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減量排放─Q博士科普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October 22,2018二氧化碳減量排放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後,因工業進步帶動了經濟繁榮,改善了生活水準,也加速了人口成長,但過度開發地球的天然資源,像是大規模砍伐森林、大量開採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以取得能源,都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使得全球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暖化,預估未來百年內,平均溫度可能上升攝氏1.5~4.5度。
由於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能源使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限制排放量會對我國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為此,我們應對二氧化碳減量技術有所認識並及早投入研發,現在就隨著Q博士的腳步來了解如何打造節能減碳的永續環境吧!
二氧化碳減量排放:二氧化碳地質封存
自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機器大量取代人力後,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就不斷增加,尤其是對燃燒化石燃料以取得動力及電力的依賴越深,排放出屬於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也越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2007年的資料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從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part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急遽上升至358 ppm,累積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攝氏0.6度,海水面平均也上升了14公分,極地冰帽融化以及冰川範圍大幅退縮。
魚類馴化與水產養殖
在自然界中,生物為適應環境而產生變異的現象稱為演化,其目的是為了有利於生存。馴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期間,動物在人為安排的環境中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繁衍,逐漸適應圈養的條件。一旦把野生動物置入人為圈養的環境,就算是馴化的開始。在馴化的過程中,被圈養的動物會逐漸與原始的野生親代異化,直到某一階段認為野生動物已馴化。
人造衛星不墜落的秘密
自1957年蘇俄發射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人類正式踏入太空的領域。台灣在這全球競賽中也沒有缺席,國研院太空中心在1999年發射第一顆屬於台灣的衛星-福爾摩沙一號後,又陸續發射了二號、三號。近年,台灣的太空計畫更邁向了自主研發的階段,即將發射的遙測衛星–福衛五號,以及氣象衛星-福衛七號,兩者機體中的重要元件和酬載,都是由國人研發、製造。本集介紹太空中心科學家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台灣未來在太空領域的展望。
屏東科技領航月巡迴展
由科技部科普活動計畫補助,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執行,與屏東縣政府合作舉辦「屏東科技領航月巡迴展」,活動內容包括福爾摩沙衛星及火箭、海洋中心勵進研究船、ROV及模擬控制台聯合展,以及科普講座、科學闖關遊戲,將尖端的科技研發成果帶入屏東,讓屏東的小朋友也有機會接觸真實的科學,培養對科學興趣。
詳細活動資料如下
屏南區域: 107年10月14日至10月27日,於台電南部展示館。
屏北區域: 107年10月29日至11月10日,於屏東大學林森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