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服務-新港社區關懷據點─扶緣服務協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02,2017向長者學習
理事長陳錦煌
新港開業28年,心中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到底我的治療、醫囑,對病人有否幫忙?多年反省,特別最近五年來,畢業後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到新港學習,教學相長結果,我最後的結論:實在不多。 不多的原因是:像我這類地方社區型診所,缺乏特殊診斷設備,一些需要進一步檢查方可確認的疾病,幫不上忙;對診斷出但需要開刀、化療、放射治療……等特別療法的疾病,無能為力;對懷疑細茵、病毒、黴茵……等感染,需要用到第二線,甚至第三線藥物,健保局不准;至於一般感冒,不需要什麼藥物,休息幾天,病人通常可以自然痊癒。 在這種狀況下,如何服務鄉親,善盡醫療專業者的責任。 多年新港行醫的經驗,我發現有些事對病人非常重要:幫忙鄉親了解,在什麼情況下較可能罹病;生病後,應如何面對?提醒鄉親身體罹病後的可能變化?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同樣疾病再度發生。 也就是說,我要以預防醫學的角度,對社區常見的疾病,培養足夠能力協助鄉親;一、健康促進;二、如何經由各種方法預防疾病發生;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四、減少併發症發生;及五、儘早恢復健康快樂的社區生活等等公共衛生所謂「三段五級」的預防策略,來促進健康。 1987年,解除戒嚴前後,台灣中南部出現大家樂賭博遊戲,許多鄉親沉迷其中,患得患失而出現所謂「大家樂症候群」,對當時社區這最常見的疾病,我面臨是否留在診所善盡開業醫師的責任,但到最後卻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預防疾病的發生;或者,走出診所,尋找真正病因,預防大家樂症候群的復發。在雲門舞集林懷民及眾多鄉親協助下,我選擇了後者。
1999年,藉由新港文教基金會的義工及組織運作,結合新港各社團,成立全國第一座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鼓勵鄉親自動自發經由健康生活習慣養成(如小朋友正確刷牙、自我身體檢查、運動、飲食等),及健康空間營造來促進健康;2005年,基金會的扶緣殘障聯誼會轉型立案成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關懷對象由身心障礙者擴大到65歲以上長者,及外藉配偶。正式立案的原因,基本上,社區中這三類弱勢族群,健康風險較高,不是常規性的健康營造工作可能奏效。 我的專業背景是小兒科,不足以應付以老人失能照護及多重疾病預防為主體的扶緣轉型工作,幸虧鄰近各大醫院派來的各科醫師彌補部份專業的不足,然而,讓我感受最深,對扶緣轉型工作觀念啟發最大,是鄉內長者們給我的建議,及我在他們身上學到的智慧;他們有些是我的長輩、老師;有些是扶緣的義工;有些甚至是扶緣的個案,或是我診所的患者。 回想1987年,一位小鄉平凡的在地醫師,開業七年後竟然異想天開,膽敢走出診所參與社區工作,從基金會、入閣、新港藝術高中籌設,到最近的扶緣服務工作,感恩的是,許多鄉內長者一路啟發,提攜,典範學習,伴我成長,協助解決各式難題,才能走到今天。
這些長者包括家父、林金生副院長、鄭盛校長、何爺爺、林昭元董事長、李安邦醫師、洪宗光醫師、鄭朗雲老師、謝鬧枝老師、鳳儀社及舞鳳軒的諸位先進,及許許多多支持基金會及扶緣的長輩。 因此,如何藉助長者智慧,作好扶緣轉型後的服務工作,有下列幾項建議:
一、讓扶緣服務協會發展成凝聚長者智慧的平台,設身處地,以鄉內長者為主體,取代扶緣為主體的發展方向。
二、鼓勵「老有所用」取代「老有所終」的觀念,善用老人義工,發掘傳統智慧,創造老人另一個全新且迷人的生命舞台。
三、協助因出生率減少而閒置的教育空間,發展出供鄉內長者奉獻人生智慧,小孩快樂學習的共用且互蒙其利的成長舞台。
四、基金會或扶緣會訊,多發掘鄉內各行各業長者的生命智慧,報導他們人生的堅持,提供年輕後進典範學習。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多向長者學習,謹和基金會及扶緣的所有同仁共勉之。
新港鄉社區關懷據點介紹
新港鄉目前有六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自94年陸續成立以來,在新港各地茁壯成長,秉持著「在地關懷」的理念,由社區照顧社區老人,讓長輩過得更健康、快樂,而各據點也因應不同的地方民情,發展出社區各自的特色。本刊編輯室特利用此次會訊版面,深入採訪六個據點活動,要跟大家介紹咱們新港鄉在地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並藉此促進據點交流。
中庄金社區~老人金幸福/戴秋寶
活絡的社區是台灣社會底層的力量,老人安養讓年輕人無後顧之憂,這個理想就在中庄金社區一覽無遺。
每週三上午,老人們來到活動中心量血壓、做健身操、唱歌、學英語、聽笑話故事和安全及健康宣導,最後會餐才劃下完美句點。琳瑯滿目的活動,讓一群老人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中庄村長張秀安因腳扭傷,拄著柺杖還到現場關心,朱家萱老師剛上完手語歌,村幹事退休的林烈義〈現任中庄金社區關懷據點總幹事〉緊接上陣,以鄉親的親和力告訴長輩們,年關近,騙子竊賊多,要大家小心。
他強調中庄人的幸福;村長好、環境好、環保志工隊長阿和好,環保義工都很棒,奉勸大家要知福惜福,苦口婆心活像個小學老師在對小朋友諄諄教誨。
退休的曾建豪主任講了六個笑話,有葷有素,聽得阿公阿嬤笑嘻嘻,有一種知足常樂的滿足感。座席左後方坐著退休的陳光鏡老師,他總在笑話的結尾,迫不及待的帶頭鼓掌,表現為人師表擅於鼓勵人的美德,看著他的背影,感覺他好似在陪伴村中的長輩們,默默的盡孝心,霎時一股暖流,像冬陽般傾灑而下。
從容悠閒的老人村~咬仔竹/戴秋寶
到了老人聚會的上午(星期六),大家準時到來,集合在活動中心,今天上的是戲劇課,由新港文教基金會聘請駐村藝術家指導。
老師以不流利的台語一個一個問:「你家什麼最多?」
「姑呆。」
「蝦米是呆姑?」
「是一種魚,叫姑呆。」
面對這位來自台北市的女老師,老人們一點都不會羞澀,
有人說:「我家娃娃車最多。」「我家鼓勵的話最多。」
甚至有位阿嬤說:「我家螞蟻最多。」真是有創意。
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和總幹事都參與其中,和樂融融。
一一問完後,老師要他們表演出家中最多的那樣東西,擺出一個姿態,老人們二話不說,紛紛動手動腳的擺姿勢,做動作,一點都不忸怩,雖然動作簡單,卻充滿自信,落落大方。 教室內熱鬧滾滾,室外涼棚下一個快速爐的大鍋裡,也是強強滾,有義工在為老人們準備中餐炒米粉和菜頭湯,這是一個幸福的老人村。
一年一度健康檢查~北崙村/高燦
每個人都要健康。 每個人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健檢的重要。 但,卻極少數的人做到定期健檢,尤其是最需要的老人。
深知健檢對老人的重要,北崙關懷據點負責人陳素卿村長,連續二年推動安排了每次三、四十人赴大醫院健檢,雖然困難重重。
「開始時,據點內的長輩,總是藉口各種理由不願意,經多次說服才勉強答應,但到了要報名時,卻又有人藉故推辭,只好面對面,一個個再努力,最後終於促成了頭一次的健檢。」陳村長回憶著說;「到今天,已經兩次了,全程免費,且供應早餐及中餐,每次一遊覽車人。」
「健檢項目依長輩需要規劃,全程一上午,為顧及長輩行動遲緩、體力及想早點回家等問題,慈濟大林醫院特別專案專人處裡,將流程縮短,場地集中,一切以老人為優先考慮。」
「二次下來,不但不排斥,且開始期待關心,下一次健檢的時間及到來。」 「有人因此降低了肝指數高的情形,也有人因抹片檢查而提早了治療,而檢查正常的人對生活更有信心,這樣的活動太值得了,再辛苦也要年年辦下去。」陳村長做了結論。
雖然據點內各種健康促進的活動,對老人身心而言是絕然有益的,但純就生理醫學而言,透過定期多項的健檢,達到早期預防及早期治療的功能,於老人、家人及社會都是好事一樁。
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多元學習場域/宋明晃
在新港老人會館的三樓,每周一都有扶緣關懷據點的活動,除了健康操、團康、健康講座、日語歌教唱…等項目外,集合眾多志工心力的手工藝製作,也是一大特色。
手工藝活動的主題靈活多變,有老人志工教的摺紙,有稻江大學學生教的豆豆貼、吹畫,有宋老師提供的猴子爬樹、雞蛋娃娃,也有淑惠小姐教的手套娃娃…。
所有的手工藝都要考慮老人的體能、眼力、手指靈活度,並注意安全,要有點難又不能太難,太簡單沒幾分鐘就做完,太難太細,老人就沒有辦法做,又因為經費有限,也不能用太貴的材料,像報紙、寶特瓶、廣告紙等舊東西,既省錢又環保,是最適合的材料。 手工藝的活動可以讓老人動手又動腦,有趣、好玩的題材更讓老人一玩再玩。
健康養生好生活~馨園關懷據點/宋明晃
在新港民俗表演場,馨園關懷據點每周二都有各種不同的活動,除了健康操、團康、氣功、健康講座、手工藝…等項目外,蔡永隆校長教的健康飲食,也是大家最期待的活動。
蔡校長(馨園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介紹的健康食品非常多樣化,很像魔術師一般,許多不起眼的食材,在他的巧手下,都變成又好吃又健康的食物。例如在湯汁類有珊瑚草西瓜汁、黃金湯、有機黃豆漿、精力湯…,在蔬果方面,有優酪乳水果、蔬果凍、蔬果手捲…,在主食方面有十穀米飯糰、麥片玉米粥、南瓜小米粥…,光聽名稱就讓人垂涎三尺。
蔡校長不只提供完全做好的健康食品,有時也準備半成品,讓大家在聽完說明功效及做法後,能親手做做看,像十穀米飯糰,蔡校長就準備好煮熟的十穀飯、金瓜酥、香菇、豆干、奇異果、小黃瓜等食材,讓大家用保鮮膜包成飯糰,動手又動口,更是津津有味。
個案關懷立即上網/高燦
跳脫了慣常的關懷方式,亦即是一對一的電話問安、家庭訪視,「頂菜園關懷據點」充分地利用數位相機輕巧、有聲、有色、有時間及立即上網的特色,將關懷的老人波上了部落格,留下了紀錄。
「七月開始的,每週一位老人,最年長的先做,至今已廿位左右長輩完成家訪,波上了網站,供其子女親屬及社會大眾上網瀏覽。」據點負責人陳明惠理事長說;「訪問人員到受訪者家裡,先是量血壓,之後就以聊天的方式,深入的去了解該長輩的健康、日常生活、親人互動、家庭環境,發現了問題,即協助解決或轉介,整個家訪過程都用數位相機記錄下來,回來整理後即波上了部落格。」
「這樣的家訪方式,已有了回應,先後已有四、五位長輩偕同外地回來的子女,特地到據點參訪了解,開展了良好的互動」,陳理事長接著說;「這種方式,不但為長輩留下紀錄,子女更加關心,更重要的是希望社會大眾,注意到老人的問題。」
頂菜園據點這種作法,成效有待觀察,但它卻是據點運作的一項新的嚐試及特色。
新港鄉六個社區關懷據點透過不同管道,經營屬於自己的特色,營造老人快樂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