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小鋪電子報NO.03█▇▆▅▄▃▂▁╴ 2002.03.07 媒體小鋪電子報的存在是為了:認識媒體、批判媒體、改造媒體。 從知識與行動中,建造新的媒體生活。 .............................................................. 《小二叨絮》 路不是人走出來的 校園小、學生多,下課時候總是人擠人。最擠的時間、最擠的地點就 是中午12:00鐘聲響起後的賣便當小窗口。 那兒什麼都亂,食物的種類亂、購物的秩序亂、老闆的動作亂。要買 便當可以,自己找到晉見老闆的路。 在那兒沒有身分,只有食物,不管幾分鐘前,你在課堂上是坐著還 是站著,是聽訓還是訓人,是靈魂出竅還是口沫橫飛,在這兒只有一 個稱呼:飢民。 不過,這樣的沒秩序,終究是會有秩序。有時是不識相學生親切地叫 出老師好,有時白爛的老師自己倚老賣老。 混亂的局面就在身份揭露後停止,人們不在隱身於亂軍之中,「身份 」就像是摩西分開紅海的神杖,曠野中大開道路,權力者昂首闊步。 秩序的魔法也降臨在老闆頭上,忙亂的動作變得戰兢,排開了混雜的 錢與手,找到秩序的源頭。接著,老闆一定要說:老師,您先請。 原來,路不是人走出來的。(五分珠)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 寒夜誰為伴 文/管中祥 行政院長游錫?在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時指出,台灣加入WTO後,正 式面對全球競爭,為了能迎接衝擊,必須將打造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 國家。如何打造?游錫?提出了四大政策方向。其中之一便是:人文新 台灣。 什麼是「人文新台灣」?該篇施政報告說:文化就是生活...因此, 我們將...強化在地認同,從小培養我們國民對於多元文化的尊重。 一篇短短的施政報告只能展現口號式的宣示,無法清楚說明執政者的 實際規劃與作法,不過,公視最近推出的文學大戲--「寒夜」,卻為 「強化在地認同」與「尊重多元文化」帶來落實的可能。 這部改編自李喬同名小說的劇作,內容描述客家先民奮鬥故事,平均 每集成本高達200萬元,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一部以純客語發音的電視劇 ,劇中除了有客家文化的傳統特色外,泰雅族、閩南等各族群的風俗 文化也歷歷在目。 顯然地,公視正在逆勢製作與商業媒體截然不同的節目類型,這對高 喊全球化、拼經濟的媒體產業而言,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投資。特別在 這個事事講究全球化的年代,製作這種區域、小眾的節目怎麼能打入 國際、獲取利潤?! 公視膽敢製作「寒夜」是因為他跳脫了商業媒體強調利潤的資本邏輯 ,一方面公視有較穩定的經費來源,另方面則是公共媒體必然實行的 責任。但也因為其與商業媒體不同的經營目的與原則,使得包括台灣 在內的各國觀眾,多了一個認識本地社群文化與歷史的機會;並且在 讓區域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風潮下,得有稍稍喘息的空間。 事實上,台灣公視的作法並不特殊,加拿大公共電視CBC在九五年便曾 宣示,CBC的存在是要確保在加拿大的媒體中可以聽到加拿大的聲音、 看到加拿大的文化;澳洲公視ABC的總經理Schultz也指出,全球化的 時代,在以利潤導向的商業電視台中,本土性節目的空間勢必越來越 狹小,也因此,公共電視肩負了製作本土文化節目,促進多元認同的 重大責任。 不同的媒體制度與經濟邏輯主導著媒介內容的呈現,以經濟全球化為 思考的媒體邏輯考量的是市場,製作或引進娛樂與消費節目是一種普 遍的現象,還好,公共媒體提供了另一種文化選擇,地區的文化才有 生存的空間,也讓全球的文化多了一種類型,否則在一片全球化的歡 慶聲中,在地文化只有孤自渡過漫漫寒夜。 《流行開講》 芥茉、硬漢、盧貝松 文/魏玓 從法國名導演盧貝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電影生產全球化的軌跡。盧 先生早期導演的作品,像是《地下鐵》(Subway)、《碧海藍天》(Big Blue)、《蛇蠍女煞星》(Nikita),除了展現他個人獨特的動作美學和 幽默之外,還是充滿法國新浪潮以來的藝術電影氣息----深刻但不做 作不誇張地傳達主角內心的愛慾掙扎。簡單說呢,就是又好看又讓人 感動。 1994年由法國男星尚雷諾主演性格殺手的《終極追殺令》(Leon),一 舉將盧貝松推上國際賣座導演的地位。好萊塢立刻「聞香而來」。1997 年由哥倫比亞公司參與投資,美國當紅動作男星布魯斯威利主演的《 第五元素》,場面浩大,特效炫目,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發現 在裡面好像找不到盧貝松?後來他導演的作品《終極殺陣》(Taxi)和 《聖女貞德》,也許尚有可觀之處,世界各地的票房也都相當不錯, 但仍讓人覺得失去了「原味」。 自此之後,幾乎每年我們都會看到「盧貝松作品」上市,不過絕大部 分他都只是擔任製作或是編劇。到2001年為止,他參與製作的影片已 經超過二十部,但是親自導演的只有九部。要在這些電影裡面回味《 碧海藍天》裡的詩情,或是《終極追殺令》裡的柔情,機會已經是愈 來愈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品牌化」的過程中,盧貝松和電影公司開始 積極地結合非西方的電影素材和演員,以把握全球市場。前年的《龍 吻》請到了李連杰飾演武功高強的中國特警,最新的《極速追殺令》 (Wasabi)則是加入了日本當紅少女明星廣末涼子。片中尚雷諾飾演法 國硬漢警察亞柏,卻對日本女子情有獨鍾。E世代少女廣末涼子帶著兩 億美元的巨額遺產,迸出來成為十九年來沒有相認的女兒,與亞柏展 開東京版的「終極殺陣」。亞洲市場向來沒有虧待「盧貝松產品」, 盧先生自然也樂得回敬一番。事實上,《龍吻》有中方資金投注,《 極速追殺令》則有日本東京電視台(TBS)的投資。 信奉全球化信條的人們,大概會大大稱讚這種跨國文化生產所帶來的 文化「融合」與「雜交」。不過,在《龍吻》中,我只看到打個不停 又打不死的「中國」李連杰,教訓「法國」警界的敗類。《極速追殺 令》的故事雖然比較「好看」些,但是「法國」警察愛上「日本」 wasabi(奇怪,亞柏先前在日本待了八個月,竟然沒吃過wasabi?), 「日本」美少女是個「跨國混血產物」,似乎也談不上迸發出什麼文 化火花。除了這些膚淺的文化元素雜交,全球化還可以給我們什麼呢? 《絕不定性》 偽善媒體 偽善人性 文/宋丁儀 媒體上對於女性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向來能發揮敏銳的嗅覺與偷窺。繼 璩美鳳遭偷拍光碟之後,璩美鳳的個人隱私則便大量地暴露在媒體檢 視底下,生吞活剝的程度完全不亞於實況攝錄的光碟版本,包括她的 生長背景、情史甚至細到工作筆記、日記、病歷等極為隱私的生命紀 錄,都被一一攤在大庭廣眾底下,成為品頭論足的焦點。姑且不論當 事人是否也對媒體進行著反操作,媒體淪為私人領域的一面道德放大 鏡,濫用來解剖人性,卻絲毫無人性,成為這個社會最冷血的道德肅 清者。 而這個道德肅清者卻是十分偽善的,不忘極其所能地挖掘人性當中 「淫亂」、「苟且」的一面,卻忘了自己往往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同 樣其心可議,更糟糕的,這樣只求目的不問手段的後果是,對待他者 永遠一套高道德要求,對待自己卻是另一套寬鬆說辭,當然長期下來 ,媒體就會變成社會最大的亂源。 前一陣子連續好幾位男子公開在媒體上表達對呂秀蓮副總統的愛慕之 意,姑且不論其是否帶有個人目的,媒體再度將這兩造編成一齣嘲謔 式的連續劇,不但嘲謔著劇中的當事人,還藉由嘲謔背後所隱含的道 德標尺,鞏固了傳統既有的兩性刻板觀念。 首先是媒體的「老處女」情結,這個情結透過呂秀蓮這個角色,剛好 符應了媒體既成的戲碼,呂秀蓮成為媒體劇本裡這個角色的代言人, 所有舉止動輒得咎,完全落入媒體性別論述所設好的框架,刻板印象 套用在她的身上,不需多做詮釋,便得以強化這層迷思:「『老』、 『醜』又『強勢』的女性,是不可能受到異性青睞」的。 於是年齡、外在相貌與性格便是媒體衡量女性「是否受歡迎」的三大 標尺,很明顯的,這三種尺標都是從男性觀點出發,用以衡量女性的 價值判斷(古代希臘神話裡,三大女神彼此爭奪象徵「美貌」的金蘋 果,最後的仲裁竟是男性天神宙斯﹔於歐洲最流行的童話故事白雪公 主裡,那面判定「誰最美麗」的鏡子,也是由男聲擔任,而且還不斷 製造著年長與年輕女人之間的矛盾關係)。而媒體現在已儼然成為了 神話中衡量女性的那面鏡子,在現實生活的每個角落裡,時時映照著 何謂「美麗」,也不斷提醒著女性各種美麗的判定標準。 而一旦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就會淪為媒體中被嘲弄的對象,道理其實 很簡單,因為凡是不符合既有刻板思想的,就會構成對人原本所抱持 價值的懷疑,而以嘲弄的方式排遣之,是解決不確定感、焦慮最簡單 的方式之一。就像過去宮廷裡的「弄臣」,生理上的缺陷成為上位者 用來獲取娛樂的來源,正是因為其不符合人類對「正常」的期許\,不 是受到他人排擠,就是成為他人的消遣,而此「消遣」正可以彰顯出 人性當中,既有優勢者從「劣者」身上所奪取的那份優越感,並以此 獲得某種心理滿足。所以,或許\你可以說,媒體也並不是那麼毫無 人性的,至少,它反映了關於「人性」的弱點,其實倒也不全然是「 人性」,充其量只是傳達了一部分的「男性」觀點而已。 所以它揶揄的對象不只有女人,也包括了傳統性別論述之外,不被視 為「正常」的男人,向呂秀蓮公開求婚的湯尼陳外表的「娘娘腔」成 為媒體另一個另眼相看的對象,可惜媒體沒有報導的是,本名陳志鵬 的他,在求學過程裡屢次因行為舉止不同於一般「男人」而遭到歧視 ,使他後來致力為社會一群受歧視的族群「溫柔漢」爭取權益。這群 族群不同於同性戀者,他們是藉由女性外表(如說話、行為、男扮女 裝等癖好)來滿足其心理需求,而外表與生理的必然一致性,這幾年 早已透過各式各樣的學術論述被認為應該要打破! 曾有一部電影「新窈窕淑男」就是描述這個族群的心酸故事,情節裡 的一段是男主角有天晚上盛著女裝參加派對,回程時卻因駕車超速被 警察欄下盤查,警察見到是位優雅迷人的女性,便好意的加以規勸打 算放人,但最後被警察發現他男扮女裝,於是遭到粗魯對待,還被控 攔街賣淫。官司的纏身使他遭公司辭退,最後卻在愛情鼓勵之下,重 拾了自我對不為人知另一面的信心。 像是扮裝癖或者「娘娘腔」等不符合傳統性別刻板的印象,確實很容 易成為媒體的矚目焦點(例如前法務部長城仲模次子城兆緯一頭長髮 、一襲長裙參加交接典禮時,便成為閃光燈焦點),卻也很容易因此 成為媒體言論下的犧牲品和邊緣族群,因為媒體總站在維護傳統道德 的一方,卻不會對自己所一再鞏固的傳統定義進行重新思考。 可惜的是,曾長期致力於女性主義的呂秀蓮副總統,竟也並未體察到 這一點,反而以「心智不全」作為回應,她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斷 然拒絕,有千百種的回應方式,但她卻選擇了最傳統的性別論述,也 剛好符應了媒體所再現的偏頗性別觀。呂秀蓮不會不察覺媒體對於女 性角色刻劃的不公平詮釋,因為這也是她本人的切身體會,但同樣是 受害者,卻也始終無法跳脫性別角色框框,採用了傳統的標尺去度量 男性角色。 這讓人想起在傳播學理裡有一稱為「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的傳播原理,指的是人對傳播效果作用於第三者和自己身上 ,所採取的雙重判準(比如我認為色情、暴力對這個社會產生重大影 響,可是我卻覺得對我本身而言並會不構成影響),如果將此延伸解 釋,第三人效果確確實實地已成為媒體偽善的幫兇。因為媒體可以一 方面大肆揭露私人生活,擔任道德規範者,另一方面,卻大剌剌地將 個人隱私進行販賣,助長全民偷窺﹔不但媒體如此,個人也替自己的 雙重道德標準,尋找到了一個便宜的托辭,不會思考媒體再現裡面存 在的矛盾性和壓迫性,而輕易地接受媒體的雙重價值,對待自己和他 人用不一樣的道德標尺,於是形成偽善的媒體、偽善的社會以及人與 人之間偽善的相處。 《傳播字彙小百科》 非線性剪輯 nonlinear editing 文/Richard 無需從開始一直順序邊到結尾的一種影視編輯方式,利用數位化的技 術以及電腦快速計算、大容量儲存的優點,使得各項影音訊號可以透 過隨機存取而進行剪輯,在剪輯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更動,並且可以跳 躍交叉的方式剪輯,也可嘗試多種剪輯方案,如果對於前面不滿意的 部分進行修改,不必對後面的部分進行重編或是轉錄,這可使得創作 素材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同時因為是數位訊號,所以即使經過多次剪 輯,也不必擔心訊號弱化而影響完成帶的品質。 隨著電腦計算速度日益快速且價格滑落,非線性剪輯技術已逐步受到 各電視台的重視,不過這也迫使後製人員必須提升各項專業能力,以 免被時代所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