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法蘭西視角

═【立報】════════════════════════════

                                   

═══════════════════════《2002/02/26》═════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沒有分數的學校

 

    法蘭西視角

 

【教育小報報】

********************************************************************

  沒有分數的學校

 

文╱張振陽

 

前言:小姪女的心事

 

一個多月前的晚上,大嫂打電話跟我討論小姪女近來學業成績不佳的問題,那天班上發了一張數學段考考卷,小姪女考了80幾分。據老師的說法,該分數在班上屬於中下。小姪女的學業平均成績由低年級時的名列前矛,到現在高年級時在班上居於中段,這件事情給了大哥些許的衝擊,據大嫂轉述,哥當晚一人出門散心了許久,小姪女則在家中默默掉淚,在電話中我告訴小姪女考試成績沒那麼重要,不用太在意,小姪沉默依舊,整個家中因為一張數學考券,籠罩在前所未見的低氣壓當中......。

 

文憑社會扭曲教育

 

上述的場景或許多數的人都似曾相識,甚至自己就曾扮演過劇中人物。台灣多數的家庭幾乎都曾為子女學業成就不盡理想的問題,爆發過或大或小的爭執,當中若干處理不當的溝通方式甚至造成親子間往後互動的障礙。在文憑主義盛行的社會中,父母深信子女未來的成就繫乎於在升學競爭中的成敗,因此要求子女的學業成就似乎天經地義。

 

也因此,任何學業成就不佳的子女,似乎也必須從小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註定只能在較低的社會階層中隨波逐流。而學校的主要功能,也就成為協助學童在升學競爭中取得優勢,而不需計較其實質的教育內容是否符合教育的宗旨。於是,身處文憑社會中的教師、父母、學童,其所關心者不在是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生涯發展,而在意的是今天數學考卷上分數是3位數,還是9頭的2位數。

 

不當的評量帶來的教育困境

 

考試(用中性一點的詞彙叫評量)是現今學校教育中常見的方法,所有與評量相關的教科書都會宣稱評量的目的在於測量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作為教師改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依據。

 

但在當下的台灣社會中,所有評量的結果卻都被指向學生個人,成為衡量其未來成就的重要依據。一個好的評量本身是一個中性的工具,並沒有對與不對的分別。但如果評量的目的最終只剩將結果讓學生互相比較,評量便失去其用來調整整個教育系統問題的功能,而將所有改善學習成果的責任丟給學生自己。

 

於是,學生開始恐懼考試,擔心不佳的成績使其在同儕間出醜,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學生開始死背、死記,目的在短期內獲得高分,但這樣的缺乏理解的學習最終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內涵,甚至將影響其日後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

 

如何充分的指出傳統評量方式帶來的弊病,在Kenneth G。Wilson與Bennett Daviss合著的「Redesigning Education」(中文版譯為「全是贏家的學校」)中有一段話可作為說明,書中引Lawrence Byrnes的話認為:「在傳統A到F的評分系統中,只要有人贏,就一定有人輸,它讓學生處於對立狀態,也以一種非常微妙的方式,讓學生跟老師處在敵對狀態。它告訴成績頂尖的學生,不用多加用功,也告訴成績低下的學生,他們就是差勁。它帶來無趣、挫敗,讓每個人士氣低落,更讓所有的人喪失全然的希望。」

 

錯誤的量化教育將導致人類社會的數字崇拜

 

IvanI llich在「非學校化社會」一書中更深刻指出,學校所灌輸的量化價值,將「把青少年導入一個包括其想像力在內-實際上亦即包括人自身在內-的一切均可以測量的世界。」「當測量成為評估價值的唯一手段時,那些無法測量的體驗將被忽略。在他們看來,不可測量的東西勢次要性的,不安全可靠的。他們未必是剝奪自己的創造性,他們是在學校訓導下忘卻了去做自己的事情或成為自己,而只是把已由別人做好或可由別人做好的東西視為有價值之物。」

 

IvanI llich的說法指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由國家體制背書的現代化學校,獨占了社會的學習資源,傳遞了一種只有學校能夠有系統提供所有學習活動的假象;學校透過制度化、科學化的方式將知識分門別類後,讓學習便得更為神秘化。

 

學校不斷的傳遞一個概念,有價值的學習乃是學校教育的結果,學習的價值隨著所受教育的量增加而增加,這一價值可透過成績與文憑來衡量與證明,文憑社會於焉誕生。受文憑與量化制約的社會,透句IvanI llich的話:「通向幸福之路也由各項消費指標鋪墊而成。」

 

台灣當前在評量方式上的改革與弊病

 

IvanI llich與Lawrence Byrnes提出的觀點值得反思的部分是當代的台灣教育中,那些被分數所左右的怪異現象。去年年底有一則相當值得注意的新聞,教育部決定由去年入學,開始接受九年一貫課程的小學一年級學生開始,在從去年底開始的學期成績單上,將大幅增加文字敘述評語,詳述學生在各領域的學習狀況,教師必須放棄以往「品學兼優」、「活潑大方」等簡短評語,改為包括語文、數學、健康與體育、生活課程、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等領域需具備的能力逐一評量。

 

另外,新的成績也會放棄德育評分,改成日常生活表現,項目包括日常行為、團體活動、公正服務、出席狀態等等第及文字評量。這些林林總總共3大張的新型成績單,與原本僅具形式意義的舊式成績單相較,在形式上的確有相當大的進步,但值得仔細思考的是,這種仍是單面由教師訂定學習目標,並以標準化測驗評量學生是否完成學習的舊式思考,是否已經符合當代教改所試圖追求的多元價值?

 

另外,學校中一系列段考、平常考依舊依循傳統的評分方式,學校的學期學業成績依舊由這些標準化測驗所決定,學生的分數競爭並未因新的成績單而也任何改變,充其量,新的成績單只是在形式上展現了學生較為多樣的表現內容,但對於形成成績背後的分數追求與崇拜並未進行任何實質的改革。

 

嘗試一種沒有分數的學校的可能

 

學校真正應該嘗試進行的評量革新,或許不應只在最終的學期成績單上做手腳,而應在所有的平時考與段考中根除分數的競爭,而對於所有的評量,必須將之回歸到協助教師評估其教學方式的初衷。於是,教師在進行完評量,在批改完學生的答案後,必須一如所有評量的標準程序,紀錄每一個學生答對與答錯的題目,分析導致學生答錯的因素,重新評估所有題目與選項的誘答力,與其期待測出學生的種種能力間的關係,而現今的標準化測驗常被詬病的地方亦常在於其品質不良,且多集中在測驗記憶等能力上,缺乏對分析與理解能力的測驗。

 

另外,教師應該嘗試不要在所有的測驗上書寫分數,教師在統計每一個學生的答對與答錯題目與題數之後,這個紀錄可以作為學年成績的參考,但應嘗試只在考卷上標出學生錯誤的題目,而避免在考卷上打分數,同時也避免公布答對或答錯人數,避免學生間以分數作為競爭的目的,反而失去測驗乃為評估學習成果的目的。

 

換言之,只有在所有的測驗中根除分數與量化,同時讓所有的測驗失去與同儕比較的意義,讓評量單純的反應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是成為將學生等級化的工具,讓分數遠離學校,讓用分數將學生標籤化的方式遠離教育。

 

放棄分數的評量有助於學生的多元發展

 

放棄分數並不意味認為社會中不存在競爭,也並非掩耳盜鈴認為放棄分數就可以摒棄社會的競爭。如果競爭是基於對稀有資源的佔有而來,空言消弭競爭乃是不實際的幻想。但是過度競爭已造成社會百病叢生,而文憑社會的弊病既由制度化的學校所建構,學校就責無旁貸必須為其改革做出努力,至少學校不應再成為學生彼此間奮力廝殺的場所,不應再成為成王敗寇的競技場,畢竟在學校中除了升學競爭外,也太多人生美好的價值期待被學習,競爭所造就的同儕對立關係必然無助於營造這樣學習氛圍。

 

長久以來,這個社會習慣以各種指標作為衡量一切價值的基準,但每一個個人的價值都不應是一個可被測量的實體,每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應為所有人所看見,不應為幾個單一的數字所掩蓋,或輕易的用之與其他個體間相互比較,每一個個體的價值不應是任何號稱科學中立的標準所能衡量。

 

因此,放棄在試卷上批改分數的意義不是在放棄競爭,而是不應讓任何單一的標準凌駕於個人意義之上,讓每一個個體的各種才華都能用較為平等的位置被看見、被欣賞,而不是單單由幾項可用標準化測量完成的能力,被放大到掩蓋其他同等重要的多元智慧之上。換個角度來說,放棄批改分數,嘗試重視更多的價值標準,才是更為貼近當今社會各盡其才的競爭方式,更能體現多元的價值。

 

前言提到的小姪女的課業問題在隔天獲得了一個尚稱圓滿的答案,大哥在散步後認為分數雖然很重要,但一個快樂懂事的乖女兒或許更應該被期待,至於成績,大哥決定多花一些時間陪女兒做功課,這除了能提升女兒的成績外,應該也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要父母完全放棄對子女成績的重視或許真的過於不近人情,但希望雙方能夠在較好的互動中理解彼此的觀點,理解關注子女的人生,不應侷限於幾個常是缺乏信度與效度的測驗後所呈現的數字,而這幾個數字與實際學習間的意義又經常空泛無比,甚至不存在任何意義。

 

聖修伯里的名著「小王子」中有一段與本文有關,且值得深思的段落,可以作為本文的結尾。作者說他在描述小王子居住的星球時,特別說出該行星的號碼,是因為這是大人的作風,大人喜歡數字,「你若跟大人說:『我看見一棟玫瑰色磚塊築成的房子,窗口有天竺葵,屋頂有白鴿。』他們根本不能對房屋產生任何概念。你必須對他們說:『我看見一棟價值兩萬金元的房子。』他們才會嘆道:『喔,好漂亮的房子!』」

 

 

 

 

 

(回目錄)

 

  法蘭西視角

 

一分付出、一分收穫

 

法國學子與眾不同的打工方式(下)

 

文/駐法記者陳美琳

 

免費高級度假

 

在法國境內,滑雪度假為寒假假期內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但滑雪所需的費用不貲,舉凡旅館住宿費、登山滑雪費、滑雪裝、以及滑雪器具的出租或是購買……等,都需一筆額外的家庭經費,才可以一享滑雪度假之樂,因此,家庭經濟情形中庸者,著實無法每年都舉家去滑雪度假,最多讓子女參加社區或是學校舉辦的滑雪團,和其他學子集體去滑雪度假。

 

而滑雪場主辦單位,常常找不到適當的人選,來擔任兒童滑雪指導老師,因為,學子的假期時間短暫,一般社會人士對於短暫的假期工作興趣並不大(長期性的工作對於他們來說,才具有生活保障),近年來,滑雪活動中心因而將人選集中在17歲到22歲的高中生以及大學生之上,此年齡層的滑雪好手,如果對於小朋友具有一定程度的耐心以及責任心,懂得如何帶團的技巧,以及傳授滑雪的技術,則可以報名擔任假期滑雪老師,帶領4到12歲的兒童滑雪。

 

學子雖然沒有任何薪資可領,但假期期間內的旅館以及餐點費用,皆由帶領團或是滑雪中心負責,此外,年輕學子白天以及晚上,各有兩小時的自由時間,可以自行去滑雪,或進行滑雪中心其他的度假活動,諸如室內游泳、溫泉泡水、電影欣賞、逛街……等,對他們而言,等於是免費參加度假活動一般,而且藉此有帶領經驗,年輕學子對於首次加諸於身的責任感,心中感到相當鼓舞,對於年輕學子而言,正面意義居多,娛樂與收穫同時俱存,大多數家長因而持贊成票,事實上,報名參加的學子人數越來越多,逐漸成為「新興熱門打工」之一。

 

有聲讀書以得書

 

對於熱愛閱讀的學子來說,校園以及社區圖書館所提供的書籍,可能無法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而且,新上市的書籍往往無法在圖書館中找到,大部分學子以及家長亦無法負擔龐大的課外閱讀書籍費用,每年聖誕節、生日等大節日的次數並不多,無法藉此得到書籍禮物,在此種情形之下,只好耐心等待圖書館日後的借閱,或是將零用錢東湊西湊,以購買心中最希望閱讀的書籍,對此類學子而言,如果能夠順利擁有新書來閱讀,且非借閱的公共書籍形式,而是真正擁有該書,則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因此,當法國文化部與民間出版社共同攜手合作,推行全民閱讀運動、以及新校園文化運動之際,便想到這類學子,希望經由熱愛閱讀的學子來傳播閱讀之樂,讓他們在校園以及社區圖書館中「有聲讀書」,說故事或將該書分享給其他學子以及社區人士(在此程度範圍之內,即使是年幼的小學生,亦可參加此類打工的方式,進而得到出版社的新書報償),而大學生在社區圖書館內,則可根據他們自己的過橋經驗,指導家長如何選擇童書,兒童文學的閱讀技術指導。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