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養一個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錢?
A:曾經有人估算,生養一個小孩的花費,包括生育費14~16萬元、養育費236萬元、保姆(白天)及教育費(含學校的學雜費及才藝補習費,培育至研究所畢業)250萬元,合計約為500萬元。而且這是公立學校的學費,假如讀私校或留級、重考、延畢,花費還要往上追加。
其中,每到子女升學考試的年齡(國三‧高三‧大四),都會有較大的支出,因為會多出一筆補習費。因此為小孩存教育金時,最好考慮到這3年出現一次的高峰期。
根據調查指出,養育小孩的費用,約佔家庭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很多人因此視生養小孩為畏途,不過,本身有兩個小孩的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卻有不同看法。她認為子女中學階段的教育花費較多,特別是私校的學費昂貴,但上了大學之後,學費大可讓孩子自己來賺,父母只需扮演支援的角色,因此幫子女準備100~200萬學費就已足夠。
課外才藝方面,由於未來全球經濟的主戰場,將由美國轉移大陸,因此除了英語要學好,夏韻芬認為國學基礎也很重要,不過後者是補習班學不來的,還不如多花時間帶小孩去書店、圖書館看書,成效比送去作文補習班更好。至於繪畫、音樂、舞蹈等才藝,抱持怡情養性的態度,在小二之前可以多方嘗試,之後就應該有固定的學習項目,假如孩子哭爹告娘不想去,也不用強迫,把錢省下來做其他規劃反而較好。
Q:如何籌措子女教育金?
A:不管是從投資收益或複利效應來看,愈早籌措子女教育基金愈好,假如能把時間拉長到15、20年,需要支付的成本也愈低。
不過,小孩出生的前幾年往往花費最高,加上這個階段的父母經濟基礎也較為薄弱,如果硬要擠出錢來投資而導致生活品質降低,反而得不償失。金融業者建議,即使無法在孩子學齡前開始投資,小孩進入小學之後,也一定要開始積極規劃。
其中,定時定額的基金是理財專家最推薦的投資方式,而過去吃香的儲蓄型保單,則因為目前利率太低與通貨膨脹疑慮,而不列入推薦商品。
至於投資標的,可根據動用這筆資金的時間來做選擇,離小孩使用教育經費的時間愈長,可選擇風險性較高、潛在報酬率較高的標的,如果離需要錢的時間愈短,投資就應該愈趨保守。
Q:不養小孩,可以省下1,000萬?
A:養小孩要費心費力,很多人決定當個不生小孩的頂客族,但是不養小孩,真的可以省下1,000萬嗎?
夏韻芬的答案是:並不會!因為很多頂客族少了孩子的負擔,在消費上更肆無忌憚,可能把錢花在車子、旅遊或其他奢侈品上。假如沒有做好理財規劃,頂客族不但無法省下1,000萬,更可能連小額存款都沒有。
Q:保姆費太貴,辭掉工作帶小孩是否較划算?
A:根據主計處調查,父母若無法親自照顧小孩,每一個小孩的托育費用每月高達新台幣15,041元,3歲前可能就花掉父母50萬元。因此,很多家長會思考是否該辭掉工作帶小孩,不但省下托育費,也可以陪孩子長大。
但談到錢的部分,通常夫妻任何一方的薪水,都比托育的費用來得高,除非有兩個以上年齡相近的孩子,否則並不划算。倒是家長可以在孩子的開支上盡量動腦筋,例如小孩成長速度快,衣服未必要買昂貴名牌,若能跟親友、甚至網友交換更好。
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
夏韻芬認為,跟孩子分享理財觀念是當媽媽很重要的功課,與其在身後留一筆財產給小孩,不如讓他從小就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理財教育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而且大人「以身作則」最有效。譬如帶小孩到超市購物,在選購過程中讓他瞭解現在的物價、如何買到物美價廉的食物;從壓歲錢開始鼓勵小孩儲蓄、做理財規劃等。
同時,父母也要讓小孩明白:ATM櫃員機不會自動吐出錢來,刷信用卡到頭來還是要付錢,讓他適當瞭解家中經濟狀況,其實都是很好的理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