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進擊的公民
報主:TCPA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創刊日期:2017-02-14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25
官網:
http://2014tcpa.blogspot.tw/

近期電子報

更多....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進擊的公民報
進擊的公民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進擊的公民
發報時間: 2017-03-16 16:00:00 / 報主:TCPA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公益聯播]106-1休閒體適能班隊開始招生囉~
【參與觸擊】我對參與式預算想像

文: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

【參與觸擊】我對參與式預算想像

 2014年大選之後,隨著各縣市新執政團隊上場,為了讓政策更具實驗與想像性並尋找執政新亮點,一個在巴西實驗成功之後世界各國爭相引用的「參與式預算」,也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到目前為止人們對它的詮釋與做法仍不一而足,因此不管在學術或實務上,還是有著濃厚的實驗性質。

到底「參與式預算」在台灣,會不會跟當年的「社區總體營造」一樣,變成不具素民語言,艱深難懂的理論呢?會不會被學術、承包商壟斷呢,「參與式預算」在台灣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分贓政策」呢?絕對值得好好觀察。

其實,從「議題倡議」與「公民參與」精神來看,一個新觀念要從倡議、啓蒙、少數人覺醒、進而帶動點、線、面改變,是需要政策與政治力搭配才行。政府如果要推「參與式預算」,就要有願景與戰略目標,清楚走向。如果只是框一個餅來實驗,讓大家來分食,那最後的成果非常有限。「社區總體營造」搞了二十多年無法深入民心就是一樣的問題,「參與式預算」實在應該引以為戒。

如果從本會核心精神「大公民、小政府」、「選民變公民」出發,「參與式預算」應該如何做呢?我們要先問三個問題:公務人員想要真心推參與式預算嗎?除了操作的細節,真的明白「參與式預算」的精神嗎?公民對於參與工具的掌握度夠高嗎?

如果純粹就政府的做法來說,我對「人民如何參與預算」的想像很簡單:一、政府應將「不牽涉特定業務與機密部份」的預算,讓人民可以透過專業機制去改變其結構與分配。並且結合人民的創意與企劃力,讓政府的預算與使用發揮極大化甚至到數倍的效果。 二、在政策初期,可以透過「公民咖啡館」、「資源整合」、「開放討論會議」、等工具找尋創新方向。若己經有了整體的規劃之後,則以「參與式預算」來篩選出可落實的方案並優化做法。 三、將要執行的案子回歸到「委託案」或「標案」,並且讓參與前端發想的公民團體及公民共同參與投入,即可避免標案被壟斷或綁標。

在社區裡,居民更應該要先培育「公民意識」,必須先勾勒出「對社區整體的願景」,了解政府對社區政策注入資源有多少,再要求政府以「參與式預算」配合執行。如今普遍的做法,若僅由政府框一筆經費請社區組隊來參加提案補助,不但與現今之社區營造補助做法並無差別,提案零星無整體性,甚至也比不上有願景作為提案基礎的社造案。對公民社會的形成並無幫助。

總結,在目前各政府的操作下,參與式預算似乎己經漸漸走上不歸路,而各種「集團」也紛紛再次集結建構資源分配網。要如何將參與式預算這個工具導向正途、發揮其資源效益,絕對需要更多公民的覺醒在各領域突破框架,這樣政策推動才會更健康更有效。公民社會才能日漸成形。

【參與觸擊】民主意識 向下紮根

文:林邦文(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副理事長)

為進一步落實民主政治,全台灣各縣市正進行著一場「公民參與」大比拼,其中,可以讓市民透過共同討論、決定政府預算開支方向的「參與式預算」更得到各界熱烈迴響。臺北市對此先行一步,首度將參與式預算大車開進高中校園,邀請16至18歲的中崙高中學生成為「準公民」。

 【參與觸擊】民主意識 向下紮根

 邇來,關於投票權年齡限制由20歲下降到18歲的呼聲時有所聞,目前仍處議論階段,但透過參與式預算的學習,讓16到18歲的「準公民」們擁有對公共事務的投入及討論熱情,為投票權年齡限制的放寬預做準備,是一種全新嘗試。

臺北市政府去年開始推動「參與式預算」,抱著「社區居民才了解地方的需求」的想法,在臺北市12區分別辦理住民大會及提案工作坊,希望讓參與式預算更貼近民眾,落實深耕地方。

個人擔任松山區參與式預算陪伴學校老師,去年就已經說服松山區公所在中崙高中的一堂公民課介紹「參與式預算」,今年特別把提案人的年齡下修到16歲,希望在松山區中崙高中辦理一場針對高中師生的說明會及工作坊。

 【參與觸擊】民主意識 向下紮根

 考慮學生對於「參與式預算」議題陌生,需要較長時間的討論,考慮以開放空間的會議技巧(Open Space Technology)為開會工具,期待以一天的時間,透過活動展開一個讓學生能夠自由相遇與對話的社會空間,一個好像在大樹下人們自然聚合,討論著生活裡的大小事的空間。

如何邀請學生參與是一大挑戰,初始想透過去年合作過的公民老師,請她串聯,沒想到她請育嬰假,校長直接請主任教官擔任聯絡窗口,在往來聯絡中,提醒教官不要有「衝人數」的壓力,也不要過度給家長、學生承諾,免得來太多沒有參與動機的人。個人希望,透過擬題、邀請、對話、討論的過程,享受專注聆聽、相互看見、理解支持與建立共識,找出對於松山區、臺北市的生活環境更美好的提議。

經過引導師六小時的帶領,學生的提案逐漸聚焦,最後選出的方案有:「校園公共空間改良」、「建立學生友善餐廳App」、「扶植國際音樂祭來台進駐。」若有閒置校舍,社區居民可投票決定用途,例如出租做為工作室、市集、社區文化中心等。有學生提案,學校餐廳只有中午供餐,但晚上很多學生下課就去補習,校外餐廳晚餐價格高昂,還有食安疑慮。學生提案希望市府能開發建置「學生友善餐廳App」,讓學生下課吃得安心,認證安全便宜的學生友善餐廳,同時有可創造共享經濟,提供社區住民賣便當的平台。

在結束之前,邀請學生給予回饋,個人的期望,是讓這些「準公民」們「提高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了解施政的困難」,過程中,這些期望都得到良好的回饋,而學生們的反應,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包含:「平常都注重有投票的人的意見,我們的意見都沒有被重視」;「跟不同的想法交流,大家都好棒」;「我們學生是一張白紙,不會為個人的利益考量」;「今天的活動可以證明我們高中生也有能力」;「非常期待後續」。

這場活動,不但是讓公民意識向下紮根,更是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提早接受公民社會洗禮,進入「公民」的思考。

 

【參與觸擊】參與式預算在台灣:國內與國際的對話

文:邱慧珠(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常務監事)

在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席捲全台灣之前,其實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在這場由臺灣民主基金會主辦的國際研討會,聽到國外經驗的一些棉角。兩天的會議,近乎滿場的公民踴躍參與、努力提問,可見PB在台灣的確受到很大的關注。

芝加哥市議員Joe Moore 改變傳統作法,把「議員補助款」拿來他的選區辦理PB,讓住民決定如何使用。相對於國內,頗具爭議的「議員配合款」就是任由民代拿來政治綁樁。若有議員有勇氣將這筆錢交由民眾,以透明、審議的方式規劃運用,就能擴大公益性、杜絕黑金。

美國Brian Wampler教授對台北市的PB提出公民審議不足的挑戰,林國明教授認為:如果我們希望包容更多的參與者進來,審議的品質可能會打折扣;但如果一直強調審議的品質,可能就會限制參與的範圍。調解包容與審議之間兩者緊張關係的方式,將是PB在台灣實踐的一大動力。

萬毓澤教授則點出,在台灣欠缺對PB清楚的論述,例如了解國外成功的因素?在台灣推動PB需建構什麼?不同的情境應有不同的PB設計內涵。

吳建忠教授則分享PB在新北市達觀里的經驗。PB的精神在於透過「公民參與」的方式來決定預算用途,透過這樣的民主實踐,讓公部門預算做更有效率的分配,也是台灣推動公民審議的新起點。
 
PB的興起是針對代議民主的缺陷:課責與回應性低,導致人民的信任感降低。PB重點不在形式的設計,應該鑲嵌在民主的價值之上。參考國際經驗,提出國內推動PB的觀察重點:

一、對專責單位與中介第三者的想像。PB要可長可久,應考量在公共治理的脈絡中體制化,例如成立專責單位,在紐約市有Josh Lerner任職的「參與式預算計畫執行」組織;在芝加哥有議長成立的「中央辦公室」。或者由政府委託中介、公益的第三者,例如「PB指導委員會」來搭建平台。

二、公部門帶頭進行PB,應透過公私協力完成公民培力,例如積極開發在地的協力夥伴(如社區大學、公民團體、社區工作者等),而不是把責任丟給區公所或者把PB標案化。

三、對於頭人政治,在國外似乎沒有造成顯著的困擾。以台北市而言,民代及里長的角色應該是協助推動參與式預算、鼓勵市民參與,但往往是推動PB的阻力。

四、台灣的PB是由上往下推動,公民團體的參與度低,無法顧全弱勢團體的利益。建議可以加強「主題」式的PB,例如「青年就業」、「新住民」等,吸引公民團體的參加。

綜言之,PB的精神是重構民主、公民培力,作夥參詳公家錢。大家都可以提出改善生活品質的點子,不一定要拜託里長、市議員。例如我想要一個狗公園、里民活動中心太老舊、想要一個櫻花大道等,經過住民大會提案、提案工作坊規劃、方案展覽、投票的過程,就可以成案由公部門執行。公民願意出門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國際瞭望】韓國公民參與預算決策

文:簡赫琳(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政治學博士)

世界經濟活動中,最大宗的其中一塊就是各國的政府預算,畢竟那是匯集了上億納稅人的錢而成。但究竟各國的政府預算資訊有多開放?是否有監督機制?納稅的公民既然有義務納稅,那是否也該有權利可以參與政府預算決策呢?國際預算夥伴 (International Budget Partnership, IBP),打著 "透明預算 改變生活"的口號, 從十年前 - 2006年開始就進行近百國的開放預算調查 (Open Budget Survey, OBS),且用調查資料每幾年公佈各國開放預算指數 (Open Budget Index, OBI)。最新發展則是從2014起用最新資訊技術,創造即時線上工具 (Open Budget Survey Tracker),方便公民、媒體及民間團體監控政府的各項支出,紅色代表資料未製作或遲製作,黃色代表僅內部使用,而綠色則是開放讓公民公開查閱,截至2015年底,共有約三十個發展中國家參加,如越南、菲律賓等,每個月會更新資料,而以上這些計畫是由英國政府 (UK Aid),福特基金會 (Ford Foundation)及開放社會 (Open Society Institute) 等單位出資支持。

其中,南韓在國際預算夥伴的開放預算調查中,已連續幾年都是亞洲地區唯一表現前茅的,最好的表現是在2012年。在一百個調查國家中,該年當全體國家平均成績為19分,南韓卻有拿到92分,且其中在給予公民參與機會表現方面,南韓政府做了許多努力。

南韓和台灣民主化的歷程類似,經歷過集權後,1990年起開始公民覺醒,社會力開始蓬勃,公民也開始要求公部門資訊透明化。最顯著的則是從2003年的前南韓總統盧武鉉 (Moo-Hyun Roh)開始將 "透明化" 及"公民參與"放入政見及實際政府運作中,從此開始一系列的公共財管理(public finance management)改革。改革項目包含,設置中期支出框架 (Medium-term expenditure framework, MTEF),表現式預算(performance based budgeting) 及利害關係人參與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在此框架下,公民參與的機制有:公開討論 (Open Discussion for the Public, ODP)、公民被邀請主動回報任何預算浪費個案,且公民也可要求要查特定某些單位的帳目。

第一種的公開討論,每個討論場次皆為期五到六天,一天討論兩到三個部會的預算,每次約共可檢討十二個政策區塊預算,如社會福利或健康。更細的來說,每種政策場次約有90分鐘的時間可以審議與討論,參加人員除了公民之外,還會有公部門、專家與民間團體等,每場的場地皆可容納約三百人左右。以2005-2007年為例,每年的三到四月間,在總統與內閣還未確定財政策略前,皆有邀請公民參與公開國家預算討論,且此公開討論機制的結論是可以影響九月要送進國會審議的當年預算。但縱使這樣的規劃可以將公民意見納入公共決策中,學界還是對此類機制有許多的批評,例如認為這樣的參與式預算編列法是較無效率的,來參加的公民皆幾乎沒有太多經驗或相關財政專業,且預算的編列不該只是以單一政策別或部會來討論,更需要全面性的考量及整體國家利益做規劃。最後,每年約有超過八千個不同的政府計畫必須透過預算局來申請,這樣多的計畫案不可能每個都進行公民討論。

第二種公民主動回報預算浪費個案,2006-2007年間,韓國公民透過網站或熱線共提供了1,400多筆報告,也幫政府節省了上億元。而第三種的公民查帳機制,只要有超過300名19歲以上的公民或是擁有超過300名以上會員的民間團體皆有權利向預算局提出要查帳。除此之外,南韓預算辦公室在2012年也舉辦了公民參與計劃設計競賽,當年共有超過八百多種的創新建議提出,最後有十二個新的計畫建議被政府採用,例如依照功能或是區域來成立中小企業聯盟,已增加資訊的分享及增加企業門的談判能力與減少開銷。

 【國際瞭望】韓國公民參與預算決策

 國際預算夥伴 http://www.internationalbudget.org/

開放預算調查 http://www.internationalbudget.org/opening-budgets/open-budget-initiative/open-budget-survey/
開放預算指數 http://www.internationalbudget.org/opening-budgets/open-budget-initiative/open-budget-survey/publications-2/rankings-key-findings/rankings/
開放預算指數線上即時追蹤 http://www.obstracker.org/

Source:http://blogs.worldbank.org/governance/public-participation-budget-process-republic-korea

【現場直擊】公民會與師大臺文所簽約合作

文:許慧盈(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秘書長)

【現場直擊】公民會與師大臺文所簽約合作

近年來「公民參與」已成為主流趨勢並被廣為討論。各部會政府無不積極建立機制與平台,期盼透過實習課程開啟公民參與意識,以達到深化及鞏固民主之目的。台灣公民參與協會除了主要之倡議工作之外,亦期以成為「公民參與」啟蒙工作平台之一。開始對外進行招募實習生的計劃。
 
2017年03月08日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及秘書長許慧盈前往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辦公大樓進行實習生計劃簽約儀式。

師大台文系係國內第一所整合型的台灣本土文化學系,兼有文化、語言、文學等台灣人文學科領域,以及語文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應用課程,提供學生多元的課程選擇,以培養多元與跨領域的研究視角。
 
在台文系熱情招呼下,雙方相見歡之後開始簽約的儀式。簽約進行全程現場直播。公民會理事長何宗勳先表達歡迎台灣語文專業的同學共同投入公民參與的志業。接著師大台文系系主任林巾力亦表達希望系上同學多接觸公共議題培養公民意識。雙方都相信實習的成果,將對於今後公民參與運動也好,台語語言政策的推廣也好,都會是重要的基礎。
 
由師大台文系提供備忘錄內容中,明訂合作執掌、期限、實習環境、名額時數及出勤、實習內容與保險、成效考核等內容。公民會亦提出明確之實習時程規劃予師大台文系留存。實習內容均以台灣公民參與理論行動為主。
 
簽約儀式在雙方用印及握手拍照之後,圓滿結束。由公民會理事長何宗勳與師大台文系主任林巾力完成簽約儀式。過程溫馨而隆重,這也是公民會實習生計劃對外合作所簽的第一紙合約,意義重大。

 

【現場直擊】樂生現在怎麼了!

文:賴澤君(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

參訪樂生院當天,公民會的同仁及國際友人一起搭中和新蘆線從台北出發,終點新莊迴龍站也就是樂生療養院原址。捷運站出口就在樂生院原入口大門的旁邊,但是以往通向醫院的山坡,現在已經被挖除,改鋪捷運軌道。我們從這邊遠眺山上高起的高台,很難想像未來樂生院的建築物要在哪裡重建。說真的,碩大的水泥高台擋住整個地景。還好最近社運朋友爭取,希望將軌道上方覆土修復原貌。

進入了樂生院,首先到組合屋 與陳再添叔見面。添叔16歲就來到樂生,孫理蓮牧師娘就是他的乾媽,所以阿添叔也會一些英文。他熱情的跟大家打招呼,並帶大家逐漸漫步穿過樂生橋,走向山上的老院區。

在大樹山林裡,隱約可見山上羅列古色古香的建築。仔細看去,有文藝復興式樣、有西洋教堂、紅磚福利社、還有台日混合式三合院。我們在自救會館蓬萊舍聚會。來了四個樂生院的老人家。領頭的院民是愛地芽的李添培前理事長,以及現任理事長周富子女仕。樂生自救會在2007年成立國際愛地芽協會與全球漢生病友結盟。這個組織具有聯合國特別諮詢機構的地位。

 【現場直擊】樂生現在怎麼了!

李添培在民國38年念花蓮中學時就被警察抓到樂生院。陳再添及周富子也都在少年時陸續被送到樂生院。從此與家人別離。在這裡以院作家,轉眼已白髮蒼蒼。

短暫的訪談之後,我們一行人先上山去參觀樂生院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站就一直走到山上被遺忘的深山深谷火葬場。生為樂生人,死是樂生魂,老患友感概,只有死才能化成一縷輕煙離開這裡。

回頭的路上我們還看到深鎖的反省室。隔成小單位的「反省室」,是當年院民「不乖」時被關禁閉的地方。而下方的頤園,則是以前給精神病患住的地方。當年甚至還用手銬和鐵鏈鎖住,怕他們脫逃。而現在則是住著最高齡97歲的林却老奶奶還有抗爭時最勇猛的藍彩雲阿姨。兩人相依照護多年。

彩雲和阿添年輕時曾經是一對。欣慰的是兒子孫子在院外成長,現在不時也會回來看兩老。林卻老奶奶23歲被強送到樂生,那年大兒子還在襁褓就被迫與母親分離。多年後,等樂生開放兒子來接她回家,她無奈揮揮手,淡然地說不想給兒孫困擾,不回去了。樂生已經是她的家。

茆萬枝阿伯是另一位有趣的人物。80歲的他相較於其他樂生人而言,在樂生的歲月比較短ㄧ些。茆原本多次進出台南新樓醫院,在一個偶然機會下才輾轉進到樂生院養病。當時他已經四十歲。

年輕時在院內撿拾破銅爛鐵,有酒咁倘賣沒?是他謀生的方法。茆伯在院內各舍流轉多年,七O年代終於在山上的一百户區配得一個小房間。可惜2002年,捷運工程開始拆屋,他又再度成為流民。於是茆伯發揮收舊材的功力,為自己在林間蓋起可以窩居的木屋。等到2007年樂生博物館籌設,2009年愛地芽開始推動樂生院世界遺產國際串連,他也從蒐集文物到動手用就檜木做院區模型,越做越起勁。

 【現場直擊】樂生現在怎麼了!

參訪樂生院花了大夥一整個下午時間。處處是古蹟,人人有故事。偌大的院區被拆了20公傾之後,現在還是有將近10公傾。走了一下午終於從山頂走回樂生院最核心區的佛堂,大公炊,澡堂,鍋爐室,是全院承載上千人生活脈動數十年的核心區。我們參觀的最後一站則是樂生院未來預計重建的第一進「給您滿滿的大平台」。這裡曾經是整個院區過去的入口,也將是通往樂生院未來的入口。

許多人會問,樂生院為何需要得到大家的關注。這有許多的層面。樂生院是活的漢生病生命園區,是台灣重要文化資產,也是台灣重要青年參與運動的搖籃。2009年之後,許多年輕人就是從這裏出發,陸續參與反國光石化,反大埔,反風車等運動。回顧過去樂生所走過的路有許多的辛酸令人不捨,在未來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衷心期待國家政策不再粗暴,更多公民參與改變社會。相信這是樂生院裏院外大家共同的心願。

 

【現場直擊】宜蘭民主小旅行

二月二十五日公民會舉辦民主宜蘭小旅行,第一站參觀慈林文教基金會—台灣社會運動館,看到林義雄先生為台灣付出的事蹟,為台灣文化保存的館藏,以及台灣民主運動的歷程。從中感受到想要獲得什麼,就要用什麼去耕耘的精神,並從鸚鵡感動天神的故事中,期盼眾人一同付出,一同改善社會。

中午到松園小屋用餐,由蔡晏霖老師講述台灣農業的困境與轉變,並談到這一群「倒退著走」向前進步的新農,進鄉帶領著大家向前進,這群在地小農在創新與傳統中,結合出一套低門檻的科技,與傳統農業知識相互扶持的系統,努力推動「農藝復興時代」,讓農業再度與民眾、與生活產生連結。

最後來到大二結社區,透過參觀二結穀倉,了解早期米文化的發展史,以及大結穀倉保存的過程。透過小旅行,了解到過往的歷程,以及現在農業和社區的新型態的發展,透過凝聚更多的人關注,發展出一套永續傳承的方式。與會者有心生活協會理事長李麗娟、陪審團協會秘書長林珮菁、公民會理事長何宗勳、秘書長許慧盈、理事簡赫琳、理事劉志強、蔡宜珊、陳憶慧、楊智勝等。

【現場直擊】宜蘭民主小旅行

推薦訂閱
創刊試報1@【台灣時間銀行】
另類的在地小旅行---鄉民尋寶大作戰!@【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網路通訊】
本期目錄
【參與觸擊】我對參與式預算想像
【參與觸擊】民主意識 向下紮根
【參與觸擊】參與式預算在台灣:國內與國際的對話
【國際瞭望】韓國公民參與預算決策
【現場直擊】公民會與師大臺文所簽約合作
【現場直擊】樂生現在怎麼了!
【現場直擊】宜蘭民主小旅行
FB粉絲專頁

FB粉絲專頁

按讚加入粉絲團!觀看最新資訊

公民會粉絲專頁

 

公民會需要你

捐款帳號
遠東國際商業銀行
02500100009238

您給予的資助,
將成為我們最重要的養分,
也將讓公民參與推動的腳步,
持續而堅定。

 

支持公民會 贈原木杯墊
轉寄『第二擊─「錢」進何方,共同決定』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