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錄版本曾刊載於 2007.01.27 中國時報 A19 時論廣場
感謝華昌宜教授同意崔媽媽電子報於網路上轉載本文
此次東華大學楊姓同學因涉入與房東糾紛而自殺身亡一事,又再度引起社會及媒體對學生住宿問題之關注。經過熱心的「崔媽媽」推動,昨天洪秀柱及賴幸媛二位立法委員亦召開媒體會議。教育部再次被要求提出一個整體學生宿舍政策。迄今各界訴求乃在教育部要責成各校加強專業輔導人員、增強地主、學生、學校之溝通、及推廣法律知識等等之管理層次工作。此等改進有其立即效果,但教育部若僅就此方向提出-宿舍政策,則未免太將就現實,而失去一次提昇我國大學教育環境的機會。
歐美優良大學,很多是將教育與生活結合,而以學生宿舍為培育基地。台灣去參觀過英國的牛津、劍橋、或是美國東岸各名校的人不少,或是從一些電影上也可看到,應知他們的大學本部學生是分住在互相競爭的各宿院,內有膳廳、一切育樂設施、圖書館,且各有駐院教授導師、助教。這是學生的生活單元,課堂外的學習中心,社交網絡的建立地,也是人格的養成環境與心理上的認同對象,要追溯他們的菁英教育的培育方式,應從此處開始。
我國舊時書院亦有給合求知與身教的傳統。在今知識割裂的時代,更應有以生活環境來整合大學教育的需要。可惜有此認知者不多,台灣目前大學生及碩、博士生129萬人,學校宿舍供給僅約25萬床,前年申請宿舍者47萬人。後者是針對當今宿舍的質與內容及價位而言,若能增強宿舍的生活及培育功能,即使不採取國外名校之強迫住宿制,宿舍需求量亦將暴增。而學校與教育部是將蓋宿舍視為耗費資源,為不得已之負擔。在管理方面,則以學生不出事為最高目標。對於在外租房則態度暖昧,不知應採什麼政策與措施。還記得不久前文化大學校外租房失火燒死兩學生的事件嗎?這些危險依然存在,不因房東與學生間緊張關係之改善而消失。
要通盤解決大學生住宿問題,以及進一步寓教育於居住而不增加學校負擔的機制不是沒有。現正開始推動的BOT,若加以改良即可大致達成目標。BOT意指學校出地,得標廠商須負擔地租、回饋與權利金等,而後自籌資金建房出租回收,若干年後將房繳回學校。目前多由營造廠得標。後者現多已能與校外租屋市場競爭而牟利,但僅止於此,並無力亦無意願將宿舍意義提昇如上所述之境界。教育部若有新宿舍政策,應修改規章,免除一切地租、回饋及權利金,而以經營管理培育計劃列為競標條件,學校更須以導師之引進來配合。未來學校之評鑑須以有無達到國外一流大學之住宿生活環境為重要項目,如此多管齊下,相信台灣的大學教育不久後會展現新的一頁。
這種層次的大學宿舍革新,須由政務官出面擔綱推動。教育部社正勝部長學術修養深厚,亦多有創意,但以往多限於詞句方面,且動輒得咎(如「罄竹難書」、「三隻小豬」等),何不此次乘時推行一項有創意的大學宿舍政策,成功後必能在教育史上留名。東華大學楊同學亦將感到安慰於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