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2環境前瞻系列

═【立報】════════════════════════════

                                   

═══════════════════════《2002/04/0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2002環境前瞻系列

 

    法蘭西視角

 

【教育小報報】

********************************************************************

  2002環境前瞻系列

 

野溪前瞻

 

從整治到生態工程的思維檢視

 

文/朱惟君(環境資訊電子報總編輯)

 

野溪一定非整治不可嗎?許多無水患之虞或水患輕微的地方,是否就應當「完全不加整治」,讓台灣還有機會保有渾然天成的山林野溪與豐富的生態相?而堆堆石頭就是所謂的「生態工法」了嗎?且先澄清生態工法的本質,同時致力本土經驗的持續累積與修正,才不會導致生態工法不生態的尷尬境況。

 

潛藏的危機

 

延續921地震及去年風災造成的各地災情,今年度治山防災經費的編列包括921特別預算、農委會水保局的工務預算以及其他名目的編列,估計至少有7、80億,甚至上百億的預算。其中有相當比例就將持續用於台灣溪流的整治上。

 

可以想見,雖然政府近來已漸認知到傳統「野溪整治」所到之處水泥化及水溝化的情形,已然引起各界反感,而亟思以「生態工法」加以改善;但是,一來國內所謂的生態工法尚處於「宣導」及「宣示」階段,對於實際執行單位並不具實質約束力,想必傳統的水泥工法思維還將在各地繼續施做;再者,國內生態工法尚處「萌芽」與「實驗」階段,現下許多標榜生態工法的溪流整治,其實都還是相當的不生態;致令期許以生態工法為處方的想法,處於雙倍尷尬的境況。

 

這樣大筆經費的持續投入,如若還是依循舊思維,走舊路子,對於台灣的溪流環境是不是又將是另一場生態上的浩劫與衝擊?值得大家進一步關注與持續監督。

 

野溪整治的必要性

 

台灣野溪整治的推動由來已久,少說也有2、30年歷史了,而在83年至88年間,當時的台灣省政府編列2千餘億元經費,執行「防洪排水及水土保持」計畫,更加速了全省溪流的水泥化;從北到南,由西到東,幾乎無一倖免。雖名為溪流「整治」,但許多從未氾濫的野溪,也硬生生被打上厚厚一層水泥,所有兒時溪邊嬉耍抓魚蝦的美好童年記憶,也一併隨著水泥而遭掩蓋、窒息。

 

像是生態相極其豐富的陽明山大屯溪、台北縣雙溪河或是其他美麗的大小溪流,往往當地水患並不嚴重,或者根本無水患問題,也相當容易因為各地方的基層行政單位為了表現政治業績,拚命爭取補助款,而把許多美麗的溪流給葬送了。

 

同時從過去的經驗當中,經「整治」後的河川,往往並未因此為當地居民帶來長治久安,甚至容易因為原來土堤的水泥化、河道的縮減及沉砂池、攔砂壩的施作,使得暴雨時流速更加湍急;而積滿土石後的沉砂池,相當人為的墊高溪床,一遇上颱風或暴雨,升高水位的溪洪挾帶沉砂池先前囤積的土石,很容易即沖毀岸堤,越堤成災。經去年桃芝等颱風的檢驗後,像是南投鹿谷、新中橫沿線、花蓮的鳳林、光復等地,隨處可見如此的野溪整治反而引來更大的災害。

 

所以,未來的整治如果還是強把應該是自然的喇叭型河道約束成水泥的「U」字直桶型,相關對策仍只是不斷加高岸堤,將使得過去肇發水患及土石流災害的成因不但還在,甚且還會升高下回成災的潛力。

 

追本溯源,於河川行水區搭蓋房舍、山林濫伐、山坡地的超限利用、河川的盜採砂石、於山壁上開路橫向截斷山溝與野溪,才是真正不斷成災的因由,由此著手,才是正本之道。

 

生態工法生態不生態?

 

縱使國內外的文獻,都提示了「生態工法」應當是取代傳統水泥工法的一條明路,在談及生態工法之前,想先提示的是,許多無水患之虞或水患輕微的地方,是否就應當「完全不加整治」,讓台灣還有機會保有渾然天成的山林野溪?

 

另外,有些地區,也僅需要引進如簡單施以原生植栽等環境管理的思考;或是河堤用地的劃限使用;或是滯洪池與滯洪區的規劃,就能有效排除水患疑慮,而未必一定要大興土木的動工整治。

 

單純以生態為考量時,復育河岸的天然植生及恢復其原有生態就是最經濟及永續的方法。然而自然復育通常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無法立竿見影。在安全性與時效性考量上,有時還需佐以治水、利水及邊坡穩定等方法。目前,在求取治山防洪與生態保育的平衡點上,生態工法具有較強之著力點。

 

保持微棲地環境複雜度 攸關成敗

 

生態工程的觀念源自德國及瑞士,近年來正逐步推展至世界各國。1938年德國的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概念,指能夠在完成傳統河流治理任務的基礎上,同時達到接近自然、廉價並保持景觀美的一種治理方案。1989年生態學家Mitsch進一步提出生態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觀念,乃是運用生態系之自我設計(self-design)能力為基礎,強調透過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間之互動達到互利共生(symbiosis)目的。

 

可見,生態工程的本質包括了:1.以自我設計或自律行為(self-design或self organization)為基石;2.以生態系為範疇;3.以永續生態系為目標。

 

然而要達到「以永續生態系為目標」其實相當不容易,包括了事前的評估、施工前的棲地生態調查與相關先行試驗、施工中的施工規範以及施工後的後續追蹤等都是必要的工作。國內目前發展生態工法最大的問題也就在於欠缺典範。是故即使標榜生態工法的案例,工程期間對環境的破壞或生態的衝擊仍時有所聞。像921災區現下正持續進行中的工程,雖已然思及改採以現地的石頭堆砌工法進行邊坡整治,但往往因為像原本20公尺寬的河面經整治後僅餘10公尺,以及原本擁有急流、淺攤、深潭等不同環境的溪流經整治後深度變成均一化,使得原本擁有不同微棲地環境的生態遭受破壞,許多生物也因此面臨存續危機。

 

微棲地一般係指生物在特定時間點所實際使用到的空間位置,在水域環境中較常被探討的微棲地因子包括流速、水深、底質石粒徑、細砂含量與溪流內遮蔽物等。生物因不同生活史階段、不同季節、不同行為模式(如生殖、覓食、休息)、甚至不同性別的個體,所需要的微棲地也有所差異。例如溪流中的台灣鏟頜魚,是在緩水區的砂質溪床上產卵、幼魚一孵化就有相當的游泳能力,但為了避免被掠食者捕食,常群聚在岸緣溪流內遮蔽物較多的地方,隨個體成長,又遷入流速較快、佈滿著生矽藻的巨石區覓食。所以微棲地環境複雜度的確保,往往也攸關生態工法的成敗。

 

當務之急首在建立本土成功案例

 

如前所述,目前國內推展生態工法的困境,在於欠缺典範;雖然並不乏包括歐美日等國外成功案例可茲參考,但是台灣山高水急的自然條件其實有別於歐美大陸環境,國外案例並無法直接引介;因此,如何落實並發展出國內自己的生態工法經驗仍有一段長路要走。

 

初期宜儘量避免在原本就相當自然的地方進行試驗,不妨優先選擇已高度人工化的河段開始,配合各項正在進行中的河川工程做局部性的棲地改善,以逐步累積本土經驗。

 

在制度設計上,則應當在規劃階段,就讓生態學及景觀學等相關學者專家有參與的空間;包括在工程經費編列的名目上,明列生態調查、先行試驗等項次,如此,對目前生態工法進行修正的可能,相對提高機會與空間。在工程驗收上,亦應提供相對彈性。同時可鼓勵執行單位與大專院校相關系所進行合作,或使當地民間團體有參與監督的可能。而一些原則性的規範,如就地取材、河道蜿蜒度的維持等亦應持續訂定,並使其具備實質約束力。

 

最後,想提示的是,包括像台北虎山溪整治經驗等近自然工法的漸進性做法,是否是大家可接受與認同的?而不論是強調「少用水泥、植栽綠美化、親水空間」的近自然工法,或是以永續生態系為目標的生態工程,在工程的規劃階段與執行過程,程序的正當性與資訊的公開性是否也是可被檢視與討論的?畢竟,台灣的環境是大家所共有與共同承擔的。

 

(本系列由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電子報策劃,網址http://e-info.org.tw)

 

 

(回目錄)

 

  法蘭西視角

 

國際兒童閱讀日

 

陳美琳

 

4月1日是國際童話大師安徒生的生日,該日同時也是「國際兒童閱讀日」,在大眾傳播媒體尚未廣大宣傳之前,法國各級校園內,各處已先後展開一連串的暖身活動,以使閱讀活動達到最大的成效,希望有更多的學子,選擇閱讀書籍來度過春假假期。

 

國際兒童閱讀日最初設立的遠大目標,是希望藉此讓學生能夠養成閱讀的習慣,寬廣個人生活的有限視野,讓學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豐富的心靈感動,藉著閱讀的活動,以攝取他人的知識以及過橋經驗,換言之,閱讀書籍即是打破時空的界線,事實上,閱讀習慣的養成,可以讓學子有更多的創意和發展空間,啟發年輕學子的思想以及腦力激盪,打開他們狹小的視野範圍,引發人類基本具存的驚奇心靈,培養學子探索廣大無邊世界的興趣。

 

法國境內,日前各地教育單位、文化單位、民間相關機構、以及市立圖書館等共襄盛舉此活動的準備,四處編列經費,選購更多的好書給各級學校(尤其指偏遠鄉村的學校,以打破城鄉學子閱讀領域的差距),期使各校園充滿書香的氣氛,無形中,學子們的閱讀活動彷彿正式展開,相關的周邊活動亦積極的策畫中,舉凡兒童劇的表演活動、兒童短文徵文活動比賽、兒童優良圖書、以及配合網路和電子世界來臨的電子書展……等,網路上亦出現好書介紹的相關訊息。

 

從心理學來看,愛看書的孩子比較不容易變壞,而所謂「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讓幼童從小養成愛看書的習慣,對學子日後的生活以及習性,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但必須注意的是,學子意志力的貫徹,是成功與否的關鍵,特此,無休止的長期推行活動,才是國際兒童閱讀日活動的重點,而非短暫的形式主義活動。

 

事實上,4月1日僅是個象徵性的日子,閱讀習性以及實際閱讀活動,應在日常生活中延續進行,才是該日的意義,隨著國際兒童閱讀日的活動,使得世人更加注重學子閱讀的重要性,不至於被世人忽略,則是此日的最大宗旨,而非其表面的粗淺意義;此外,國際兒童閱讀日的廣義中,進行的對象並不侷限兒童而已,舉凡所有在學學子都含括在內,再者,其更深一層地遠旨,則是家長以及家人共襄盛舉,進而達到全民閱讀的書香活動。

 

國際兒童閱讀日活動的第一進行現場,不外乎各級學校,其次則為各級公私立圖書館以及私人住家內,在各項周邊活動中,最具成效的便是「班級圖書館」的推行,其中進行的方式為:每位學子將家中已閱讀過的書籍,拿出與同學們共同分享,因地制宜自行運用身邊的資源來參與,與其他同學的捐書共同成立小型班級圖書館,大家彼此借閱其他人的書籍(學期結束時再由學子個別取回),不同的書籍,不同的內容與口味,閱讀書籍的數量與範圍增加了,書籍的閱讀開拓了眼界,學子所吸收到的滋潤自然不在話下,此舉在各級學校中相當普遍化(尤其是小學以及國中階段),不但受到學子們的青睞,所得效果亦受到家長以及教師共同的認同。

 

而國際兒童閱讀日活動的主要推行者,不外乎站在教育立場第一線的教師們,特此,為了培訓兒童閱讀,因而有種子教師研習營的事前準備活動,讀書會種子教師的任務,便是以肢體語言呈現閱讀心得,引發年輕學子閱讀的興趣,點燃學子內心深處的書香明燈,而後實際辦理讀書會或閱讀指導,成立各種型態的讀書會(舉凡班級讀書會、社團讀書會、教師成長讀書會、家人讀書會、網路讀書會、圖書館讀書會……等),進行閱讀指導的實作技巧(諸如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閱讀與兒童心理發展技巧、閱讀與兒童腦力發展、兒童課外書籍如何進入教學現場……等等)。

 

至於閱讀書籍的選擇,則應讓學子自行隨興趣選擇書籍,歷史性、科學性、娛樂性、學習性、文學性等各類性質的書籍,都可讓學子親身嘗試接觸,家長以及教師可以在旁加以建議以及篩選,以避免學子接觸到不良書籍的惡性影響(諸如色情雜誌、煽情小說、暴力情節、犯罪心理、自殺指引等書籍),而不應該強迫學子接觸某類課外書籍,否則將會造成學子排斥閱讀的反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漫畫書在法國具有相當特別的地位,不管成人或是小孩,漫畫書擁有一大群忠實的書迷(事實證明,暢銷漫畫連鎖「阿斯特意克斯」所改編的兩部續集電影,即受到法國民眾的青睞)。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