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來去紫禁城 台灣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和策略

═【立報】════════════════════════════

                                  

═══════════════════════《2002/12/3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來去紫禁城 台灣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和策略

 

   他山之石 鮑杜因大學助理教授桑德斯

 

【教育小報報】

********************************************************************

  來去紫禁城 台灣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和策略

 

文/魏宏晉

 

中國經濟的崛起對於鄰近國家的影響,有各種不同角度的評估。有持威脅論者,認為中國市場對資金的磁吸作用,將對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產生不利;而持樂觀看法者則以為,中國的消費力上升,將會帶動全球經濟市場進入另一個新的榮景高峰。

 

然而,不論是從哪個分析中國市場的角度出發,各國對於台灣在這波世界經濟新情勢中的機會都是看好的,只要台灣人能夠採取稍微積極的態度與作為,在下一個世紀中,台灣的身價將翻好幾番,有機會成為世界最大新興市場的最佳經紀人。

 

台灣人在中國市場的優勢已經被討論得太多,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我不想在這兒浪費筆墨再加闡述,反正當政的人若還是小鼻子小眼睛、汲於私利、昧於現實,再多的苦口婆心或是良藥針砭,也不能改變台灣將「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變成為「上天開了一個大玩笑」的未來現實。

 

中國經濟的進步情況,一般人只由傳媒耳聞,或者是親自到此間做表面觀察,都經常有很深刻的感受。然而這種浮面的觀感,未免流於武斷,藉由這樣片面的資材加以判斷出來的結論,也常常是不夠成熟,且會有南轅北轍的觀點提出。

 

比如說,一般人看到北京、上海等中國一級大城現今的建設成果,很少不會感到震撼的。這樣浮面觀察最常見到的結論就是「中國富起來了,以後不得了了」;當然,再仔細一點看的人也會有,他們會發現這樣的富麗豪華建築往往是由外資集結興建的,帶來的只是表面的繁華,和少數投機份子的暴富,以及和國民平均所得相較不對等的奢靡。

 

一般人的浮面觀察,往往沒能深入到中國經濟發展真相的核心,因為都沒能觸及中國人民信心的問題。就我所觀察,中國人民對國家未來的信心堅強,和政府的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造成其為人所刮目相看的發展現狀。

 

就拿一個簡單的政策來說好了。中國政府用一些先進國家看來很不公平的手法,讓一批人「先富起來」,不管人民是由於智識未開,或者不敢多言的理由而予支持,一批人「先富起來」的做法,確實也慢慢地把財富擴散到更廣大的另一批人身上了。

 

我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中國的財富擴散作用。4、5年前,中國市場上的筆記型電腦一般賣價要比台灣貴上5千塊人民幣,也就是兩萬塊台幣左右,大多數人都純粹把這歸於供需和稅率的問題,然而我一位在北京賣電腦的中國朋友卻不認為如此。

 

他告訴我,4、5年前他公司賣一部筆記型電腦的利潤在5千塊人民幣左右。這和在台灣同時,賣一部筆記型電腦只有1千塊台幣的利潤相較,簡直是超級大暴利。但是東西利潤再高,如果沒人買,還是賺不到錢呀!筆記本電腦這麼價格高檔的科技產品,一部要價多在人民幣1萬5以上,以一般中國人的收入,似乎是很少人買得起的。

 

朋友告訴我其中秘辛,這麼貴的東西一般人是買不起,所以最初都賣給公家單位,公家買東西不砍價,而且就是要最貴的東西,才表示先進專業,因此每台電腦賺他們5千塊是再天公地道不過的事了。

 

朋友說,曾有個部會機關召集開了個會,為鼓勵出席,與會的數百名人員每位送一部筆記型電腦做為出席禮品。數百部電腦的訂單,一部賺5千元,一次就賺了數百萬人民幣的純利,在台灣的電腦零售商,哪家能有這麼好的利潤和業績?

 

在中國,筆記本電腦一開始就是這麼賣的,而且可以賣得很好,這便造成一批科技銷售新貴。他們賺了錢後,有能力再為其他親朋好友添購筆記型電腦,這時需求多了,而且這需求是普及到一般人身上的,價格當然必須有競爭力,所以現在中國的筆記型電腦能夠稍稍降價了,到市面上去看,和台灣只有3千人民幣左右差價,比幾年前是要縮減一些了。

 

純粹就經濟檔次相較,中國和台灣其實並不是在同一個層次上競爭。但由於表面上的景氣榮枯和信心消長的比較,大家普遍對台灣的未來感到擔憂,再加上政治的內耗,持台灣無望論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沒錯,就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和台灣的差距是在縮小當中。但是對台灣的威脅嗎?我不認為如此。中國人口佔世界5分之1,要這些人永遠窮下去是很不公平的事,也是不可能的事。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來,中國人消費能力增加,如果台灣能夠善於因應,這絕對是可以賺錢的好事,怎麼會是威脅呢?而且以中國和台灣現今國民平均所得還有十餘倍的差距,中國要在個人經濟實力和台灣並駕齊驅,在正常的情況下而言,也要再努力20年以上才有可能,我們其實是不該有過度憂慮的。

 

台灣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信心危機的問題,一般人民對於政府的保守與封閉,簡直是到了受不了的地步。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濟市場一片看好,世界各國也都了解搶佔經營這片市場的重要性,大家都急,只有中華民國政府不急。台灣政客們用脅持國家經濟的手段做為政治保本的籌碼,從老蔣時代的「漢賊不兩立」,小蔣時代的「三不政策」,到老李的「戒急用忍」,和現在阿扁的「審慎西進」,儘管歷史背景不同,但玩的都是關起門來當皇帝的同一套劇本,種的是看天田,美國的臉色若好,我們就物阜民豐,反之則呼天搶地。說我們是個有獨立自主人格國家、偉大的新興民族,我講來都覺得心虛不已,這些話只能向一些沒見過世面的中國弟兄吹噓,小小滿足作為一個台灣人的虛榮心。

 

台灣人的血液裡流的本來就是冒險的血,4百年前,漢人先祖渡海來台,「四死一留五回頭」(記不太清楚,有錯請見諒),簡直跟盟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諾曼地登陸沒兩樣。而4百年後,台灣人的冒險精神和基因雖然沒有消失,卻被政治現實壓榨得垂頭喪氣。以台灣的地理位置和台灣人刻苦冒險的奮發勇猛精神,今天是不該這麼憋氣的。尤其是在中國崛起的當今,這就是我們的世紀大好時機;中國就算是諾曼地,我們也該勇敢搶進,打下灘頭,之後就有更美好的機會和未來前景。一衣帶水,睡在21世紀寶庫之旁的台灣人,你不心動嗎?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回目錄)

 

他山之石 鮑杜因大學助理教授桑德斯

 

編譯/盧永山

 

自蘇聯瓦解後,美國人就意識到使人們分隔的邊界以及使人們重聚的十字路口。當全球化的好處被恐怖組織的無遠弗屆而加以重新評量時,邊界──包括文化、宗教和天然──的問題就被賦予新的重要性。

 

了解和重新定義邊界,對桑德斯(Patricia Saunders,見圖/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教授所做之事及她的認同而言十分重要。出生於千里達的桑德斯,成長於美國,她在大學裡攻讀農業,但文學是她的最愛,在參與了於千里達舉行的加勒比海婦女文學會議後,她決定展開不同的學術生涯。

 

目前,桑德斯擔任緬因州鮑杜因學院(Bowdoin College)英語副教授,教授加勒比海文學和文化。最近,福特基金會因她過去1年來致力於推動加勒比海文化和全球化關係的演講、工作坊和讀書會,而頒給她「新聲音,新方向」獎(Emerging Voices,New Directions)。

 

桑德斯表示:「在我班上,我試著要讓學生思考移居的意義。我們通常會用文化或美學的觀點看待這個問題,因此,我們會問:加勒比海文化如何影響美國文化?或者美國文化如何影響加勒比海文化?」

 

桑德斯在教學時也跨越學門的邊界,使用音樂、詩和影片讓學生能超脫於典型英文課的侷限。以下是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最近對她專訪的摘要。

 

 

 

*不要孤立加勒比海文學

 

我(桑德斯)總是很擔心非裔美國研究、加勒比海研究、流移研究(diaspora studies)會被邊緣化,如此它們可能會陷入困境中。

 

我希望我的學生和同僚思考,加勒比海文化如何成為美國文化整合的一部分。這是福特基金會這個獎設立的目的──創造一些空間,讓在不同研究領域的人,特別是美國研究,能與從事加勒比海研究的人進行對話,並找出接觸點。

 

*關於全球化

 

我正在教一堂「加勒比海文化與全球化」的課程,其中一個主題是,我們不能以好或壞來論及全球化。全球化這個議題過於複雜,所以不能以對立觀點去思考。我們每天以經濟觀點思考全球化,但我想做的是讓學生思考……全球化如何改變(1)文化的角色、(2)文化的價值、以及(3)文化在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

 

*擴大學生對觀光的思考

 

人們說,像牙買加這類的國家依靠觀光,就某種程度而言,確實沒錯──觀光收入協助一些人就業。在此同時,我們必須思考觀光客花在牙買加的錢,及透過觀光業而流出牙買加的錢,這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因為牙買加多數的旅館產權屬於美國商人。

 

我的許多學生曾到加勒比海觀光,他們說他們從未想過上述問題。當我播放一齣有關金斯頓(牙買加首都)的影片,那裡充斥著政治暴力,我的學生都嚇呆了。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牙買加不是這般光景,牙買加是蒙地哥灣(Montego Bay)和尼格利爾旅館(Negril),或是有類似地方的國家。

 

我不是說不應該去牙買加觀光,而是去觀光時要更有意識,做出正確的選擇。套裝行程(all-inclusive)很受歡迎的一項原因是,每件事都準備的好好的,但如果要進行非套裝行程的觀光,就得花一番心力安排。

 

對某些到過牙買加的學生來說,他們從未想過參訪博物館或進入傳統市場,或者與當地老師談話,及與套裝行程外之的人接觸。

 

學生在旅行之際沒有思考的一件事情是,他們的美國認同也跟著他們一同旅行,因此這趟旅程的意義,遠遠超過他們的理解。

 

*有關美國媒體的支配

 

我給學生看霍爾(Tony Hall)所拍攝的《與湯匙一起逃跑的碟子》(The Dish Ran Away With the Spoon)。在這個例子中,碟子是指衛星天線。這齣紀錄片描繪了有線電視如何摧毀一些加勒比海小國的地方節目,當民眾不能在電視上看到代表自己的東西時,這對文化會產生什麼影響?

 

當我們收看電視新聞,然後聽到氣象播報員說東北地區(編按:指美國東北新英格蘭地區)是華氏98度時,這意謂了什麼?我們看到的新聞多半不是地方新聞。我們聽到的是希爾斯百貨公司(Sears)的銷售情況……,但方圓百里外卻沒有半家希爾斯百貨公司。我們看的有線電視節目,有90%都是這類外來的節目。霍爾的這部影片要問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做的是別人的夢,那結果會變怎樣?

 

*新一批加勒比海文學作家

 

現今,加勒比海婦女的寫作正興起一股熱潮。第一波加勒比海作家是男性,主要是因為男性有更多機會接受殖民教育。那個世代的男性能夠出國,接受教育,並且訓練自己成為作家。女性卻無此機會。嬰兒潮時期出生的加勒比海女性,有更多機會變成作家。

 

但我想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現象。當第一波加勒比海作家展開寫作生涯時,他們所表現的一般加勒比海認同,假定加勒比海的主體是男性。這種假定通行了一段時間,但就像所有的歷史,總是會有來自邊緣的聲音出現,挑戰這種假定,爭取自己的發聲空間。現在,有許多婦女作家正朝這個方向實踐。

 

而這是許多事情所產生的結果,包括:人口圖像的變遷,加勒比海地區婦女能見度的改變──她們在政治或社會運動上展露頭角,或者以教育學者或關鍵人物之姿在公眾面前現身。這種事情發生的愈多,就有更多的需求和欲望,希望能夠表現正在改變中的加勒比海地區人口圖像。

 

*利用音樂做為英語課的教學工具

 

我正嘗試打破文學和流行文化之間的界線,我們討論小說中light/dark imagery或誇張(hyperbole)的方式,當然可以用於討論牙買加雷鬼音樂之父鮑伯.馬利(Bob Marley)的歌。這學期,我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討論鮑伯.馬利如何在他的歌裡運用典故(allusion)、隱喻(metaphor)和諺語,一首詩也會運用上述語法。在此同時,我們也找出了發生在牙買加的重大事件。對我而言,音樂是一種價值非凡的教學工具。

 

(取材自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hyouki@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