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觀點】
現代舞
modern dance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現代舞
【外文詞條】modern dance
知識分類:舞蹈
《凱薩琳之輪》,一齣由撒普(Twyla Thrap)於1981年編成的現代舞。
|
20世紀初作為對抗當時盛行的戲劇舞蹈形式而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場革新運動一方面從根本上反對日益衰落、耍弄空洞技巧的古典芭蕾,另一方面又反對毫不關心與觀眾交流的所謂「解釋性」舞蹈。現代舞是作為反映感情的一種手段而發展起來的。它拋棄了芭蕾的神話故事和浪漫傳奇,而以原始的宗教儀式和古代神話以及那個時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作為題材。對於現代舞來說,動作是由信息促發的,主張舞蹈的功能,認為跳躍或轉身這些動作都必須出於感情和戲劇結構的原因,絕不是單純為了展示動作。與芭蕾的對稱圖形相反,現代舞的動作往往醜陋、粗俗和扭曲。關於體態美的新觀點︰強調表現力勝過魅力,在表現恐懼時身體依靠自身力量向裡蜷曲,表現憤怒時身體不斷強烈抽搐抖動等等。現代舞最常用的演出服裝是黑色普通緊身衣,兩腳赤露,布景十分簡單。
20世紀初期的現代主義對舞蹈影響巨大,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和人類學。前者強調人的行為動機,主張如實宣洩感情。同樣,現代舞藝術家們也努力重新發現傳達主觀經驗的動作的力量,而這一趨向曾表現在題材和結構的選擇上。現代舞的題材涉及人類的私生活和激情。結構上摒棄了懸掛在一根脆弱的情節細線上的外表華麗的動作,每個動作都為表達感情服務。現代舞接受了古老的觀念︰舞蹈的巫術和宗教的工具,是通過那些為消除惡魔或促進生長和繁殖而制定的神聖禮儀,使一個社會賴以生存的手段。他們認為劇場是具有潛在魔力的地方,在這裡人的靈魂可以通過生氣勃勃的舞蹈動作得到淨化和興奮。
現代舞在其發展過程中從其他藝術中汲取了技術靈感,跟立體派、表現派和野獸派等抽象視覺藝術一樣,現代舞蹈家運用明顯的身體角度和失衡狀態來直接展示感情,斷言人體由於其關節和取決於地心引力的天然重量而具有一種內在的美。在音樂方面,他們也尋求新的結構原則,伴隨不協調的音樂跳出不均勻的舞步;有時甚至完全不用音樂。由於不受舞步和姿勢的束縛,現代舞享有利用人體運動的最大可能性,根據個人的氣質自由選擇他們認為最有感染力的動作範圍。在不同國家裡的現代舞各有特點,美國人傾向於從他們認為比自己的文化更高級的文化中獲取靈感,而歐洲人則趨向於把人體與人體周圍的空間關係概念抽象化,但他們又都認為舞蹈只要脫離其限制性語彙,就一定能表達個人的、密切相關的、當代的生活觀。
德爾沙特(Francois Delsarte,1811~1871)和雅克-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對新的人體運動形式作過試驗,為現代舞奠定理論基礎。而拉班(Rudolf Laban,1879~1958)則試驗了人體運動的空間可能性和方向可能性,他同約斯(Kurt Joass,1901~1979)合作,在對大腦、神經、肌肉三者的協調關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套形體表情原理。魏格曼(Mary Wigman,1886~1973)把自身和周圍空間聯繫起來,從而使空間變成人物,建立起戲劇性的關係。鄧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在古希臘文化中發現了真、善、美的統一,從自然、音樂中獲取靈感,潛心追求「可以通過人體動作這一手段神聖地表現人類精神」的舞蹈。她主張「動作發源於個人的感覺」、「用舞蹈展示我的生命」。聖丹尼斯(Ruth St. Denis,1877~1968)渴望「把精神涵義轉化為律動形式」,主張舞蹈「可以充滿各種思想和哲學的內容」,她向東方文化尋找靈感,得到種種啟發。
1930年代以後的社會經濟危機決定第二代現代舞家的創作必然與鄧肯、聖丹尼斯大相逕庭。但是,他們仍舊關心個人經驗的外化,例如葛蘭姆(Martha Graham,1894.5.11~1991.4.1)宣稱「必須在舞蹈家的軀體裡看到我們自己」,韓福瑞(Doris Humphrey,1895~1958)認為「一個舞蹈家是離不開他的時間和地點的,他只能表達貫穿或接近他的經驗的東西」。這一時期形成了一種富有時代精神的、非感傷主義的抒情風格。
第三代現代舞的代表人物康寧漢(Merce Cuningham,1919~ )宣稱,他是從運動著手的,甚至是從某個運動著的事物開始的,「……隨著舞蹈的推進,其他可能性隨之出現,新的情境自己展現出來」,他時常引進偶然因素,以發現新的動作花樣和新的動作組合。尼古拉斯(Alwin Nikolais,1912~ )假設動作天生是有表現力的,聲稱他的作品不是舞蹈,而是「由燈光、色彩、動態、音響組合而成的戲劇作品」。
經過長期的互相影響,現代舞和芭蕾之間原先存在的對立被打破了,彼此接受了對方的一些技術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