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 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
全文版
  2009.4.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用消費券救地球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地球日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環境信託網站
觀樹教育基金會
社區營造學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 
六足王國:台灣昆蟲
好燒的京都議定書
 
  自然人文:垂直的伊甸園 
樹。圖片提供:Fresh Air 網站

 

作者:Sharon

樹木的生命可以很長,幾百甚至幾千年,在我們有限的歲月中只能看到它一部份的成長歷程,無法窺得全貌。在大自然環境裡,樹木為了散播自己的種子,演化出多種我們想像不到的方法,而少數得以幸運存活的種子,從長出小苗到成長的歷程,必需應付災害、被掠食、甚至為求生存相互競爭的種種困境,其所要面對的考驗絕不會比人類少。專家們也早已發現森林中,植物與植物之間及植物與動物之間有著微妙的共生關係,好似一種自然環境中的社群關係,它們之間互相合作,也互相競爭著。

過去未被探索的部分,經由專家們的努力而漸漸被揭露。過去受限於不易攀爬,也不易攜帶儀器,因此少有研究接觸樹冠這個領域。近年來對樹冠層所做的研究,讓人們逐漸知道其特有且豐富的生態體系,「森林對環境的重要功能主要來自樹冠,樹冠是樹木的主要光合作用區」。研究中發現寄生在樹冠層的植物多樣而生意盎然,宛若空中植物園,同時也提供了棲息其間的小動物特有的生存空間…精采內文

 
 
  大地之音:《野生》南方女性的人生風景

 

 

編輯室整理

林生祥與鍾永豐繼2006年發表「種樹」專輯後,投入兩年時間創作,以女性與南方作為寫作角度,繼續與理念一致的製作團體鍾適芳、大竹研、Wolfgang Obrecht,以自助手工方式及高度的合作默契,完成最新作品「野生」。

「野生」係指那些成長於性別偏見下,不被期待、不受重視、「自顧自大像放生」的女性們,相對於自小被寄予厚望、「惜命命」的男丁,處境有如「野生」一般;而她們自力與嚴苛的生存挑戰拼搏,活出迥異於男性的人生風景,本質上亦等同於一種「野生」精神…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深入螞蟻部落
螞蟻。圖片提供:楊家旺

作者:楊家旺

當我第一次閱讀霍德伯勒和威爾森合著的《螞蟻.螞蟻》一書時,我覺得我像是在閱讀一部奇幻文學作品。裏頭所敘述的螞蟻群落,擁有多元而豐富的生活模式,我似乎跟著作者深入一個個蠻荒的森林,發現了不為人知的原始部落。這些部落由螞蟻組成,卻充滿了奇異詭妙的生活史。例如:切葉蟻的工蟻,利用大顎切割一片片新鮮的葉子,帶回巢穴去培養真菌。牠們過著農業般的生活。

又如編織蟻的工蟻,雙顎鉗著幼蟲,利用幼蟲的吐絲能力,將牠們當成紡織機,把一片葉子與另一片葉子的邊緣絲黏在一起,層層包覆後,形成了一顆葉片巢球。這顆巢球是編織蟻的城堡,牠們過著定居的生活,隨時有護衛兵蟻站崗,牠們是兇狠民族,擁有極強的領域性…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鄭風.東門之墠〉
譯者:賈福相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爬山

爬上座小禿山,遙望父親。
父說:「唉,兒呀,當兵早晚不得閒,
千萬小心,安全的回來呀。」

Climbing a Hill

Ascending a barren hill, looking afar to my father.
Father said: "My son, in the army you will be busy every day.
Be careful and return home safely."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垂直的伊甸園 
作者:Sharon

深山裡,霧氣在午後就漸漸升起,雖然離傍晚還有二個多小時,但已四處霧影濛濛,領隊提醒最好早些下山,以免霧更濃,路上危險。當我們的車子沿著棲蘭山的山路小心的行駛下山,四周愈來愈濃的霧,好似催促著我們這些不屬於這遍山林秘境的都市人趕快離開,而夜幕低垂後,在這幽暗靜謐又濕涼的深山裡,彷彿神秘的儀式才正要開始,亙古以來默默的滋養孕育著原始自然靈魂的生命能量。

沿途蒙上了薄紗的柳杉林散發著空靈寂靜的氛圍,有著夢幻般的魔力,引發人們無限的遙想。一路回想著在濃密深林中所見到的那些千年神木,雖然留存下來的古樹樹身多已空心,但壯碩的樹身依然雄偉,高聳的軀幹,得倒退好幾步仰望,才能目及其樹冠,樹冠的枝幹有力的向四面呈放射狀,層層的伸展至深遠的天空;而混合著濕潤霧氣的芬多精是最天然的身心滋養露,那涼涼的帶點幽幽的木質香氣,至今還在記憶裡散發著芬芳。

在我們生活的都市裡,所見到的樹木大多只是建築物和街道間點綴的幾許綠意,它被人們主導及支配著它的生存空間,甚至生長樣貌,很難展現原始的生命力,我們當然對有如「一棵花旗松的故事」所描述的內容感到新奇和陌生。

樹木的生命可以很長,幾百甚至幾千年,在我們有限的歲月中只能看到它一部份的成長歷程,無法窺得全貌。在大自然環境裡,樹木為了散播自己的種子,演化出多種我們想像不到的方法,而少數得以幸運存活的種子,從長出小苗到成長的歷程,必需應付災害、被掠食、甚至為求生存相互競爭的種種困境,其所要面對的考驗絕不會比人類少。專家們也早已發現森林中,植物與植物之間及植物與動物之間有著微妙的共生關係,好似一種自然環境中的社群關係,它們之間互相合作,也互相競爭著。

樹。圖片提供:Fresh Air 網站人類已深刻的體認到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也意識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過去未被探索的部 分,經由專家們的努力而漸漸被揭露。過去受限於不易攀爬,也不易攜帶儀器,因此少有研究接觸樹冠這個領域。近年來對樹冠層所做的研究,讓人們逐漸知道其特有且豐富的生態體系,「森林對環境的重要功能主要來自樹冠,樹冠是樹木的主要光合作用區」。研究中發現寄生在樹冠層的植物多樣而生意盎然,宛若空中植物園,同時也提供了棲息其間的小動物特有的生存空間。

在《爬野樹的人》這本書中,很生動的介紹了做樹冠層研究的生態學家,不但向職業的攀樹人切磋攀樹技巧,更自行研發適用的攀登器具,並與幾位對尋找全世界最高的樹充滿熱情的人士,在北美洲靠近太平洋的溫帶雨林攀爬紅杉,做樹冠層研究的故事。他們找到許多百年或千年的巨樹,可高達一百多公尺,近三十多層樓高,樹幹可達八、九公尺寬。只想像那個情景,就另人屏息,讓人敬畏,也更顯得人類的渺小。他們滿懷渴望探索樹冠裡的自然奧秘,充滿了對樹木與自然的關愛,運用不傷害樹木的繩索攀登技巧,並且不公開所發現的現存巨樹的生長地點,以期讓這些稀有植物保有原始自然的生存環境。

一趟棲蘭山之旅,充滿了知性,也讓身心做了一次道地的森呼吸,那份尊重自然、愛護樹木之心油然而生。期望有心的單位能規劃出更多具有知性與質感的大自然之旅,讓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能帶著學習與珍惜的心走入自然,去接近,去認識樹木在山野裡的成長故事,我們才更能帶著情感,深植觀念,自發的去愛惜大地,尊重大自然。

並不鼓勵攀樹,因那必竟需要專業的技巧、膽識與體力,不過,像我一樣好奇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的人,可以看看這二個網站:

※ 「爬野樹的人」作者Richard Preston的個人網頁
※ 台灣攀樹協會網站請點選此處

※ 本文轉載自Fresh Air 網站

Top

 
 
  大地之音:《野生》南方女性的人生風景
編輯室整理

林生祥與鍾永豐繼2006年發表「種樹」專輯後,投入兩年時間創作,以女性與南方作為寫作角度,繼續與理念一致的製作團體鍾適芳、大竹研、Wolfgang Obrecht,以自助手工方式及高度的合作默契,完成最新作品「野生」。

延續微型「史歌」創作

從「菊花夜行軍」到「臨暗」、「種樹」專輯,其作品探討的主題一貫緊扣於台灣農村,歌中主人翁形象鮮活,或為返鄉青年、或為都市開基祖,島國農業大崩壞時代下的小卒子,在鄉與城的推拉撕扯之間,各人肩住自家命運,各有其茫然與篤定。前後專輯所累積之群像故事,有如共構出微型「史歌」(詩而為歌,歌以為記),呈顯台灣農村與農業發展真貌。

「野生」亦循此一脈絡深入,且試圖以新視角提出舊議題──相較於因政策不公與結構失衡而導致的農業問題,「野生」所聚焦的「女性」命運,揭示之「重男輕女」文化現象,更為古老地存在傳統農村宗族社會中。自上世紀以來,經受現代化與全球化劇烈衝擊,原該一生縛於家務與農事勞動的女性,初次轉型扮演「出外人」,在各場域迸發「在家是零星,出外像野生」的生命力。

描刻南方女性群像

專輯以女性生命史出發,從出生時的感嘆「哀哉妹落地」(野生),到臨終之際仍一心執念「轉妹家」的姑婆,書寫幅度橫跨生與死,內容涵括形塑性別差異的童年經驗(分捱跈、莫噭)、旁觀家族衝突卻無發言權的妹仔(分家)、押老本養豬的辛苦姆媽(姆媽莫驚驚膽膽大)、離家北上的心緒(木棉花、南方)等。

「野生」係指那些成長於性別偏見下,不被期待、不受重視、「自顧自大像放生」的女性們,相對於自小被寄予厚望、「惜命命」的男丁,處境有如「野生」一般;而她們自力與嚴苛的生存挑戰拼搏,活出迥異於男性的人生風景,本質上亦等同於一種「野生」精神。

若說前一張專輯「種樹」,以有機農業導出「有機」的生活價值觀,引為台灣農村實踐的可能出路;則在本張專輯裡,淬自農村女性生命史的「野生」韌性,不僅涉及最具草根意味的性別權力結構批判,反思觸角亦可延展至現今少子化世代教育現象──在農作與人皆傾於過度栽培的時代,價值光譜另一端點的「野生」,實為回返自然的平衡力。

※ 2009春天開演路線請參閱:大大樹部落格

Top

 
 
  自然人文:深入螞蟻部落
作者:楊家旺

螞蟻。圖片提供:楊家旺

當我第一次閱讀霍德伯勒和威爾森合著的《螞蟻.螞蟻》一書時,我覺得我像是在閱讀一部奇幻文學作品。裏頭所敘述的螞蟻群落,擁有多元而豐富的生活模式,我似乎跟著作者深入一個個蠻荒的森林,發現了不為人知的原始部落。這些部落由螞蟻組成,卻充滿了奇異詭妙的生活史。例如:切葉蟻的工蟻,利用大顎切割一片片新鮮的葉子,帶回巢穴去培養真菌。牠們過著農業般的生活。

又如編織蟻的工蟻,雙顎鉗著幼蟲,利用幼蟲的吐絲能力,將牠們當成紡織機,把一片葉子與另一片葉子的邊緣絲黏在一起,層層包覆後,形成了一顆葉片巢球。這顆巢球是編織蟻的城堡,牠們過著定居的生活,隨時有護衛兵蟻站崗,牠們是兇狠民族,擁有極強的領域性。

蜜瓶蟻的工蟻會將食物吐給貯蜜工蟻,貯蜜工蟻將這些食物存放在自己的社會性胃,因此,牠們的腹部總是膨脹得像顆半透明圓球。其實,牠們的腹部就像人類的冰箱,保存著食物,同時也保鮮著食物。

歐洲賊蟻會闖入其他螞蟻的巢穴,搶奪他們的幼蟲,供日後食用,或者日後奴役牠們。收穫蟻則過著採集生活,牠們到處收集種子,供食用,或者過冬貯糧。行軍蟻是居無定所的民族,時常更換駐地,過著遊牧般的生活,牠們總讓我想起成吉思汗。也有一類螞蟻,畜牧蚜蟲或蚧殼蟲,把牠們當羊隻,汲飲牠們的蜜乳。這張照片裏位於最下方的那隻螞蟻,正張著口,欲飲蚜蟲腹部末端擠出的一小滴甜甜蜜液。

關於螞蟻、蚜蟲和瓢蟲之間的關係,被許多介紹昆蟲生態的書籍所喜愛,常常成為書裏的一個段落。解釋牠們之間的關係以「狼來了」的方式最為易懂、傳神且富童話色彩。螞蟻扮演了故事裏的牧羊人,蚜蟲則扮演羊的角色。蚜蟲提供蜜液給螞蟻,就如同羊提供羊奶給牧羊人。瓢蟲是狼,狼來了要吃羊(蚜蟲)。牧羊人(螞蟻)當然不肯,會衝向前去驅趕狼(瓢蟲)。這樣的關係就形成了一種有趣的生態關係。同時,也如同我文章一開始所提到的,閱讀螞蟻群落的生活史,就像閱讀一部奇幻小說,牠們擁有類似人類又不全然與人類相同的生活模式和行為。螞蟻的生活史真是充滿了奇妙與不可思議的情節,讓閱讀螞蟻故事的人,充滿了無比的好奇。

地面以上的世界,或許為人類所主宰。人類建造起的文明,似乎太過優勢且強勢,讓人類認為的野蠻和原始文化都必須變得更文明才行。然而,這種文明會不會才是真正的野蠻,帶給物質貧乏心靈富裕的住民,也跟著變得物質富裕心靈貧乏了。多元豐富的文化開始變得單一(單調)。地球村的美夢,或許從另面向看竟是噩夢。

不過,了解螞蟻在地球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優勢後,我變得不那麼憂心人類了。人類對地面以下的世界,似乎仍不夠熟知。那個世界是由螞蟻所主宰的。《螞蟻.螞蟻》這本書引用了一段英國昆蟲學家威廉斯所計算出的數據:「在任何時刻,地球上都有一百萬兆(10的18次方)隻昆蟲存活。而總蟻口數佔了百分之一(即一萬兆隻)。」換言之,人類雖然在體型上佔了優勢,但數量上卻遠遠不及螞蟻。

而且,就生態保育的地位來看,螞蟻似乎投入的比人類還多,且貢獻更大。《螞蟻.螞蟻》這本書的尾聲說了一段話,極發人省思。我想,以這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是再好不過了:「如果有一天,人類完全消失,其他生命會迅速恢復生機並繼續繁衍興盛。目前的這種大滅絕歷程也會立刻停止,受損的生態系統會癒合並向外擴張。如果全體螞蟻因故消失,則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並會造成大災難。物種滅絕速率會遠超過目前,由於這類昆蟲所提供的大量服務不復存在,陸上生態系統便會更加迅速萎縮。」

Top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魏風.陟岵〉
譯者:賈福相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
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陟」音同「滯」;「岵」因同「戶」;「旃」因同「沾」;「屺」因同「杞」。 

爬山

爬上座小禿山,遙望父親。
父說:「唉,兒呀,當兵早晚不得閒,
千萬小心,安全的回來呀。」

爬上座小青山,遙望母親。
母說:「唉,兒呀,當兵睡不好覺,
千萬小心,平安的回來呀。」

爬上座小山崗,遙望兄長。
兄說:「唉,弟呀,當兵在戰場,
千萬小心,不要死在他鄉呀。」

Climbing a Hill

Ascending a barren hill, looking afar to my father.
Father said: "My son, in the army you will be busy every day.
Be careful and return home safely."

Climbing up a treeless hill, looking afar to my mother.
Mother said: "My son, in the army you will have no time to sleep.
Be careful and return home safely."

Climbing up a rocky hill, looking afar to my brother.
Brother said: "My brother, life in the army is dangerous.
Be careful. Don’t die in a foreign place."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陳誼芩、高美鈴.易俊宏
副刊特約編輯:顧美芬、黃德宗‧網編:黃德宗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