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狩獵文化的迷思和真實:一個生態政治的考察(下)(台邦‧撒沙勒) ┌───────── ■ 南 方 電 子 報 ■ ──── 2002/03/01 ┐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http://www.esouth.org ────┘ ======================【今日主題文章摘要】====================== ◎ 狩獵文化的迷思和真實:一個生態政治的考察(下)(台邦‧撒沙勒) 由於原住民文化對自然資源永續的正面作用,世界各國已逐步接受原 住民是保育者的角色,並且納入他們成為自然資源的管理者和經營者。 近來,保育社區化更已成為當代保育的重要趨勢,以原住民與地方社 區作為保育主體的資源保育方案已在國際上受到肯定。 =========================【編輯室報告】========================= 歷經一番折騰,南方網域名稱問題已經解決,目前網站 (http://www.esouth.org)、 信箱(south@esouth.org)、所有工作人員信箱、palm 版電子報皆已回 復正常運作;暫停期間的備用信箱亦停止使用,半個月來造成讀者與 作者諸多不便,我們在此向大家致歉,並期望您繼續指教。 ========================【人文活動訊息】======================== ◎(台北)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誠徵總幹事一名(2002-02-26 ~ 2002-03-20) ◎(台北)絢麗的海底花園—台灣的珊瑚礁簡介(2002-02-27) ◎(台北)金書獎管理好書精選講座(2002-03-06 ~ 2002-03-27) ◎(台北)繪本創作DIY(2002-03-08 ~ 2002-05-17) ◎(高雄)環境保育系列講座----3月台灣山林的世紀災難與願景(2002-03-09) ◎(台北)藝術概論:藝術與生活美感(2002-03-19 ~ 2002-05-07) ※以上活動訊息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union.html 閱讀詳細資料 ==========================【人文通訊】========================== ◎「族群和好觀察小組」成立並公佈「族群暴力語言分類」 (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 長期以來,台灣民眾與政治人物習以辱罵性字眼、語彙指涉非我族群、 不同立場之政治社群。濫罵風氣瀰漫於政壇、call-in 節目、大學 BBS 站及網路公共論壇中,不同政治立場、族群身份的人之間只有激化對 立而無對話可能。今年二二八和平紀念日,Peacetime 促進和平基金 會呼籲和平應從族群理解開始,社會大眾應學習包容多元族群論述, 接納各種立場的政治言論。並成立包含選舉、政治、媒體研究各領域 的學者專家,組成「族群和好觀察小組」,以具體行動防止族群對立。 Peacetime 促進和平基金會並公佈一份「族群暴力語言分類」資料, 整理、分類目前流傳於網路、各大學BBS站、電視與電台call-in節目 等場域中,國人常用的族群辱罵字眼。在此暴力語言分類資料中,發 現社會大眾常以「非人化」、「去人性」的辱罵方式,如外省豬、台 灣牛、咬柑仔、台灣狗、蕃仔、中華人民共和狗等,來達到貶低非我 族群的目的,而這種族群謔稱隨著當代社會的網路普及、大眾媒體發 達趨勢,加上部份政治人物的帶頭作用,在台灣社會快速而大量地產 出。 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網址請見 http://www.peace.org.tw// ※此訊息之詳細內文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comm/20020301-1.htm 閱讀 ◎ 2002台灣環境前瞻系列 (環境資訊協會) 延續「2001年台灣十大環境新聞回顧」對於台灣環境面的關懷,「環 境資訊協會」期待以<2002台灣環境前瞻>系列文稿,提示在新的一 年中,在環境面值得大家持續關注與監督,甚至參與其中,舉足輕重 的議題﹔包括新政策的推行、新的重大變遷、追蹤性議題及國際發展 趨勢之於台灣環境的影響等。依此,自 2 月 28 日開始,每日逐篇就 下列 10 項議題於「環境資訊電子報」http://e-info.org.tw 中刊行 <2002 台灣環境前瞻系列>特刊。 ※此訊息之詳細內文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comm/20020228-1.htm 閱讀 ◎ 我們堅決反對台電用任何形式把核廢料繼續留存在 Pongsono Tao(蘭嶼) --請大家支持我們Tao人 (蘭嶼漁人教會) 根據一月份環保署行文台電審查意見,並非要求台電自行決定二處場 址作為替代方案,而是由環保署審查委員會審查從五處候補場址中, 決定二處替代場址,再交由台電展開環評調查。 據悉,台電已於農曆年前經過高層決策會議,重新評估五處候補場址 優劣,最後向環保署提報五處候補場址,包括無人島的基隆彭佳嶼, 澎湖望安鄉東吉嶼、台東蘭嶼大深山、台東達仁鄉及屏東牡丹鄉等, 並以台電評估結果,建議彭佳嶼、東吉嶼及蘭嶼的後山大深山為較可 行備用場址。 ※本文詳細報導及意見反應,請參閱 http://www.watahope.org.tw/Moot/Detail.asp?TitleID=525&BoardTell=workteam&Page=1 ◎ 嚴正抗議掠奪山地保留地的「強盜條例」 ◎ 「致聯合國調查夏隆違反人道的罪行」連署書 ◎ 公寓大廈暨社區 問題及發展 解析說明會 ◎ 法律淪為警察鎮壓工具‧要求立即釋放梁俊威 ※以上人文通訊請至 http://www.esouth.org/comm.htm 閱讀詳細資料 ◎ 湖山水庫陳情連署 ◎ 讓孩子安心過好年--「教育仁愛專戶」 ◎ 台灣原住民族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的相遇:本土實踐經驗工作坊暨研討會 ◎ 2001 台灣十大環境新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 ◎ 剛果民主共和國火山爆發(香港樂施會) ◎ 湄公河三角洲的發展與生計(香港樂施會) ※以上人文通訊請至 http://www.esouth.org/comm20020204-20020215.htm 閱讀詳細資料 ==========================【主題文章】========================== ※以下文章由「台邦‧撒沙勒」提供,不代表「南方」立場。如需轉 載,請直接與提供單位聯絡。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您與作者聯絡, 或者請加入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提出您的回應與挑戰。 ──────────────────────────────── 標題:狩獵文化的迷思和真實:一個生態政治的考察(下) 作者:台邦‧撒沙勒(Sasala Taiban) (sasala@u.washington.edu) 來源:投稿 ──────────────────────────────── 如上所述,當代的自然和荒野倫理,一大部分來自於都市中產階級對 『自然』的鄉愁所產生出來的浪漫情懷,經由科學性的論述和道德的 賦予,強要別人理解和認同他們的自然和荒野概念。事實上,中產階 級的自然是一種『意識型態的產物』,它不僅是社會性的建構,也是 文化性的建構,是虛擬的而非真實(Escobar 1999)。因此,如何戳 破這個『虛擬實境』乃是當代新社會運動的重要任務。針對保育帝國 主義的主張,新社會運動提出嚴厲的質疑和批判,認為保育應該走入 地方、走向社區,和地方形成聯盟關係,因而主張保育社區化、共管、 在地參與和多元民主的管理。新社會運動的理念認為,根植地方的原 住民族群,經過長時間與大自然互動,在他們的社會文化和儀式習慣 中已經發展出一套規範機制來約束族人的行為,以便可以永續利用當 地的自然環境。此外,原住民作為生態的永續經營者,不只是因為他 們尊敬自然的力量以及產生的自我限制機制,而是他們模擬了複雜且 多樣的生態體系的運作,進行生產。因此,復原環境最好的策略就是 恢復地方社區昔日的分享倫理(shared ethics)和資源公有(commo -nproperty)的機制,賦予在地社群充分的自主和自治權,以及建立 一個由下而上符合地方利益的管理模式(Pena 2001)。簡言之,地方 文化的保存和地方社區的重建對環境生態的永續可以產生積極和正面 的效果。 四、共管:新的自然保育向度( Dimension ) 根據人類學與生態學研究結果,全球原住民生活與活動的區域大都是 生物多樣性維持比較完整的地帶(如亞瑪遜雨林、非洲原始叢林、台 灣高山森林等)。這個事實顯示,原住民傳統文化中對萬物生命與自 然的理解有著豐富的生態保育機制和永續利用的邏輯。由於原住民文 化對自然資源永續的正面作用,世界各國已逐步接受原住民是保育者 的角色,並且納入他們成為自然資源的管理者和經營者。近來,保育 社區化更已成為當代保育的重要趨勢,以原住民與地方社區作為保育 主體的資源保育方案已在國際上受到肯定。例如:Allyn Maclean St -earmam 和 Kent H.Redford 兩人在 1983 至 1988 年間,針對玻利 維亞低海拔的 Yuqui 族所設計的『種族發展計畫』即是一例。他們訓 練了一些當地的 Yuqui 人成為政府認定、授權的森林警察,以協助保 育、資源管理以及仲裁糾紛等(裴家騏、羅方明 1996)。此外,加拿 大尤康領地(Yukon Territory)的 Kluane National Park 實施的共 管(co-management)制中,特別的重視當地族群(Champagne and Aishihik)的生計活動和經濟利益,在管理委員會以及員工比例上也 有 50% 的成員是當地的原住民族,使得當地居民在國家公園經營管 理上掌握了相當大的權限(Sneed 1997)。社區保育的精神特別強調 尊重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及使用,重視並借助當地傳統的使用 模式,賦予其經濟價值,以架構能夠達到保育目標的永續經營制度。 另外,另外,根據聯合報的外電報導(王萱儀 2001),在巴西亞馬遜 雨林,一個結合地方社區的大規模生物保育計畫正在進行。這個由 「地球環保局」(GlobalEnvironmental Facility)、「世界野生動 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以及巴西政府共同發起的計畫 預計在未來 10 年,至少有 10% 的雨林地,將在保育專家與當地居 民的合作下受到嚴密的保護。由於資源豐富,近來亞馬遜雨林已經成 為伐木者與採礦者的天堂,濫墾濫挖的結果,嚴重地破壞了生態平衡。 自 70 年代開始,環保團體即大聲疾呼,要為地球生物最後的樂土請 命,但即使如此,巴西的年度報告仍然顯示,亞馬遜遭破壞的面積已 經大過整個夏威夷。這項拯救雨林計畫,除了保存生態的完整、保護 最稀有生物的任務之外,同時也考量在保育與當地民眾利益之間取得 平衡。因此,有28%的面積將保留給當地居民管理。其中的馬米洛哇 (Mamiraua)地區,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雨林保護區,當地的 2 萬居 民不僅可以根流家園,發展生態觀光以增加收入,同時也義務地協助 當地的保育工作。因為雨林帶給他們好處,當地居民經常志願性地巡 邏整個區域,並向政府通報任何違法的活動,對財政窘困的巴西政府 而言,這些居民主動地參與和協助,是保育工作得以落實的原因。 此外,在世界上其它地區推展的野生動物保育及經營管理的實踐經驗 顯示,在地居民的參與,尤其是配合當地原有的生產形態所發展出來 的管理策略,不但較易落實保育資源的目標,同時也大大地降低了政 府在行政和財政上的支出和負擔。有鑑於此,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在 1980 年提出的「世界保育策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手冊,對於以往自然至上的立場做了重大修正。「保育」被重新界定 為: 保育是「為了使生物圈能對目前世代提供最大持續的用處,同時使其 維持滿足後續世代的需要與期望的潛能,而進行的人類使用生物圈的 管理方法」。 在生物圈保留區或類似的制度中,尊重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及 使用權成為中心概念,重視並保存當地傳統的生活模式,賦予其經濟 價值,以期架構能夠達到保育目標的管理制度。而當地居民也因為可 以從中獲得自然資源保育所帶來的利益,就會主動的巡護及維護周遭 的環境,有時這個策略還會達到文化保存的效果。近來,隨著觀念的 改變與更多的實例經驗,一般認為要能有效實施保育計畫,達到永續 經營的目標,至少應開放與邀請相關的利害關係者參與重大的決策規 劃與擬訂。以這些觀點作為基礎的保育行動,都有良好的成效,使得 這些不同地區的原住民不論是先進國家如加拿大、澳洲,或是落後國 家如非洲的波札那以及中南美洲的哥斯大黎加等,均能與主管機關共 同合作,除了協助保育活動的進行,建立基礎的生態資料庫之外,同 時也可以在傳統生活領域內,以傳統的方式-包括狩獵,取得生活所 需(劉子銘 2001)。以西方哲學與科學為基礎的保育思維,往往視原 住民為缺乏教化的野蠻民族,他們的生態行為被理解為破壞自然的力 量,例如刀火耕農業、焚獵、採集等傳統生產方式常被誤指為生態滅 絕的元凶。然而,相對於農、工業及資本主義對土地的傷害和環境的 破壞,傳統的生產型態如刀耕火種、狩獵採集反而維護了更多的『荒 野』和『自然』。因此,面對狩獵這個『原始』的生產方式,當代人 類應有更深刻的反省。如何還原原住民護衛大地的『山林守護神』角 色,洗刷他們『生態殺手』的污名,乃是當代保育必須認真思考的課 題。以上的國際案例顯示,原住民長久以來與自然環境互動所累積的 知識、經驗、儀式、信仰和管理方式,也可以是一種成功的保育方式, 雖然這樣的傳統生活與文化習慣已經遭到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的侵蝕, 但仍然可以是一個兼顧民族發展與自然保育的模式,關鍵只在於我們 是否給了他們更多自主、自治和社會發展的空間,以及打從心裡對原 住民文化的認識和尊重。 事實上,『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不是絕對矛盾和對立的主題, 落後與進步之間也非存在著如此巨大的鴻溝無法跨越,而人類也非一 定得從自然中抽離不可,『野蠻』與『文明』的生活方式為何不能同 時並存於地球上呢?在民主、開放、多元的社會裡,我們既然可以允 許信奉『唯一真神』的基督教及素食的佛教憎侶存在,為何我們就不 能接受強調超自然信仰(處處皆有神)又吃肉的原住民保留他們的生 活習慣呢?在未來的保育實踐中,我們應該打破原住民是生態殺手的 迷思,歡迎他們加入保育的陣營,往「共管」、「在地參與」的方向 努力。此外,從「新夥伴關係」的角度出發,和原住民建立對等、互 助和互惠性的聯盟關係,連結政府機關、生態學者和在地社群形成保 育網絡的鐵三角,共同合作,惟有這樣,保育才有落實的可能。 參考書目: Berkes, Fikret. 1999. Sacred Ecology: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Taylor & Francis Press. Berlin, B. 1992.Ethno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ryant, Raymond L. 1997.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Forestry in Burma 1824-1994. London: Hurst & Company. Castetter, Edward F. "The Domain of Ethnobiology," American Naturalist 78:158-170. Colchester Marcus, Christian Erni (eds.). 1999. Indigenous Peoples and Protected Area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Press. Escobar, A. 1996. Constructing nature: Elements for a posts -tructural political ecology. In: Liberation ecologies: Env -ironment,development,social movements, ed. R. Peet and M. Watts. London: Routledge,pp. 46-68. Escobar, A. 1999. After nature: Steps to an anti-essentialist political ec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 40:1-30. Evans-Pritchard. 1963. The Comparative Method in Social Anth -ropology.London: Athlone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83. Local Knowledge: Future Essays in In -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Gadgil, Madhav, and Ramachandra Guha. 1993 This Fissured Land: An Ecological History of Ind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uha, Ramachandra. 1994. “Radical Environmentalism: A Third- World Critique,” In Carolyn, Merchant (ed.) Ecology: Key Concepts in Critical Theory.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Hecht, Susanna and Alexander Cockburn. 1989 The Fate of the Forest:Developers, Destroyers, and Defenders of the Amazon. London; New York: Verso. Levi-Strauss, Claude. 1969. The Raw and the Cooked.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ohn and Doreen Weightma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erchant, Carolyn (ed.). 1994. Ecology: Key Concepts in Critical Theory.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Nazarea, Virginia D. (ed.). 1999. Ethnoecology: Situated Knowledge/Local Lives.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Peet, Richard and Michael Watts (eds.). 1996 Liberation Ecologies: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Social Movements.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Pena G Devon. 2001.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and the Restoration of Local Systems of Commons Management. presented in Taloko National Park 2001. 09.04 Sneed G.Paul 1997. “National parklands and northern homelands: Toward co-management of national parks in Alaska and the Yukon ”in Stan Stevens (ed.) Conservation through cultural survival: Indigenous peoples and protected areas. Island press. 王萱儀 2001,5月『外電報導』,聯合報。 裴家騏、羅方明1996,霧台鄉魯凱族狩獵習性及獵區標定。 陳永禹 2000,打山豬 人類的原始衝動 用文化作幌子,聯合報。 鄭先祐 1992,『國土規劃的拓荒心態和生態發展原則之初探-- 以蘭 嶼為例』。「國土規劃研討會--永續發展的綠色台灣」論文集。台灣 教授協會。1992 年 9 月 19-20 日於台灣大學。 劉子銘 2001,如何化解原住民與國家公園的緊張關係。行政院原住民 委員會簡訊月刊第38期。 ======================【主題文章延伸網頁】====================== 第四世界原住民全球資訊網 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index.htm 環境倫理不是空想,而是實地的經驗(鍾頤時) http://tcec.ngo.org.tw/nl63.2.htm 沒有獵人的狩獵文化(黃怡) http://e-info.org.tw/reviewer/huangyi/2001/re-huangyi01011001.htm ================================================================ ■ 負責人:陳豐偉 (roach@esouth.org) 「南方電子報」主編:張釗維 (changcw@esouth.org) 執編:莊雅嵐 (yealan@esouth.org) ■「南方」編輯部 Email: south@esouth.org 通訊信箱:鳥松長庚醫院郵局 27-70 號信箱 陳豐偉 收 ■ 訂閱∕退訂請到:智邦生活館 http://www.url.com.tw/enewsv2/ 或到奇摩站 http://letter.kimo.com.tw/picked/south 訂閱 palm 版南方電子報,請到 http://www.esouth.org/avantgo.htm ■ 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南方」需要您的贊助,請劃撥 41830863 陳豐偉帳號 ■ 系統支援:中山大學網路組∕智邦生活館 (http://www.url.com.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