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談大學國文教學問題

═【立報】════════════════════════════

                                   

═══════════════════════《2001/10/26》═════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論壇  談大學國文教學問題

 

   博士女生秘密札記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論壇  談大學國文教學問題

 

陳徵毅

 

最近,有關大學國文應該教到何種程度,應該考到何種標準,引起各大學教師的爭論,究以鑑賞為主呢?抑或以創作為主,或者兩者兼顧,可說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許多人探討到國文試題命題之難易及古文講授之多寡問題,便我想起姚鼐所謂:「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得其當則六經至于今日,其為道也一;惟其所以當,則于古雖遠,而于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釋也。」

 

竹師院張成秋先生認為國文教學不應限於實用,我深表贊成。近幾年來,我在實踐大學的詩詞和應用文課,教學生作三句半、俳句、五七言長短句、四言詩,雖然批改起來十分吃力,但學生學習起來興趣極濃,也時時出現不少佳作,心血也不覺白費了。茲列舉說明如下:

 

三句半:

 

玉環撼心弦,飛燕逼眼前,兩者皆中意,為難。

 

俳句:

 

修養:古訓記心頭,恩怨愛恨付水流,積善卻煩愁。

 

五七言長短句:

 

上課中:三五成群魚貫入,師長姍姍來。講義書籍桌上擺,詞章遣我懷,凝神苦思雙眉蹙,愧無馬班才。觸類旁通疑猜解,心頭豁然開。

 

四言詩:

 

壽張公六十:閩南張氏,寒微出身。南征北討,備嘗艱辛。大學畢業,才智過人。夙夜

 

匪懈,盡責盡心。熱衷公益,里鄰同歡。義方正則,澤被後昆。蘭薰桂馥,綠滿庭園。

 

平居行差,日展歡顏。才高志大,秉性和馴。年屆花甲,氣定神閒。

 

我在教學上採用德國教育家海爾巴特的「五段教學法」,即準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鑑於實踐無文學院,對於五七言律詩、絕句可能難度過高,故而改採明朝流行的三句半詩、日本人流行的俳句,以及數十年前流行的五七言長短句和3千年前流行的四言詩;期末考我要求學生在祖父母和父母4人之中挑選一人(由我指定)各寫一首祝壽詩,起先覺得有點為難,如今已能應付裕如了。

 

當然,欲求提高學生國文程度,教師必須具備一般傻勁,像我每次批改作業,大約花費5小時,一學期下來,約為340小時,許多休閒時間大都為之泡湯了。但看到學生程度日益提升,我感到無比欣慰。

 

要而言之,學問無新舊之分,只有好壞之別,有些古人的文章萬古常新,豈可一味加以否定。教學國文應該不薄今人也不薄古人,只要能與現代人生活相呼應,其內容對人生有所啟發,就值得講授。

 

韓愈提倡古文運動,力主惟陳言之務去,非三代兩漢之文不談。出題的難易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測出鑑別度,合乎評量的要求。而而鑑賞與創作應該並重,因鑑賞力薄弱者無從創作,創作是鑑賞力成熟的表現。張秋成先生問起大學國文教學的目標何在,我想告以:品德陶冶、文藝鑑賞和語文訓練,現在許多大學教師只教鑑賞不教創作,實在有虧職守,應予改進。

 

此外,我認為國文教學不必要求學生死背,但要求其活用,比如教到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我便將此詩與金昌緒的「春怨」相比較:「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前者以現實景物為背景,因觸景生情而自怨自艾;後者以夢中所見為背景,因夢被驚醒而抱怨黃鶯的干擾,頗有李後主所謂「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的韻味。

 

文字包括純文學、雜文學和實用文學,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要透過文字能提高鑑別度創作力,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就於願已足了。

 

平心而論,當前大學裡的國文課,普遍被視為冷門課,其原因在於:1.實用心理與留學潮,促成一般人重理工而輕文史,此乃現實環境的要求,似屬無可奈何之事。2.由於學問趨向專門化,使國文這門課程亦隨著專門化,而在專門化之後,即大大減輕國文課程在所有學科中的比重。

 

3.國文課程既無適當比重,而國文內容亦因此貧乏,令人讀後,覺得大學的國文不過如此。這種現象以理工科系最為顯著。4.理工科系的學生既不重視國文,而國文教師亦多對學生的功課繁重抱同情態度,在此教者與學者的共同心理狀況下,對國文一科只好應付了事,應付的結果即造成大學國文水準的普遍低落。(當然,高國中學生國文程度太差,也有密切關係。)曾經聽到一位大學畢業生對我說:「從讀高中起,我對國文就沒有下過一番功夫,到大學更是敷衍了事,所以我今天仍只有當年國中的國文程度。」這是一位成大工學院畢業的親身說法。

 

另有一位台大工學院畢業生說:「我讀台大電機系,覺得讀的不是中國學校,台大太洋化了!」這是台大工學院畢業生的感觸。讀工學院的如此,其他學院又何獨不然;今天高等學府代表中國文化的國文教育,便是如此,若望藉教育力量陶鑄人才,以期撥亂反正,豈不是緣木求魚?

 

國文課程必須從象牙塔裡走出來,以恢復海闊天空的境界,誠如錢穆所云:「國文並非專門學問,而是通人之學。」為今之計,國文教學應涵蓋三個層次:

 

做人

 

論語云:「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知孔子教人,即從做人教起。如孝弟忠信全是講做人的道理,做人有了餘力,才去學文,才作知識的研究與積累。而做人又在磨鍊自己的德行,故德行為四科之首,乃孔子教人的重點所在。同時,從德行亦可闡發孔子仁的中心思想,如由此教起,即可啟迪人生理想而導入做好人的途徑。

 

曲禮有云:「士之致遠,當先器識而後文藝」,器是做人的一面,識亦是做人的另一面,器量之大小不僅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德行,亦可判斷一個人的才力。現今許多大學畢業生,常為爭奪父母遺產而骨肉相殘,即是由於未把國文讀通。

 

做事

 

事的內涵不外乎人事物三要素與時空的組合。人事物的關係錯綜複雜,在一定時空中相互立織而構成種種現象。設非包荒之星的大器,此種種事象絕難容納。曾文正公以「客人客物」四字諄諄教人者,即以此故。唐太宗云:「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此是何等器度,故凡器大者其才必大,而做事又以才為主,方大,其器亦大,才與器關係至為密布,才與識更直接關連。凡具有遠識者,必係大才,此即器識通於做事之理。

 

除器識涵養之外,更須講氣魄,凡才力大者其氣魄必大,凡有強大魄力者,始可開創宏遠的規模,但魄力強大,其量未必盡容,故必輔之以德。

 

通識

 

通識一項不可或缺:因為通識對全部學問或整體人生均極重要,如由做人說到做事,而做人做事又能同時兼顧,此即謂之通識,做事尤貴有通識。各種事理須先由明遞進於通,其次,便可由通而愈臻於明。學至明通境界,方能通觀全局而無蔽錮、拘執與偏頗之病。

 

如藝術與科學,究其性質、內容,二者極難調和,但自整體人生而言,既需科學機械的運用,又需藝術境界的享受。吾人學問如以人生為中心,則藝術與科學圍繞此一中心即可調和而無衝突,以此類推,各種學問皆有其用處,皆有其位置,只是本末輕重,層次高下不同而已,此即通識所顯示之價值。

 

要之,學做人、做事與求通識,乃治學之基本內容,無論其為通才或專才,這三種學問均極重要,尤其專才兼具通識,能於精到外顯其明通,則今日科學偏向發展之危機,可藉此消解。如此治學方式在大學課程中,似乎只有國文教師可兼而有之。

 

 

(回目錄)

 

 

  博士女生秘密札記

 

親愛的P

 

文/Sophia 圖/Ching Ya

 

收到你的信,我想,我可以體會到你無奈的心情。你說,最近一直懷疑,能否順利拿到博士學位?好不容易,千辛萬苦,把學分都修完了。但所上的老師似乎不斷在刁難你們,你感覺離畢業愈來愈遠……。讓我說個故事給你聽吧!

 

我過去曾聽說過某公立大學的一位老師,由於本身沒有博士學位,因此千方百計阻撓博士班學生畢業,因此該所的博士班曾經好幾年都沒什麼人報考,該所碩士班的學生都跑到別的學校去報考博士班了。他們只說了一句話:「我們情願讀私立學校,也不要在這邊莫名其妙被糟蹋!」

 

有一個男生,讀到博七了,他想,只剩下一年,若最後一年還是沒過,那麼,這些年來都枉然了。於是,他去問那個刁難學生的教授,怎樣才可以畢業?老師的要求究竟在哪裡?為什麼我總是無法達到老師的要求?希望老師能給他一個答案;最起碼,給他一個方向,他願意全力以赴,以達到老師的要求。

 

老師斜眼看著他良久,口裡吐出一串話:「我在這裡熬那麼多年,都沒有博士學位,人家還不是很重視我的存在?我還不是照樣發表一堆論文,所以囉,我不覺得拿到博士學位對你的人生很重要,如果你是塊料,就不需要這個學位了。去外面闖,還是能闖出名堂的。若你不是塊料,出去闖,也不會混出什麼名堂來,那我更不需要幫你拿到博士學位了!你說是吧!」

 

那個男生雙手緊握拳頭,真想一拳打過去!但他沒忘記,他是學生……。所以,很黯然地離開老師的辦公室。他只怪他自己當初為何執意一試,要來該所攻讀博士學位,他以為他對學問執著的程度,可以打破這種一直都存在的不公平待遇。

 

後來,那個男生的確沒有拿到博士學位;但他很幸運,在中部謀得一教職,開始當起講師來。然後,過了兩年,他考取另一所大學的博士班,邊工作邊讀書。他從博一讀起,依舊戰戰兢兢。

 

那是個新成立的研究所,師生之間一團和氣,老師們盡心為學生解決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呵護下,大家都擁有獨立研究的天空,沒有人會找你麻煩,在成績上和你過意不去,所上的老師只希望趕緊培養出學生的研究能力,讓所上的知名度能打得更響亮。上下團結一心,研討會一場接一場辦,每個人都很拚命,都希望所上更好,都希望學生能有更好的表現。在那裡,他看到學術生命的延續,他看到這個研究所的未來。

 

現在,他已經拿到博士學位了!但他常想起過去那段不愉快的求學經驗,他想,那樣子的教授,為何能在公立大學安身立命?其他的教授不會為學生請命嗎?若是照該名老師所說,碩士學位就夠了,又何必設立博士班呢?他只能苦笑,什麼叫正義感啊?教授們自己的權益比較重要吧!

 

告訴你這個故事,對現況並不會多大幫助。只是想告訴你,這就是學術圈的現實生態,身為弱勢學生的我們,又能如何呢?只能乞求碰上好老師,認真對待學生罷了──若你夠幸運的話……。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