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3/27》═════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他山之石 日本高中生 學科成績低低低
◎ 大和視窗
********************************************************************
◎ 他山之石 日本高中生 學科成績低低低
文/陳徵毅
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的文教總研(相當於台灣的大考中心),最近曾對4千名高三學生進行調查分析,那是在2001年6、7月間,以與1995年相同的題目洽請15所知名高中的學生作答,最近公佈結果,在9科之中只有英文由7年前平均50.7分提升為52.7,足足進步2分,其餘各科均顯著低落(見表)。
英語程度的提升,可能由於下列因素所造成:(1)日人流行見學旅行和短期留學,為了適應外國的環境,只好苦學英文。(2)外國勞工和藝人赴日謀生者日增,在相互交流之下自能提升說寫英文之能力。(3)NHK及有線電視台紛紛開闢英文教學節目,形成研習英文的風氣。(4)過去日人只重視本國大學文憑,如今對外國學成歸國者逐漸重視,筆者就認識一位留美並出任密西根大學客座教授的日本學者,英語表達能力之強,不亞於台灣人。
此項調查係使用1995年全國性大學入學試驗中心所提供的同樣問題,受測高中15所,人數4078人,於去年6、7月間進行測驗,測驗時曾對學生說明此項大學入學模擬試聽,與1995年同樣的環境與場合,應不致有考古的弊端發生。
日語考試
竟然不及格
此項調查,日本語出現紅字令人詫異;按說天天使用的語文,竟然不及格,簡直不可思議。一般而言,本國語文之學習,學時少壅滯不化之病,用時不會枝蔓酸腐,纏夾不清,自能有所長進。啟蒙時的老師至為重要,小學更需要第一流師資,否則起步錯了,積漸成習,以後很難改正。同時根據心理學上所謂「學習遷移」原則,本國語文學好,對其他科目的學習大有裨益。無怪乎某些日本學者大聲疾呼改善中小學教師的培植方式。
此項結果對文部科學省所謂「學生成績並不低落」的說法,帶來莫大的衝擊。
據文教總研負責人表示,即將在4月份公佈的「新學習指導綱領」,對學力低落問題至感不安。咸認今後教改應對症下藥。
據文教總主任鎌田惠太郎表示,4千人大規模測驗,在資料蒐集和分析分面頗為嚴密,理科成績之低落普遍受人指摘;此次測驗調查,在物理、化學方面略有差距。物理方面,有志報考理、工、農、水產學部者平均受測成績在46.1分和41.7分之間,約下降4.4分;生物方面,有志報考醫學和牙醫系者約下降3.7%,生物為醫師的基礎學科之說法,恐已有所動搖。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西村和雄為此項調查結果發表專文,表示日本的教育水準可能落居亞洲之末座,日本人才之隱沒已日趨嚴重,由於自小學以至大學院校之水準降低,技術人才之培植恐難以為繼。為今之計,亟應改變教育方向,以回應30年後的需求。
升學考試
造成挑科學習
推究數理能力低落的原因,西村認為始自1967年東京都立各高中入學考試,當時定期舉辦的測驗,把易受教師主觀理念左右的音樂體育加重計分,使人對公立高中望而卻步,轉向私立高中求發展。
當時公立大學(1979)必須接受7科目的測驗,而私立大學只須3科目(主科);由於考試領導教學,許多私校高中生就避重就輕只學3科目。雖然許多大學將數學列為必修科,但不修數學的學生人數大為增加,因而導致學生數學程度的低落。
各大學的做法有所不同,慶應大學經濟學部,數學列為必修,而早稻田大學政經學部數學列為選修科。
從前日本人英文系出身者,數理經濟學都能通曉,如今已不可能。從前美國大學中最優秀的亞洲學生,為日本人和印度人所囊括。如今日本學生已落於中國和韓國學生之後了。
1990年由文化總研實施測驗,受試科目力求精簡,私立大學率領頭,公立大學也跟進;後來國立大學經濟學部免修數學,入學人數大為增加。
經濟學本來是應用數學的學問,如今,受到「個性化教育」至上的心態作祟,可以為所欲為,因此日本數學會和日本物理學會,多次集會對數理受到輕視的現狀提出抗議。
西村與慶應大學教授戶瀨信之曾對各私立大學經濟學部學生作一客觀的測試,一年級學生在4月始業之初,利用30分鐘,就中小學算術和數學中所學過的分數和二次方程式問題,作一測驗,以25分為滿分,平均成績較高者23.3分,中等者22.8分,低劣者16分,未受試者,則分為16.9分、13.9分和12.2分三等級。數學程之低落由此可見一斑。
大學生連分數都不懂
1999年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了一本「連分數都不懂的大學生」,極盡諷刺之能事。同樣的測驗,在國立大學得滿分者佔45%,而據說中國某大學哲學系全部得滿分。
1999年擴大到各國進行測試,韓國專攻企管學科之學生,得滿分者96%,日本頂尖理工學系則為48%。
學習時間縮短
難以精進
日本在1963年曾對數學教學提出改革,由抽象理念轉向實際的演算過程。1973年著手改訂教科書,1980年先行修訂國小教科書,時隔2年再改訂高中教科書。
1981年,日本的公立中學一年級學生數學課每年修習99小時,比台灣的160小時、美國的146小時乃至香港的124小時都來得低,也比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會員國的100小時還不如。1994年的「學習指導要領」對現行課程有所修正,中學二年級學生的練習問題,90年代的比50年代減少1/3,而2002年4月比50年代只減少1/4。畢竟,練習機會過少難以增進數學能力。40年前筆者剛出中師校門,每一練習題都為學生代勞,結果月考成績大為低落;後來改由學生自作,才逐漸提高數學成績。
今年4月,「新指導要領」中三生的數學和理科受業時數為154小時,約為美國295小時的一半。
西村認為不只在校修業時間削減,在家自修時間也減少(受網路及電視影響),故而數理成績日漸低落。他建議採用一班20人的制度,以及採用自習教科書,並認定數理資優班,向美國的每班18人及歐洲的每班20人看齊,因為40人一班學生無法靜心思考。另外,舉行高中會考及地方分權化對學力提昇均將有所助益。
◎ h大和視窗
新式學習要領
首重自在
文/鄭老師
從日本下一個學年度(就是4月)開始,在公立學校要實行「新式學習要領」。公立學校完全週休二日,而課程則採用「自在教育」的概念。
日本的教育界有句話叫「七五三」(七五三本來是小女兒在7歲、5歲、3歲時過的女兒節)也就是小學階段懂7成,中學階段懂5成,高中階段懂3成。(文部科學省在5年前實施的調查也顯示學年愈高,學習成就愈低)回顧我們的成長過程,看到日本這個比喻可能很多人會忍不住會心一笑。的確學年愈高,了解的內容減少了。
日本有些人開始質疑,如果到了高中只理解3成,那是不是要去檢討課程本身是不是太難了。在很多人的推動之下產生了「自在教育」的概念。
自在教育
扼殺孩子能力
「自在教育」本意是讓大部分的學生能理解課程大部分的內容。這種取「最大公分母」的想法其實跟以往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以往,因為課程進度的關係,在一定的期間內要教完全部的教材。學習能力高低不同的學生,要在同樣時間內完全吸收課程,的確是不公平。提倡這個教育概念的人士認為在教育中加進「自在的時間」使得吸收慢的學生也可以「自在」地完成教育。但是這樣的「自在教育」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多討論。就連電視節目也指出其盲點。
某個電視節目整理指出(2002/2/18,Takeshi no TV Tackle,朝日電視),從60年代開始,日本小學一年教學時間的更動。
年代
教學時數
1961-1962
6006小時
1971-1972
6181小時
1980-1981
5670小時
1992-1993
5347小時
2002-2003
4500小時
很明顯地,比起40多年前的日本,現在的教學時間少了1/4。
而課本的厚度也有大幅下降的傾向。現在的日本學生的學習時間及課程內容,比起以前的學生要少得很多很多。
以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舊課程的圓周率是3.14。因為新的數學課程刪除了小數點二位的乘算,數學課把圓周率改成整數的3。對於這件事,很多家長都覺得不可思議。小學生們經過圓周率的學習才能體會到所謂的數學的「可能」和「不可能」。(我還記得小時候聽數學老師談起圓周率是無限的時候,心中湧起宇宙萬物放出的神秘感)另外,數學課本也刪除梯形面積的計算。有些人認為此舉也會防礙到小學生對於平面圖知覺發展。在小學教書的老師們也感到疑感,為何要刪這麼多課程。
在江戶時期私塾的數學課本中提到9999三次方的算式。事實上,江戶時代的人在實際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用到這樣多的數字。但是江戶時的日本人還是把這樣的數學題目放在課程中,為的是增加計算能力吧(有些數學學者就感嘆現在的學童學力比不上百年前的江戶時代)?我認為數學不只限於生活中的加滅乘除,也包括了邏輯推理。
小學校課程刪滅了,但是有名的私立中學入學考試的難度還是沒有減低。望子成龍鳳的日本家長們只好花點錢把小孩送到補習班提升自已小孩的知識。並且要求補習班從4月開始在週六加開課程,讓週休二日的小學生可以加強功課。菁英日本朋友們也說到,小學放學後去補習,因為補習班的老師教得又難又嚴格,反而覺得學校教得太簡單。
補習教育凌駕學校教育
也就是說在智育方面,補習教育甚至凌駕了學校教育。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必須注意到所謂整體構造會產生的問題。例如家長個人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是不是會加大這種知溝(knowledge gap)現象。做為公共教育如果不帶頭提升學生的整體知識水準的話,「自在教育」反而可能扼殺了優秀學生向上發展的機會。這些反對「自在教育」的人士認為,日本的學力比起其它國家,已經不算是頂尖了,再減少教學時間的話,必然導致整理國力下降。
贊成「自在教育」的人士則認為太艱深的內容徒然增加學生的負擔。還不如減少課程的濃度,讓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課程的全部。也就是走出以前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不要指定學生一定要如何如何,由學生自己去認定那些是有興趣的。所謂的「學力」也不該限於智育方面,多點空間和時間,讓小朋友有機會自主地發展自己興趣。
「新式學習要領」在尚未實行之前,有很多爭議了。看來在真正實行之後,還會有更多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