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九歌文學報
報主:九歌小僮
創刊日期:2005-06-15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59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九歌文學報報
九歌文學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九歌文學報
發報時間: 0000-00-00 00:00:00 / 報主:九歌小僮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本期目錄
既創世又滅世的童話,自然開發下的人性與哀傷:徐則臣《青雲口》
親近自然,撫摸台灣土地的掌紋:陳月霞《大地的掌紋》
厭世派書寫,在孤獨中開花:莫澄《獸身譚》
既創世又滅世的童話,自然開發下的人性與哀傷:徐則臣《青雲口》

既創世又滅世的童話,自然開發下的人性與哀傷:徐則臣《青雲口》

書名:青雲口

作者:徐則臣

出版社:九歌

 

★ 小說家徐則臣為青少年而寫的故事。充滿奇幻色彩,以虛寫實,老少咸宜。

★ 搭配11幅精美插圖。

 

「一千四百二十六條船,首尾繞著青雲河圍成一圈。」

 

「泱泱大水上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組合:一隻喜鵲飛在前頭探路,兩隻凶猛的老鷹各叼一根繩頭在拉著門板飛,門板上三個人和一隻既像熊又像猩猩的動物彎著腰拚命划水,站在他們前面的是一隻鬍子都白了的貓頭鷹,一邊跺腳拍著翅膀一邊喊,一二加油!一二加油!」

 

青雲口的天那叫一個藍,青雲口的雲那叫一個白,空氣清新能洗心、洗肺、洗眼睛……外面的人是這樣說的。和充滿霧霾、動物死絕的外面世界相比,青雲口就是桃花源。世代居住於青雲谷的古家小男孩古里,能聽懂且模仿動物的語言,青雲山上似熊似猩的動物,名叫古怪,是他最好的朋友。一日,一千四百二十六條船上頭,搭載了鋼筋水泥混凝土,還有些奇怪的工具,一群西裝革履的不速之客,招搖地闖入淳樸悠閒的青雲口,說要為青雲口的鄉親帶來現代舒適美好的生活。

 

他們造橋修路,開山炸石,引得山上動物惴惴不安,只有古里與古怪發現,外面的人靜悄悄地在東北角吹不到風的所在,準備大興土木。另一方面,外人為青雲口人而蓋的「青雲口紀念碑」每晚離奇地遭到破壞,引起眾人熱議,一晚,識破詭計的古怪在紀念碑被抓了,前來營救的動物夥伴也一隻隻的被誘捕,為了營救好朋友,小男孩古里學會了貓頭鷹語,與獵人父親上山尋找「棋王」貓頭鷹,與古怪的叔叔「智多星」,展開營救動物的行動。

 

建築愈蓋愈高,鎮日砰砰轟隆之聲不絕於耳,青雲口的村民與動物都感受到地底有不尋常的動靜,他們將面臨怎樣的巨大災難?

既創世又滅世的童話,自然開發下的人性與哀傷:徐則臣《青雲口》 

徐則臣從虛幻的世界裡,打造一座現實人性的試煉場,讓商人的利誘與老祖宗有形無形遺產相互衝撞,以開放的視角,讓不同的價值觀彼此影響發酵,不論站在任何一方,自然的反撲,影響皆是全面的,沒人逃得掉。充滿想像力又天馬行空的故事中,人與動物跨越了語言溝通與物種差別的障礙,發展出信賴、互助溫暖情義。這是一部創世又滅世的寓言,隱約透露著哀傷,卻又積極尋找生命的出口與希望,看似奇幻的世界裡,上演的皆是真實的人生。

 

 

曹文軒(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甘耀明(臺灣知名小說家) 作序推薦

張東君(科普作家暨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秘書組組長) 聯袂推薦

 

則臣在講故事,但沒有放下身段來講,更沒有蹲下來講。他就那麼講——似乎並不特意地給孩子講。但我想孩子會喜歡聽的,因為他無論怎樣講,那個故事卻是一個孩子喜歡的故事。一個神話的、傳說的、魔幻的神祕莫測的故事。──曹文軒

 

《青雲口》塑造出來小說思維、張力與細節,可以互補徐則臣對都市文學的描摹,更適合一般讀者閱讀。同時這本書的誕生對徐則臣的小說世界觀是重要的拼圖,並且多了不同的閱讀樂趣。文字摹寫現實的火候高妙,那種如閃光燈補光的技巧中總能照見更細微的人生細節,多了與眾不同的力道。──甘耀明

 

作者/徐則臣

既創世又滅世的童話,自然開發下的人性與哀傷:徐則臣《青雲口》

 一九七八年生於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居北京。

 著有《午夜之門》、《夜火車》、《跑步穿過中關村》、《居延》、《把大師掛在嘴上》、《到世界去》、《耶路撒冷》、《王城如海》等。

 二○○九年赴美國克瑞頓大學做駐校作家。二○一○年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獲第五屆老舍文學獎、第六屆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亞洲周刊》二○一四年度十大小說第一名、首屆騰訊書院文學獎,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並曾獲莊重文文學獎、馮牧文學獎、春天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

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德、英、日、韓、義、蒙、荷、俄、西、阿等十餘種語言。

親近自然,撫摸台灣土地的掌紋:陳月霞《大地的掌紋》

親近自然,撫摸台灣土地的掌紋:陳月霞《大地的掌紋》

書名:大地的掌紋

作者:陳月霞

出版社:九歌

 

★ 這是一本深情描繪自然、環保的書,精彩的文字和圖片,在在貼近我們共同生活的台灣這片土地。 

 

劉克襄說:「台灣只有一座山,足以展現這座島的完整風華……此山無二,陳月霞生長於斯。」有著特殊的阿里山氣味,身為阿里山人的攝影家陳月霞,從小便獨自深入山林,沉醉在大自然,長大後更走訪采采鄉野,鑽研學術研究與書籍資料。長年累積的經歷成為生命的養分,促使她遇見或發現動植物獨特的一面,撰寫生態文章時情感飽滿真摯,搭配穿山越嶺捕捉到的珍貴照片,融合成精采豐厚的《大地的掌紋》。

 

陳月霞以適合親子共讀的筆觸,引領我們尋訪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在這些走遍深山野豁的真實描述背後,我們看到參雜多元文化面貌的自然神髓,以及傳奇的原住民故事,帶領我們從「心」認識山林、動植物與原民文化。我們也許不能登上三千公尺的高度看見台灣,但透過作者快門按下的經典影像、道盡山川風物的文字,我們預覽了書中景物,摸熟它們的習性,可以重新挖掘台灣的面貌,找到一種嶄新的看待和應對世界的態度與方式。

 

 

王小棣(導演.「植劇場」總監)

陳玉峰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專文推薦

 

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所長

劉克襄作家一致肯定

 

從第一天認識陳月霞和她的尪陳玉峰,就在心裡恭奉他們為我的嚴師了。嚴,不是他們的道貌或教學,而是他們實踐自己生命信念的恭謹、勤奮和執著,是帶你上山你氣喘如牛時他們面不改色的指樹指花如數家珍,是他們家居生活讓落葉四散的沉靜和儉約,他們的田野功課從自然生態做到民間信仰,永遠那麼好奇、熱情、絲毫不苟並且鉅細靡遺、不吝分享。——王小棣

 

如果你的足跡只停留在台灣平地,那麼你只踩過台灣的腳;如果你上到像阿里山那樣高度的山區,你只摸到台灣的腰;必須上到海拔三千公尺的台灣屋頂,你才終於看見台灣的臉。

──陳月霞

 

作者/陳月霞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阿里山沼平。國立藝專畢業。長年從事攝影、寫作及兩性、親子、社區、環保、自然教育等工作。一九八七年於台北春之藝廊舉辦《植物之美》攝影個展。一九九七年認真的女人最美麗廣告代言。

著有攝影集《植物之美》、《自然之美週曆》、《植物之美月曆》;植物圖文集《認識老樹》、《童話植物》、《大地有情》、《森抹遠綠──大阿里山植物親子解說手冊》;兩性暨親子教育散文集《這一家》、《跟狐狸說對不起》;兩性散文暨論述集《聰明母雞與漂亮公雞》;論述集《火龍119──阿里山大火與遷村事件初探》陳玉峰合著、《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陳玉峰合著;散文集《阿里山俱樂部》;歷史長篇小說《阿里山物語》等書。

厭世派書寫,在孤獨中開花:莫澄《獸身譚》

厭世派書寫,在孤獨中開花:莫澄《獸身譚》

書名:獸身譚

作者:莫澄

出版社:九歌

 

★ 新銳作家莫澄首部散文創作
★ 厭世派書寫,以文字淡定擊敗虛無與死亡

 

在妖異與清淡之間,一種地獄變……

厭世派書寫,以文字淡定擊敗虛無與死亡。

 

李欣倫筆下「將火山岩漿高溫般的痛楚和厭世寫得如此淡漠」的新銳作家莫澄,交出了第一本如奇花異卉盛開的散文集。身為一個曾被死之意念攫住的人,莫澄卻能將炙熱高溫的痛楚和厭世寫得如此淡漠,〈海市〉提及服藥和蝸居的過去日常種種,以近乎俯視的視角,反倒能超脫委頓逼仄的生命困境。〈巢居〉、〈睡眠迴路之鬼〉諸篇中回述青春期及極具張力的母女關係,〈末日之前〉和〈我們僅有的告別〉兩篇如姊妹作,對友情和依存、有形和無形的眷戀,是否皆終將隨時間流逝而消亡提出了永恆的質問。〈所以,我們並不孤獨〉反思生命中對環境的陌生疏離、對他者死亡的冷漠,以及過去種種自我傷害的經驗,將青春體內的躁與鬱用形象化的方式描述出來。

全書以癲狂始,再以清淡近乎天真的視角繼之。正如對她備加肯定的恩師周芬伶所說,莫澄的散文看似趕上了厭世派書寫的潮流,實際上,她卻是以文字淡定出招,直面並擊敗無所不在的虛無與死亡。她自承這些文字獻給那些生命中繼續活下去的和已離去的、不論是真實與虛構的,讓她在惶惑無助之時,仍能從腦際浮出悄聲耳語:「在我們之中,沒有人真正孤獨。

 

李欣倫、周芬伶  撰序

朱宥勳、宋尚緯、何敬堯  推薦

 

在文學花園中每個人都不一樣是最好的狀態,莫澄的文章一眼就能辨識,凌厲與淡雅交織的矛盾體,剛直時如子彈,多情時如春泥,常在絕盡虛空之處開出一朵緋櫻,這樣的女子與文字不可多得。──周芬伶

 

題目和內文形成有趣的辯證,最終人中有獸,獸中有人,人面獸身(人面獸心?)古老又新型的混種,禪修超脫與愛慾墮落的兩股業力互競(神魔鬥法?),我一讀就擱不下來,頻頻產生冷熱交攻的身體感,神魄大刺激──李欣倫

 

如果寫作不免是一場地殼變動,那就帶著考古器具,去敲一敲裸露出的究竟是什麼。她的散文大概是地層陷落。陷下去,平日裡機敏犀利的日常對話竟都碎裂,反將文字展演收得很進來,湧出記憶的碎屑與微光。幽微的細節,竟透出善女人的內裡,這是最值得研究的文化堆積吧。──楊莉敏

 

 

作者/莫澄

一九八七年生,台灣台南人,東海中文系、中文所畢業,現為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並獲國藝會創作補助。

 

推薦訂閱
【科幻科學報 No.817】睽違12年 星艦第6代影集《發現號》下月登場@【科幻科學報】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