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2/04》═════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美國東岸大學 對多元文化的追求
◎ 法國性教育月 擺脫形式化推行方式
********************************************************************
◎ 美國東岸大學 對多元文化的追求
躺在宿舍的床上,克莉斯汀娜老瞪著課程的目錄說明:馬里蘭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真的提供亞裔美國人的研究。
拉格黛蜜歐是個在Bowie長大的菲律賓裔美國人,她從來沒有聽過「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這個詞彙。非但如此,她從來都不知道,一堂課竟然可以被拿來專門學習二次大戰期間,日裔美國人的拘留問題,或是讀Chang-Rae
Lee所寫的《說母語者》(Native Speaker),甚至是分析亞洲移民的經驗。
開始發聲
串聯非白人
但是,真正引起她注意的是個錯誤。拉格黛蜜歐說:「菲律賓被拼錯了,很明顯的,那不會是打字排印錯誤。」即使已經過了些時候,還是可以感到拉格黛蜜歐說話時的那股憤怒。
拉格黛蜜歐發出一連串憤怒的信件,這讓她在大學校園裡4年被人當成激進分子看待。而5年後,拉格黛蜜歐的努力有了成果:馬里蘭大學已經同意提供亞裔美國人研究的課程,這可是華盛頓-巴爾的摩地區,甚至是西岸地區以外,第一個如此做的學校。
對學校的亞裔美國人學生而言,設立這樣的課程是一項突破,在馬里蘭州大學裡,亞裔美國人的數量約占13至15%的比例。
「我認為這類課程的確提供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亞裔美國人社群,以及對亞裔美國人而言是重要的議題。這也點出學校當局重視亞裔美國人學生的態度。」,葛烈格里˙喬弗洛依如是說,他是馬里蘭州大學資深的學務長。
猶有甚者,這些課程的安排也顯示出馬里蘭大學過去被孤立和疏離的亞裔美國人學生,如何結合起來,產生一股政治的、引人注目的和直言不諱的力量,這個種族多樣性的團體,其成員從斯里蘭卡裔到韓裔都有,他們致力於推動這項亞裔美國人研究的課程。
在馬里蘭州大學的校園激進主義,和1960年代的反戰示威者,有相當不同的面貌。隨著今日的人口統計資料變得更為多樣性,在馬里蘭州大學,亞裔的大學部學生人數已經比去年增加至13.7%,超過2萬4千人,菲裔美國人學生比例為14.3%,西班牙裔的人數比例則為5%,白人學生占60%,這些學生正在挑戰課堂上所學到的東西,他們不只想學習「美國大革命」,也想認識中國移民在美國建造鐵路的歷史,以及東南亞難民的經歷。
整個美國,亞裔學生一直狠狠地抨擊行政管理單位,他們靜坐示威,他們絕食抗議,從普林斯頓大學到西北大學,從哥倫比亞大學到馬里蘭大學,都可以看到這些學生的蹤影。
英語系的副教授珊吉塔˙雷表示:「你轉身看看四周,你會發現校園裡有很多的亞裔美國人,再想想你從課堂學到的東西,你會發現,找不到能應證的部分。現在,這樣的課程設計能夠彌補差距。」珊吉塔過去教過亞裔美國人研究的課程,就是這項課程引起拉格黛蜜歐的興趣。30年來,馬里蘭州大學頭一次做這樣的課程設計。
在馬里蘭州大學,不單是非裔美國人和猶太裔的研究,連亞洲語言和亞洲國家歷史的課程,都有一定的地位。但要到1995年,學生團體開始要求學校開設亞裔美國人研究的相關課程之後,校方才決定試試看。
喬弗洛依說:「要不是學生發出這樣強烈的要求,情況未必如此。你不會想要隨便開設課程。你必須確定學生對該課程內容有興趣,願意選課。這此的情況是,學生是主動提議的一方。」
開拓視野
看見新亞洲
5年前,當拉格黛蜜歐走進亞裔美國人研究的上課教室,她第一個想法是:「好多亞裔學生!」離開教室時,拉格黛蜜歐對亞裔美國和她本身人有了新的認識。
拉格黛蜜歐表示:「這堂課確實打開了我的視野,我們會討論我從來沒討論過的話題,學習從不知道的歷史,不過,這也僅是表面的程度而已。」她和一些同學質疑,學校過去為何沒有提供更多類似的課程。
這些學生成立的「催生亞裔美國人研究課程」(WAASP, Working for an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的團體,舉辦定期的示威,散發傳單,張貼訊息等。「你知道二次大戰期間,有12萬名日本人被監禁嗎?」
然而,也有一些學生質疑這類課程的需求。拉格黛蜜歐在回憶公聽會的情形說:「有人說,他們將成立白人學生協會,和白人學生研究。」一些教授擔心,這類課程會落入「受害者研究」的模式,「受害者研究」引發全國性的反批。
加州大學的雷根˙寇納立(Regent Ward Connerly)過去成功領導過「排除防止種族與性別歧視的積極行動」的活動,他說,種族研究的課程,除了產生分離主義和政治之外,別無他物。
「這些人裡面,有些常常充滿相當憎恨的情緒,而把焦點導向白種男性是惡魔的方向,這對國家來說,不是好事。我不會在解釋歷史和文化的差異性方面有不同意之處,但坦白說,這是美國歷史實存的部分。」
在馬里蘭州大學,很多學生過去完全沒有聽過類似的議題,漠視彼此。這些質疑和漠不關心的回應,只會讓亞裔美國人團體更加努力。過去一直相當鼓勵校方多著墨亞裔美國人課程的學生和科系,於1995年的秋天,成立「亞裔美國人研究計劃」。
拉格黛蜜歐花更多的時間在這課程上,而且很快的,她也吸引妹妹安琪拉的加入,當時是高中生的安琪拉,投入這項運動。拉格黛蜜歐表示:「我們全部的人都知道,當我們畢業的時刻來臨時,這課程還不會成立,但是,我們的弟妹將能從中受惠。」
然而,安琪拉自己也有想法。安琪拉告訴姊姊,她對政治沒有興趣,她寧可把焦點放在體育上。但漸漸地,安琪拉投入了。她說:「一點一滴,我覺得自己更為投入。」(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
◎ 法國性教育月 擺脫形式化推行方式
記者陳美琳
法國境內,隨著青少女懷孕比例越來越高、愛滋病患者日益增加、第一次性接觸的年齡層直線走下坡、幼童受性侵害的人數越來越多等社會現象,法國警局和教育部日前攜手合作,展開象徵性的「性教育月」(希望此活動能夠長久進行下去,而非僅限於活動推出的1個月時間),希望藉此讓年輕學子擁有正確的性觀念和性行為,學會保護自己以及性伴侶。
法國知名性教育專家戴衛雷(Jean-Pierre Develay)曾提出社會警鈴,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現代青少年缺少正確的性態度與異性價值觀,這是相當危險的現象,所造成的負面後果,將是整個社會所必須付出代價的,而教育部照本宣科的性教育短片或教材,不是現代年輕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必須改變昔日的性教育推行方式,日後才可能有改善的機會。
年輕學子 性事知多少?
根據一份問卷調查的下列數據顯示,時下新新人類,包括國、高中生在內,對有關「性」的事情,不但外表開放,內心亦開放,的確需要相關單位提出「性教育停看聽」的活動,以確保年輕一代保有正確的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以及性價值觀:89%的年輕學子認為,性接觸完全靠雙方的感覺,是否擁有真正的性高潮,是他們最關心的過程,而保險套是否正式上場,則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對他們而言,愛滋病是個遙遠的病毒,與他們並無直接的關連;身邊的同學或朋友懷孕,56%的中學生會先找朋友談,其次才找父母坦白商量,31%則直接去進行墮胎手術。
有93%的青少年表示,有關性的話題、異性的身體構造、性接觸的經驗、同居、如何避孕、墮胎等話題,都是和朋友課後分享的重點,對此無所不談(事實上,性器官雖只是人體器官的一部份,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有層出不窮的性笑話,很多笑話都圍著此打轉),大多數的青少年表示,和同學討論「性」或是做愛的姿勢,彷彿即有親身實地的經驗。
在15歲以上的年輕學子中,79%表示曾看過裸體閣樓雜誌,57%曾看過三級片,其中9成5以上,都是和朋友集體分享相片或是影片,他們坦誠表示,性慾常常是電視影集、電影、以及雜誌相片所加以煽動促成的;青少年在舞會後,隨即與僅有一面之緣的異性上床,大多數年輕學子都認為這是相當邏輯的現象,高達7成5以上的青少年表示,參加舞會的最大宗旨便是尋找性伴侶,其次才是享受跳舞的氣氛和樂趣。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心而論,年輕學子今日的性態度,並非一日所造成的,在社會腳步開放的前提之下,父母、親人中的成人性態度、性伴侶人數、以及性行為等,常常是影響年輕學子日後性態度的最大源處,社會離婚率高,分居率亦高,青少年的單親父母,常常更換性伴侶,因為雙方認識不深,往往已經上床,子女親眼目睹成人的行為,在此情形之下,年輕學子自然而然地對於性接觸,抱有意識型態的偏差,相對地,校園內所推出的性教育宣導,無疑是白談,形式化與公式化罷了,新新人類才不甩呢!
而所謂的「性教育月」,與過去進行的性教育相較之下,最大不同之處便在於,教師在進行生物課之際,將所有避孕的方式(諸如保險套、避孕藥等),在詳細解釋以及親自以手示範之餘,將談論機會讓給學生,由學生來發表意見,由學生來發問問題以及回答問題,希望藉此將學生私下談論的內容,轉移到教室課堂內,由其他同學以及老師共同來討論,同學們的觀念以及使用方式是否正確,以改變傳統繁文縟節公式化的教育方式,讓每位學生實際發表,以參與此活動。
事實上,很多青少年對於愛滋病了解並不深,無法體會愛滋病病患的痛苦與掙扎,並不知道如何穿戴保險套,不知道即使是口交亦會有性病感染的可能性,如果一旦懷孕,如何尋找求救的單位?
如何進行墮胎手術?確切的墮胎時間期限為何?如何保護自己以及親密的性伴侶?……因此,「性教育月」活動便是希望將青少年心中「性」的神秘面紗掀開,期使藉著公開討論的方式,以避免學子們私下胡亂揣測的可能性。
保險套的意外
「性教育月」活動推出之後不久,即刻傳出一件意外的相關事件,一位年僅4歲的幼稚園女童,於早上10點鐘左右在幼稚園校園的草坪上,找到兩個使用過的保險套,小女孩誤以為是氣球,拿著便在口中試著將氣球吹大,而後經由老師發現,但小女孩已經以口接觸到兩個保險套,事發之後,小女孩馬上被送到醫院檢查,初步診斷的結果,並無愛滋病的感染跡象,但該女童需接受血液追蹤檢驗6個月的時間,以保障其安全性。
此意外事件引起的爭論點相當多:
性教育進行的年齡層,是否應該從幼稚園開始?
讓幼童認識什麼是保險套,什麼是性器官,在灌輸最簡單的性教育之下,以保障無辜幼童的基本性安全,避免幼童將保險套誤認為氣球,而加以吹氣的事件再度發生;校園內,何以存在使用過的保險套?(如果是校外人士,是否表示校園大門的警戒不夠嚴謹?如果是校內人士,是否表示缺乏教育整頓?)
況且是幼稚園的階段,在此前提之下,學子在校園內是否會受到性侵害?校工為何忽略此物品(原則上,各級學校的校工在早晨7點半之前,便應將校園清理乾淨)?
根據法國警局的實際數據統計,近年來,幼童以及青少年被親身父親、繼父、家中其他親屬、父母的朋友、教堂神父、學校老師等性侵害的案例有逐漸增加的局勢,這主要是因為世人勇於面對此類事件,不再對此緘口不提,以讓不肖人士逍遙法外(法國國會日前並對此類法律條文加以審查,以保障青少年以及幼童的基本性權利。
相對地,在比利時境內,日前傳出大型性侵害組織的案例,但比利時相關法令組織,卻對此採取漠視的態度,因而造成媒體的爭相爭議),因此,法國境內有專門的警察單位負責此類事件,讓幼童說出被性侵害的經驗,從幼童畫圖的圖案中,說出成人如何對待他們(例如在圖畫中,幼童將小鳥特別畫出),以將歹徒繩之以法。
社會媒體報導「性侵害」的事件,事實上,便是防止此類事件繼續擴大的最佳方式之一,世人昔日對此事件感到羞恥,不肯加以談論以及報導,鴕鳥的心理因素,導致的結果便是受害者人數,默默地日益增加,而受害者日後亦可能成為侵害者,在此惡性循環的結果,便是社會弊端的增加,針對此點,「性教育月」的另一活動宗旨,便是希望將此訊息傳播給在學學子:「當你受到性侵害之際,只要你勇敢說出,你不再處於弱勢,有特別的社會機構幫助你脫離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