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2/2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從台灣的出版市場看文化向度(上)
◎ 大學教育審議委員會 行前停看聽
********************************************************************
◎ 從台灣的出版市場看文化向度(上)
台灣出版 看似豐饒 其實貧乏
出版榭肉祭 台灣該懺情
台灣出版 期待下一個太平盛世
台灣出版 智窮財盡又一村?
當一個時代或環境的內涵也需要包裝時,正象徵這個時代或環境的創作生命力,已趨向脆弱。
文■林金郎
前言
文化有時過於抽象,但是現在,它需要大量透過「出版」表現出來,所以透過對「出版」的解讀,我們可以明顯的分析出文化的型態、深度、趨勢、動向、民眾受度,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特質與思想模型。從整個出版的過程與結果,我們不難知道,當今的文化環境,已經如何的形成、形成後的現況以及未來的發展。
一、市場化的後遺症
資本社會裡,凡事講求開發、績效與管理,這樣的觀念帶入文化經營裡,確實有助文化做有效的推動。但是,如果同時也把成本與利潤的觀念帶進來,將文化推廣當成一個市場考量,則文化就完全與商品無異。文化商品化,環境市場化,可能是當代人類文明最大的危機。這個現象從出版就反映出來。
(1)次文化導向
如果將閱讀人口層次比喻成一個金字塔,則市場最大的賣點,是在廣大的中底部。但不可諱言,這個廣大的中底部,是屬於對知識較一知半解的部分,但他們仍有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觀點,所以,就形成所謂的「次文化」。行銷的第一定律,就是滿足客戶的需求,出版最大的功能在滿足閱讀人口的心靈需求,所以,提供次文化的需求,就成了出版第一個考量。
如果檢查台灣出版品,我們會發現,「短、小、輕、薄」的商品特質,而「短、小、輕、薄」也往往是一個沒有深度內涵的象徵,它出現迎合、不用思考(只要讀者心有戚戚焉就算成功)的特質。當這種次文化商品成為出版大宗時,產生了兩種效應:一是,次文化反被當成一種主流;二是,因為它已形成一股力量,所以將繼續導向市場與文化的型態。目前台灣正瀰漫在次文化當道中,這種次文化或許與經濟的過速膨脹有關,但顯然的,台灣的閱讀品質比起大陸,可能都還不足,這確實值得思索。
(2)炒作流行文化
市場老闆當然也很清楚,出版不能只限於迎合市場,偶而也需要帶動,但是在市場機制的原則下,這個「帶動」,頂多是炒作一下文化議題。譬如,前幾年,「權力」與「結構」的議題因為政治而被炒熱,近幾年,則流行兩性、性、同性戀議題,則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出版品,往往就以極其「刻板」的態度,探討兩性在權力結構中的互動關係,說「你們男人怎樣」、「我們女人怎樣」。
反省兩性長久以來權力、義務不公平的分配確實是很迫切的議題,但在市場炒作下產生的諸如:「新好男人」、「新新女性」、「新愛情觀」、「性開放」、「非貞操觀」、「拒絕婚姻」等,這樣訴求強烈聳動、情緒兩性對立、主題模糊討巧,對民眾產生不完全教育,留下後遺症,其實值得探討的。
而炒作流行的另一個現象,則是代表一個文化議題的生命周期,有的生命周期較長(如:兩性、權力分配),有的較短(如:選舉、新聞性)。不以知識探索為出版角度,而以流行作為出版向度,也是一個特質,而這個特質還是市場性的。
(3)包裝凌駕本質
在市場行銷裡,一個商品要引起注意、有好的售價,就要有精美的包裝。如果精美的包裝能使出版受到青睞,達到推廣的目的,未嘗不是好的。可是,如果包裝凌駕內容的本質,甚至,連內容都是包裝的,則就不是一件可喜的事。
目前出版慣用的包裝手法,是塑造明星專(作)家。如:媒體起用受過洋教育的年輕人,以「顛覆」、「另類」姿態來傳播新思想,但他們談的還是次文化、流行文化。又如:出版社會起用受過高等教育、得過文學獎的新人,以提升作品文化形象,但書的內容,還是不脫言情小說。
所以,明顯的,這些被培養出來的明星專(作)家,只是盡到一個「新瓶」的功能,而舊酒的內涵,實則並無多大長進。「新瓶」的功能就是在包裝,包裝商品的外在,也在掩護商品的內在。而出版文化界,對這樣的明星現象一方面頗有微詞,一方面仍繼續採用,可能,「暢銷人」的力量,還是無法漠視的。當一個時代或環境的內涵也需要包裝時,正象徵這個時代或環境的創作生命力已趨向脆弱。
(4)外來文化移植
台灣向來處在世界文化的邊陲,雖然教育水準已顯然提高,學成歸國者也以日俱增,但文化仍一直沒有「自主」的傾向。這個自主包括:本土人才的培養、創造本土自我的文化。因為缺乏自主,所以台灣目前仍以直接、間接移植外國文化為主流。
文化的提升,不只政府、學術機構、學校有責任,民間機構也常扮演重要的角色,譬如:在工業國家,民間主導新科技,是司空見慣的。台灣的出版界早期在沒有財力與政府支持的情況下,幾乎沒有培育本土文化人才與重視本土文化自主的計劃,都是由有理想、有傻勁的人,在辛苦獨力經營中撐過來。所以早期的出版人,很多都是學者或軍人,在有固定經濟條件下從事。
現在,這個情況顯然有好轉,但是能專職作家的仍很少,而能專職作家人的,都是有票房保證的,但越有市場票房保證,也就越不能學術品質保證了。出版界沒有提供人才成為專業作家或專家的計劃,事實上也是因為它自身都極為貧乏。台灣早期的笑話說,要搞倒一個人,就叫他去開出版社,便可見其中端倪。所以,政府與財團在這方面應該可以給予支持,如果讓出版界有更多的經費,相信本土的人才與文化就能快速的成長,而有自主的能力,如此也才能躍升文化大國,而不只是一個文化輸入國,甚至是文化殖民國。
(5)「文痞」的誕生
台灣文化的市場化後,產生了另一種人口:文痞。也就是,專門販賣通俗知識的文人,他們有時跟表演明星一樣,要盡其作怪之能事;有時要像小販一樣,極其促銷之手段。如果太苛責他們,他們也會反擊,說:資本社會裡,促銷原本就是一種手段。更有甚者,他們也會反擊,說:文人本來就是人,抬什麼架子?總之,在資本社會裡,知識只是一種商品,文人也只是一個販子,大家在公平交易。如果說是誰讓知識的地位從神聖轉為通俗,讓文人的地位由崇高轉為低落,無疑的,便是文人自己。文人真的跟一般人沒兩樣,但這應該不包括,他們應該給自己設定什麼理想或使命吧!
二、台灣的出版現象
每個區域都會因為當下的環境特色,而發展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台灣的出版市場,當然也不例外。
(1)財團與聯合出版
台灣的出版界跟其它產業一樣,在規模上大小兩極化。
大的出版社有強而有力的財團與媒體支持,所以在經營上呈多元化,這個多元化包括:出版品的類別多、有自己的通銷網路、擴及至其它文化活動。而小的出版社則較單元:作品有固定的出版特色、純粹出版活動,較少涉及其它文化活動。
缺少文化閱讀動機─市場狹小─出版困難─經費不足
以上就是文化傾向濃烈的出版商遇到的一連串挫折的模型,他們反而從「主流」變成「小眾」,如非堅強的意識,能繼續下去的人,恐怕不多。
文化或出版活動長期以來缺乏資金,是各地的通病(君子固窮?),但引進贊助資金後,被金主左右原有的精神堅持又在所難免,這恐怕也是出版面臨最大的瓶頸。
政府的獎勵當然是出版經費的可預期來源,但台灣政府一向有強烈的「使命感」,審查補助一向被認為是意識檢查(如:文建會藝術活動預算補助、電影輔導金、省新聞處優良出版補助)。而且,補助一向有「重點方向」,所以項目不普及,領到補助金則有「義務」履行原案。
所以,政府補助,有時某種程度上會被認為是一種「控制」。財團的支助情況也不樂觀,因為在商機的考量下,財團不但做選擇性贊助,而且有滲透廣告嫌疑,造成突兀現象。如果,期望政府與財團贊助,都無法徹底解決經費拮据的問題,那「聯合出版」(橫的聯繫)是一條可以參考的路。譬如,民國85年,3家出版社機成立一家城邦集團,就是一個例子。橫的聯繫構成一個組合後,就可以做「縱的聯繫」,從製作、行銷到推廣,都可以因力量的集結,而節省較多的成本,並匯聚較大的運作聲勢。
當然,如果出版界願意採用「聯合合作社」模式,也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由出版社員共同成立印刷合作社、行銷合作社、乃至聯合辦公,都可以省下不少成本,並有不錯的互援力量。
(明日續)
◎ 大學教育審議委員會 行前停看聽
落實教改美意 法源、委員遴選和權限應釐清
文■江心波
上任甫一周的教育部長新人新政,日前提出我國將比照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方式,成立「大學教育審議委員會」,以負責國立大學校院預算之分配及執行監督,讓大學校院享有更自主的實質空間;而教育部則成為大學的監督、評鑑單位,達到把不要管、不必管、不用管的事項儘量鬆綁的要求。
黃部長不愧是教改會委員出身,因為由「大學教育審議委員會」擔負國立大學經費編列之責,正是民國85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的重要建議之一。而這樣的構想,也已獲得多位國立大學校長的支持,並寄予厚望。
針對教育部的擬議,當然具有落實大學自主,由大學自己管理自己的事,以及成全教改會建議的美意。然而,由該委員會統負國立大學經費之分配與編列,個人認為宜就下列事項予以考量:
一、宜考量法源依據問題
大凡政府各項施政,大抵皆須本於法令之規定,此乃民主政治依法行政之常軌,也是其主要精神與可貴之處。
依教育部組織法的規定,該部高等教育司掌理事項為關於大學有關事項,該部依本組織法訂定之處務規程中規定,高教司第一科任務之一即為:關於大學校院經費之規劃、分配等事項。因此,擬以「大學教育審議委員會」負責大學校院經費之分配與編列,在法源依據上恐有疑義。長久之計,似宜以研修該部組織法,賦予適當法源依據,較為妥當。
二、委員會成員宜妥適設計
如果該部此項擬議具可行性,則有關該委員會的成員,如何去找尋優秀、公正中立、學有專精,及具判斷力的學者專家出任,允宜有適當的規劃與設計,方能使該委員會充分發揮預期效果。
三、委員會權限宜清楚界定
大學教育審議委員會的權限,除了國立大學校院預算之編列、分配外,究竟還有哪些事項,宜予界定清楚,以方便職權行使。並可避免像目前依教育基本法之規定所成立之地方教育審議委員會,因法定職權不明確,導致其與地方政府教育局角色混淆,以致有所謂「太上教育局」之稱,是以制度規劃時,即宜予以釐清,以利日後運作。
總之,一項好的措施,如果事前有周延的規劃,付諸施行後,即可免除不必要的困擾,並能收到預期效益,不可不慎重以對也。據悉,教育部此項擬議已初步獲得部分國立大學校長支持,因此,如能有妥善的規劃,並順利運作,將可有助於開創我國大學國際化視野及提升其競爭力。
參考資料
(1)中央日報,民國91年2月8日,教育部將設大學教育審議委員會,13版。
(2)中央日報,民國91年2月8日,國立大學校長認同對委員遴選有異見,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