,平常要起來就很難,更不會因為要聽「Watch
Media」特別早起,不過,如果你想聽聽這個節目,或者,你擔心錯
過精采內容,但又不願或懶得早起,沒闗係,那就來個線上收聽吧!
保証聽不到黃鸚出谷,但絕對讓妳至少半點滿足!錯過了週日上午8:00
沒關係,依然可以24小時線上收聽。

線上收聽「Watch Media」有幾種方法:

如果你想體會同步即時的快感,享受有廣告,與吃螺絲專業表現,就
請妳到:http://www.fm973.net/

如果妳想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隨時收聽,就請你,
先到媒體小鋪(http://www.benla.idv.tw),再從首頁點選線上
收聽《Watch Media》,就可以一邊參觀小鋪總部,一邊聽聽線上廣
播。

當然,如果覺得有點麻煩,或者太囉嗦,那就直接按下頭的網址囉!
http://utenti.lycos.it/deerwen/ptb/list.php?forumid=17


報主的話:
有朋友說,《Watch Media》線上收聽的內容太久沒有更新了,金拍寫。找個理由回應一下,因為,前陣子學校及公共化運動太忙了,再加上,媒體小鋪目前是「一人集團」(雖然有許多朋友贊助相挺,但發報及網站更新是一隻小貓在進行),所以怠慢了,還請見諒。再次拍寫。好了,現在放暑假了,藉口也應該不存在了,會快快去更新的啦。(五分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