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小鋪電子報

媒體小鋪電子報
2006.10.28/報主.媒體小鋪

本期內容: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觀察專刊03號」出刊了
歡迎收聽「Watch Media」
何必花錢買謊言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八堂星期一的課:媒觀講堂第一堂:媒體識讀與傳播權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觀察專刊03號」出刊了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觀察專刊03號」出刊了,內容精彩,你想知道本季有哪些兒少節目獲得推薦嗎?電視台規劃這些節目的出發點是什麼呢?除了公佈第4季優質節目推薦名單外,我們也邀請了評審分享觀看心得。評審特別叮嚀,不論電視節目再怎麼精彩,父母的陪伴、分享,與孩子一同討論,是絕對不能取代的。 

另一方面,您一定注意到台灣有越來越多的新移民,您周遭的新移民與媒體中的形象是否大不同?本期我們特別規劃了媒體中的新移民專題,檢討媒體對新移民,特別是"外籍新娘"報導、再現的迷思。同時透過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長林金惠「我們應是一家人—給大眾媒體的一封信」,以及美濃識字班的介紹,還有夏曉鵑老師所著《不要叫我外籍新娘》書介,讓您從多元的面向認識台灣的新移民。


欲索取專刊請電洽(02)2703-4035 或電郵至:media.wathch@msa.hinet.net ,數量有限,請把握機會。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會 http://www.mediawatch.org.tw/


歡迎收聽「Watch Media」

所有過期節目與節目預告
盡都在此:http://podcast.blog.webs-tv.net/watchmedia
歡迎收聽! 


何必花錢買謊言

文/管中祥

法國無疆界記者組織發布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最新年度評比,台灣的新聞自由排名從去年的第五十一名躍升至第四十三名,不僅高於日本的第五十一名,甚至優於美國的第五十三名,台灣的新聞自由度又往前挺進。雖然,不清楚無疆界記者組織是否將「置入性行銷」這種柔性控制的方式列入評比項目,但對於大眾而言,台灣媒體不僅享有新聞自由,甚至也有不少人認為台灣新聞過度自由。

在學理上把「新聞自由」視為一種義務的權利,亦即,媒體比一般人更容易接近權力的消息來源,享有較大的社會容忍度,也因此必須承擔相對的義務。包括:監督權力者、提供正確的資訊。

從某個角度來看,台灣媒體的確監督了權力者部分施為,但可惜的是,大多在人格特質上打轉,無力提升至政策層次。另一方面,由於媒體「黨控商營」的特質,也使得媒體的監督只侷限在特定的監督對象,而非包括在朝、在野,與資本家等整體的權力者。

除了對權力者監督的自我設限,媒體也未能善盡提供正確資訊的義務。

日前新聞公害防基金會發表的報紙觀察報告指出,今年八、九月主要報紙的「烏龍新聞」高達二十則,超過六、七月的十五則。這幾年來,新聞錯誤、造假、烏龍的情況層出不窮,但罕見媒體或媒體人願意為自己的錯誤報導道歉與負責。不過,媒體長期的種種不當表現也逐漸失去民眾的信任。愛德曼公關公司24日發表的亞洲利益關係人報告,調查了亞太十國受訪者對政府、媒體、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的觀感。其中台灣受訪者對台灣媒體的信賴度,只有1個百分點,是十個國家中最低。

如果媒體無法得到社會的信任,似乎就已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民眾投下的不信任票,也突顯了閱聽眾對媒體的制裁。不過,社會制裁的力量還能更強大些,除了展現出集體的「不信任」,如何透過公民的力量讓說謊成性的媒體退出市場,甚至面對社會更大的直接批判實在有其必要。

提供正確新聞是媒體專業的最基本的要求,媒體未能提供正確資訊,根本就是違反這個行業最基本的規範,即使我們跳開「專業」、「道德」,從純粹商業的角度來看,提供不實資訊(商品)更是有違商業道德,而這種賣假貨以賺取利潤的欺騙行徑,就是巧取閱聽眾的金錢與情感,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讓自己陷入謊言充斥的資訊中,更沒有必要花錢買謊言、買假新聞,滿足媒體不當獲利的貪慾。

一般商品造成的影響往往只是少數人,然而,媒體產品卻可能整體社會及文化的傷害,就如同我們無需忍受不誠實廠商提供的瑕疵品,面對總是提供錯誤、造假的媒體,我們除了拒絕,不要花錢買謊言外,更要大聲表達我們的不滿,否則,當媒體無法感受壓力,進而積極改變,我們將永遠活在謊言建構的世界。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魏玓

自從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在國際市場大放異彩之後,幾位數得出來有點國際知名度的華語導演,幾乎一股腦地投入古裝武俠電影的拍攝,其中又以中國導演和中國電影產業最為積極。

中國憑藉著優勢的產業條件、人文地景和市場規模,確實是個發展現代武俠電影的好地方。與李安、侯孝賢等在國際上齊名的張藝謀率先上陣,2002年先推出《英雄》,在中國市場創下兩億人民幣的歷史紀錄,在西方市場雖不如《臥虎》那麼風光,但票房也不差,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也上了榜;於是2004年再接再厲推出《十面埋伏》。

1980年代在中國跟張藝謀堪稱一時瑜亮的陳凱歌不甘寂寞,結合香港、韓國、日本等地資源,在2005年導演了《無極》,預算達到創紀錄的4千萬美金。另一位晚近在中國電影市場冒出頭的導演馮小剛,在今年也跟著推出了《夜宴》。

這一系列的古裝武俠(各片分別融合了歷史、奇幻或戰爭元素),第一個共同的特色是講究排場規模。不僅製片預算都超過一千萬美金,演員組合也是一部比一部驚人。張藝謀兩部電影幾乎用盡了中港台三地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男女演員,《無極》更是找來日、韓紅星真田廣之和張東健,打造夢幻卡司。此外,包括攝影、美術設計、配樂和武術指導,也都是國際級的陣容,像是譚盾、葉錦添、程小東、袁和平等。當然,大筆的預算加上中國大陸特有的美景,每部電影的場景也都是極盡雕琢之能事,讓觀眾驚嘆連連。

形式元素如此強調鋪張,若是故事和內涵能夠紮實豐富,撐起華麗的外殼,也就罷了,問題是,這些電影的表現都讓人相當失望,甚至一部比一部還糟糕。《英雄》不文不白的對白和不盡合理的敘事,已經引起許多質疑,但至少還有其創新之處。《十面》裡頭為了武打背景能夠從秋天變化到冬天,「不死的小妹」已成為台灣觀眾之間的笑話。等到了《無極》,連中國觀眾也受不了,甚至有網友製作了搞笑諷刺版,掀起風波。最近的《夜宴》毛病一樣,不符史實和邏輯的故事鋪陳,有批評者說:「華麗得不知所云。」

迷信大卡司大排場,抄襲既定的華麗公式,以為把武打動作拍到最美,人物場景塑造到最精緻,就等於票房保證的迷思,已經把華語武俠片引入一個死胡同。最近張藝謀再一部創預算紀錄的新作又要上映了,會不會又是另外一部金玉其外的電影?


八堂星期一的課:媒觀講堂第一堂:媒體識讀與傳播權


紀錄整理 胡耿維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開辦「媒觀講堂」課程,這是媒觀會舉辦一系列媒體公民教育的第一堂課,講堂主講人管中祥一開場,便以媒體大規模報導320選舉時,許多國外親友看媒體報導政治抗爭後,打電話詢問台灣是不是將發生戰亂為例,點出了當時的台北在媒體報導與真實生活的差異。

管中祥指出,討論改革媒體、以及媒體識讀教育的想像與目的時,必須先回到最基本問題──「傳播是什麼?」開始了解。傳播(Communica-tion)原意,指的是雙向溝通,是一主體與另一主體透過媒介通道進行互動,在主體互動時,除了能各自表達意見,展現差異,還能在溝通的過程中認識彼此。

不過,在目前遭到壟斷的媒體生態中,媒體未能扮演不同社群溝通的橋樑。管中祥以新移民為例子,媒體並沒有提供新、舊住民彼此認識的管道,造成新移民大量接收本地資訊,本地人卻反而看到許多對新移民的扭曲報導現象,媒介失去了作為文化展現的公共空間應有的功能。

看見背後的主導機制

管中祥進一步解釋,面對類似新聞的呈現、以及產生這樣現象,是媒體機構背後的相關權力機制所造成,但一般閱聽眾往往只能看到彰顯於電視節目上的選擇、組合,甚至扭曲過的「符號」,無法看到這背後的權力機構。

閱聽眾在這樣媒介關係下如何能夠「耳聰目明」?管中祥指出,這就是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教育的重要目的,一方面要讓閱聽人了解媒體如何生產資訊,以及理解隱藏在其背後的價值觀,另方面,還要有能力近用媒體,甚至改變媒體的生態。

Media Literacy中文可翻譯為媒體識讀、媒體素養、或是媒體公民教育,不論何種翻譯方式都點出媒體識讀教育與日常生活的相關性。因為媒體對民主社會影響極深,公民對政治資訊的理解大多透過媒體,因此,當我們能夠辨別媒體資訊的真偽與潛藏價值,才能進一步作出政治選擇。

此外,媒體是社會公器,是公共領域,當人們有使用媒體的權利與能力,才能在媒體中表達對公共事務的看法,這不僅是民主社會展現多元意見的重要過程,更是基本人權的實踐。

新聞是再現 而非事實

回到新聞呈現的部分,閱聽眾在電視上所看到、聽見,其實都只是媒體對事物的「再現」,這個「再現」是符號選擇、組合與加工的結果。亦即,閱聽人所接觸的,其實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事件被新聞記者選擇、組合之後的呈現,不過,符號並不只是符號,再重新組合之後,反而有了另一層新的意義。

管中祥以車禍的現場為例,許多現場目擊人對於車禍的說法與解釋能力各有不同,這些解釋的差異,可能是看到的角度不同、目擊者的表達能力不同,甚至也可能是現場的轉述者與肇事者或被害者有不同的利害關係。

車禍現場目擊者的說法與詮釋已經如此南轅北轍,更何況不在現場的新聞記者,他們對現場的理解還會經過新聞室的各種加工過程,也難怪,我們看到只是新聞的「再現」,而非「事實」。

錯誤引導 汙名精神病

除車禍現場之例,管中祥也以三立報導精神病患為例,新聞的選擇與組合事實上存在製作者價值觀。他指出,新聞中把疑似精神病患的犯罪行為配合上「被咬的小孩」、「凌亂的客廳」、「鄰居的負面評價」、「電影人魔的驚悚片段」以及「專業醫師的分析」組成充滿偏見的報導,意圖要告訴觀眾「精神疾病會咬傷自己的小孩」、「是可怕的」、是「社會中不定時炸彈」等。

但實際上,精神病有數百種,並不是所有精神病患都會攻擊人;另方面,一個人的病因和犯行的關連性必須經過醫療單位與法院判斷,但媒體便宜行事的報導方式卻造精神病患的污名化與刻板化,對病友、家屬,醫療及社工人員,甚至對社會大眾都是一種傷害。

新聞素材的選擇以及重新組合深深影響了新聞的呈現,除了以上例子之外,管中祥再以聯合報、自由時報9月10日到13日的頭版頭條為例,說明這四天兩報頭條新聞的差異。聯合報大量並正面的報導倒扁行動,自由時報卻很少著墨,或者強調運動的負面意義,這樣的差異其實受到報社立場、老闆意見的影響,因此,閱聽眾有必要了解媒體背後的生產結構,才能進一步判斷媒體資訊的偏向。

大膽尋找改變的力量

最後,他呼籲觀眾,必須思考自己不應只是單純的消費者,更是積極的媒體公民。閱聽眾除了瞭解媒體的特性之外,更應知道自己應有的權利,包括對媒體發出不滿的聲音,透過媒體表達各樣的意見。管中祥指出,前陣子關心媒體的公民,對於TVBS等電視台追逐王建民的隱私表達不滿,最後TVBS促成向王建民及社會大眾致歉,這些積極的行動可讓媒體看到不同意見,並且進一步改善。

最後,管中祥也提醒,既有法規也保障公民近用媒體的權益,例如在有線廣播電視法中就明確指出閱聽眾可以依法提供自己拍攝的藝文性、社教性影帶,要求地方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播出,這就是落實閱聽人傳播權益的基本方式。

管中祥指出,媒體識讀教育可以賦權、培力(Empow-er),讓公民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內容,不僅在於「認識媒體」、解讀媒體,同時也要進而改革媒體,讓媒體資訊與文化的生產不再是只是單一、或是特定的面向的呈現,而是多元觀點的呈現以及被了解,進而促成民主社會的多元溝通與發展。





報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