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大林藝文生活報
報主:大林鎮公所
創刊日期:2008-01-04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291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大林藝文生活報報
大林藝文生活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大林藝文生活報
發報時間: 2010-11-30 16:00:00 / 報主:大林鎮公所
報主的話

米蘭小鎮,七夕兒女情,熱鬧的「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活動,讓大家於甜蜜氣氛中體驗自己栽中的無毒蔬菜之美。

圖書館推廣閱讀學習,再造樂齡學習新風貌, 8月17日歡慶祖父母節暨成果展活動,歡迎大家的蒞臨。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大林藝文生活報
上林社區國畫班的每一幅作品,為社區成果更添光彩。
從鋤頭到毛筆—銀髮長者彩繪人生光彩
大林鎮上林社區發展協會在公所的指導下積極辦理社區活動,凝聚社區居民的心。今年8月,在簡和代理事長和孫家榕總幹事的推動下,更開辦了有別於以往的國畫研習班,由呂清安老師到社區教導學員習畫,並於11月20日舉辦社區成果展,大林鎮長黃貞瑜在現場看到二十幾位超過60歲的長輩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竟能畫出栩栩如生的梅、蘭、竹、菊等水墨丹青,又感動又敬佩,並直誇讚上林社區的發展成果,也對呂清安老師不辭辛勞的指導,感佩於心。
上林社區發展協會近年帶領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各項活動,如歌唱班、手語、健康操、媽媽教室等。而為了讓社區增添更多人文藝術氣息,推動社區美學發展,社區發展協會特地邀請了嘉義社區大學國畫班教師呂清安先生撥冗至社區開班授課。
對於學習國畫,上林社區的老長輩們一開始可說是又好奇、又害怕,這些年過60的老人家,一生務農,拿慣了粗重的鋤頭,卻拿不慣輕盈的畫筆,握筆有如千斤之重;但在呂老師的耐心指導及鼓勵下,慢慢畫出了心得,也對國畫產生興趣;尤其子女們得知父母正在習畫,更爭相向他們索取字畫,還要裱褙留念,這讓學員們更有信心,也更有拿筆作畫的動力;現在,他們每天都在期待,每週的國畫研習時間呢!
社區國畫研習班呂清安老師自幼喜愛畫畫,曾師事張雲炬、傅狷夫、蘇峰男、何芳雄等名師,自學畫、教學、創作已40餘年,現任嘉義文化中心、宏仁女中、長青學苑、布袋藝術會及台中、嘉義多處社團國畫指導老師。此次基於回饋社區、推動社區人文美學的理念,下鄉至上林里教導未曾有任何繪畫基礎的社區長者習畫,付出了更多愛心與耐心;而看到這些比誰都認真的老學生畫出了一幅幅美麗的作品,也畫出了興趣,讓呂老師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上林社區發展協會在上週舉辦了大林鎮眾多農村社區中的第一次國畫班成果展,對學員來說,把農村田園之美用彩筆繪畫出來,是一次美麗的體驗,也讓他們更有成就感;對社區長輩的子女而言,習畫讓他們的父母生活更充實、更多采多姿,也讓他們對父母的生活更感安心。黃鎮長感謝社區協會的蓬勃發展,使社區居民在研習活動中互相學習、彼此關心,發揮了社區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而社區長輩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用畫筆彩繪人生光彩,這種積極向上的社區精神,更值得大家學習、觀摩。
大林人,你應該要生氣 文:美坊
那天上午,去大林火車站搭火車。這是跨式車站新建完成後,我第一次坐火車。
從東站寬闊的停車空間慢慢走進車站,那舒朗翠綠的景觀讓人心曠神怡;空氣清新自然,車站兩旁的唐竹鬱鬱蒼蒼,為這座綠建築憑添幾許搖曳生姿的風采。
四、五位阿桑在候車,雖不相識,卻自在交談起來,聊生活、聊子女、聊健康,對於新車站帶來的便捷,每個人都讚譽有加。
車站就是要這樣啊!我想,帶給人行的便利,而且是如此潔淨明亮的環境,使人一進來,就心情愉快,除了坐車,還具有輕鬆休閒的功能。
在我對面,一個背著背包的年輕人坐在一樓樓梯旁的平台上喝水,我正欣賞著那叢美麗的綠竹,忽然聽到「砰」的一聲,一個礦泉水瓶以拋物線的姿態落入竹林裡。也許是太過震驚,有數十秒時間,我愣在那兒,還是思考之後,才赫然明白那個瓶子是那個看來受過高等教育、很是精明的年輕人丟的。現在,他正在擤鼻涕,隨即,果不其然又把衛生紙往後一丟,沒事人似的,走了。
從驚訝到憤怒,我第一個反應是要叫住他,請他不要亂丟垃圾。然而,根深柢固不想惹事的心態,使我懦弱得什麼也沒做。因此,我更生氣,氣自己不夠勇敢,氣自己不夠「雞婆」!
一直以來,我是那種不小心掉落一粒水果種子,也會對這片土地感到內疚的人,也相信維護環境的整潔是每個人都會做到的事。直到今天親眼見到了,才明白,為什麼我們美麗的運動公園分明寫著「禁止烤肉」,卻每每在中秋前後被烤得烏煙瘴氣?為什麼熱鬧的夜市之後,地上總是留下一堆垃圾?
當大林正努力蛻變得進步又美觀時,我們在同享利益之時,更應該要同心維護這一片一片綠美化的環境啊!如果有人要破壞這些,那麼,大林人,你應該要生氣的!
如果大林整體環境與建設都在向上提升了,那麼,大林人的公德心也應隨之提升才對。在生氣之餘,我更期許自己,也希望每位鄉親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要有一顆「雞婆」的心,勇敢的為維護大林的美好而努力。
您是怎樣的一位老師?--雷夫語後省思 文:晧晧
        日前很幸運的參加了一場由縣政府、親子天下合辦的[2010品格力國際論壇]邀請了一位自稱平凡且無聊的人,都在挫折中教學,他就是[第56號教室奇蹟]的作者雷夫,他的班上都是來自於移民、貧民家庭的五年級孩子,經由他用情用愛的陪伴下,讓孩子學會勇敢度過挫折,肯定自己,進而知道如何做自己,如何明辨事理,如何面對生活中問題,並引導孩子了解讀書學習是為了讓生活更好,肯定生命的價值。
       好的老師不是靠升學率,而是要看我的教學能夠給學生幾年的效益?五年、十年、甚至一輩子,但現今的教學都在於成績的表現,[雷夫一再重申:「別以成績評斷學生」、「用感情建立關係」、「教孩子時不要忘記孩子本身的觀點」、「多聆聽孩子說話」)。
  雷夫唸了幾封畢業後的學生寫給他的信,封封充滿對人生的方向、理想,及自我肯定後的感恩謝師話語,他的教學竟在數年後成為學生的一盞明燈。最後雷夫告訴在場的每位老師,他將回到第56號教室,信仍會遇到許多挫折,但絕不放棄,並請在場的老師們也絕不放棄。
  陷入沈思中,抬頭仰望中正大學禮堂的上端,寫著"修德澤人",是的,雷夫不是如此嗎?在場的每一位不也是要以此惕勵自己嗎?畢竟,樹立自己為孩子的典範才是最好的品格力。
 
孝心與佛心—從<如來分衛緣起>談<孝順得失>(下) 文:娃娃
從<如來分衛緣起>這一類捨身割肉以濟父母的佛經故事裡,也讓我聯想起中國二十四孝的故事,有些讀了之後著實心生不忍,例如單衣順母的閔子騫,例如臥冰求鯉的王祥,又例如孝感動天的舜帝,這些故事都太強調為人子女對父母的順心,反而忽略了孝的本質,應該是一種互動的親子關係。以舜來說,其事頑囂父母,好幾次,他的生父繼母聯手欲置其於死地,舜雖總能化險為夷,但面對惡劣環境,仍委屈求全,這種中國明君孝子的典範,與佛教捨身割肉的孝道觀,實有許多類似。
只是,《孝經》中其實也很明確的指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當一位孝子願意犧牲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來成全父母、解救父母時,我們除了感動,還有感傷,對他而言,付出的同時是獲得精神上的解脫,然而對那有知或者無知的父母而言,何嘗不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那又情何以堪呢?這是我們閱讀捨身割肉濟親的因緣時,另一層反思。
<如來分衛緣起>中的善生王子在身肉皆盡時,曾發願道:「我以身肉濟活親命,願達鄉國身安康泰,以此善根速獲菩提,濟度十方一切群品,使離眾苦證真常樂。」當天帝問他有何願望時,他回答:「我唯志求無上佛道。」可見捨身割肉以濟父母之因緣,除了強調孝道思想,也證諸佛陀修菩薩道時,難忍能忍、難捨能捨的求道精神。
正因為世尊往昔生中,行菩薩道時,「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捨,頭目髓腦,國城妻子,……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孝道,亦是成佛真因之一。如此看來,孝道與佛道經常是同時併進,一體兩面的。是故金剛經有言:「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都是在說明佛在過去世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的忍辱與精進。
根據佛家的觀點,願意犧牲自己的身體、頭目手足或血肉骨髓等,將之奉獻給他人,稱之為「內財施」,是「有形施」中功德最殊勝者,所以《賢愚經》<月光王頭品第三十一>說:「一切外物,雖用布施,福德之報,未為弘廣,身肉布施,其福乃妙。」佛經中一再提到這種具有捨身利他精神,敢於自我犧牲的無畏觀念,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示生死相續之理;再由「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之理,斷除無明,以證涅槃;那麼以宗教觀點看來,血肉之軀無非亦是空相,捨去執著,離相寂滅,這應是捨身割肉以濟父母因緣的另一層深意吧!
因此<孝順得失>一文以蓮池大師:「生養死葬,小孝也;光宗耀祖,中孝也;引導父母正信佛教,安度餘年,這才是孝順中的大孝也。」作結,證諸<如來分衛緣起>這類成孝成佛因緣,可謂擲地有聲,為現代親子間的孝順之道,開啟了新方向。
 
推薦訂閱
【ACTION! 走讀社區開麥拉】 屏東社區深度旅遊體驗暨短片徵選活動開鑼了!@【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網路通訊】
米蘭小鎮挽蔥趣.樂忘齡@【大林藝文生活報】
轉寄『耕作的手→繪畫的手,大林社區展成果』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