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讓教育充滿人味」---一個輔導工作者對台灣當前教育的另類思考(蘇益志) ┌───────── ■ 南 方 電 子 報 ■ ──── 2002/02/04 ┐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http://www.esouth.org ────┘ ======================【今日主題文章摘要】====================== ◎「讓教育充滿人味」---一個輔導工作者對台灣當前教育的另類思考(蘇益志) 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R. Collins)在對八○年代美國教育制度與階 級形成之關聯進行實證研究時,曾指出:在美國,學歷與文憑是進入 工作職場最主要的關鍵;但在進入工作職場後,憑藉著學歷與文憑所 獲得的工作,其工作性質與內容卻和在校所學無多大相關,反而是求 職者任職之後,才從實際工作經驗中習得的。因此,學歷和文憑乃是 一種「把關」的工具,藉以篩選出與自己相似背景的人,以便於組織 的運作及階級的繼續存在。柯林斯的研究雖然針對美國,且年代有些 久遠,但無異於可給台灣的教育當局和教育工作者一記當頭棒喝,令 其得以時時省思──教育是否已為某些優勢地位團體所操控,而淪為 既得利益階層支配中、低階層的「私器」? ========================【人文活動訊息】======================== ◎ (台北)文山社區大學紀錄系列課程招生中(2002-01-31 ~ 2002-02-22) ※以上活動訊息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union.html 閱讀詳細資料 ==========================【人文通訊】========================== ◎ 2002 台灣十大環境新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 去(2001)年 8 月 16 日,陳水扁總統視察桃園縣廣輝電子公司時, 批抨地方政府的環境影響評估設限過高,成為國家建設、企業發展的 障礙。阿扁總統說,影響企業發展效能的「石頭」都應移開,而為了 替企業請命,「要我跪下來都可以」。 就在不久後的 8 月 24-26 日召開經發會,為「調和環保規範及勞工 法規與產業發展之關係」,作出對申請設置於工業區、科學園區及加 工出口區內之工廠,在不超出原核定之工業區污染總量下,免實施環 評;廠商投資案,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辦理,除投資障礙等…決議。 ※以上人文通訊請至 http://www.esouth.org/comm20020204-1.htm 閱讀詳細資料 ◎ 剛果民主共和國火山爆發(香港樂施會) 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尼拉貢戈火山,1 月 17 日突然爆發,造成多 人死亡,大批人逃到鄰國盧旺達,估計受災人口高達 45 萬人。 災害發生後,樂施會已將價值超過 170 萬港幣的救援物資,運到盧旺 達,以紓即時危困。救援物資包括貯水設備、水管、水泵和其他淨水 設備、禦寒衣物和毛毯等,預料可為五萬名災民提供援助。 香港樂施會呼籲市民捐款,幫助剛果民主共和國人民度過難關,重建 家園。如欲捐款,請將捐款存入中國銀行賬戶 012-874-00088773。 支票請寄香港郵箱 8428 號,(抬頭請寫『樂施會』,背面請註明 『剛果』)。捐款港幣一百元以上可申請免稅。 ◆ 網上捐款:http://www.oxfam.org.hk/form/WBWD446301co.shtml ◆ 樂施會其他最新動態:http://www.oxfam.org.hk/chinese/news/ ◎ 湄公河三角洲的發展與生計(香港樂施會) 湄公河全長四千公里,發源於中國唐古拉山脈東北坡,流經中國東南, 名瀾滄江;之後流過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稱湄公河, 最後流入中國南海,河域總面積二百二十三萬平方公里,流域人口達 五千五百七十萬。地理位置、歷史因素、國際影響、當地區域的國家 關係,影響著湄公河流域的發展。 最近湄公河流域各國分別就當地關注的發展議題,例旅遊業、毒品和 愛滋病等議題進行磋商和合作;國際間,如聯合國也有一些項目資助 區內的教育工作。但是水資源和林業等引申出的破壞與不公義之問題, 仍未有改善。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項目仍未有觸及問題的核心──湄 公河需要什麼樣的發展?發展是否不可避免犧牲人民和生態?是否應 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本,不以「自由」市場為本,不以利潤至上的另 類發展可行方法? 二月份的樂施茶座邀請了樂施會即將出版的湄公河發展一書的三位作 者:文思慧、李育成和梁建恒作分享嘉賓,以湄公河一帶的生活為例, 與你討論可持續環境與當地居民的生計和權利關係。歡迎出席。 ◆ 日期:2002 年 2 月 6 日(星期三) ◆ 時間:晚上7:00 - 8:30 ◆ 地址:香港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 17 樓(北角地鐵站 A4 出口上蓋) ◎ 邀請你參與『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成立大會 ◎「東管處」歧視「原住民勞動合作社」 ◎『二十四格的電影夢』-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節目 ◎ 抗議世界日報打壓工會 ◎ 真情對話:我在亞瑪遜森林的日子 ◎ 國際反水壩行動日(國際河網) ◎『與娼同行,翻牆越界--公娼運動抗爭文集』簡介 ※以上人文通訊請至 http://www.esouth.org/comm20020121-20020201.htm 閱讀詳細資料 ==========================【主題文章】========================== ※以下文章由「蘇益志」提供,不代表「南方」立場。如需轉載,請 直接與提供單位聯絡。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您與作者聯絡,或者請 加入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提出您的回應與挑戰。 ──────────────────────────────── 標題:「讓教育充滿人味」---一個輔導工作者對台灣當前教育的另類思考 作者:蘇益志 (t610212@ms32.hinet.net) 來源:投稿 ──────────────────────────────── 若問何謂「教育」?一般較「冠冕堂皇」的回答,都會說「教育乃是 國家孕育人才的百年大計」。其實這樣的說法並無不妥,因為,此乃 針對教育的功能面而言,亦即用教育對社會所發揮的功效來闡釋教育 的意義。然而,臺灣的教育體制長久下來,是否真的發揮了它應有的 實質功能呢?筆者所持之態度較為保留,瞧,臺灣當前層出不窮的社 會問題、混亂又扭曲人性的發展態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長期 威權統治的政經體系下,強調一元化、整體性,並以安定政局、穩定 社會為教育主軸所導致。此種教育政策當然護持了社會發展應有的穩 定性,也造就了許許多多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故在某種程度上,教 育的確能發揮其功效。但筆者認為,我們的教育願景中少了一種很重 要叫「人味」的東西;也就是說,教育被人們當成一種工具,一種將 人比較、分類、篩選的工具,而社會大眾似乎也理所當然賦予教育工 作者這種權力,讓教師因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而暈眩,卻忘了「人」 有無限的潛能和可能此一特質,忽略了至聖先師「因材施教、有教無 類」的人文教育精神。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這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 威(J. Dewey)的教育理論,此種說法已經開始有了讓教育探索、回 歸人性本真的思考取向。筆者極其認同杜威的看法,教育本就應從最 平素的日常生活中著手,以最靈活、自然的機會教育方式,給予孩子 們最活生生、最實用的「東西」,使孩子們能夠獨立自發地應變各種 繁複的生活情境,以及未來所可能遭遇的各種不確定之挑戰。為什麼 一定要孩子整齊劃一地坐在教室內,聽著老師講授制式的課程才叫做 「教育」?要孩子接受並遵守規範的社會化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但若 為了要讓孩子守秩序因而僵化,此種矯枉過正的形式教育毋寧說是一 種扼殺創造力的社會控制手段。 人並不知道明天、後天會發生什麼事,也就是說,沒有人能預知未來 的可能性如何?因此,這就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 Sarte)所謂 的「人有無限地自由、無限地可能」。不過,在古老中國獨特的文化 傳統背景影響下,父權的教育體制似乎只想設定好一條規規矩矩、安 安穩穩的「路」,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循規蹈矩地走,就像孫悟空的觔 斗雲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般。這種教育取向的好處是成人得以掌 握一切,維持一種平和、均衡的社會表象,並能安撫其自身心中的那 份不安全感與控制慾,亦即透過控制獲得安全與自身價值。然此種口 口聲聲為孩子好、全心全意為孩子鋪路的教育形式,其嚴重的致命傷 便是,一筆抹殺了孩子們一個個自為主體的無限可能性和潛力,所以, 我們的孩子經常被壓縮、物化成一部部只會唸書的機器,卻不知該如 何「為自己活」,著實令人扼腕。 其實,無論從小學到大學,相信大部分上過學的人都會有種相同的感 覺,那就是教科書上的知識往往脫離現實的日常生活情境太遠,而學 (應該說是「背」吧!)這些知識的目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只是 為了一階段又一階段的升學考試,故自然而然也就激不起在學學子的 共鳴。筆者並不認為課本上的知識都是毫無價值的,甚至必需如「打 倒孔家店」似的全盤揚棄;只是在聯考制度與升學主義的聯手打壓下, 時常令先聖、前賢所累積的智慧結晶反成了荼毒莘莘學子的幫凶,讓 孩子們根本無法瞭解在這些智慧結晶之後,都有著人類追求真、善、 美境界的渴望與用心。因此,是教育的實際執行者與教育政策的制訂 者誤用了知識,把知識僅視為審核個人優劣標準的工具,忽略了知識 自有其崇高的目的性;把知識視為工具的教育是急功近利且欠缺正當 性的,由於利用教育強化了社會中既存的不平等,更使教育原本促進 發展機會平等、實現社會正義的理想性業已消失殆盡。 社會學家看待社會現象,通常是從制度面入手,專業些的說法稱為 「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亦即強調社會結 構與制度對個體的影響,特別是馬克思(K. Marx)取向的衝突學派, 更是以分析、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之弊為職志。或許,與馬克思扯 上關係總予人偏激的刻板印象,但這些社會學者對現今社會的洞見, 卻不失有獨到、精闢之處。譬如說,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R. Collins) 在對八○年代美國教育制度與階級形成之關聯進行實證研究時,曾指 出:在美國,學歷與文憑是進入工作職場最主要的關鍵;但在進入工 作職場後,憑藉著學歷與文憑所獲得的工作,其工作性質與內容卻和 在校所學無多大相關,反而是求職者任職之後,才從實際工作經驗中 習得的。因此,學歷和文憑乃是一種「把關」的工具,藉以篩選出與 自己相似背景的人,以便於組織的運作及階級的繼續存在。柯林斯的 研究雖然針對美國,且年代有些久遠,但無異於可給台灣的教育當局 和教育工作者一記當頭棒喝,令其得以時時省思──教育是否已為某 些優勢地位團體所操控,而淪為既得利益階層支配中、低階層的「私 器」?這種最容易被社會大眾目為理所當然、且對其絲毫無抗拒能力 的制度科層,正是宰制人性的最極致體現。 身為一個關心台灣教育的輔導工作者,筆者常常在思考,如何使孩子 的求學過程能轉化為諮商大師羅傑斯(C. Rogers)所謂的「成為一個 人」(on becoming a person)的過程;而身為一個憂心當前台灣現 狀的助人實務工作者,筆者更是作如是觀,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許 多無形的結構壓力和桎梏加諸於我們孩子身上,要使孩子們從這些壓 力與桎梏中解放出來,並使其能夠真正認識自己、善於發揮本身的潛 能,逐漸將「人味」灌注在教育裡是一條必需走的路。唯有回頭去思 索人的本質,讓我們的教育裡充滿對人的尊重與珍惜,我們的孩子才 有可能在台灣社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 (作者為臺灣高雄少年法院【屏東辦公室】心理輔導員) ======================【主題文章延伸網頁】====================== 淺談另類教育理論 http://ihome.cuhk.edu.hk/~s987564/achives/alter_education/ae2.htm 成為一位老師, 意謂著什麼﹖(史英) http://www.ymgd.dg21.com/html/wteacher.html 基層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吳明清) http://www.schoolnet.edu.mo/msnvc/vc012/p7.htm 教育是人類價值生命中介(檀傳寶) http://www.chedu.com/jytd/chengguo/linian/jybztx/20000815009.htm ================================================================ ■ 負責人:陳豐偉 (roach@esouth.org) 「南方電子報」主編:張釗維 (changcw@esouth.org) 執編:莊雅嵐 (yealan@esouth.org) ■「南方」編輯部 Email: south@esouth.org 通訊信箱:鳥松長庚醫院郵局 27-70 號信箱 陳豐偉 收 ■ 訂閱∕退訂請到:智邦生活館 http://www.url.com.tw/enewsv2/ 或到奇摩站 http://letter.kimo.com.tw/picked/south 訂閱 palm 版南方電子報,請到 http://www.esouth.org/avantgo.htm ■ 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南方」需要您的贊助,請劃撥 41830863 陳豐偉帳號 ■ 系統支援:中山大學網路組∕智邦生活館 (http://www.url.com.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