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12-23》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農地已死 如何再生 | |
◎從歐巴馬的綠色團隊看美國民眾環保價值的變遷 | |
◎布希妨礙瀕危動物法 環保團體提告 |
環境前線:農地已死 如何再生 | |
■傅恩過 | |
輪流執政的大黨,有什麼不一樣嗎?就拿農業政策來說吧!還真看不出太多的差別。農村風貌逐年變化,政策絕對是最大推手,從農地釋出方案、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改、民進黨政府提出的農村改建條例,國民黨的農村再生條例,在不同的詮釋之下,卻仍包藏著相同的開發論調。 13年前,政府第一次推動農地釋出,將許多農地變更做為工業使用、或者住宅用地,兩千年兩黨交替之際,政府再次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農業產值再度下跌,2002年台灣加入世貿組織(WTO)、因應水稻出口限制,農地休耕面積年年增加。2006年將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容許採取土石的審查大舉放寬,砂石業者可以規避環評,再次入侵山坡地以及平地的農牧用地。 前陳總統特赦「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的同時,宣稱要給農民大利多,也推出爭議的農村改建條例,明訂釋出特地農地、開發田園住宅,不過所謂要放寬「有發展潛力」的農地,最大獲利者還是原有鄰近高鐵、科學園區等大型企業地主。 馬英九政府提出「愛台十二建設」中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雖然不少「由下而上」、「社區自主」、復興農漁村口號,還附和著環保、農業民間團體過去「生活、生產、生態」之三生一體的主張。實質內容卻也一樣爭議連連,一樣提出一筆為數不小的農村再生基金,原先規劃的1千5百億,儘管在野黨抨擊為「綁樁」條款,卻再次被朝野加碼到2千億。 的確,綁樁嫌疑不輕,先是提出計畫者尚須「整合」,容易淪為地方勢力爭奪角力,至於角力下的農地利用,大致也不脫所謂「景觀」旅遊地、或是工業發展區,也難怪農民、民間團體砲轟「強制整合+強制重劃+強制徵收」=「強制離農+強制離土+強制離家」。 農業,不僅是人與土地最親密連帶的產業,也是環境、生存的重要指標,然而工商產業、自由貿易至上的思維,步步進逼農民、農地,也步步摧毀了與生存緊密相關土地、環境。藉口農業已屆遲暮之年,一連串以開發、改建甚至「再生」為名政策陸續出籠,美言以農業價值、農民生計為目標,卻無視工商產業、自由貿易一再企圖鬆綁農地使用管制、便利農地移轉、炒作的後果,並非僅是單純的農村風貌、價值的變動,土地、地下水的污染、農作食物趨於貧乏、單一,都立即或間接地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從更立即的來看,目前再生條例其中「污水處理、垃圾清理及資源回收設施」等等污染工業,據說也是農村再生的項目,誘惑民眾捐地、換取地目變為建築用地,以賺取地價,再次軟化環境污染的爭議。 最後不僅「再生」的是污染工業用地、還有富麗堂皇的景觀、旅遊用地,原來可涵養大地、可以生養人民的農地也可能一去不復返。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
|
(回目錄) |
從歐巴馬的綠色團隊看美國民眾環保價值的變遷 | |
■倪世傑 | |
歐巴馬的一句「改變」(change)拉高了自己的改革者形象,一舉把自己送進了白宮,隨著就任日的迫近,內閣也逐漸成形。基本上,歐巴馬的經濟與國防團隊被形容為與小布希相去不遠的中間偏右內閣,由華爾街的自由經濟倡導者與鷹派所主導,但在與環保、能源相關部門方面,則提出了一份較樂觀的菜單,歐巴馬誓言要超越對石油的成癮需求,創造新的混合能源經濟,看來的確不是說說而已。 綠色團隊 名單一時之選 看看歐巴馬的「綠色團隊」。他提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出任能源部長,朱棣文主持柏克萊大學勞倫斯研究室,領導4千餘名科研人員,對全球暖化及替代能源進行實際的研發;新澤西州前環保局長傑克森(Lisa Jackson)就任環保署署長,布朗納(Carol Browner)出任白宮能源及氣候委員會主席,她同時是柯林頓總統任內,就是年資最久的環保署署長;薩特蕾(Nancy Sutley)就任白宮環境品質委員會主委,她在洛杉磯任職副市長期間,已經預見到未來出現的能源短缺與環境問題。以上都是與能源與環境問題直接相關的團隊,新老面孔兼備,經驗與經歷亦不遑多讓。 此外,民主黨籍眾議院議員索莉絲(Hilda Solis)出任勞工部長,她在眾議員任內大幅提高加州勞工最低工資,同時也大力呼籲創造「綠領就業機會」(green─collar jobs)」;科羅拉多州聯邦參議員沙拉薩(Ken Salazar),是歐巴馬政府的內政部長,將主管公共土地的石油與天然氣鑽探,負責全美國家公園及野生動植物的保育,但他在參議員任內的環保立法紀錄毀譽參半,為內閣綠色團隊(green team)中較具爭議的一位。 在美國金融風暴下,歐巴馬為何仍如此重視他的環保團隊?或許,他真的全心全意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以及憂心全球暖化的毀滅性效應,但身為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他個人的利益仍在於2012年的成功連任,既然要成功連任,2008年每一個投票者給他的人至少都不能跑票,回應選民的需求成為歐巴馬最重要的課題,而最近10年,民主黨選民的環保立場與共和黨選民可說是漸行漸遠,這也是為何歐巴馬的金融、國防團隊與小布希相去不遠,但環保團隊卻大異其趣的主因。 環保政策 兩黨天差地遠 其實在過去,民主黨與共和黨的環保政策並不會相差太多。共和黨籍的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任內建立了國家公園與森林資源保育的制度,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任內則是在「新政」內加入了土壤保育方面的政策,甚至,當年惡名昭彰的尼克森總統(共和黨籍)在其任內都還與民主黨掌控的國會合作通過環保法案。 不過,這些都在古早的過去了。1980年代共和黨籍的總統雷根發動的不光是一場保守主義的大革命,同時也對工會與環保大開刀;1994年共和黨在眾院獲得多數,其眾院領袖金瑞契(Newt Gingrich)延續了雷根的政策,小布希在2000年就任後更是將環保視為毒蛇猛獸,公然拒簽《京都議定書》並否認溫室效應的人為因子。 挾著伊拉克戰爭中愛國主義的威力,2004年小布希連任成功,美國政壇新保守主義瀰漫到最高點。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兩黨的普選票上相差950餘萬票,共和黨籍副總統參選人培琳甚至激發出一股基督教福音派帶領的保守主義浪潮,捍衛美國過去的生活價值,拒絕「改變」。 學者鄧雷普(Riley Dunlap)、麥克萊特(Aaron McCright)根據美國蓋洛普公司針對美國民眾的政黨認同取向與全球暖化態度進行的民調交叉比對之後發現(見表),兩者之間的關係自1997年起開始出現較大的歧異。 政黨立場 左右選民觀念 共和黨選民在「全球暖化的影響是否已經開始?」這一個問題上反映出較為退化的觀點,1997年還有將近半數的共和黨選民認為全球暖化已經開始,但到了今年卻跌到42%,民主黨選民在1997年對此問題的同意比例略高於共和黨,但到今年則有超過4分之3的民主黨選民同意全球暖化的影響已經開始。 在第二個問題「全球暖化的效應在新聞報導中是否被誇大?」在1997年共和黨選民認為被誇大的比例僅37%,民主黨更低到27%,但在今年共和黨選民認為播誇大的比例高答將近6成,而民主黨選民的比例降到17%,幾乎是以一年降低1%的方式降低。 第三個問題「科學家所指稱的全球暖化現象是否正在發生?」,今年共和黨選民認為「是」比例為54%,民主黨選民比例為75%;第四題「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地球溫度增高的原因出於人為的因素更高於自然界的變化?」,民主黨選民的態度基本上一直維持在7成,但共和黨選民卻從2001 年的53%下降到今年的40%;第五題是「受訪者認為地球暖化將在其一生中對其生活方式造成重大的影響,或是嚴重的威脅?」,共和黨選民認為「是」的民眾到今年僅佔4分之1,但民主黨的民眾卻逼近一半。 從以上的交叉統計中不難發現,民主黨與共和黨選民對「全球暖化」的態度呈現兩極化發展的現象,大抵民主黨選民認為全球暖化存在,且不容忽視,更需要積極展開作為面對之,但共和黨選民過半數仍不願承認「全球暖化」這一個「Inconvenient Truth」(不願面對的真相),或認為這不過是自然力量的自然發展,與人類活動無涉,甚至不認為會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 從地球暖化問題來看,歐巴馬面對的美國社會的確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價值世界,身為美國總統,他至少必須要滿足民主黨選民對環保問題的需求,因此,重用諾貝爾獎等級的朱棣文擔任能源部長,並擺出堪稱堅強的綠色團隊陣容,也的確不讓人意外了。 (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生) |
|
(回目錄) |
布希妨礙瀕危動物法 環保團體提告 | |
編譯■葉松剛 審校■蔡麗伶 | |
由美國內政部長坎培松(Dirk Kempthorne)11日宣布的條例,已於16日刊載於美國聯邦政府公報(Federal Register)中,該條例可能導致許多國家計畫不受《瀕危物種法》的監督,其中包括產生溫室氣體的計畫。 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of Biological Diversity)、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野生生物保衛者(Defenders of Wildlife)等3個保育團體這正在法院挑戰這些條例,這些團體於12月11日,也就是該條例公布當日,向加州北區聯邦法院提起訴訟。 除非遭到法院的推翻,否則這些條例將會在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上任前9天,同時也是布希(George W. Bush)任期結束時,即明年1月11日生效。 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格林沃(Noah Greenwald)表示:「這些條例會逐漸侵蝕國家的保護瀕危動物計畫,企圖在最後關頭削弱我們最重要野生生物保護法案,我們希望歐巴馬政府或新國會能盡速取消這項條例。」 訴訟內容認為該條例違反了《瀕危動物法》,且沒有經過公眾審查的過程。條例於8月11日首次提案,並由布希政府簡化流程後倉促地通過,僅以3週處理超過30萬件來自社會大眾的投書,以簡略的環評取代較正式的環境影響報告書。 依據現今法令規範,聯邦機關如批准、補助、或執行「可能影響」瀕危生物的計劃,或漁業暨野生物管理局已認定該計畫對瀕危物種有不利的影響,則聯邦機關必須向管理局(USFWS)進行協商。 但在新的條例下,聯邦政府機關能夠自行判定本身的行為是否對瀕危物種產生不利的影響,再決定是否須要向漁業暨野生生物管理局(USFWS)協商。 該項政策也可能妨礙國家保護北極熊等瀕危物種的計畫,使得溫室效應的影響在保護計畫中不受重視。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已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報告,內容預測北極熊重要的棲息地──夏季海冰,因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而減少,結果可能在本世紀中導致世界上3分之2的北極熊死亡,包含所有在阿拉斯加的北極熊。 2008年5月14日北極熊在《瀕危動物法》中已被列為「瀕危」等級,保育團體提出的訴訟試圖讓北極熊與其他名列在保護法中生物一樣,能夠受到完整的保護。 北極熊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熊科物種,牠們分布在北極的19個亞族群中,其中名為楚克奇海(Chukchi)與南波弗特海(Southern Beaufort Sea)的兩個族群位於美國境內。 野生生物保衛者組織的副主席克拉克(Jamie R. Clark)表示:「北極熊沒有時間等待政治鬥爭,牠們的棲地正逐漸融化,食物變得稀少缺乏,科學家也瞭解全球暖化正是原因。儘管如此,政府現在公布的條例卻嚴酷地證實,將來幾乎不會有任何作為來拯救這些確認滅絕的生物。」 克拉克表示,把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也許能協助保護牠們的棲地,避免受到石化業發展的威脅,而在阿拉斯加北方的楚克奇海發展石化業,正是布希政府亟欲推行的計畫,甚至已經在提供許多物種原始棲地的北極國家野生生物保護區內,提出開發計畫。 (ENS環境新聞通訊社)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