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6-06》 |
本期內容 | |
◎校長遴選修法 校園民主大步向前 | |
◎英語充電站:新加坡英文教學國際研討會呈現的EFL寫作新藍圖 |
校長遴選修法 校園民主大步向前 | |
■羅德水(教師) 台北市議會於96年6月1日第十屆第一次大會第一次會議三讀審議通過「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自治條例」(以下簡稱「自治條例」)修正條文,完成該條例自89年1月12日制訂以來首次的修正,檢視修正通過之版本有3項重點,茲分別討論如下: 一、增列教師浮動委員:自從中小學校長由官派改為遴選以來,最為人所詬病的即是學校教師的參與不足,以原「自治條例」為例,竟然規定出缺學校教師不得擔任遴選委員會委員,沒有正當理由即剝奪了出缺學校教師參與校長遴選的基本權利,嚴重傷害校園民主與校長遴選的正當性。 好在市議會此次修正,已於第3條中增列教師浮動委員,不僅導正了上述缺失,對於落實校園民主亦有正面助益,修正條文如下: 遴委會置委員13人,由教育局就下列人員遴聘組成之: 一、家長會代表3人。 二、專家學者代表一人。 三、教師代表3人。 四、校長代表3人。 五、市政府代表3人。 前項第一款及第三款代表,應有校長出缺學校之家長會及教師代表各一人(以下簡稱浮動委員)擔任。 委員因故出缺時,由教育局另聘原類代表人員遞補之。 委員會於遴選作業結束後,應即解聘。 為符合立法體例之一致性,筆者建議,未來應進一步統一各類代表之用語,如刪除家長會代表之「會」字,或將教師代表改為教師會代表,校長代表改為校長協會代表。 二、明訂浮動委員之權責:在「自治條例」修法前,浮動委員僅由學校家長代表擔任,雖原條文明訂「浮動委員行使職權時,應以家長代表大會之意見為依據」,惟檢視歷次遴選過程,仍曾發生家長浮動委員所為陳述有違家長代表大會意見與授權,或浮動委員企圖左右遴選結果之情事,甚至也有部分學校根本未曾召開家長代表大會即決定浮動委員人選,凡此,都是目前家長浮動委員實際運作所曾出現的問題。 台北市議會顯然對此進行過瞭解,為導正缺失,爰在此次修法修訂第7條第2項:「浮動委員行使職權時,應分別以家長代表大會、全體教師之意見為依據。」吾人以為,此一修正既強化了浮動委員的正當性與代表性,亦平衡了過往單一浮動委員在遴委會的影響力,此外,尤需一提的是,以往各校推選家長浮動委員時所出現之流弊,亦可望藉由家長會與教師群體之良性競爭,朝有益於校園民主的方向進展。 為落實校園民主,我們建議,各出缺學校之家長與教師浮動委員除應依民主程序選推選產生外,家長代表大會、全體教師會議亦應做成是否支持校長連任之決議,浮動委員於遴選委員會之發言、投票意向均不得違背該決議,方才符合「浮動委員」之代表性設計。無論如何,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法制面雖然已經獲得修正,實際執行仍有待全體教育人員、家長共同予以落實。 三、增置候用校長員額:除教師參與不足外,校長遴選另一為人所批評的即是,候用校長員額不足,導致校長遴選過份保障現任校長。準此,吾人十分樂見市議會於「自治條例」中增訂第11條之1:「候用校長之儲訓應定期辦理,並每年維持出缺學校校長員額3倍供候用。」此一設計將可有效藉由增加候用校長額度,促成校長間的良性競爭,從而落實校長遴選之立法精神。 總體而言,台北市議會此次修法確實使得國中小校長遴選朝民主化、法制化的方向邁進,雖然對於這樣的修法結果,不少人解讀為有利於學校教師,不過,若以校長遴選對校園環境與整體教育制度之影響來看,與其說這是教師與教師組織的勝利,莫如說是國民教育與校園民主的重大進展。 |
|
(回目錄) |
英語充電站:新加坡英文教學國際研討會呈現的EFL寫作新藍圖 | |
李振清(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 |
新加坡國立大學英語教育中心(Center for English Language Communi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配合校長施春風博士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前瞻性政策,於5月30日至6月1日假新加坡希爾頓大飯店,舉辦了一場極為務實的「英語教學與學習新藍圖」國際研討會。會議以「永續、創新、多元」(Continuity, Innovation and Diversity)為主題,並邀得世界各地的知名語言學家與英語教育學者,前來與會。 研討會的內涵鎖定在寫作、閱讀、教材、師生的教學互動與學習動機、政府英語政策等面向,以便探索根本有效的「對外英語教學與研究」,暨「學生學習成就」之新途徑,並藉以培養21世紀國際社會所需求的全方位人才。研討會的內涵與特點吸引了兩百多名主要來自亞太及中東地區從事英語教育的學者,熱烈地討論了三整天,學術氣氛與盛況至為感人。 英語世紀中的新加坡奇蹟 這項延續3年前舉辦的「英語教學與學習」國際研討會,不但針對亞太地區英語教育與學生學習的各種問題,提出一些嶄新的理念,同時也凸顯出施春風校長在2005年7月7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建校百年畢業典禮」時,對S. R. Nathan總統(也是名義上的總校長-Chancellor President),及全校師生所發下的宏願與豪語:「新加坡國立大學要在20年內,躋身為全世界前10所頂尖大學之一;成為第一所名列世界十大的亞洲大學。」(This is NUS' aspiration - to be the first Asian university to join the Top 10 club.) 施春風校長對英語教育的重視,完全反映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積極加強深化跟歐美卓越大學的交流與聯繫;該校更進一步開展博學計畫,通過各種管道培植國內外人才及未來的國際宏觀領袖。 2002年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校長William R. Brody應教育部邀請,自新加坡順道前來台北訪問時,他津津樂道地告訴筆者有關新大以英語教育為基礎,深化學術研究,及積極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雄心大志。一年後的2006年10月20日,施春風校長發表了「大學諮情演說」,其核心主題為「優質大學重視教學;卓越大學轉化人民」(A good university teaches. A great university transforms people.)。就在這一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的世界大學排名中,躋身為全球第18名。英語教育、菁英領導與國際化前瞻,將新加坡國立大學化為全球華人世界最令人注目的國際高等學府。 因此,再度應邀回到新加坡參與跟大學發展有關的「英語教學與學習新藍圖」學術研討會,至感興奮。 研討重點與主講學者特色 為了落實學術研討會的實質成效,新加坡國立大學英語教育中心將會議規劃為中型的論文發表兼討論會議,以便讓與會學者人人均能參與腦力激盪的討論活動。如此,大家方可深入探討在非英語系國家中,如何提昇教師教學的品質,以期培養出英語聽、說、讀、寫、譯5種能力兼備的現代大學生。 本屆的新加坡會議,在新大語言教育中心主任黃良日(Wong Lian Aik)博士的運籌帷幄,與大會執行秘書鄧旭東博士的悉心安排下,邀請了長期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的學者與會,並擔任主講,包括英國倫敦大學「文化、語言暨傳播學院」(School of Cultur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所屬的「學術與讀寫能力中心」(Centre for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Literacies)主任,Ken Hyland教授;南加州大學心理語言學教授Stephen Krashen;香港大學講座教授徐碧美博士;馬來西亞大學Moses Samuel教授;亞利桑那大學劉駿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Annie Pakir教授;菲律賓亞登諾大學Maria Luz C. Vilches教授;以及代表台灣的筆者。能參與是項精心安排的「英語教學與學習新藍圖」國際研討會,提供個人理念與經驗,並藉機汲取當代國際學者對英語寫作能力建構的新觀念,筆者至感幸運。 除了上述的專題演講外,大會同時安排了51場次的論文發表,及十項工作坊(workshop),藉以讓大家分享實際的提昇英語教育及學生學習之成效。 「英語教學與學習新藍圖」的設計有別於一般研討會;大會將重心設定在能實質提昇學生「產出能力」(productive skills)如「寫作」與「口語表達」所需的配套措施、課本以外的「真實材料」(authentic reading materials)檢索與應用、閱讀教學新策略、教師的教學、研究與自我發展「動機」(motivation)、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政府的英語教育政策、教室經營訣竅,以及跨校(國)合作等。 主講學者除了發表有關現代英語教育的專題演講外,並均參與全兩百餘名與會學者與教師的分組研討會,並在綜合分組討論後,一一在大會中答覆各分組所提出的問題與建議。所有各國所見到的英語教育問題,也都是台灣所面臨的大、中學生英語教育課題;其中大家特別重視的英語寫作暨閱讀教學、文化認知,及政府政策等核心問題,特別受到大家的重視。 寫作與閱讀教學的契合與互補 在本屆的「英語教學與學習新藍圖」研討會中,倫敦大學的Ken Hyland教授在大會的主題演講,最受重視。Ken Hyland教授的講題是,「瞭解寫作:探索文本、作者與讀者」(Understanding Writing: Exploring texts, writers and readers)。 演講的內涵,跟《台灣立報》「英語充電站」一直討論的觀點,極為符合。 Ken Hyland教授所強調的「文本、作者與讀者」三大主體,首重讀者(學生)的批判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及英語學習教材的創新。透過教師的專業訓練,與精湛創新、多元的教學策略,學生方能透過寫作達成全面溝通的目標。在整個學與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控制寫作」(controlled writing)、「導引寫作」(guided writing),或「自由發揮寫作」(free writing),師生均不能不重視語法的掌握與有效運用。同時,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理論的依歸,更可深化閱讀素材及寫作資源汲取的契合與互補。最重要的是:英語寫作練習並非初稿完成後,及即束諸高閣,而是應該再三地透過老師與學生的持續互動中,強化寫作學習的成效。因此,英語寫作其實就是不斷地修訂。起草、初稿、修訂、潤飾等活動,是不斷地反覆運用的。(Writing is constantly revised. Planning, drafting, revising, and editing are recursive.) Ken Hyland教授也特別強調,在寫作教學與學習中,閱讀是不可缺乏的。閱讀與寫作是構成人際間「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基礎。至於教師在設計教材時,重視資料的「文類」(genre),以及教師在批閱學生寫作時,眉批與總結評語的理性處理,從認知心理學上的角度來觀看,至為重要。面對一般英語教師不諳英文寫作批閱理論的現象,Ken Hyland教授不但在主題演講中,闡述了教師應有的素養,更在另一場工作坊中指出,學生反覆修改(rewriting and revising),加上老師仔細批閱、指出改善重點,方是提昇學生寫作能力的不二法門。這種寫作與閱讀教學的契合與互補觀念,台灣的老師與學生尤應深思、實踐。 廣泛閱讀真實閱讀材料的運用 除了Ken Hyland教授之外,與會的南加州大學心理語言學教授Stephen Krashen及筆者,均不斷地主張「閱讀是寫作的重要語料和靈感泉源」。缺乏閱讀習慣的人寫出的英文,不是文法錯亂,就是內容淺薄,更不知文章「起承轉合」的邏輯結構。難怪著名的18世紀英國大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1688~1744)就以他那家喻戶曉的詩篇《批判論》(Essay on Criticism),在第15至18行中,表露跟荀子《勸學篇》相同的現代閱讀與寫作理念: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Drink deep, or taste not the Pierian spring: There shallow draughts intoxicate the brain, And drinking largely sobers us again.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Criticism. Part ii.) 除此而外,真實閱讀材料(authentic reading materials)的運用,是現代英語教師與學生可托網路科技之便,順利提昇英語閱讀與寫作的新途徑。除了正規的英語教材文本外,報章雜誌上的嶄新現代資訊、實用語法、詞彙、修辭等,都是一般教科書不容易快速蒐集到的。所以Stephen Krashen教授在談到「理解輸入」(comprehension input/hypothesis)時,說出了兩句很幽默的實際語句: Stay away from junk food.(遠離垃圾食物。) Don't stay away from junk reading.(切勿遠離垃圾讀物。) 在新加坡開會期間,筆者每天必讀的報紙是《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國際先鋒論壇報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巧妙的是在這幾天裡,下列這5則及時新聞報導的精湛內涵、優美文辭、文句結構,以及適當的難易度,正好可作為大學生各科系的最佳英文討論教材。 "At elite U.S. schools, a study in class diversity"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June 2, 2007) "Jobs and Gates meet on stage -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The Straits Times, June 2, 2007) "The marathon man: A managerial test faces the World Bank's tough chief" (Financial Times, June 2, 2007) "The World Bank's fresh start"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June 1, 2007) "Millions in China face water crisis after algae outbreak" (The Straits Times, June 1, 2007) 這些最新的新聞報導之知性兼感性英文作品,都是涉及現代科技、環保、社會與教育的議題,比任何長年編撰出的英文教材,可讀性都來得高,而且也易於跟讀者、作者引發共鳴。這也是Ken Hyland教授推動的理念。 教師本身的動機引發新觀念 我們一直強調「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但老師本身的「學術研究與創新教學動機」呢? 其實,教師本身的動機引發之觀念,比學生還重要。 在前往新加坡之前,專門研究語言教學與動機理論(motivation)的Zoltan Dornyei(2007)教授,透過電子郵件跟筆者強調,老師的動機比學生還重要。 筆者在大會中就以「提昇教師英語能力之動機,落實學生英語潛能開發之研究」(Furthering Student Potential through Instructor Motiv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EFL Skills)為題,並適時配合Ken Hyland教授的理論,深入探討教師自我提昇與永續學習的任務與樂趣。沒想到大會中也有其他3篇論文,以「動機提昇」為主題。其中,土耳其中東科技大學的Isil Kacar教授所提出的「目標設定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持續動機」(Sustained motivation through goal setting and learner autonomy)之量化與質化研究,跟筆者與Zoltan Dornyei的理念頗為吻合。 在新加坡參與學術盛會,特別敬佩新大語言教育中心主任黃良日博士的前瞻規劃,以及研討會呈現出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邁向「世界十大」的願景。在回到台北的新航班機上,筆者感慨萬千。為什麼新加坡國立大學邁向「世界十大」,而我們台灣卻只能規劃邁向「世界百大」?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