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補救教學】
提升教學,打破心智階級
◎江思妤/三重青少年基地館長
自從基地開辦補救教學的課程,我們和孩子們的互動模式就開始不一樣。
在社團或日常生活裡,孩子們遇到不會的事情,常常一句,沒興趣,不喜歡就帶過去了。縱然我們知道孩子是因為坐不住、手不巧、沒有聽懂……也只能想辦法兜起孩子們的興緻,沒有機會碰到孩子們學習的困難。
補救教學讓我們有了一個好情境,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面對他的不會。
在補救教學的招生傳單上,我們特別註明,經濟弱勢或上學期績不及格者優先報名。之所以做這個設定,一方面因為這是免費的課程,二方面,我們是真的想要帶心智弱勢的孩子。
基地的補救教學是有上課的,也就是不只是一直讓小孩做題目、完成作業、個別讀書指導,而是有意識地安排『要教什麼』『要學什麼』。
英文和數學,每科一週進行二次,一次上課一次分組討論。曾經有人問:小孩在學校上了一整天的課,都累了,為什麼基地不直接陪他們讀書寫功課,溫習或複習課業就好。這個問題,我們的確考慮了很久,但一看到孩子,我們就知道,一定得上課。
每個班的人不會太多,少則十多人,最多二十人(因為基地教室空間有限),十個孩子有十種不同的學習上的問題與困難,但大家的共通點就是:聽不懂學校老師上的課,不知道學校老師在講什麼。
因此,我們一定要上課,而且要在課堂上帶大家細究一個觀念或想法,發現數學公式的由來與運用上的價值,嚐試猜想瞭解文法背後可能的原因。
讓孩子們用自己質樸的能力,和這些遙不可及的知識學問產生關連,去除對上課的恐懼,然後,孩子才有機會瞭解與掌握那個知識。
■ 想盡辦法跟孩子們討論一個道理
不論是英文課或數學課,我們總是想盡辦法跟孩子們討論一個道理,調動孩子們的直覺與想像力,鼓勵大家發言,不要讓英文單字或數學符號,阻礙了孩子們的思考,因為,大部份的孩子不是不會想,而是不會依課本的方式想。
因此,我們常常花許多力氣討論研究教學內容以及設計教學方法。
這個學期國一的英文課本,用圖表介紹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
課本上寫著:
可數的有:麵, 漢堡, 薯條, 水餃, 三明治, 熱狗等等
不可數的有:水、飯、茶、果汁、湯、炸雞等等
另外還有一類,課本上寫著,可數/不可數,包含有:蛋糕和pizza和派。
課本上的分類看得孩子們一頭霧水,為了教這個單元,英文老師到處找資料、問人,有人說:就是集合名詞、自然界的物質不可數,其它的可數。這個答案無法讓我們滿意,因為我們知道,要點不在誰可數誰不可數,而是為什麼這樣分?怎麼分?
在大家追問的過程裡,我們發現,中文和英文有一個有趣的差異:中文裡,所有的名詞都有數量詞,像是,一隻狗,二朵花,三杯水,四塊蛋糕;但是在英文裡,可數名詞,不會加上數量詞,只是數字加上那個名詞的複數,像是four
hotdogs ,只有不可數名詞,才會搭配數量詞,像是,two glasses of water, three pieces
of pie.發現這個差異,我們有這樣的教學安排:
一開始,先在白板上用英文寫出可數名詞與數量,像是:
A DOG/ Two flowers/ Three hamburgers/ Five sandwiches
然後請孩子們寫上中文,大家紛紛寫上:
一隻狗,二朵花,三個漢堡,五個三明治。
寫完後,我們問孩子,那個一隻狗的「隻」的英文在哪裡?
孩子們很快就發現,無論是一隻狗還是二朵花或三個漢堡,裡面的隻,朵,個,英文裡都沒有出現。
我們問孩子,英文裡沒有隻,朵,個,他們怎麼知道要寫一隻狗二朵花三個漢堡呢?大家想了好一陣子,有人試探性的開口說,因為習慣了。
我們暫時請大家把這個疑問放著,又進行另外一個活動。我們又在白板上另外寫下中文,一杯水,二碗飯、三杯茶、四瓶果汁。
請孩子們寫出英文(那些不會寫茶、飯…的英文的孩子,我們直接告訴他英文怎麼拼),大家很快的就寫上,one water, two
rice, three tea, four juice 有的孩子比較機靈,發現這樣不太對勁,說,那個一杯水應該是「one glass
of wate」r.
於是,我們順著小孩的提議,把正確的英文量詞補上去,眼尖的小孩很快的發現,這一次,中文有杯,碗、瓶等等,英文裡也有。
為什麼第一個例子裡,中文裡有隻,朵,個,但英文裡沒有,第二個例子,中文和英文裡,都有杯,碗、瓶?
我們先請孩子們比較二邊的差異,有孩子說,一個好像是可以直接數那個東西,另一組,都要裝到一個容器裡。
還有孩子說,沒有加上隻,朵,個的那些英文,名詞的後面會加上s,像是,three dogs;但有加上杯,碗、瓶的,英文裡,名詞後面就不會加s,像是two
glasses of water,順著孩子們的語言,我們才把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它們在英文上的區別以及呈現的方式,提到課堂上。
之後,大家又做了幾次練習,我們進入課本上所謂的,可數或不可數名詞。也就是,蛋糕和pizza和派。
我們直接用中文寫出三個蛋糕與三片蛋糕,問孩子們,這二句話有沒有不一樣,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但過了一會兒,大家都說應該不一樣,三個蛋糕是指三個完整的蛋糕,三片蛋糕是指三片切好的蛋糕。
接下來,請孩子們猜,它們的英文應該是什麼?有人記得學校老師曾經說過,three pieces of cake. 但不知道這是指三片還是三個.
我們請孩子們著磨一下, three pieces比較像是三片還是三個, 大家覺得, 應該是三片, 我們大大的讚賞孩子們的直覺.這樣一來,大家就知道,三片蛋糕是three
pieces of cake, 三個蛋糕是three cakes.
我們又問孩子,為什麼三個蛋糕後面要加s, 但三片蛋糕後面不用
「s」, 這次大家反應更快了, 馬上有人說, 因為三片是數了那個片, 但是三個蛋糕是數了那個蛋糕。
孩子們最後的結論是,區分可數不可數名詞的方法是,可不可以直接數它, 或是需要透過其它的容器或單位來數他。
這個方法雖然有侷限性, 但在大部份的狀況下,是行得通的。少數奇怪的區分:像是麵是可數的,但米是不可數的。 或者,家俱、食物不可數…都包含有文化差異以及思想概念的不同,也正是值得玩味的地方,
這樣一步一步帶孩子,從中文的經驗裡,發現英文的規則與中、英文的差異,總是會讓孩子們眼睛一亮而且興致高昂。很多時候,孩子們會受限於英文單字掌握的不夠,或數學基礎不好,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而無法參與課程的討論。
但當我們越過這些困難,呼喚孩子們的推理能力或判斷力時,孩子們反而因為可以參與,而多學了幾個單字或多用了幾個公式。
那一次討論後,孩子們還開心的跑去問學校的英文老師,為什麼麵可數,米不可數?學校老師說,因為麵可以一條一條吃,米不能一粒粒吃。
我們問孩子,他滿意老師的答案嗎?孩子說:可以啦,他大概不知道,但是可以啦。
■ 透過小組討論照顧個別差異
為了真正瞭解孩子們學習的問題與困難,除了有專任的教學老師外,每五個孩子我們會安排一位助教,因為,我們想要知道每個孩子特別的問題與困難。
透過助教帶討論,陪孩子們完成練習題,我們總會發現,有人看題目時會跳字跳行、有人字寫得七零八落、有人會想會講但寫不來,有人計算時常常出錯、有人字會寫顛倒,數字或字母會看錯、有人還是沒明白上課的內容、有人完全會錯意了……這些重要的訊息,讓我們可以適時的調整教學,調整內容,提供更適合孩子們的課程。
去年九月,學期剛開始,我們請實習生淑瑜帶孩子們討論、完成練習,第一次上課結束,老師和助教們一起討論孩子們的狀況,淑瑜非常挫敗的說,我剛剛一直教他們,但他們都聽不懂。其它的助教聽了,問他,你們沒有討論嗎?淑瑜說:我不知道怎麼帶討論?
那一次進行的內容是乘法公式,也就是:(a+b)(c+d)=ac+bc+ad+bd。
孩子們己經上過課,分組討論時,有一些題目要請孩子們處理。
淑瑜說:那個乘法公式,不就是背起來就好了?規則很明顯啊,我把公式給他們看,請他們照著公式把數字代進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麼明顯清楚的事情,他們就是不會。
我們問淑瑜,她覺得乘法公式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有這個公式?如果題目是(6+3)(2+5),一定要用乘法公式展開嗎?淑瑜想了想,說,我不知道。
聽淑瑜講得那麼挫折,我們猜孩子們一定也很挫折。
帶孩子讀書時,對於沒辦法解釋的事情,人們總習慣用「就是這樣」帶過去,有的時候,大家會好心的給小孩看公式,以為只要有公式可以看,小孩就可以依樣畫葫蘆的,學會了。
因此,連依樣畫葫蘆都不會的孩子,不是被說駑鈍就是被說懶。每每,我們跟助教說這個方法無濟於事,助教們總半信半疑。
幸好,因為我們不會將『懶』與『駑鈍』當成孩子學習的唯一解釋,因此,我們就有機會看到孩子們是如何學不會,不會的又是什麼。
經過幾次挫敗後,助教們也就明白,關鍵在於,先要瞭解孩子們怎麼學而不是一昧以自己的想法與經驗去教。
淑瑜發現帶討論或個別指導教學時,應該要去觀察孩子們的學習狀況後,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的說著:
「我沒有想到,阿義根本不會基本的加減乘除,加一位數的加法都還可以,二位數的加法就有點困難的,借位減法是完全不行,更不用說是乘法或除法……」
於是,除了一般的上課討論以及分組練習外,我們帶著淑瑜,為阿義設計不同的練習活動,讓他可以一邊參與課程一邊補過去的不足。
■ 你不要告訴我答案,你跟我討論為什麼是這樣!
這樣的上課與討論的方式,雖然不能馬上讓孩子成績有明顯的進步,但大家上課時會明顯地開心與放鬆許多。總會有孩子說,我在學校聽了老半天都聽不懂,來基地一聽就懂了;也會有孩子說,為什麼基地上的課我都會,學校的我就不會。
雖然開心、雖然有學會東西,但成績對孩子們來說,仍然還是個打擊;經過一番努力,孩子們總會多多少少有些進步,有的人從十幾分進步到三、四十分;有的人從三、四十變成及格。但這些進步相對於學校老師的要求,仍然是不夠。
縱然孩子們開始力爭上游,縱然孩子們變得認真而投入,每天罰寫的功課、排滿的小考,還是常常澆了孩子一頭冷水。
幸好,孩子們學會越多東西,就越不會受到這些外在打擊的影響,來基地上課或讀書一陣子以後,孩子們常常會主動問問題,考完試也會愉快的跟我們說會了什麼,錯了什麼,甚至在我們聽不懂別人的問題時,還會幫忙解釋說明同學的講法。
這幾年,上過補救教學的孩子,在進入高職或高中後,總會回來找我們問問題,讓人開心的是,孩子們總是說:
「你不要告訴我答案,你跟我討論為什麼是這樣!」
雖然在學習的道路上,孩子們總是四處碰壁,但是當孩子找到面對失敗與挫折的方法,發現自己的能力與特質時,孩子們不再只是個跟不上的人,反而,孩子們開創了自己的學習的道路。
-------------------------------------------------------------
(本文摘錄自三重青少年基地2008工作報告,更多三重基地工作報告,請見基地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teenager,
若欲索取紙本工作報告, 歡迎洽詢23670151*131教育中心)
延伸閱讀:
>【評論】修復與重建我們的學習機制
◎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兼總教學中心主任委員及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一個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當我在三重青少年基地的工作報告中看到,一個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願意學的孩子,在經歷了基地的補救教學之後,竟然會「主動要題目」回家練習做,我發現,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
一個老師在教學上最大的成就,也就是讓孩子們有自信,讓孩子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相信自己能做得成。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預期自己一定會失敗,而不是預期自己會成功,我們總是能輕易地看見自己不足的地方。
要如何培養出有自信的性格呢?關鍵就在於,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怎麼樣學習的。...(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